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周厲王(三)

字數:4180   加入書籤

A+A-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曆史的天空陰雲密布,風雲變幻、暗流湧動。長期被周厲王高壓統治禁錮的百姓們,在無盡的苦難深淵中苦苦掙紮,終於,他們心中的忍耐達到了極限,再也無法承受那如泰山般沉重的壓迫。那一刻,他們仿佛被點燃的烈火,又似覺醒的雄獅,心底的憤怒與不甘噴薄而出,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掀起了一場聲勢極為浩大的反叛行動。
    起初,百姓們的反抗如同星星之火,隻是小規模、零散地在暗中蔓延。他們心懷恐懼,卻又滿含希望,小心翼翼地相互串聯、低聲交流,在黑暗中探尋著反抗的最佳時機。他們深知,每一次的交流都可能帶來危險,但為了擺脫這暗無天日的生活,他們願意冒險。然而,周厲王的統治不僅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壓迫愈發沉重。百姓們的怒火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燒越旺,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了洶湧澎湃的洪流,再也無法阻擋。
    終於,爆發的時刻來臨。百姓們手持簡陋的農具、棍棒等武器,這些在平日裏用於勞作的工具,此刻成為了他們反抗壓迫的武器。他們懷著滿心的仇恨與憤怒,眼神中燃燒著熊熊怒火,如同潮水般浩浩蕩蕩地向周厲王的宮殿湧去。他們的腳步聲、呼喊聲交織在一起,仿佛要衝破這壓抑的天空。一路上,人們互相傳遞著勇氣與力量,向著那象征著壓迫的宮殿堅定前行。
    周厲王聽聞百姓反叛的消息時,正在奢華的宮殿中享受著美酒佳肴。刹那間,他手中的酒杯滑落,摔得粉碎,臉色變得慘白如紙,眼神中充滿了驚恐與絕望。他深知自己平日裏對百姓的壓迫太過殘酷,橫征暴斂,讓百姓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今百姓們的反抗如雷霆萬鈞,自己大勢已去,再無還手之力。在極度的慌亂之中,他顧不上整理衣冠,帶著少數幾個平日裏最為信任的親信,慌不擇路地逃離了鎬京。他們一路策馬狂奔,揚起滾滾塵土,向著北方倉皇逃去,最終來到了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彘地地處偏遠,四周群山環繞,道路崎嶇難行,遠離繁華的政治中心。周厲王躲在這簡陋的居所裏,望著四周陌生而荒涼的景象,心中充滿了恐懼與悔恨。他幻想著能在這裏躲避百姓的追擊,等待風頭過去,期望有朝一日能重回鎬京,繼續他的統治。然而,他不知道,他的命運已經徹底改變。
    此時,周厲王的太子姬靜恰好躲藏在召公家裏。召公望著年幼的太子,心中滿是心疼與憐憫。他深知這亂世的殘酷,不忍心看到太子在這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受到絲毫傷害,便將太子藏在了自家的密室之中。密室狹小而陰暗,召公親自為太子準備了簡單的生活用品,希望能為太子撐起一片安全的天地,護得他周全。
    然而,消息還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不脛而走。百姓們得知太子姬靜的藏身之處後,心中的怒火再次被點燃,他們義憤填膺,紛紛從四麵八方趕來,將召公家圍得水泄不通。人群密密麻麻,如同潮水一般,將召公的府邸圍得嚴嚴實實。百姓們大聲呼喊著,要求召公交出太子,那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如同滾滾雷鳴,在空氣中回蕩,震得人心驚膽戰。
    召公站在門口,望著眼前憤怒的百姓,心中充滿了無奈與悲痛。他的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他深知自己此刻處於兩難的絕境之中。一方麵,他是忠心耿耿的臣子,自始至終都將保護王室成員視為自己的使命,理應全力保護太子;另一方麵,麵對這群被壓迫得走投無路、憤怒到極點的民眾,他若強行抵抗,隻會引發一場血腥的衝突,讓更多無辜的人受到傷害,他實在不忍心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
    經過一番痛苦而艱難的深思熟慮,召公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沙啞:“先前,我多次苦口婆心地為君王出謀劃策,直言進諫,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國家的忠誠與擔憂,希望他能改過自新,施行仁政,讓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可君王卻對我的一片赤誠之心充耳不聞,固執地推行那些不得民心的政策,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如今這場災難的爆發,實則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啊。”
    說到此處,召公微微停頓了一下,深吸一口氣,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事奉君主的人,無論身處何種艱難危險的境地,都要始終保持忠誠與敬意,不能因為君王的過失而心生怨恨。即使心中有所責怪,也不能隨意發怒,更何況我所侍奉的是一國之君——天子呢?倘若我現在為了保護太子而出手反抗百姓,君王又怎會認為我是出於忠誠,而不是將他視為仇人而發泄怨恨呢?”
    在短暫而凝重的沉默之後,召公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他緩緩轉過身,望著家中尚在繈褓之中的兒子,眼中滿是無盡的痛楚與不舍。他的手微微顫抖著,輕輕地撫摸著兒子稚嫩的臉龐,心中五味雜陳。但很快,他的神情變得無比堅定,仿佛做出了一個生死攸關的抉擇。他緩緩走到太子身邊,輕輕抱起太子,然後轉身對前來圍堵的百姓說道:“你們要的是太子,我便用我的兒子代替太子,讓他去承受這一切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百姓們聽聞此言,先是一陣驚愕,隨後陷入了短暫的沉默。片刻之後,人群中發出了一陣複雜的聲音,有人歎息,有人猶豫,但最終,他們還是接受了召公的決定。召公讓自己的兒子代替姬靜,站到了百姓的麵前。百姓們以為抓住了太子,便不再糾纏,紛紛散去了。就這樣,姬靜最終免遭殺害,得以保全性命。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之後,國家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嚴峻,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深淵。為了避免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的混亂,召穆公、周定公二位相國挺身而出,如同在黑暗中亮起的兩盞明燈。他們深知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毅然共同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他們攜手合作,齊心協力,每天早早地便聚在一起,共同商討國家大事,處理政務。從製定政策到安撫百姓,從穩定局勢到恢複生產,每一個環節他們都精心謀劃、認真對待。
    由於當時周厲王失蹤,無法親自主持朝政,而召穆公和周定公二人又共同輔佐朝政,為了避免出現權力爭奪和混亂,他們決定實行“共和”之製。在這種製度下,他們共同行使天子的權力,互相監督、互相協作,史稱“共和行政”。這一年,被稱作共和元年。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國家逐漸從混亂中恢複過來,秩序重新建立,百姓們的生活也慢慢趨於穩定。集市上重新有了買賣的喧鬧聲,田野裏又出現了百姓勞作的身影,國家仿佛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轉眼間過去了十四年。共和十四年前828年),遠在彘地的周厲王,在孤獨與悔恨中度過了餘生。他每天都在回憶著曾經的輝煌與榮耀,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過錯。但一切都已無法挽回,最終,他悄然離世。他的離去,仿佛是一個時代的落幕,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教訓。
    周厲王,作為一國之君,本應肩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為百姓謀福祉,讓國家繁榮昌盛。然而,他卻在改革之路迷失了方向,最終落得個被流放到“彘”地的悲慘結局。這“彘”字,寓意深遠,彘就是大豬的意思,仿佛是對他一生的一種辛辣嘲諷,將他流放之地形容得如同“豬圈”一般,象征著他的落魄與失敗。
    在中國曆史上,商、周時期有著確切的曆史記載。那時期,共有四個著名的昏君,他們分別是:桀、紂、幽、厲,也就是夏桀王、商紂王、周幽王、周厲王。其中,周幽王與周厲王乃是爺孫關係,周幽王為周厲王的孫子,周厲王是周幽王的爺爺。奇怪的是,後世將二人並稱時,采用“幽厲”的順序,而不是“厲幽”,這在曆史的長河中倒也算是一個獨特的現象。
    究其根源,在於周厲王的“昏”,相較於其他三位昏君,有著本質的不同。他並非是那種隻知貪圖享樂、昏庸無道的君主,他試圖通過改革來振興周朝,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他頒布了一係列改革舉措,希望能夠改變國家的現狀。然而,他的改革因種種原因最終失敗了,他也成為了中國曆史中第一個“改革家”,同時也是改革失敗的典型典範。他的改革舉措,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平衡好各方利益。向上,他嚴重得罪了貴族公卿,那些貴族們習慣了以往的特權與利益,對周厲王的改革政策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向下,他又未能切實保護平民百姓的利益,改革不僅沒有改善百姓的生活,反而讓他們的生活困苦不堪。最終,各方利益受損,矛盾激化,大家群起而攻之,周厲王隻能無奈地被流放到彘地,在孤獨與落寞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周厲王的父親是周夷王姬燮,在西周的曆史長河中,夷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然猶如一艘行駛在狂風巨浪中的破舊船隻,開始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無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彼時,諸侯們的野心在王室衰微的背景下開始蠢蠢欲動。很多諸侯公然違抗周王室的統治,不再遵循以往的規矩按時朝貢,周王室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不僅如此,諸侯們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財富,相互征伐,戰火紛飛。他們都以擴大自己的地盤為首要目標,致使整個天下局勢變得動蕩不安。百姓們生活在戰亂之中,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更為嚴重的是,就連地處偏遠的蠻夷之地,瞧見了周王室的衰弱,也開始肆意欺負周王朝。他們頻繁地侵略周王朝的國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得周王室的邊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都在恐懼與絕望中度過。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