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權臣禍國(八)
字數:5030 加入書籤
第322章 權臣禍國八)
陳家人團團圓圓過新年,節後,送走了趕考的陳吉民,陳吉發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主要就是同王徵、萬錦洲這些搞研究的在一起,攻克技術難題。
時間來到崇禎十年正月二十,被崇禎皇帝寄予厚望的楊嗣昌,從老家返回北京,入宮麵聖。
在這次君臣交談中,楊嗣昌提出了著名的“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剿匪策略,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高度讚許。
為了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朝廷決定增加軍費,以支撐擴軍和關防建設。
崇禎十年二月,皇帝下旨,加征剿餉,為期一年。
突然加征的稅收讓各地本就嚴峻的形勢更加雪上加霜。
本來逃回陝西的張獻忠,在這一政策的刺激下,又從淅川跑了出來,迅速糾結抗稅群眾,“率眾十萬”,攻略南陽,東進光州,直抵廬州,威脅安慶。
這次,吃過虧的張獻忠不敢往大別山裏跑了,不過,其他官軍並不是他的對手,仍然讓他迅速坐大,與各路流賊聯營,肆虐河南。
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在接到情報後,加緊了對各省餉銀的催繳,同時親臨前線,督促總督洪承疇、總理王家禎加快進度,爭取一年之內將流寇解決。
崇禎十年二月初五,比曆史上提前了三個月,由湖廣蘄州籍的禮部侍郎姚明恭推薦,剛剛上任的兵部尚書楊嗣昌聽說了蘄春人、兩廣總督熊文燦知悉兵法,於是建議崇禎皇帝派員往廣州考察。
二月底,負責考察的太監回京複命,告訴崇禎皇帝和楊嗣昌,熊文燦可堪大用,於是,皇帝又下旨,由熊文燦接替王家禎,出任南方五省總理,統攬剿寇事宜。
陳吉發過完年之後,就躲在江夏不去赴任,要問,就是中原流寇肆虐,難以抵達。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等著幾位密切相關的大員到任。
最先來的是武昌知府袁繼鹹,他是正月底到任的,陳吉發主動前去拜訪,袁大人在值房接見了他。
袁大人來武昌之前,就從不止一個方麵聽說過陳吉發,知道江夏有個牛人,年紀輕輕,中了進士,而且家中生意做得很大,雇傭人手有數千之多,遠近府縣的士紳商民唯其馬首是瞻,就連楚王府、荊王府都跟著這位“財神童子”經營發財。
對於讀書人經商這件事,明朝其實是沒有什麽硬性約束的,但貪財終究是理學觀點所不容的,因此,在這個時代,太有錢的官員往往做不了大官,朝廷在考察的時候,也會有意避免提拔過於富裕的士子。
事實上,所謂的江南文壇領袖錢謙益就很有錢,所以他做什麽事都有人告他賄賂。
然而,曆史上真正查實的賄賂隻有一筆,總體來說,錢謙益這人雖然官迷,但其實分寸還是有的。
對比起來,明末許多官員表麵清廉,其實借著清廉之名胡亂指揮,將地方治理的一團糟,等民亂之後上吊殉國了事,卻在曆史上留下好名聲,實在是很滑稽的事情。
袁繼鹹不是那種沽名釣譽的清流,他是能做事的清流。
但凡能做事的官員,都有一個特點,比較了解基層的運轉,重視錢糧的來源。
而袁繼鹹見陳吉發,開門見山,談的就是錢糧。
“今年聖上加派剿餉,各地都在著急崔征,唯獨武昌府未見吏員趕工。黃同知對本官講,江夏有陳吉發,完稅不用愁。本官算了下,今年武昌闔府加征十二萬兩,陳大人覺得真沒問題嗎?”
這個賬陳吉發早就算過,按照去年底的基數,農會總計要多完成三十一萬兩的征收。
陳吉發並不準備提高稅率,而是通過擴大高產作物種植、加快新開墾農地、使用新農機器械的方式提高效率,從而使單位農戶生產水平上升來解決問題。
當然,對袁繼鹹說話,不能這麽講。
在這片土地上經營產業,最忌諱向朝廷交實底,合作社也是有假賬備查的。
“學生覺得沒有問題。目前,江夏合作社的入股農戶,年畝產折銀都在七錢左右,如今連同正稅、加征、雜支在列,全部稅賦均攤不過每畝八分銀左右,於農戶而言並不算重。加上剿餉,預計每畝分攤一錢二分,農戶仍然還有富餘。”
陳吉發的這個假賬,是按照大明普通生產力計算過的。
就比方說袁大人的老家江西,一畝水稻大概產二百斤,一年兩季,隻能打四百來斤穀子。
商人去農村收穀,一擔隻給一錢二分到一錢五分的價格,四百來斤,也就不到五錢多,不到六錢。
交稅的時候,銀子是按照入倉價格算的,每擔糧食三錢三分,一畝地的稅基就是一兩三錢,按照三十稅一,加上遼餉、剿餉、火耗等各類名目,最終就是每畝一錢二分到一錢三分之間。
袁繼鹹自然是知道這筆賬的,正常年份,這個稅率相當於農戶的四分之一收入要上繳,若是再遇到黑心的官吏從中克扣私藏,幾乎就要到三分之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生產力低下、人多地少的地方,許多家庭的餘糧就撐不到第二年開春。
但若是遇到災年就不是這麽算了,一旦出現大規模減產,這個稅率就是逼死農戶。
“江夏沒有水澇災害嗎?為什麽陳大人如此自信?穀賤傷農如何解決?為何折銀能有七錢以上?”
“水澇災害自然是有的,不過自三年前,學生就接連同鄉紳聯合,修堤圍垸,調節水旱。此三年間,江夏暫無重大災害。穀賤傷農,本是商賈囤積所致,合作社將各村莊道路拓寬,將糧食收儲、運輸、研磨、上市全部統合起來,一體經營,平抑全年糧價,各府縣百姓受益,農戶多得餘銀。大人若是感興趣,可以抽空視察,學生全程陪同。”
“此乃善舉。難怪繡青對你多有推崇。老夫赴任武昌,除民政外,還有練兵、築城等各項任務,子安若是有餘力,該為國事分擔。”
這就是找陳吉發出錢的意思了,當他是冤大頭宰呢。
但陳吉發也不傻,該出的錢出,不該的他也不會亂出。
“大人心係地方安寧,學生自然是要盡力的。不過,合作社的各項收益,其實還是農戶、士紳、商戶按股分配的,學生隻能盡力勸捐。”
“你有這個心就好。老夫觀江夏、武昌城池破舊,準備籌集銀兩加固,回頭會讓黃同知與你商議。”
“學生定當竭盡全力。”
談完錢糧的事情,陳吉發從袁繼鹹這裏出來,轉頭就去了黃同知那裏。
這位黃同知是武昌本地的舉人,鄧來鸞知武昌時,就與陳吉發建立了很好的關係,甚至家中親友,多在合作社入股。
此時去,兩人嘀嘀咕咕,大致摸清了袁繼鹹的底線。
原來,袁大人來武昌府,是鍍金的。
袁繼鹹與楊嗣昌關係還不錯,因其知兵事,推薦為武昌知府,鞏固江防,支援襄陽。
目的,是想讓他趕緊立功提拔。
“陳大人不妨想想辦法,趕緊讓他立功走人。”黃同知小聲建議道,“此人滿心朝廷大義,並不太聽得進我等富民之論。江夏、武昌本無匪盜,陳大人又接連組織人手北上驅逐流寇,花冤枉錢加固城池實為不智。而且,聽說他盯上了汪元兆汪縣令,似是要查他貪腐的問題。此等人若是久在江夏,還不知要搞出什麽幺蛾子,禍害民生。”
這就是經濟利益捆綁的威力。
袁繼鹹這位清流大員,或許意識到了陳吉發與合作社的巨大影響力,但卻沒想到,對於許多基層官吏而言,個人利益遠高於朝廷大義。
這位黃同知顯然對袁繼鹹找合作社要錢修城池非常反感,不僅沒有找陳吉發的麻煩,反而與他沆瀣一氣,通風報信。
陳吉發連忙拱手道謝:“黃大人提醒的是,小侄這就去聯係各路關係,看能不能幫袁大人疏通疏通。另外,小侄這裏去年殺的流寇,還剩了些首級無處堆放,您看是否請幫忙疏通下,讓姚澤孝報個功勞?”
“好說好說,姚千戶也是老夫看著長大的,是個好孩子,自然當快些成長。”
“首級有些多,您家中若有子弟需要立功,也可以一並報了。都是陝寇,能經得起兵部查驗。”
黃同知眼睛更亮了,連連點頭。
“甚善!陳大人先請回府,老夫聯絡妥當,再去您府上拜會。”
“大人太客氣了,您找人通知聲,小侄自會來拜訪。”
“哈哈,好說好說。”
沆瀣一氣的兩位狗官勾兌完畢,各取所需,都回去私下聯絡去了。
陳吉發擊敗張獻忠後,沒有急著報功,而是硝製首級,趁著冬天冰雪天氣埋在地窖裏冷藏,就是為了用在關鍵時候。
如今既然大家都覺得袁繼鹹有礙合作社發展,那就沒必要客氣。
喜歡明末爭雄請大家收藏:()明末爭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