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周宣王的政治經濟手段

字數:5978   加入書籤

A+A-


    在悠悠曆史長河中,周宣王統治下的西周時期,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展開了諸多政策的延續與創新,處處彰顯著獨特的時代特征與深遠的曆史意義。西周的分封政策,作為周王朝統治的核心支柱之一,在周宣王時期不僅得以一脈相承,更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與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項政策猶如一張緊密的大網,將西周廣袤的領土與眾多的諸侯緊密相連,不僅是維護國家穩定的堅固基石,更是促進邊疆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周宣王眾多影響深遠的舉措中,針對楚國的一係列安排顯得尤為突出。楚國,自周朝初期便憑借著獨特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勢力不斷發展壯大。然而,隨著實力的增強,楚國時常出現不服王命之舉,對周王朝的統治權威構成了一定的挑戰。在楚國曆經多次交鋒後最終降服,周宣王深知,單純的武力征服不足以實現對楚國地區的長治久安,於是展開了一係列精心策劃、環環相扣的安排,旨在從根本上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製與發展。
    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謝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這裏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南北交通的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周宣王果斷命令召穆公前往謝邑,一場大規模的建設工程就此拉開帷幕。召穆公肩負重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建設工作中。他精心規劃,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大興土木。一時間,謝邑這片土地上,工匠們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建築材料堆積如山。一座座住宅拔地而起,為百姓提供了安居樂業的場所;宏偉的宮室展現出周王朝的威嚴與莊重;莊嚴肅穆的宗廟承載著對祖先的敬仰與祭祀的重任;繁華的都邑則成為了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這一係列建築的建設,絕非簡單的土木堆砌,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梁柱都承載著周王朝的文化基因、政治理念與經濟訴求,是周王朝影響力向楚地滲透的重要載體。其目的在於將周的製度、文化與習俗,如同種子一般播撒在楚地的土壤中,讓它們在這裏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逐漸改變楚地的社會風貌,使其融入到周王朝的統治體係之中。
    同時,周宣王還做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政治意義的安排,即命令傅禦將王舅申伯的親屬、家臣和私屬遷居至謝邑。申伯,在西周政治體係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他與周王室有著緊密的血緣關係,且在政治舞台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將他的勢力遷至此地,無疑為謝邑注入了強大的政治活力。申伯憑借著自己的威望與能力,迅速在當地建立起了有效的統治秩序,增強了此地在南方的政治影響力。這一舉措,不僅拉近了周王室與楚地的關係,讓楚地百姓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周王朝的關懷與重視,更是為建立南方的政治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申伯及其勢力在謝邑的紮根,如同在南方地區豎起了一麵旗幟,吸引著周邊地區紛紛向周王朝靠攏。
    不僅如此,周宣王深知申伯對於穩定南方局勢的重要性,為了進一步彰顯對申伯的支持與信任,他親自前往郿,也就是今陝西眉縣東北,為申伯餞行。餞行之日,場麵莊重而熱烈。周宣王身著華麗的服飾,站在高大的戰車之上,眼神中透露出對申伯的殷切期望。他賜予申伯車馬及玉圭,這些珍貴的賞賜,每一件都製作精美、價值連城,承載著周王朝對申伯的深厚情誼與無限厚愛。周宣王通過這一隆重的餞行儀式以及豐厚的賞賜,明確地向申伯傳達了一個信息:在未來的日子裏,申伯將成為周王朝鎮撫南方的中流砥柱,肩負著維護南方地區穩定與繁榮的重要使命。於是,在周宣王的大力扶持下,申國正式建立。申國成為了周王朝鎮撫南方的軍事重鎮,它猶如一顆釘子,牢牢地鑲嵌在南方的廣大土地上,對南方諸國與部族的穩定與控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申國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有效地抵禦了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保障了周王朝南方邊境的安全,同時也對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呂國也在同一時期被周宣王改封於申國以西。這一改封行為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周宣王從整體戰略布局出發的深思熟慮。南方地區形勢複雜,各諸侯國與部族之間關係微妙,需要精心布局,以實現戰略平衡與發展。呂國的改封,與申國相互呼應,二者猶如兩顆緊密相連的棋子,共同構建起一道穩定的防線。申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力,在南方地區發揮著核心作用;而呂國則在申國的西側提供有力的支持與補充,共同對南方諸族進行嚴密的管控。它們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使得周王朝對南方地區的統治更加穩固,為南方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周宣王對於北方地區同樣有著精心的規劃與布局。他封韓侯於韓城,今山西河津至萬榮縣萬泉鄉一帶,建立了韓國。韓國的建立,猶如在西周的北方屏障上又加固了一道防線。韓侯被賦予了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成為鎮撫北方的軍事力量,在北方諸國與部族中維護周王朝的威望與統治。北方地區,遊牧民族眾多,時常侵擾周王朝的邊境,給百姓的生活和國家的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韓國的建立,有效地遏製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保障了北方邊境的安寧。韓侯積極發展軍事力量,訓練士兵,修築防禦工事,與北方諸國與部族保持著密切的聯係與交流。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北方地區樹立了周王朝的威嚴,使得北方遊牧民族不敢輕易進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除了對南北地區采取這些影響深遠的措施之外,周宣王即位之後的第一年,還封弟弟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由此建立了鄭國。鄭國的建立對於周王朝的中原地區統治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原地區,是周王朝的核心區域,政治、經濟與文化高度發達。鄭國的建立,猶如在中原地區嵌入了一顆重要的棋子,增強了周王室在中原地區的影響力。鄭國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周王朝在中原地區政治、經濟與軍事活動的重要據點。它不僅承擔著拱衛周王室的重任,還在促進中原地區的經濟交流與文化傳播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鄭國積極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加強與周邊諸侯國的貿易往來,使得中原地區的經濟更加繁榮。同時,鄭國還注重文化建設,傳承和弘揚周王朝的文化傳統,為中原地區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周宣王封仲山甫於樊,今陝西長安區東南,建立起樊國。仲山甫,在西周政治發展中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為人正直、才華出眾,在周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封他於樊地,讓他建立起自己的諸侯國,這既是對仲山甫政治貢獻的高度認可,也是希望他能在樊地發揮更大的政治影響力,為周王朝的穩定與發展做出更多貢獻。仲山甫在樊國,積極推行周王朝的政治製度和文化傳統,加強對百姓的治理和教化。他關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努力發展生產,使得樊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秩序井然。同時,仲山甫還積極參與周王朝的政治事務,為周宣王出謀劃策,在維護周王朝的統治穩定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周宣王還封其子長父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建立楊國。楊國的建立同樣有著深遠的地緣政治意義,在西周王朝的西北部地區構建起一道防線,增強了周王朝對該地區的控製力。西北部地區,地形複雜,民族眾多,時常出現不穩定因素。楊國的建立,有效地加強了周王朝對這一地區的管理和統治。長父在楊國,積極發展軍事力量,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係與合作,抵禦了外部勢力的侵擾,保障了周王朝西北部邊境的安全。同時,楊國還在促進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周王朝的統一和穩定做出了貢獻。
    周宣王在位期間,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係列輝煌成就,然而,他絕不僅僅滿足於軍事上的勝利,在政治上也積極作為,采取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來重新樹立天子的威信,在國家治理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與決心。
    周宣王在位時,下令大規模修建宮殿。宮殿的建築工程規模宏大,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宮殿,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統治者居住與享樂的需求,更是在彰顯周王朝的統治權威與國家繁榮。宮殿的建築風格莊重典雅,氣勢恢宏,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周王朝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水平。宮殿的建成,成為了周王朝的標誌性建築,向天下展示了周王朝的強大實力和威嚴。同時,命仲山甫前往齊國築城這一舉措,則是從戰略防禦的角度出發。在周王朝的東方邊境,麵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一些少數民族時常侵擾邊境地區,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加強東方邊境的防禦工事建設,可以有效抵禦外敵的入侵,維護邊境地區的穩定與安全。齊國,在當時東方的政治與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它擁有廣闊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是周王朝在東方的重要屏障。仲山甫前往齊國築城,精心規劃,嚴格監督施工過程。他組織齊國百姓和工匠,修築了堅固的城牆和防禦工事,增強了齊國的防禦能力。築城的成功,進一步加強了周王朝對東方地區的控製,鞏固了周王朝的東方防線。齊國憑借著堅固的城牆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有效地抵禦了外敵的入侵,保障了東方邊境的安寧,同時也為周王朝在東方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周宣王還大力效仿先祖興畋狩之禮,在東都雒邑,今河南洛陽會見諸侯。畋狩之禮,在西周時期具有多重重要意義,它不僅是一種軍事活動的展示,更是一種政治與文化的交流儀式。通過在東都雒邑舉行的這一盛會,諸侯們從四麵八方齊聚一堂,共同參與畋狩活動。周宣王身著華麗的服飾,率領諸侯們進入狩獵場。在狩獵過程中,周宣王展現出了卓越的騎射技藝和領導才能,他的一舉一動都彰顯著天子的威嚴與風範。諸侯們也紛紛展示自己的實力和風采,相互之間進行著友好的競爭與交流。畋狩之禮結束後,周宣王與諸侯們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加強了與諸侯們的政治溝通與聯係。這一活動,以一種看似傳統卻又充滿凝聚力的方式,向諸侯們展示了周王朝的威嚴與實力,同時也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之間的關係,進一步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基礎。
    在周宣王的統治時期,西周的井田製度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私有化現象逐漸出現。基於這樣的社會現實,周宣王采取了一係列變革經濟製度的舉措,其中包括 “不籍千畝”、“料民太原” 等。在古代, “修籍” 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農業經濟製度,天子與諸侯需於每年民間春耕開始前在 “籍田” 上舉行親耕之禮,天子所擁有的田畝數量達千畝之多。這一製度象征著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以及對土地的最高統治權。每年春耕時節,天子親自率領百官來到籍田,舉行隆重的親耕儀式,以示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這一儀式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政治象征,它向百姓傳達了農業是國家之本的重要信息,同時也強調了天子對土地的所有權和統治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周宣王即位後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 “不修籍於千畝”,果斷摒棄了這一傳承已久的重要傳統製度。這一決定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虢文公雖然曾極力進行勸諫,他認為遵循這一傳統製度對於維護西周的政治、經濟秩序以及國家尊嚴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虢文公指出,修籍之禮是周王朝的傳統,它不僅能夠激勵百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還能夠增強天子的權威和國家的凝聚力。然而,周宣王依然不為所動。他深知,當時的社會狀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井田製度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製度下的土地公有逐漸被打破,出現了私有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開墾私田,井田製度的根基已經動搖。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堅持修籍之禮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反而可能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事實上,周宣王時期的社會狀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的井田製度,其根基已經動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私有化現象。由於井田製度開始出現私有化的狀況,那些逃亡出井田束縛的 “民”,在 “太原” 地方建立了新的生活模式,不再遵循井田製度,他們采用自己摸索出的一套方式進行農耕生產。這些逃亡的百姓,在太原地區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發展出了與井田製度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他們擺脫了井田製度的束縛,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同時,西周王朝在當時也未能成功將井田製度推廣到 “太原” 地方。太原地區,地形複雜,民族眾多,文化差異較大,井田製度在這裏難以得到有效的實施。麵對這樣的情況,周宣王前往太原 “料民” 的行為,實際上是審時度勢的表現。他親自到 “太原” 這一新開辟但人口複雜、經濟模式特殊的地區,查看當地奴隸與 “民” 的生產狀況。他深入基層,走村串戶,仔細核查、登記戶口信息,詳細調查這些百姓是否有能力承擔賦稅等實際情況。周宣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通過了解實際情況來改革賦稅製度。他希望能通過對賦稅製度的調整,解決西周王室麵臨的嚴重財政困難,從而實現中興西周王朝的宏偉目標。他深知,隻有根據社會現實進行改革,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周宣王通過一係列的舉措,從邊疆治理到國內政治建設,再到經濟製度的變革,全方位地應對西周王朝麵臨的挑戰,試圖重現西周王朝的輝煌盛世 。他的這些努力,不僅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曆史經驗和啟示。在他的統治下,西周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雖然未能徹底實現中興的目標,但他的改革精神和創新意識,為西周王朝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後世的統治者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