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老來昏聵

字數:8237   加入書籤

A+A-


    在曆史的悠悠長河中,“宣王中興”曾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著盛世的光芒,然而,這看似輝煌的表象背後,卻隱匿著無數危機,恰似平靜湖麵下洶湧暗湧的波濤,隨時可能掀起驚濤駭浪,將這片看似安寧的盛世景象徹底顛覆。
    周宣王統治的歲月裏,戰爭的陰霾始終籠罩著西周王朝。為了拓展疆域、鞏固統治,他長年累月地發動戰爭,一場接一場的征伐,讓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流水般大量消耗。每一場戰爭,都需要征調無數的青壯年勞力奔赴戰場,致使農業生產和社會建設的勞動力嚴重短缺;為了籌備戰爭所需的糧草、兵器等物資,國庫被不斷掏空,百姓的賦稅負擔日益沉重。
    隨著戰爭的持續推進,這種消耗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社會矛盾也在悄無聲息中不斷積累、逐漸激化。底層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對朝廷的不滿情緒如野草般蔓延;貴族階層之間也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了諸多紛爭,整個社會危機四伏,西周王朝的根基開始出現了搖搖欲墜的跡象,曾經的繁榮昌盛仿佛隻是一場虛幻的泡影。
    更為糟糕的是,周宣王步入晚年之後,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變得愈發獨斷專行。往昔那個銳意進取、心懷天下的君主形象漸漸遠去,如今的他,將自己視為絕對的權威,高高在上,聽不進任何忠言勸諫。
    朝堂之上,大臣們出於公心、為國家長遠利益考慮而提出的建議,在他耳中都成了無關緊要的雜音,一概被他置若罔聞。不僅如此,他還肆意妄為,濫殺大臣,在莊嚴的朝堂之上營造出一種惶恐不安的恐怖氛圍。
    大臣們每日上朝,都如履薄冰,人人自危,生怕因一句話、一個舉動而觸怒宣王,招來殺身之禍。在這種高壓之下,大臣們再也不敢直言進諫,國家的政治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曾經暢所欲言、群策群力的朝堂景象一去不複返。
    如此一來,曾經讓西周王朝短暫重現繁榮的“宣王中興”,就如同夜空中轉瞬即逝的流星,雖曾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卻終究隻是曇花一現,迅速消逝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公元前817年,即周宣王十一年的春天,溫暖的陽光輕柔地灑在古樸莊重的宮殿之上,給這座承載著無數權力與榮耀的建築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此時,魯國國君魯武公懷著既忐忑又崇敬的複雜心情,帶著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踏上了前往朝見周宣王的漫長旅程。一路上,他們馬不停蹄,風餐露宿,車馬揚起的塵土在身後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痕跡。經過多日的奔波,終於抵達了周朝的王都。
    進入宮殿後,魯武公等人依照禮儀,恭恭敬敬地向周宣王行了大禮。
    周宣王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目光緩緩掃過這三個年輕人。當他的目光落在公子戲身上時,卻不由自主地停留了下來,且停留的時間格外長久。
    公子戲生性伶俐,模樣生得極為討喜,舉手投足間都充滿了靈動之氣,仿佛周身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周宣王看著眼前這個活潑可愛的少年,心中頓時湧起了一股莫名的喜愛之情,竟在一瞬間動了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的心思。
    周宣王的大夫樊仲甫,也就是仲山甫,敏銳地察覺到了宣王的意圖,心中頓時充滿了憂慮。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急忙憂心忡忡地前來勸阻。
    在宣王麵前,他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地說道:“大王啊,自古以來,立君之法皆遵循長幼有序的規矩,這是祖宗傳承下來的製度,曆經無數歲月的考驗,早已深入人心。如今若廢長立幼,此乃不合舊製之舉啊!這等違背祖宗之法的事情一旦施行,恐怕會在魯國引發諸多紛爭,讓魯國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麵,這對於國家和百姓來說,都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啊!還望大王三思而後行,切勿因一時的喜好而壞了祖宗的規矩!”
    然而,此時的周宣王早已沉浸在自己的個人喜好之中,被公子戲的模樣和氣質所迷惑,根本沒有將樊仲甫的諫言聽進心裏。他眉頭微皺,一臉固執地堅持己見,不顧眾人的反對,執意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
    同年夏天,魯武公帶著滿心的無奈與失落踏上了歸程。回到魯國後,他的心情始終鬱鬱寡歡,仿佛被一層陰霾所籠罩。不久之後,魯武公便在這種壓抑的情緒中鬱鬱而終。公子戲順理成章地繼位,正式即位成為魯懿公。
    公元前807年,即周宣王二十一年,因魯公子的繼位問題,一場可怕的動亂終於爆發了。
    公子括之子伯禦,心中對公子戲成為魯國國君之事一直耿耿於懷,難以釋懷。在他看來,按照長幼順序和繼承傳統,自己才是繼承魯國君位更為合適的人選。如今公子戲卻占據了本應屬於自己的位置,這讓他心中充滿了怨恨和不甘。在一些魯人的支持下,伯禦心中的怨恨終於轉化為實際行動,他發動了政變,率領著一群支持者,氣勢洶洶地攻殺了魯懿公,而後自立為魯君,史稱“魯廢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場突如其來的動亂,無疑給魯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原本平靜安寧的魯國大地,瞬間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社會秩序蕩然無存,商業活動被迫停滯,農業生產也陷入了困境。人們在恐懼和絕望中掙紮,整個魯國都被籠罩在一片黑暗的陰影之下。
    公元前797年,即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聽聞了魯國發生的這場動亂。他意識到,這場動亂不僅破壞了魯國的穩定,也對周王室的權威構成了挑戰。
    為了平息魯國的內亂,恢複周王室的威嚴,周宣王決定出兵討伐魯國。在他的精心指揮下,周軍迅速集結,一路浩浩蕩蕩地向魯國進發。周軍紀律嚴明,士氣高昂,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便抵達了魯國境內。麵對周軍的強大攻勢,魯廢公伯禦的抵抗顯得不堪一擊。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周軍最終殺死了魯廢公伯禦,成功平定了這場動亂。
    然而,隨著伯禦的被殺,魯國國君之位再次空缺。周宣王不得不為魯國重新挑選合適的繼承人。
    於是,他召集大臣們齊聚朝堂,商議此事。周宣王目光掃視著眾人,嚴肅地詢問道:“在魯國諸多公子之中,哪一個能夠勝任魯國國君之位呢?”
    大夫樊穆仲站了出來,他身姿挺拔,神色恭敬,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大王,在魯國公子之中,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為人莊重恭敬,對待老人極為敬重,且在處事執法時必定會遵循前朝禮製。他的品德和才能皆為眾人所稱讚,如此賢德之人,定能為魯國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啊!”
    周宣王聽聞後,仔細思量了一番,覺得公子稱確實是個合適的人選。於是,在夷宮,這個充滿著莊嚴與神聖氛圍的地方,周宣王正式立公子稱為魯國國君,他便是魯孝公。
    經過此次事件之後,周天子的聲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原本在各諸侯國心中那如高山般仰止的威望,如今也開始大打折扣。周王室的權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諸侯們心中開始悄然滋生出違抗王命的念頭。
    他們看到周天子在魯國問題上的決策失誤,以及對諸侯國事務處理的不力,心中對周王室的敬畏之情逐漸減弱。西周王朝的統治秩序開始出現鬆動與裂痕,曾經緊密團結在周王室周圍的諸侯國,如今也開始各懷心思,整個西周王朝的統治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可周宣王卻並未意識到自己決策失誤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在他統治的晚年時期,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變本加厲,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妄圖通過戰爭進一步擴大西周王朝的疆域,重溫昔日的榮耀與輝煌。然而,命運似乎並未眷顧這位固執的君主,這些戰爭大多都以失敗而告終:
    公元前797年,即周宣王三十一年,秋風蕭瑟,寒意漸濃,周宣王派遣軍隊開赴太原之戎。大軍一路北上,在行軍途中,他們遭遇了重重困難。道路崎嶇難行,天氣變幻莫測,糧草補給也時常出現問題。士兵們頂著寒風,艱難地前行,心中卻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然而,當他們抵達太原之戎的領地時,卻發現這裏的敵人異常頑強。
    太原之戎憑借著熟悉的地形和頑強的抵抗意誌,讓周朝軍隊難以攻破他們的防線。經過多日的苦戰,周朝軍隊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此次征伐最終隻能無奈地無果而終。
    公元前793年,即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又派遣大軍征討條戎、奔戎,這兩個部族位於今山西夏縣西南。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周朝軍隊與條戎、奔戎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然而,或許是因為對敵人的實力估計不足,或許是因為戰術安排不當,周朝軍隊在這場戰鬥中陷入了困境。條戎、奔戎的士兵們勇猛善戰,他們利用地形優勢,對周朝軍隊進行了巧妙的伏擊和反擊。周朝軍隊損失慘重,士兵們傷亡無數,士氣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最終,周朝軍隊不得不狼狽地撤出戰場,這場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公元前790年,即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再次出兵,這次的目標是申戎,也就是西申國,位於今陝西省米脂縣北。
    或許是此次準備充分,或許是申戎實力稍遜一籌,周朝軍隊在這場戰爭中終於獲得了勝利。戰場上,周朝軍隊士氣高昂,他們如猛虎下山般勇猛無畏,迅速突破了申戎的防線,取得了一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然而,同年,在千畝之戰中,周朝軍隊卻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千畝之地,地勢險要,薑戎在這裏設下了重重埋伏。周朝軍隊貿然進入,陷入了薑戎的包圍圈。薑戎的士兵們如潮水般湧來,周朝軍隊奮力抵抗,卻難以抵擋敵人的凶猛攻勢。南國之師幾乎全軍覆沒,戰場上屍橫遍野,一片淒慘景象。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周宣王多虧了奄父的拚死相助,才得以突出重圍,保全性命。
    奄父不顧自身安危,帶領著一小隊精銳士兵,在敵陣中左衝右突,為周宣王開辟出了一條血路。周宣王在奄父的保護下,狼狽地逃離了戰場,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此同時,周朝的一些傳統製度也在周宣王的統治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藉禮,本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的一種莊重儀式。在那個古老的時代,人們相信通過這種儀式,可以祈求神靈的庇佑,獲得豐收。儀式舉行時,眾人齊聚在集體所有的藉田旁,由首領率先拿起農具,進行象征性的耕種,而後眾人紛紛效仿,共同耕種藉田。其初衷是鼓勵集體耕作,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強村社成員之間的凝聚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西周時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本屬於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逐漸變為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私有。
    這一變化使得藉禮的性質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原本莊重的藉禮,如今成為了在春耕、耨耘、收獲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以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
    天子和貴族們高高在上,看著庶人們在藉田上辛勤勞作,將庶人們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周宣王在位時,還未到千畝這個特定的時間節點,便匆匆舉行了藉禮。
    虢文公看到這一情況後,憂心忡忡地前來勸諫周宣王。他深知這一製度的變更對於國家治理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於是極力勸說宣王應以傳統為鑒,慎重行事。
    虢文公言辭懇切地說道:“大王,藉禮乃祖宗傳承下來的重要製度,其時間和流程皆有嚴格規定。如今您提前舉行藉禮,不僅違背了祖宗之法,也會讓百姓們感到困惑和不安。這一製度關乎國家的農業生產和民心穩定,還望大王三思啊!”
    然而,此時已被權力和欲望蒙蔽雙眼的周宣王,根本聽不進虢文公的忠言,依舊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有觀點認為,井田製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貴族們憑借著權勢,不斷兼並土地,土地所有權變得混亂不堪。原本規整有序的井田,
    如今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許多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淪為貴族的附庸。
    麵對這一局麵,周宣王或許是看到了現實的無奈,或許是出於對穩定統治的考量,承認了這一既定的事實,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這一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但也引發了諸多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
    事實上,周宣王並未深刻認識到這種對公田的侵蝕行為對於周朝分封製所帶來的嚴重危害。
    分封製的核心原則在於派遣官員前往各地進行管理,雖然被派遣的人會獲得一定的封地,但這實際上隻是一種變相的俸祿給予方式。
    公田在周朝的政治體係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周朝廷最重要的保障權限。然而,當時公田的主要用途並非是為了周朝廷自身謀取利益,而是為了確保地方上的百姓能夠得到供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保障製度。
    正是由於公田的存在,天下民心才會傾向於周天子。然而,當公田被肆意侵吞時,這不僅破壞了周朝以及自古以來的綱紀,更使得周朝廷逐漸喪失了對天下的號召力。與此同時,周朝廷也將自身置於與各諸侯同等的地位,其主要權限被局限在自己的地盤範圍內,無法再對其他地區產生有效的影響力。
    現在回想起來,分封製最初的設計確實有其合理性。如果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並嚴格限製諸侯的權力,絕不允許他們擅自擴張地盤,同時加強對公田公用的管理,那麽中國的封建曆史或許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麵貌!
    據傳聞,即使到了清朝末年,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廣州中山市的周邊地區,仍然保留著公田製。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客家人為了家族的繁榮和壯大而不得不采取這樣的製度。因此,在孫先生的觀念中,可能並沒有太多關於打土豪分田地的想法。
    不僅如此,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後,國家的實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急需補充兵員、征調物資,以恢複周朝的實力。於是,他決定在太原普查人口,試圖以此來獲取足夠的人力和物資支持。
    仲山甫聽聞此消息後,急忙前來勸諫。他深知這一舉措的弊端,耐心地向周宣王分析道:“自古以來,人口數量其實無需刻意普查便能知曉。因為國家有司民一職,專門負責登記生死情況;司商負責賜族受姓,由此可以掌握不同家族的繁衍情況;司徒負責人口來往,能夠清楚各地人口的流動情況;司寇負責處決罪犯,了解服刑人員的數量;司牧知曉職員數量,懂得各地的勞役情況;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可了解手工業從業人口;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廩負責人口遷出,通過這些人將人口各項情況匯總上來,天子通過詢問這些百官便能對人口數量和分布有基本的掌握。而且,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的方式來調查,從而了解各地的人口與生產狀況。如此一來,實在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去刻意進行人口普查啊,這樣隻會讓百姓怨聲載道,徒增社會矛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周宣王一心隻想著盡快補充兵源,根本聽不進這些勸阻之言。他認為仲山甫的話過於迂腐,不切實際,最終還是執意決定在太原進行人口普查。這一舉動在民間引起了不小的波瀾,百姓們對此議論紛紛,對周宣王的不滿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許多。
    此處解釋一下,人口普查其實也沒錯。知曉各地人口數量,也是自古以來作為治國者必修之事。但關鍵是看目的何在!
    唐朝開元以前,實行的都府兵製。這種製度就是看各地人口多少來抽丁入伍的。被抽著了作為兵丁的人,不光不能為家裏幹活了,還要自備武器裝備,自帶軍糧出征。這對於一般家庭而言,無異於是加重了雙重負擔。隻有後來戰國時秦國才實行了軍功製,即作戰立功之人,家庭可獲免稅及土地封賞,那又讓許多士兵及其家庭看到了從軍的好處,從而鑄就了秦兵乃虎狼之師的名號!當然,立功而能活著回去的人,並不占多數。
    周宣王時服兵役肯定沒有這種福利!
    公元前782年,即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關於他的死因,許多著作都記載了一種充滿奇幻色彩的說法。
    有說周宣王遊獵於圃田,也就是今河南省中牟西時,一個神秘而驚悚的場景出現了。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周宣王帶著一群隨從,興致勃勃地在圃田圍獵。突然,天空中陰雲密布,一陣冷風吹過,讓人不寒而栗。
    隻見被周宣王冤殺了的大臣杜伯的冤魂乘著白馬白車,威風凜凜地而來。司空錡站在一側護衛,大臣祝站在另一側護衛,杜伯頭戴紅帽子,宛如鬼魅般從道邊疾馳而來,手中的紅弓緊繃,紅箭瞄準了周宣王。刹那間,杜伯放箭,那箭如流星般直飛而來,正中宣王心髒。周宣王隻覺脊梁瞬間折斷,而後轟然倒伏在箭囊上,結束了自己充滿爭議的一生。
    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傳說,或許是後人對周宣王統治時期種種失誤和暴行的一種隱晦批判,也為他的一生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悲涼的色彩。
    但估計周宣王是中風而後產生幻覺而死。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