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張儀連橫(一)

字數:5051   加入書籤

A+A-


    在戰國亂世的滾滾硝煙中,縱橫家們以三寸不爛之舌攪動天下風雲。魏國安邑的市井街巷間,誕生了一位注定要改變曆史走向的人物——張儀。那時的中原大地,學術流派百家爭鳴,而最神秘莫測的當屬隱居在鬼穀的縱橫一派。年輕的張儀與蘇秦,懷著對權謀智慧的無限向往,一同踏上了求學之路,拜入鬼穀子先生門下。
    鬼穀位於崇山峻嶺之間,雲霧繚繞,仿若仙境。鬼穀子的講學之地,四周懸掛著各國地圖,竹簡典籍堆積如山。在這裏,張儀展現出驚人的天賦,無論是剖析天下大勢,還是研習遊說之術,他都能舉一反三,見解獨到。而蘇秦雖同樣日夜苦讀,將老師傳授的謀略熟記於心,但每當與張儀探討時,總能感受到對方思維的敏銳與獨特,心中不免生出一絲自愧不如。
    數年的求學時光轉瞬即逝,張儀與蘇秦學成下山。此時的天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虎視眈眈地望著東方六國。蘇秦率先踏上遊說之路,憑借著卓越的口才與精妙的謀略,輾轉於各國之間。終於,在趙國,他的才華得到了趙肅侯的賞識。蘇秦向趙肅侯詳細闡述了合縱抗秦的策略聯合東方六國之力,共同抵禦秦國的東進,如此方能保各國平安。趙肅侯被其說服,決定支持蘇秦推行這一計劃。
    然而,蘇秦心中卻始終有一個擔憂。他深知秦國的野心與實力,一旦合縱聯盟尚未完全形成,秦國便發動攻擊,那麽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他急需一個能在秦國為合縱大業暗中助力的人,這個人不僅要足智多謀,還要對自己的計劃有足夠的理解和支持。思來想去,張儀的身影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蘇秦派人暗中找到張儀,向他透露趙國的發展前景,暗示他若前往趙國,必能得到重用。張儀聽聞昔日同窗相邀,心中滿是期待。他想到曾經在鬼穀共同學習的日子,兩人一同探討天下局勢,互相切磋謀略,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蘇秦已然在趙國嶄露頭角,自己若能前去相助,定能成就一番大業。於是,他精心準備了名帖,懷著滿腔熱忱,踏上了前往趙國的路途。
    當張儀風塵仆仆地趕到趙國,滿心歡喜地遞上名帖,期待與蘇秦相見時,迎接他的卻是無盡的冷漠。蘇秦不僅遲遲不肯召見,好不容易見到麵後,態度也極為傲慢。宴席之上,蘇秦高坐主位,身邊環繞著眾多賓客,而張儀卻被安排在角落,麵前擺放的隻是粗茶淡飯,與仆役的餐食無異。更讓張儀難以忍受的是,蘇秦當著眾人的麵,言辭犀利地嘲諷道“我原以為你離開鬼穀後能有所作為,沒想到如今卻如此落魄。以你現在的樣子,我實在難以相信你還有什麽本事,也不想將你留在身邊,壞了我的名聲。”說罷,便命人將張儀趕了出去。
    張儀如遭雷擊,滿心的期待瞬間化為憤怒與屈辱。他本以為憑借著同窗情誼,蘇秦會伸出援手,助自己一臂之力,卻沒想到換來的是這樣的羞辱。走出趙國外交館舍的那一刻,張儀望著邯鄲城的繁華街道,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讓蘇秦後悔今日的所作所為!他的目光轉向西方,那裏是秦國,是讓六國都感到畏懼的強國。“既然你蘇秦在趙國得意,那我就去秦國,讓你看看我的本事!”張儀咬牙切齒地說道。
    就在張儀踏上前往秦國的路途時,一個神秘人悄然出現。此人自稱仰慕張儀才華,願一路隨行,為他幫助。在他的資助下,張儀順利抵達秦國都城鹹陽。神秘人還憑借自己的人脈,為張儀創造機會,讓他得以麵見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一位求賢若渴的君主,當他聽到張儀對天下局勢的分析,以及攻打六國的謀略時,不禁眼前一亮。張儀侃侃而談,從秦國的優勢,到六國之間的矛盾,再到具體的軍事策略,無一不分析得頭頭是道。秦惠文王大喜過望,當即任命張儀為客卿,讓他參與秦國的軍政大事。
    就在張儀在秦國站穩腳跟後,那位神秘人向他道出了真相“張先生,您有所不知,這一切都是蘇秦先生的安排。他深知您才華出眾,若直接邀請您相助,恐難激發您的鬥誌。所以故意用羞辱之法,讓您前往秦國,為的就是在秦國為合縱大業留一條後路。蘇秦先生希望,隻要他在趙國推行合縱,秦國便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張儀聽聞此言,呆立良久。他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經曆,想起與蘇秦在鬼穀的點點滴滴,心中感慨萬千。“我自以為精通權謀之術,卻沒想到被蘇秦算計得如此巧妙。他不僅看透了我的性格,更看透了天下局勢。我不如他啊!”張儀長歎一聲,隨即鄭重地對神秘人說道“請轉告蘇先生,隻要他在趙國一日,我張儀定不會讓秦國攻打趙國。這份情誼,我記下了。”
    從此,蘇秦在東方六國推行合縱,張儀在秦國施展連橫之術。兩位鬼穀弟子,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戰國的舞台上演繹著屬於他們的傳奇,共同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公元前328年,鹹陽宮的青銅鼎中騰起嫋嫋青煙,秦惠文君凝視著牆上巨大的列國輿圖,目光如炬地停留在魏國的上郡。此時的秦國,曆經商鞅變法二十餘載,新軍士氣如虹,糧倉堆滿陳糧,而魏國在河西之戰失利後元氣大傷,正是東進的絕佳時機。惠文君大手一揮,任命胞弟公子華為主將,張儀為隨軍謀士,率領五萬虎狼之師直撲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
    蒲陽城高牆厚,扼守著黃河與汾水交匯處的要道,是魏國防禦秦國的重要屏障。魏軍守將魏章深知此地戰略意義重大,早已囤積三年糧草,城中三萬精銳晝夜巡邏,城頭布滿強弩蒺藜。當秦軍旌旗出現在地平線時,魏章站在箭樓上冷笑"商鞅當年強攻蒲陽,折損兩萬甲士無功而返,秦人這次又要碰得頭破血流!"
    然而,張儀的謀略卻打破了常規的攻城模式。他仔細觀察蒲陽周邊地形,發現城北十裏處有座廢棄的鹽井,井道直通城內。夜色深沉時,三百死士身披牛皮,攜帶匕首繩索,沿著鹽井暗道悄然潛入。與此同時,公子華指揮秦軍在南門擂鼓呐喊,擺出強攻架勢。當魏軍全部湧向城南時,鹽井中的死士突然發難,砍翻城門守衛,秦軍主力如潮水般湧入。短短三個時辰,蒲陽城頭的魏字大旗轟然倒下,魏國苦心經營的要塞落入秦人之手。
    城破當日,公子華大擺慶功宴,眾將高呼"斬首萬級,當飲慶功酒"。唯有張儀獨坐帳中,凝視著案頭的魏國輿圖,指尖反複摩挲著上郡的位置。他深知,蒲陽雖得,但若就此駐軍,定會引發魏國舉國反抗,還可能招致山東諸國合縱。燭火搖曳間,他突然起身,連夜趕往鹹陽宮求見惠文君。
    "大王可知,比城池更珍貴的是人心?"張儀展開地圖,燭光照亮他眼中的狡黠,"歸還蒲陽,送公子繇入魏為質,看似退讓,實則如投餌釣魚。魏國若以為秦國有結盟之意,定會放鬆警惕。"惠文君沉吟良久,拍案而起"好!就依先生之計!"
    消息傳到大梁城,魏宣王朝堂上下一片嘩然。老臣公孫痤顫巍巍地說"秦人虎狼之性,豈會無故歸還城池?此中必有陰謀!"而年輕的國相惠施卻另有見解"秦國新勝,若此時示好,我魏國正好休養生息,上郡之地可保無虞。"就在魏國君臣爭論不休時,張儀已帶著厚禮踏入魏國朝堂。
    "秦王念及魏秦百年姻親,特命在下歸還蒲陽。"張儀言辭懇切,腰間玉佩隨著躬身動作輕輕晃動,"公子繇貴為王室血脈,甘願入魏為質,足見秦王誠意。"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滿朝文武"如此仁義之舉,天下諸侯誰不稱讚?魏國若不有所表示,恐寒了秦王之心啊。"
    魏宣王在權衡利弊後,終於做出決定。三個月後,一支滿載珍寶的車隊從大梁出發,護送十五座城池的圖冊和少梁城的鑰匙前往鹹陽。當張儀捧著魏國獻上的輿圖呈給惠文君時,鹹陽宮的編鍾轟然奏響。惠文君親手為張儀披上紫袍玉帶,高聲宣布"自今日起,張儀為大秦相邦,總領軍政外交!"
    這一役,張儀以一座城池為誘餌,換取魏國上郡五百裏沃土。從此,秦國不僅掌控了黃河天險,更撕開了三晉防線的缺口。而張儀"以退為進"的謀略,也成為戰國縱橫史上的經典案例,讓各國諸侯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來自魏國的奇才。鹹陽街頭,百姓們爭相傳頌"一張利嘴勝過十萬雄兵,相國張儀,真乃天賜大秦!"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農曆四月,魏惠王、韓宣惠王為了對抗秦國,互相尊為王,這一舉動無疑加劇了秦國與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魏惠王和韓宣惠王的這一行為,如同在戰國的棋盤上投下了兩顆重磅棋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他們希望通過互相稱王,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的霸權。然而,這一舉動卻如同火上澆油,使得秦國與兩國之間的關係更加劍拔弩張,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在戰國的上空。
    秦惠文王派遣張儀為將,討伐魏國。張儀,這位秦國的傑出謀士,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軍事才能,肩負起了這一重任。他率領秦軍,如同一支離弦之箭,迅速攻占了魏國的陝(今河南陝縣)。陝地的失守,對於魏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如同在魏國的國土上撕開了一個口子。然而,張儀的軍事行動並未就此止步。占領陝後,張儀並未采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而是將被占領地的魏人全部交歸魏國。這一舉動,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棋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不僅展現了自己的仁義和智慧,還巧妙地化解了進一步的軍事衝突,為秦國贏得了道義上的支持。
    不僅如此,張儀還奉命修築了上郡要塞,進一步鞏固了秦國在該地區的防線,增強了秦國的防禦能力。上郡要塞的建立,如同在秦國的邊境上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長城,不僅保障了秦國的安全,還為秦國的進一步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儀的這一係列舉措,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使得秦國在與魏國的對抗中占據了主動地位。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張儀積極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並更年號為秦惠文王元年。這一年的秦國,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戰國的舞台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張儀的擁戴,不僅是對秦惠文王個人的支持,更是對秦國國力的認可。秦惠文王的稱王,標誌著秦國正式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以秦國為中心的時代。
    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相國在齧桑(地名)會盟。此次會盟,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外交盛宴,旨在緩和秦國與齊、楚兩國之間的關係,同時展現秦國的外交姿態。張儀,這位秦國的外交家,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在會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化解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使得會盟取得了圓滿成功。通過這次會盟,秦國不僅鞏固了與齊、楚兩國的關係,還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地位,為秦國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這一係列的軍事和外交行動,充分展現了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強大的實力,在外交上也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策略。秦國的崛起,如同一場不可阻擋的浪潮,席卷了整個戰國大地,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