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待替換01

字數:2177   加入書籤

A+A-


    蟬聲初歇的傍晚,我總要把竹椅搬到老槐樹下。風從南邊來,裹著曬蔫的藤花氣息,在瓦簷上跌跌撞撞,將屋後青苔染得又深了幾重。竹篾編織的椅背硌著後頸,竟比記憶裏矮了半寸——去年這時節,外婆還坐在這把吱呀作響的椅子裏,用蒲扇指著銀河說牛郎織女星。
    西天殘霞褪成蟹殼青時,螢火蟲便提著燈籠赴約了。這些幽綠的光點掠過晾衣繩,掠過牆角的夜來香,最後都泊在井台邊的木槿花上。十五歲那年的夏夜,母親搖著軲轆汲水,水麵浮動的月光便碎成銀鱗,她說自己還是姑娘時,曾在井底撈起過一枚前朝的銅錢。"銅綠裹著永樂的篆字,像封存了六百年的蟬蛻",說這話時,井欄上的青苔正順著她的藍布衫往上爬。
    知了猴出土的時辰總在夜深。手電筒的光柱掃過樹根,能瞧見它們掙破泥土的刹那:暗金色甲殼沾著濕潤的土星子,六足還蜷縮著前世的形狀。表弟蹲在樹影裏,塑料罐中的蟬蛻已經積了半罐。去年他考上省城大學前夜,我們打著手電找到七隻剛蛻殼的蟬,透明的翅膜在月光下泛著珍珠母的光澤。"像不像靈魂出竅?"他忽然問。話音未落,最後一隻蟬已展開新翅,消失在墨色樹冠裏。
    子夜常有雷雨造訪。閃電劈開雲層時,瓦當上的貔貅便活了須臾,雨水順著它口中銅鈴的裂縫,在青磚上敲出《雨霖鈴》的節拍。我蜷在臨窗的羅漢床上,看雨簾中飄搖的燈籠——那是巷口祠堂的長明燈,光緒年間就懸在那裏。祖父曾說燈油裏摻了鮫人淚,所以風雨再狂也吹不熄。此刻雨水正衝刷著燈罩上的"慎終追遠",朱漆剝落處,露出底下更古舊的"明月前身"。
    天將明未明時,賣豆腐的梆子會準時在巷尾響起。霧靄漫過石階,把梆子聲也洇得濕漉漉的。這是三十年來未曾變更的晨曲,和當年外婆掀開鍋蓋時的豆香一樣固執地存在著。我數著梆聲等朝霞,卻聽見露水從芭蕉葉滾落的清響,恍若誰在輕輕翻動線裝書頁。
    晨光爬上窗欞時,竹椅上的露痕已淡成水墨。昨夜棲在井沿的螢火蟲,此刻都化作了木槿花瓣上的朝露。蟬蛻仍懸在老槐樹的皺褶裏,而新蟬正在高處試嗓。瓦當貔貅口中的銅鈴又開始收集日光,祠堂燈籠在晨風裏搖晃,晃出四百八十個晨昏的光影。忽然懂得,夏夜原是光陰的琥珀,每個瞬間都封存著無數個昨天的暮色與明天的晨光。老井總在黃昏漲潮。水麵漫過青磚的第三道苔痕時,就能聽見井底傳來細碎的叮咚,仿佛有誰在叩打六百年前的銅鎖。我學著母親當年的姿勢搖動軲轆,麻繩突然震顫著蜷縮起來——木桶裏盛著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尾朱砂鯉,鱗片上烙著永樂年間的火漆印。它翕動的腮邊懸著枚銅錢,綠鏽斑斑卻拴著嶄新的紅繩,正是母親描述過的那枚。井壁忽然落下一串水珠,在暮色裏串成觀音的瓔珞。
    蝙蝠掠過祠堂飛簷時,木槿花開始往夜色裏傾倒香氣。表弟寄來的書信別出心裁地折成蟬形,在八仙桌上振翅欲飛。信紙洇著省城的梅雨季,他說圖書館的琉璃瓦下住著五代燕子,"最老的巢裏藏著光緒年的銀杏葉"。我忽然想起去歲共捕的蟬蛻,此刻正在樟木箱裏與祖父的《水經注》殘卷同眠,書頁間還夾著半片民國三十年的梧桐葉。
    穿堂風突然裹來艾草香,灶屋窗紙便暈開一團暖黃。外婆的綠豆湯在粗陶罐裏吐著氣泡,她用井水湃過的青瓷碗盛湯,碗底遊著兩尾墨色錦鯉,是乾隆年間畫師點上去的。暗花浮動的光暈裏,我看見自己十五歲的倒影正踮腳偷舀冰糖,而此刻坐在竹椅上的我,手中綠豆湯忽然泛起漣漪——房梁垂落的蛛絲上,懸著顆光緒年的冰糖,裹著九十載光陰的塵。
    子時的雷雨總帶著琴韻。雨珠在瓦當貔貅齒間跳《廣陵散》,又在天井石板上敲《平沙落雁》。我披衣翻出外公的桐木琴,龍池處刻著"大音希聲"的篆文。指尖剛觸到冰弦,一道閃電突然照亮琴腹內的朱砂字:甲申年驚蟄封存蟬鳴三聲。雨勢驟急時,琴軫自行轉動,三百年前的蟬聲便混著今夜的雨,在青磚上濺起滿地珍珠。
    螢火蟲馱著露水歸來時,祠堂燈籠忽然暗了七分。守祠的阿公踩著梯子添油,他說鮫人淚今年格外金貴,因南海起了戰事。燈罩上的"慎終追遠"被雨水浸透,竟顯出夾層裏的灑金箋,是晚明某位族長抄的《心經》。最奇的是燈穗裏藏著的玉蟬,舌底刻著"長樂未央",在火光中忽明忽暗,仿佛隨時要吟出《古詩十九首》。
    五更梆子敲到第五響,晨霧裏浮出個佝僂身影。賣豆腐的老趙頭擔子兩端各懸一盞琉璃燈,左邊照著鹹同光三朝的銅錢,右邊映著宣統元年的銀元。他揭開木屜時,豆腐竟都方正如漢玉琮,熱氣裏浮著未央宮的椒蘭香。"這是用太液池水點的鹵",他笑出缺了門牙的黑洞,遞來的青竹簽上卻刻著貞觀年號。
    喜歡搶走龍傲天的係統,我是鳳傲天請大家收藏:()搶走龍傲天的係統,我是鳳傲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