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周孝王

字數:6849   加入書籤

A+A-


    在悠悠歲月長河之中,西周曆史猶如一幅神秘而又宏大的畫卷,徐徐展開。在這漫長的曆史進程裏,有一位極具傳奇色彩且對西周發展影響深遠的君主,他便是周孝王?—前886年)。
    周孝王,姬姓,名辟方 ,出身於西周王室這一尊貴非凡的家族。他是周穆王姬滿之子,周共王姬繄扈之弟,同時還是周懿王姬囏的叔父,如此錯綜複雜的皇室血脈關係,讓他在西周的君位傳承序列裏,占據著極為特殊的位置。他在位的時間從公元前892年起始,直至公元前886年結束,在這短短數年時光中,卻見證了西周王朝諸多起起落落、興衰變遷,每一個細微的事件,都仿佛是曆史樂章中的一個獨特音符,共同奏響了西周王朝這一時期的獨特旋律。
    公元前892年,也就是周懿王八年,整個西周大地仿佛被一層厚重而又壓抑的陰霾所籠罩。彼時,西周的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在曆經多年的統治歲月後,終究還是沒能逃脫命運的無情安排,帶著滿心的無奈、不甘與壯誌未酬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按照西周時期嚴格遵循的宗法製和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傳承製度在西周社會早已根深蒂固,它是維持國家穩定與統治秩序的關鍵基石,就如同大廈的根基一般重要。按照這一既定規則,王位理應順理成章地由太子姬燮繼承。
    然而,曆史的發展卻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太子姬燮,其性格天生懦弱無能,麵對朝堂之上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以及國家所麵臨的諸多棘手事務,他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缺乏一位君主所應具備的果敢決策能力與高瞻遠矚的智慧。在重大事件麵前,他優柔寡斷,畏首畏尾,難以做出堅定而又正確的判斷和抉擇,這無疑讓朝堂之上的諸多臣子對他逐漸失去信心,也讓國家的發展陷入了一種迷茫與困境之中。
    就在這樣一個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局勢變得微妙而又充滿變數。姬辟方,這位頗具野心與謀略的王室成員,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權力真空的間隙,他憑借著自身對局勢的精準把控以及果敢的行動,成功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王位,隨後改元,史稱周孝王。
    在當時的西周社會,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權力傳承方式,它更是一種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麵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是確保統治集團內部穩定的核心要素。在整個西周時期,曆代統治者都對這一製度嚴格遵循,不敢有絲毫懈怠。正是因為這種嚴格的遵循,使得王室內部避免了因爭奪王位而引發的血腥自相殘殺,從而保障了周王朝前期的穩定與繁榮,讓西周得以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強盛的國力和良好的發展態勢。
    然而,周孝王的繼位卻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徹底打破了這一延續已久的傳統。在宗法製森嚴、等級觀念深入人心的西周社會,他的登基無疑是一種極為異常的現象,仿佛一顆突兀的棋子,打亂了原本有序的棋局。這種打破傳統的行為,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朝堂之上議論紛紛,民間百姓也對此事充滿了疑惑與猜測。對於這樣一位特殊的君主,曆史典籍對他的記載卻顯得異常稀少。
    被譽為史學經典的《史記》,對於孝王的記載僅有簡短的一句話:“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複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在這寥寥數語之中,司馬遷僅僅簡單地記錄了孝王的繼位與去世以及後續的王位傳承,對於孝王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治國方略等重要方麵,卻絲毫未曾涉及,這無疑給後世之人對周孝王的了解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也正因如此,後世對於這位離經叛道君主的好奇與探究欲望愈發強烈,而這份好奇心,大多來自於另一部珍貴的曆史典籍——《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為我們探尋周孝王的曆史提供了一些珍貴的線索。書中記載道:“懿王七年西戎侵鎬,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裏”。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周懿王統治時期的艱難處境。在周懿王執政期間,曾經雄踞一方、威風八麵的西周王朝,國力卻逐漸走向衰落,如同一位遲暮的英雄,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曾經對西周王朝敬畏有加的戎狄,看到周王朝的衰落之勢,便開始蠢蠢欲動,不斷侵擾西周邊境。宗周鎬京,作為西周的政治中心,曾經是國家威嚴的象征,此時卻備受戎狄威脅,岌岌可危。
    麵對戎狄的不斷進犯,周懿王無奈之下,隻得被迫做出遷都的決定。這一決定,對於西周王朝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象征著周王朝的統治地位開始動搖,曾經的輝煌逐漸遠去。
    王朝的衰落,必然會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離心與分裂。正如史料中所描述的“懿王之世,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諸侯於是攜德”。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統治集團內部對懿王國政的不滿情緒已經逐漸蔓延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懿王在執政過程中,生活起居毫無節製,發布號令也毫無規律可言,甚至連負責計時的挈壺氏都無法正常履行職責,這一係列混亂的現象,讓諸侯們對他的統治逐漸失去信心,開始產生背離之心。
    這種內部的分裂與不滿,無疑為周孝王成功登上王位埋下了伏筆。尤其是懿王的無能與放棄故都鎬京這一無奈之舉,對於周王朝的統治階級來說,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他們的利益和尊嚴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孝王憑借自身卓越的能力和對局勢的精準判斷,在懿王統治無方和太子姬燮軟弱無為的複雜局勢中,成功奪得了王位,開啟了屬於他的獨特統治篇章。
    公元前891年,也就是周孝王元年,剛剛登上王位的周孝王,心中始終牢記著西周遭受犬戎入侵的恥辱。那是一段讓西周王朝蒙羞的曆史,犬戎的入侵,不僅給西周的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更是對周王朝尊嚴和實力的一次沉重打擊。
    周孝王深知,若不洗雪這一恥辱,周王朝的威嚴將難以重振,百姓的生活也難以安寧。於是,他懷揣著堅定的雪恥決心,毅然發起了對西戎的軍事行動。他親自下達命令,任命申侯率軍,大起六師西征。
    申侯,作為申國的國君,申國乃是薑姓封國,其地理位置位於今河南唐河縣西北。當申侯接到周孝王的命令後,心中卻滿是不情願。在他看來,出兵征討犬戎,對他申國而言,並非是件好事情。戰爭一旦爆發,必然會讓兩國的百姓和士兵遭受無謂的傷亡,無數家庭將會因此破碎,給雙方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
    申侯深知戰爭的殘酷,也清楚戰爭背後隱藏的各種利益糾葛。他經過深思熟慮,對周孝王提出了一個別具匠心的建議:“從前我的祖先娶驪山氏之女,生下一個女兒,後來將這個女兒嫁給了西戎的胥軒為妻。胥軒與這位公主的兒子名叫中潏戰國時秦國和趙國的祖先)。中潏因為母親的緣故,對周朝心懷敬意和歸屬感,歸服了周朝,並使周朝西部的邊境長期不受侵犯。如今,我現在要把女兒嫁給中潏的後人大駱,已經生下了嫡子成。如果大王您能保證讓我的外孫來繼承大駱的嗣位,那麽申、扈兩族就能保障讓西戎人徹底順服,使西周西部邊境永遠保持安寧。”
    申侯為何會提出這樣一個看似為了朝廷利益,實則暗藏玄機的建議呢?原來,背後另有隱情。大駱庶生的長子名叫非子,非子從小就對馬充滿了熱愛,仿佛與馬有著一種天然的默契。他養馬的技術十分精良,所養的馬匹個個膘肥體壯、精壯矯健,無論是奔跑速度還是耐力,都遠超尋常馬匹,因此深受眾人喜愛。
    有一次,非子前往犬丘販馬,機緣巧合之下,恰巧撞見了剛剛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一眼就被非子的精明能幹所吸引,仿佛在黑暗中發現了一顆璀璨的明珠。他深知非子的養馬才能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於是便把非子留在王都,任命他擔任主管畜牧的大臣。
    然而,這一任命卻引起了申侯的擔憂。申侯擔心,日後周孝王會讓非子回國承嗣,那樣一來,就會與他的外孫爭位。自己辛苦謀劃的家族利益將會受到威脅,所以,他才有了以上看似為了朝廷利益,實則假公濟私的建議。他的出發點,無非是為了自己外孫的未來,為了維護家族的長遠利益。
    周孝王聽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覺得申侯的建議確實是個巧妙而又明智的辦法。一方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士兵和百姓在戰爭中遭受傷亡,減少不必要的流血犧牲;另一方麵,還能節省大量的軍費開支,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在權衡利弊之後,他當即承諾,絕對不會再放非子回國,也不會支持非子回去與申侯的外孫爭奪國君之位。
    在周孝王的承諾下,申侯便出麵與西戎展開了艱難的談判。這場談判,充滿了挑戰與變數,雙方在利益和立場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然而,申侯憑借著自己卓越的外交智慧和出色的溝通能力,經過多次艱苦的協商,最終他的努力和智慧得到了回報,西戎接受了申侯的調解,同意與西周息兵言和,並且還鄭重承諾,此後永遠不會再侵犯西周邊境。就這樣,一場原本一觸即發的戰爭被申侯巧妙地化解了,周人的西部邊境暫時恢複了寧靜,百姓們也終於可以暫時放下心中的恐懼,過上一段相對安寧的生活。
    周孝王登基之後,並沒有因戰爭的平息而有絲毫懈怠,相反,他深知國家的處境依然艱難,西戎的威脅依然如同一把高懸的利劍,隨時可能落下。於是,他勵精圖治,一心想要振興西周王朝,恢複往日的輝煌。
    在他的統治下,西周軍隊展開了一係列的軍事行動,不斷加強軍事訓練,提升軍隊的戰鬥力。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與拚搏,終於在與西戎的對抗中取得了重大勝利,成功西敗西戎。
    這次的勝利,讓西戎深刻感受到了周王朝的強大實力,他們意識到,繼續與周王朝對抗,隻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於是,西戎不得不貢馬求和,主動向周王朝表達臣服之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竹書紀年》清晰地記載了這一曆史時刻:“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來獻馬。”這簡單的記載背後,卻蘊含著周孝王為振興國家所付出的無數心血和努力。
    公元前891年,也就是周孝王元年,西戎遣使入朝,這一行為象征著他們對西周的求和與臣服之意。
    他們進獻良馬百匹,每一匹馬都身姿矯健,毛發油亮,在陽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這些良馬,不僅是西戎臣服的象征,更是周孝王勵精圖治的成果見證。周孝王看到這些良馬,心中十分高興,他深知這一事件的重要意義。為了表達對西戎的友好與接納,展現大國君主的胸懷與氣度,周孝王不僅重賞了前來獻馬的使者,還回贈了許多糧食和布匹等珍貴的禮物。這些禮物,既體現了西周王朝的富庶與慷慨,也傳遞出周孝王希望與西戎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公元前889年,即周孝王三年,孝王又做出了一個對西周王朝有著深遠影響的重要決定。他命非子為王室養馬。
    在西周王朝時期,馬已經成為了國家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莊重肅穆的祭祀儀式,那是西周王朝與神靈溝通、祈求庇佑的重要活動,馬匹作為祭祀的重要貢品,承載著人們的美好願望;還是關乎國家生計的農耕生產,馬匹在耕地、運輸等方麵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又或是緊張激烈的戰爭較量,戰馬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擁有優良的戰馬,往往能夠在戰場上占據優勢。然而,長久以來,周朝的養馬業發展緩慢,許多優質馬匹都隻能依靠進口,這不僅耗費了大量的財力,還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
    此次西戎進獻的這一百匹馬,大部分都是母馬,這無疑為周朝的養馬業發展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周孝王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決定讓非子前往汧今陝西省隴縣的汧河)渭之間,為周王室養馬。
    周孝王為非子的養馬事業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他專門為非子開辟了廣闊而肥沃的牧場,那裏水草豐美,氣候宜人,是馬匹生長繁衍的理想之地。同時,他還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選派了經驗豐富的助手協助非子,為養馬事業提供了必要的物資保障。在非子的精心飼養和管理下,馬群的數量不斷增加,馬匹的素質也越來越高。
    非子憑借著自己對養馬事業的熱愛和專業的技術知識,日夜操勞,精心照料每一匹馬。他根據馬匹的生長習性和特點,製定了科學合理的飼養計劃,定期為馬匹進行檢查和治療,確保每一匹馬都能健康成長。在他的努力下,這些馬匹不僅在數量上有了顯著的增長,在質量上也有了質的飛躍。
    這些優質的良馬不僅為周朝的祭祀活動增添了莊重華麗的氛圍,保障了農耕生產的順利進行,還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充足而優質的馬匹供應,對周王朝內部各諸侯國形成了強大的軍事震懾力,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宗周的統治力量,使得西周王朝在諸侯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公元前886年,即周孝王六年,非子為王室養馬已經整整三年。在這三年裏,馬群得到了大規模的繁殖和發展,周王室的馬群數量大增,從最初的一百匹馬,發展到如今的龐大馬群,這無疑為西周王朝創造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非子憑借著自己卓越的養馬才能和不懈的努力,為周王朝的養馬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辛勤付出和傑出成就,得到了周孝王的高度認可和評價。周孝王深知,非子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增加了馬群的數量和質量,更在於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為了表彰非子的功績,周孝王特地將他封於秦邑今甘肅清水縣境),並在此地建立秦國,封號秦嬴。這一封賞,不僅是對非子個人的肯定,更是為日後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命運卻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就在周孝王試圖以一係列的改革和舉措中興周室之時,上天卻並未給他足夠的時間去完成這一偉大的使命。在同年的某一天,周孝王因病薨逝,他帶著未竟的中興大業,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離去,讓整個西周王朝陷入了短暫的悲痛之中。
    隨後,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孫、原太子姬燮繼位,是為周夷王。
    周孝王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在西周曆史中留下了獨特而深刻的印記。他的作為與抉擇,無論是打破傳統登上王位,還是在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麵的一係列舉措,都對西周王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考與借鑒,讓我們在探尋西周曆史的過程中,對這位君主充滿了敬畏與好奇。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