第158章 周夷王(一)

字數:4963   加入書籤

A+A-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西周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徐徐展開。而姬燮,這位在西周曆史上留下獨特印記的人物,便是周夷王,他作為西周的第九代國王,承載著那個時代複雜而多變的風雲。姬燮,姓姬名燮,其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885年至878年之間,這一確切年份的界定,乃是依據《竹書紀年》以及《夏商周年表》這些珍貴的曆史典籍嚴謹考證而來,它們猶如時光的指針,精準地指向了周夷王所處的那個特殊時代。
    當姬燮登上王位,君臨天下,他所麵對的西周王朝,已然不複往昔的輝煌與昌盛,而是陷入了一個逐漸衰落的困境。在他在位的這段歲月裏,曾經緊密圍繞在周王室周圍、畢恭畢敬的諸侯們,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有的諸侯開始對周王室的權威視而不見,不再遵循以往的慣例前來朝貢,這種行為,就像是對周王室統治地位的公然挑戰;更有甚者,諸侯之間彼此攻伐,戰火紛飛,整個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亂無序的狀態。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財富,不惜大動幹戈,百姓們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痛苦不堪。在這樣的混亂局勢下,周夷王的統治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周夷王在位期間,曾做出過一些令人震驚的舉動。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便是他輕信讒言,做出了烹殺齊哀公這一極端行為。這一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當時的諸侯列國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對周夷王的這一決策感到無比震驚和困惑。此外,周夷王還出兵討伐太原之戎,他親自率領軍隊,一路奮勇前行,一直攻打到俞泉之地。在這場激烈的戰爭中,周軍與太原之戎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周軍大獲全勝,繳獲了一千匹馬。這些馬匹,不僅是戰爭勝利的象征,更是周軍實力的體現。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878年,周夷王與世長辭,他的兒子姬胡繼承王位,這便是後來的周厲王。周夷王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開啟了西周曆史的新篇章。
    周夷王二年前884年),蜀國與呂國派遣使者長途跋涉,前往周王室進獻貢品。他們帶著精心挑選的瓊玉,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周夷王的麵前。這些瓊玉,色澤溫潤,質地細膩,每一塊都堪稱稀世珍寶。周夷王為了表示對兩國的尊重和重視,以賓客之禮在黃河邊上予以隆重接待。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奔騰不息,見證了無數的曆史變遷。在黃河之畔,周夷王身著華麗的服飾,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身旁是威風凜凜的侍衛和畢恭畢敬的大臣。蜀國和呂國的使者們,手持貢品,恭敬地走上前去,向周夷王行禮致敬。周夷王微笑著接受了貢品,並對兩國使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整個接待場麵莊重而肅穆,充分展現了周王室的威嚴和大國風範。
    周夷王三年前88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陰謀打破了原本就不平靜的局勢。紀國國君紀煬侯,心懷叵測,向周夷王進獻讒言,惡意陷害齊國國君齊哀公。他在周夷王麵前,添油加醋地描述齊哀公的種種“罪行”,試圖誤導周夷王對齊哀公的判斷。令人遺憾的是,周夷王竟然聽信了紀煬侯的片麵之詞,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和核實,便下令烹殺齊哀公。在那個時代,烹殺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將人放入大鼎中,用沸水活活煮死,其殘忍程度令人發指。齊哀公就這樣含冤而死,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隨後,周夷王改立齊哀公之弟呂靜為君,也就是齊胡公。這一事件,不僅對齊國的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讓周夷王在諸侯中的威望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那麽,身為周武王八世孫的周夷王,為何會做出烹殺薑太公四世孫齊哀公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呢?要探尋其中的緣由,我們需要將目光回溯到西周的開國之初。在周朝的開國功臣之中,薑太公的功勞堪稱首屈一指。薑太公,又名呂尚,他以古稀之年出山,憑借著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謀略,輔佐文王、武王這兩代君主。在他的精心謀劃和統籌之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心悅誠服地歸向周朝。可以說,周朝的建立,薑太公功不可沒。
    周武王滅掉商朝之後,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大規模分封諸侯國的策略。在西周初期,一口氣分封了七十個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國就有五十三個,這些姬姓諸侯國大多是周武王的同姓宗親,他們被分封到各地,肩負著拱衛周王室的重任。其餘的則是異姓諸侯國,這些異姓諸侯國的國君,有的是周朝的開國功臣,有的是前朝的貴族後裔。由於薑太公功勞卓著,周武王便將營丘封給薑太公,讓其於齊地建立齊國。營丘,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薑太公得到這塊封地後,滿心歡喜,他深知這是周武王對他的信任和重托,於是他決心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為薑太公在周朝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齊國在諸侯國之中也幾乎處於領袖的地位。然而,在齊國建國之初,卻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麵臨著重重困難。薑太公率領族人前往封國的途中,行進得十分緩慢。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曆經艱辛,當薑太公一行人抵達淄河西岸的時候,萊國的軍隊也朝著營丘奔襲而來。萊國軍隊的到來,讓薑太公等人陷入了困境。原來,萊國乃是商代的古國,據說其國民為東夷人,其勢力範圍在如今的山東濰坊昌樂縣以及臨朐縣一帶。此地距離齊國都城臨淄不足百裏,萊國聽聞薑太公被封在齊地,建都營丘之後,明顯感覺到自身受到了威脅。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地盤旁邊怎麽能容忍他人安然居住並且發展壯大呢?於是,萊國決定先發製人,與薑太公爭奪營丘。雙方隨即爆發了激烈的戰爭,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薑太公臨危不懼,他親自指揮戰鬥,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在薑太公的帶領下,齊軍奮勇作戰,最終成功擊退萊國軍隊,占據了營丘。隨後,薑太公在營丘興建了都邑,這一事件史稱薑太公開國。薑太公開國的過程雖然充滿了艱辛,但他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為齊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薑太公立國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在西周都城鎬京輔佐周王。他作為周朝的太師,位高權重,為周朝的穩定和發展出謀劃策。與此同時,他的長子齊丁公薑汲也在鎬京為周王統領虎賁之師,虎賁之師是周朝的精銳部隊,戰鬥力極強,齊丁公薑汲能夠統領這支部隊,可見他在周王心中的地位。而在遙遠的齊地營丘,則是由薑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薑印,以營丘的丘為姓)負責鎮守。丘穆公肩負著守衛齊國邊疆的重任,他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為齊國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成王初年,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武庚發起了三監之亂,這場叛亂給周朝的統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周公與薑太公平定了這場叛亂,他們率領軍隊,曆經苦戰,最終成功地平息了叛亂,維護了周朝的穩定。不久之後,東邊的淮夷又背叛了周朝,周成王派遣召康公命令薑太公說:“東到大海,西至黃河,南到穆陵,北至無棣,這個地域內的諸侯,如果犯了罪,命令薑太公前去討伐。”這一命令,賦予了薑太公極大的權力,他成為了周朝在東方的代表,有權對東方的諸侯進行征伐。因為這個緣故,齊國獲得了征伐其他諸侯國的權力,相當於東部諸侯國之長,齊國也因此成為東方大國。齊國在薑太公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了諸侯列國中的佼佼者。
    據說薑太公享年一百多歲,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齊丁公呂汲繼位成為國君。齊丁公去世後,他的兒子齊乙公繼位,齊乙公之後,他的兒子齊癸公繼位,齊癸公去世後,他的兒子齊哀公繼位。齊哀公在位期間,紀煬侯向周夷王誣陷齊哀公,這便是前文提到的那場政治陰謀的開端。《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這一簡短的記載,卻蘊含著深刻的曆史背景和複雜的政治鬥爭。
    齊國乃是周天子認定的可以征伐他國的諸侯國,與周朝的關係甚是密切,那紀煬侯為何要誣陷齊哀公呢?周夷王又為何要殺害齊哀公呢?要解開這些謎團,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紀國與齊國的曆史淵源。紀侯乃是紀國國君,紀國與萊國一樣,都是夏商時期的古國。周朝建立之後,紀國臣服於周朝,周太子重新對紀國進行了分封。紀國乃是炎帝後裔的東夷人所建立的諸侯國,炎帝同樣為薑姓,紀國國君與齊國國君皆為薑姓,這實際上表明他們原本都源自神農氏。從血緣關係上來說,他們本是同宗同源,但在現實的政治利益麵前,這種血緣關係顯得微不足道。
    紀國的所在地大致在如今的山東濰坊壽光一帶,此處地處平原,河道交錯縱橫,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壽光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這裏很早便有人類居住。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紀國在農業、手工業等方麵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紀國就在齊國的邊上,甚至比萊國距離齊國還要近。紀國的都城位於如今壽光縣南30公裏處,距離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僅有45公裏,比萊國距離齊國更近。雖然史書中並沒有記載紀煬侯誣陷齊哀公的具體原因,但是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紀國與齊國一直存在著矛盾。
    首先,兩國相距如此之近,比萊國離齊國還要近。萊國因為薑太公被封到營丘就心懷不滿,率軍前來爭奪營丘,隻是被薑太公打敗而已。同樣的問題也會出現在紀國身上,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紀國也對齊國建都於營丘感到不滿。雙方產生矛盾也就十分平常了,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同一個地方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周邊的資源而發生戰爭,這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諸侯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財富,他們常常會不擇手段。紀國和齊國之間的矛盾,就是這種競爭的體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次,西周初年,周朝的實力頗為強大,諸侯國之間即便存在矛盾,大多也不會公開進行爭戰,而是尋求周天子來解決矛盾,諸侯國必須在周天子設定的框架之內解決問題,即便不會公開交戰,但背後的明爭暗鬥肯定是少不了的,紀侯誣陷齊哀公便是這種政治鬥爭的體現。在那個時代,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訴求。紀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向周夷王進獻讒言,誣陷齊哀公,試圖借助周天子的力量來打壓齊國。而周夷王,或許是因為受到紀煬侯的蒙蔽,或許是出於對諸侯國之間勢力平衡的考慮,最終做出了烹殺齊哀公的決定。
    最後,無論是紀國還是萊國,後來都被齊國所滅掉。一個諸侯國一旦強大起來,必然會想要消滅周邊的對手。齊國剛剛建立之時,實力還不是非常強大,再加上受到周朝政治秩序的約束,各個諸侯國隻能維持現狀。到了春秋時期,齊國吞並了整個山東半島。魯隱公時期,魯國、紀國、鄭國組成聯軍,大敗齊國、宋國、衛國以及南燕國的聯軍。在齊魯兩國爭霸之時,周邊的小諸侯國紛紛選擇站隊,紀國和齊國依舊是敵對的諸侯國。公元前690年,齊國攻破紀國的都城,紀國就此滅亡,紀侯出逃,下落不明。雖然這是齊哀公之後一百多年才發生的事情,但也足以證明齊國為了報複哀公之仇,一心想要滅掉紀國,這種仇恨自齊國立國之初就已經埋下了種子。齊國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忘記當年齊哀公所遭受的冤屈,他們將這份仇恨深埋在心底,等待著時機的到來。最終,齊國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實現了對紀國的複仇,也讓這段曆史恩怨畫上了一個句號。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