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府兵天下

字數:5449   加入書籤

A+A-


    章武七年,二月,大朝會。
    自劉瑁增設三府後,長安城內那股彌漫的哀戚之氣漸漸被不斷湧起的生機所取代。
    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新得的四州之地也已初步安定,豫、兗、徐三州的豐饒糧食正源源不斷地匯入關中,在尚書仆射兼司州刺史諸葛亮的督辦下,大漢的府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盈起來。
    而伴隨著十一軍府的施行,劉瑁在與軍機處諸將反複商議後,終於開始實行一項他早就想要實施的軍政了……
    “諸位愛卿!”
    劉瑁緩緩開口,聲音沉穩,清晰地回蕩在每個人的耳畔。
    “自朕於黃巾之時起兵,倏忽二十餘載,我大漢的將士們南征北戰,東討西伐,為朕打下了如今的赫赫疆土。
    然連年征戰,府庫縱然日漸充盈,亦難掩其巨大耗費;天下民力,更是漸露困乏!”
    他微微一頓,語氣中帶上了一絲沉痛。
    “更讓朕寢食難安的,是我大漢的將士們!
    他們常年戍守邊疆,征戰在外,與父母妻兒天各一方,家中田畝,縱有均田之策,亦不免因缺少壯勞力而日漸荒蕪。
    朕每每念及於此,便如芒刺在背。長此以往,縱使一統天下,亦非長治久安之道。”
    殿內一片寂靜,唯有百官的呼吸聲。劉瑁的話,說到了所有人的心坎裏,尤其是那些出身軍旅的將領,更是感同身受,不少人已是虎目微紅。
    劉瑁環視一周,目光掃過田豐、賈詡、荀攸等一眾謀主,又看向趙雲、張任、馬超等軍中宿將,將眾人的反應盡收眼底,這才拋出了今日的真正目的。
    “故而,朕欲效法古之聖王,偃武修文,藏兵於民。朕已決意在天下各處軍府之下,於郡縣要衝之地,廣設折衝府,選拔良家子弟充任府兵。
    平日裏,他們是耕種朝廷所授田畝的農夫,自給自足,不耗國庫錢糧;農閑之時,則於折衝府內接受都尉統領,勤加操練,演習戰陣。
    一旦國家有事,聞鼓而動,披甲為兵,其家小亦有朝廷撫恤,戰事一畢,則解甲歸田,複為農桑。
    此法,一則可使兵源源源不絕,二則可令將士勞逸結合,不致荒廢家業,三則可大大減輕國庫之負擔。不知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這便是劉瑁深思熟慮後,結合他在後世所了解的大唐鼎盛的軍製與如今軍製融合後開發而出的最新兵製,府兵製!
    話音剛落,大殿之內便如一鍋滾水,瞬間沸騰起來,嗡嗡的議論聲四起,官員們交頭接耳,神色各異。
    要知道,自黃巾之亂以來,天下諸侯皆奉行世兵製,也就是軍戶製,這種製度在亂世之中為各方諸侯保證了兵源與戰力。
    但經過了三十餘年的戰亂,各郡各州人口銳減,軍戶階層開始固化、士卒疲敝、如今的燕軍之中便有無數的逃兵。
    即便是雍漢,如今也存在著兵源不足的可能性,更何況如今正是與燕國軍備競賽之時,戰力尤為關鍵。
    而劉瑁此時的舉措無疑是在矛盾尚未徹底激化之時,提前解決,將整個大漢的軍事根基,來一次徹底的翻新!
    “陛下!”
    門下左侍中荀攸第一個出列,望著劉瑁,鄭重道:“陛下此策,以均田之策為基,意在強國富民,用心良苦,臣感佩不已。然臣有幾點疑慮,不吐不快。”
    “公達但說無妨。”
    劉瑁抬手示意。
    “其一,府兵之甲胄、兵刃、馬匹,從何而來?若皆由朝廷撥付,則與募兵之製耗費無異,談何減輕負擔?若令其自備,尋常農戶即便授田,又如何能承擔這筆巨大的開銷?
    其二,所謂農閑操練,時日終究有限,訓練若有鬆懈,戰時恐難堪大用。我大漢賴以克敵製勝的是百戰精銳,府兵之戰力,如何能與世兵相比?
    更何況如今燕王曹丕龜縮幽平,厲兵秣馬,我等豈可自廢武功?”
    荀攸一席話,可謂一針見血,直指府兵製最核心的兩個難題:裝備與戰力。殿內不少文臣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公達所慮,朕早已思之,府兵的施行,正是基於均田之策。”
    劉瑁臉上卻不見絲毫意外,反而露出一絲讚許的微笑。
    “至於軍備,府兵的挑選非常嚴苛,優先從均田之下家境殷實、人丁興旺的自耕農中選拔。
    至於那些地方豪強私蓄的部曲,亦當一體納入府兵序列,由朝廷統一整編,其裝備便可直接化為官用!”
    此言一出,以荀攸為首的世家大族官員們,臉色齊齊微微一變。
    劉瑁的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包括荀攸在內百官,無一人敢與劉瑁爭辯,畢竟如今的劉瑁可是大漢皇帝,一言九鼎,誰又敢輕捋虎須?
    賈詡望著他的陛下,腦海中閃過了昨日的小朝會時的情景……
    昨日的內朝僅有數人,當劉瑁將府兵製的構想和盤托出後,最先撫掌讚歎的,便是賈詡。
    “妙啊!陛下此意,高瞻遠矚,非止於軍事,更在江山社稷,文和佩服!”
    劉瑁笑看著賈詡,輕笑一聲:“文和,那你來說說,這府兵製,妙在何處?”
    賈詡渾濁的老眼掃過在場眾人,躬身回應:“陛下,這府兵之製,最大的妙處,不在於省錢,亦不在於養兵,而在於八個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這八個字,如同一道驚雷,讓法正當場一震,他猛地抬頭,敏銳的看向參加此次小朝會的人選,眼中爆發出駭人的精光,頓時明白了劉瑁的用意……
    此次參加內朝的諸人,無論文武,皆為寒門出身,今天的會議,即便是荀攸,也未到場!
    隻見法正激動地站起身來,聲音都帶上了一絲顫抖:“臣……臣明白了!陛下此舉,是要從根子上,斬斷自光武帝以來,困擾我大漢兩百年的世家之禍啊!”
    “哦?孝直也明白了?”
    “府兵平日散於各地折衝府,由折衝都尉統領操練,戰時才由朝廷下詔,以兵符抽調各府兵馬,再臨時委任將帥,統兵出征。
    戰後,將帥歸朝,兵卒回府!如此一來,兵為國家之兵,將為朝廷之將!兵卒隻知有陛下與朝廷,而不知有私將!將領隻有用兵之權,而無擁兵之私!
    如此舉措,徹底杜絕了此前地方州牧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禍患!這……這哪裏是強兵之策,這分明是為我大漢江山,鑄造萬世永固之基的無上陽謀!”
    法正一番話,將府兵製最深層的政治意圖,赤裸裸地剖析開來。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軍事改革,而是一場深刻的政治變革!它要斬斷的,是自後漢以來,武將與麾下士卒之間那種根深蒂固的私屬關係!
    思緒回到九極殿,此刻的殿內一片死寂。
    如今的文武百官都不是傻子,即便許多粗鄙武夫想不透徹,但那些文臣,尤其是世家出身的官員,已經品出了這道政令背後那冰冷的寒意……
    若府兵製當真實行,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引以為傲、賴以安身立命的私兵部曲,終將被一體納入、統一整編,最終化為烏有!
    他們,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令人窒息的微妙時刻,一聲甲葉鏗鏘之聲打破了沉寂,隻見一身銀甲的趙雲排眾而出,聲如洪鍾!
    “陛下聖明!末將以為,此製可行!我等皆為漢臣,所練之兵,理當為大漢之兵卒!末將願為表率,將麾下親衛部曲盡數獻出,納入府兵之列,聽憑朝廷整編,絕無二話!”
    趙雲的表態,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湖麵,作為劉瑁最早的追隨者,如今世襲罔替的宋國公,他功高蓋世,威望素著,他的話,分量千鈞!
    “哈哈哈!”
    一陣粗豪的笑聲緊隨其後,甘寧那魁梧的身影也大步走出,甕聲甕氣地嚷著。
    “陛下,甘寧也覺得行!兵是國家的,將也是國家的,俺手下那幫小子都是跟著陛下的龍旗吃飯打仗,又不是跟著甘寧!隻要能打勝仗,咋練都成!”
    有了趙雲和甘寧這兩個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帶頭,馬超等將領縱然心中尚有疑慮,此時也紛紛出列,高聲附和,武將集團幾乎立刻便與劉瑁站在了一處。
    而隨著武將們的集體表態,以荀攸為首的世家官員們,臉色變得愈發難看。
    他們交換著眼神,卻隻能看到彼此眼中的無奈與頹然,他們明白,任何反對的聲音,在此時都將是螳臂當車,甚至會被扣上擁兵自重的帽子。
    劉瑁看著沉默的九極殿,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知道,大勢已定。
    “好!既然諸卿無異議,朕意已決!”
    他霍然起身,走到禦階之前,聲音中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嚴。
    “朕宣布!十一軍府,皆由朕最信賴的諸位將軍分別統領,總攬一地軍務,但兵員從下轄各折衝府抽調。
    此外,在十一府之下,於全國各郡縣,廣設折衝府,以為府兵製之根基!
    “凡我大漢良家子,年二十至五十者,皆有資格入選府兵!入選者,授田免賦,以充軍資!從此,我大漢兵權盡歸中樞!軍令出於一門!”
    一道道旨意從劉瑁口中發出,一個嶄新的軍事體係,在朝堂之上被迅速確立。
    這套融合了前世曆史上府兵製精髓的製度,如同一張細密而堅韌的巨網,將整個大漢的軍事力量牢牢地掌控在了劉瑁一人的手中。
    從這一刻起,一個省略了混亂的南北朝,直接邁入了隋唐製度中央集權的強大軍事帝國,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