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抬棺出征,天下所望!
字數:4653 加入書籤
太子的年紀不大,卻繃著小臉,很認真的說道:“請父皇下旨。”
趙桓吩咐道:“朕禦駕親征期間,太子監國。”
“兒臣不要!”
太子搖了搖頭,握緊小拳頭說道:“兒臣要跟著父皇去打金人,要打得他們屁滾尿流。”
趙桓笑問道:“太子不怕金人?”
“不怕!”
太子昂著頭,一副無知無畏的樣子,高聲道:“兒臣和楊師傅讀《漢書》,學了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
“陳湯說,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今有金人入侵,也要讓他們知道,犯我大宋者,雖遠必誅!”
稚嫩的話語,卻透著小小少年的抱負。
趙桓的臉上浮現出笑容。
這個兒子不錯。
如果像趙九妹,聽到金人的消息,就要連下十二道金牌,撤回前線的軍隊,那就徹底廢了。
大宋的皇帝,要敢戰能戰,要不怕事兒。
趙桓眼神柔和,囑咐道:“你的年紀還小,好好跟著師傅們讀書,學習本領。將來文武雙全,朕帶著你去前線。”
太子點頭道:“兒臣聽父皇的。”
趙桓目光一轉,落在李綱的身上,繼續道:“朕禦駕親征期間,李綱輔佐太子,總領國事。”
“臣領旨!”
李綱上前一步拱手行禮。
趙桓繼續道:“徐處仁、吳敏和白時中,協助李綱處理朝廷政務。”
“臣領命!”
徐處仁、吳敏和白時中齊齊回答。
徐處仁和吳敏沒覺得有什麽,之前完顏宗望殺來,也是李綱主持大局,調集所有人作戰。
白時中的眼中,卻掠過一絲不忿。
論資曆,論能力,他遠超李綱。
這個平平無奇的李綱,靠著嘩眾取寵的主戰,堂而皇之高居廟堂。
憑什麽啊?
白時中滿心的憤懣和不甘,卻也是一聲不吭。
趙桓目光落在何栗和唐恪的身上,囑咐道:“你們是政事堂的副相,要齊心協力,穩定後方局勢,協調糧草支持前方。”
何栗和唐恪也齊齊應下。
趙桓又安排了各項朝政,一切安排完,才讓眾人退下。唯獨李綱卻留下,拱手道:“陛下禦駕親征,臣還有一個建議。”
趙桓道:“說說看!”
李綱正色道:“陛下為了禦駕親征,在京城留下諸多的手段。可是,卻還不夠穩妥,臣一直在思考查漏補缺,發現少了太學生的輿論聲勢。”
“坊間輿論,天下聲望,不是普通百姓發出來的。埋頭田間的百姓,為了一日三餐忙碌,發不出這些聲音。”
“最大的聲音在太學。”
“尤其是太學生陳東,嫉惡如仇,深得人望。”
“曾經臣被罷官,是陳東帶著太學生叩闋,才迫使朝中的投降派改變主意,不得不恢複臣的官職。”
“臣建議明天一早,陛下在去軍營調兵之前,先走一趟太學。”
“陛下訓話,讓太學生知道陛下的誌向,讓天下人知道陛下的膽魄。”
李綱一番話說完後,拱手道:“有天下人心,陛下人心所向,就算太上皇回朝,也會受到掣肘的。”
趙桓眼前一亮,讚許道:“李卿的提議很好,明天上午巳時,朕親臨太學。”
“臣遵旨!”
李綱行了一禮,心頭也鬆了口氣。
請太上皇入甕的策略,好是好,就是太危險。偏偏皇帝下了決定,他沒辦法阻攔,隻能想盡辦法幫忙。
太學生是他的基本盤,這股力量要利用起來。
一旦太上皇奪權,可以動員太學生叩闋,利用人心來逼迫太上皇。
李綱離開了,趙桓還在忙碌,先召見了王宗濋和李孝忠,安排了殿前司禁軍出兵的事情。
王宗濋和李孝忠都要留下。
王宗濋不僅負責殿前司,還要在糧價猛漲時,負責出糧平抑價格,這是之前,趙桓安排王宗濋找尋糧食商人的用意。
如果有機會,再趁機賺其他的商人一筆。
李孝忠留在後方,要作為趙桓的內應。
禁軍安排了,趙桓又召見皇城司的朱伯材,讓朱伯材務必保護皇後和太子。方方麵麵都要布置,好在之前就一直在準備,所以沒什麽為難的。
趙桓的禦駕親征,其實不是真正的大軍出征,隻是帶一支兵力去前線。
主力部隊都在前線,在宗澤和李邈的手中。
趙桓最後安排了楊再興去禁軍,提調一萬精兵和兩萬輔兵。之前金國送來的五千匹戰馬裝備入列,一萬精兵有五千步兵和五千騎兵。
三萬人出征,留下一萬老弱輔兵給李孝忠安排。
一切安排完,已經是深夜。
趙桓這時候才閑下來,思考著去太學訓話的事兒。
這是建立形象的好機會。
借此機會,讓所有太學生知道皇帝不畏死,皇帝和大宋共存亡。進一步,讓熱血單純的太學生們,成為他最忠實的擁躉。
在趙桓琢磨時,忽然眼前一亮,吩咐道:“周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奴在!”
周瑾上前恭恭敬敬的行禮。
趙桓吩咐道:“你去安排人,給朕準備一口棺材。明天上午,讓士兵抬著棺材,隨朕一起去太學。”
“啊!”
周瑾驚訝出聲。
他腦袋搖晃得像撥浪鼓似的,連忙道:“陛下,抬棺出征不吉利。去前線打仗,哪有抬著棺材的?”
趙桓不容置疑道:“安排就是。”
周瑾嘴巴張了張,到了嘴邊的話又咽回去,唯獨一雙眼睛卻紅了,小聲哽咽。
趙桓笑著罵道:“你個老東西,哭什麽?”
周瑾哽咽道:“老奴哭,是陛下太不容易了。”
“兩京二十四路的重擔,壓在您一個人的身上,卻沒有人能分擔。尤其是太上皇逃去了江南,不僅不幫忙,還要給您搗亂。”
周瑾哭道:“老奴,老奴替陛下難受啊。”
“朕都不難受,你難受什麽?”
趙桓反而是眼中熠熠生輝,說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這是朕的責任,也是朕的義務,沒什麽好哭的。”
他心中卻笑了。
他禦駕親征不是去送死,是要取得大勝。
抬棺出征的意義,在於把禦駕親征的效果悲壯化情緒化。
等班師回朝,趙佶用太上皇的身份壓製他,要耍威風時,趙桓問一句:“金人來了你望風而逃,朕抬棺出征。”
“要奪權,你配嗎?”
第一更到,今天繼續三更爆發,老龍努力碼字。
喜歡大宋:朕不賣國,金狗你急什麽請大家收藏:()大宋:朕不賣國,金狗你急什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