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科舉三試

字數:7802   加入書籤

A+A-


    章武十年,春。
    距離上一次的科舉大典,已是整整五年。
    五年間,大漢的赤色龍旗席卷中原,徐、青、兗、冀四州盡歸版圖。
    今年,又到了科舉之時,而與此前不同的是,早在去歲,為了徹底消化這片廣袤的土地,也為了向天下昭示大漢求賢若渴的決心。
    劉瑁將就此次取士範圍,除去克複的四州外,甚至包括了名義上臣服的幽平二州!
    消息一出,天下震動。尤其是新附的幾州,無數在曹氏九品中正製下看不到出頭之日的士子,聞訊後欣喜若狂。
    去歲,劉瑁在克複的幾州加辦了郡試,而幽平兩州士子則需在長安加試一輪,選出五人與其他士子一同參加這第三次科舉。
    相比較於第一次的科舉,如今已經過了十五年的時間,科舉之製已深入人心,許多寒門都在期待著這遠比九品中正更加公平科舉大製……
    如今官道之上,車馬粼粼,人流不絕。有衣著光鮮、仆從環繞的世家子弟,一路遊山玩水,談笑風生,仿佛此行不過是探囊取物。
    但同樣有無數麵帶風霜、腳踩草鞋的寒門學子,他們曉行夜宿,與商旅為伴,懷中緊緊揣著被汗水浸透的推薦文書,那眼神中的堅毅與渴望,足以灼傷人心……
    一時間,從東海之濱到關中平原的官道上,車馬粼粼,人流不絕,其規模與聲勢,遠超前兩次科舉。
    長安城內,頒政坊的官驛早已人滿為患,就連尋常的客舍酒肆,都住滿了操著吳儂軟語、中原官話乃至蜀中口音的各地舉子。
    他們或成群,在酒樓之上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獨自一人,在昏暗的陋室中挑燈夜讀,伴著窗外淅瀝的春雨,將經義策論在心中反複推演,不敢有絲毫懈怠。
    九極宮,甘露殿內。
    漢帝劉瑁身著一襲赤色常服,手中捧著一份由中書省呈上的厚厚名錄。這並非最終的金榜,而是此次通過各州郡試,最終匯聚於長安參加省試的舉子名錄。
    中書左丞毛玠、右丞田豐、尚書令徐庶、吏部尚書華歆等人侍立在側,神情各異地望著那份沉甸甸的名錄。
    “陛下,此次諸郡擇取舉子,共計一千三百餘人,較之上次,多出近三倍。其中,來自豫、兗、徐、青四州的士子,便占了四成。”
    毛玠那張素來嚴肅的臉上,此刻也難掩一絲動容,畢竟這不僅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人心向背的明證。
    不過此次科舉,除了報考人數增加以外,劉瑁更是大幅增加了每一個郡的士子數量,譬如豫州、荊州等地,一個郡就有將近二十人赴京趕考。
    劉瑁微微頷首,目光在那些用工整小楷書寫的名字上緩緩掃過,指尖在幾個熟悉的名字上輕輕叩擊,陷入沉思。
    “董允……這孩子終於及冠應試了。”
    劉瑁的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朕還記得,上次科考時,他尚在國子監,便揚言要壓過費禕一頭,朕倒是很期待,這小家夥此次能有何等驚豔之作……”
    他不經意地笑了笑,目光繼續下移,落在了“荀顗”二字上。
    “荀文若的第六子……孝先,元皓,你們看!”
    劉瑁的語氣帶著幾分調侃,抬眼望向毛玠與田豐。
    “朕可並未因其父輩之事而有所偏見,更無意打壓舊族。這天下,終究是看才能說話的。”
    毛階心領神會,立刻躬身。
    “陛下胸懷天下,唯才是舉,天下共鑒。況文若身死鄴城,其節可嘉,如今荀氏子弟盡數歸心大漢,荀顗此番應考,既是其才華的展現,更是潁川荀氏在向陛下,表明他們歸附的忠心……”
    另一旁的華歆捋著花白的胡須,眼睛盯著另一個名字。
    “陛下,老臣倒是對這王肅頗為關注……”
    “哦?”
    “此子是隨臧霸投降的徐州王朗之子,繼承王景興家學,才名遠播!
    王景興昔年在曹魏時位高權重,其子如今來我大漢科舉,此舉的意義,不下於千軍萬馬!若他能高中,則我大漢在江淮士人之中的聲望,將再上層樓!”
    劉瑁深以為然。
    王肅的投考,其政治意義遠大於其個人才學……
    這代表著,就連曹魏曾經最頂級的門閥,也看清了天下大勢,選擇將家族的未來,押注在了自己之上!
    “還有這些……”
    劉瑁的手指劃過一連串的名字。
    鄧芝之子鄧良,張飛次子張紹,李恢之子李遺,一個個功勳之後的名字映入眼簾。這是元從舊臣的延續,是帝國新貴族的根基,他自然樂見其成。
    但他的目光卻最終停留在了兩個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名字上。
    馬忠,巴郡閬中,寒門士子;
    張嶷,巴郡南充,寒門士子。
    這兩個名字,在滿頁的世家子弟、功勳之後中,顯得格外質樸,卻也格外醒目。
    劉瑁的指尖在這兩個名字上輕輕摩挲,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賞。
    隻有劉瑁知道,這兩個小家夥在曆史上的蜀漢是多麽的耀眼的存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馬忠隨武侯南征,撫平南中,功勳卓著;張嶷開發越巂,平定蠻夷,最終為國盡忠,殺身成仁,但他們卻是蜀漢後期最堅實的砥柱!
    劉瑁更清楚,像他們這樣的寒門士子,才是科舉製度真正的根基所在!
    他們沒有家學淵源,沒有名師指點,能從千軍萬馬中一路搏殺至此,靠的唯有那份堅韌不拔的意誌與遠超常人的刻苦。
    他們,才是大漢未來最鋒利的刀刃!
    “此次取士,各部院寺監,尚有多少缺額?”劉瑁轉頭看向華歆,緩聲問道。
    華歆躬身答道“回陛下,隨著四州光複,政務繁雜,百廢待興,經吏部核算,此次各級官吏缺口,共計一百零三人!”
    “告訴閱卷的考官們……”
    劉瑁將名錄輕輕放下,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朕要的,是能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實幹之才,而非隻會引經據典、空談闊論的腐儒!策論部分,務必從嚴,凡言之無物、不切實際者,一概不取!”
    “喏!”
    “至於考題……就說說此次伐燕的失誤以及未來的規劃吧……”
    “喏!”
    數日後,貢院放榜之日。
    那麵懸掛著金榜的巨大影壁之前,早已是人山人海,喧嘩鼎沸,無數翹首以盼的士子和聞訊趕來的百姓,將此地圍得水泄不通……
    “出來了!出來了!”
    隨著金榜的緩緩掉落,人群瞬間沸騰!
    而當進士科三甲的名字出現在金榜之上,人群中更是爆發出陣陣難以置信的驚呼與議論。
    進士科三甲狀元荀顗、榜眼董允、探花杜恕!
    這個結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荀顗,潁川荀氏之後,其父荀彧名滿天下,而如今還在徐州的荀攸荀公達亦是其家族如今的當家人。
    荀氏家學淵源,荀顗本人亦是才華橫溢,奪魁本不稀奇。
    但作為荀彧之子,他的登頂,無疑是劉瑁向天下釋放的一個強烈的信號。
    他劉瑁的胸襟,足以容納昔日的對手,隻要你有才,大漢的朝堂便有你的一席之地!
    這既是對潁川荀氏的安撫與重用,也是在告訴所有新附之地的世家,歸順大漢,前途無量!
    而在擁擠的人群之中,一個麵容清秀、眼神堅毅的年輕人,在看到“董允”二字出現在榜眼位置時,緊緊地握住了拳頭,指節因過度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沒有像旁人那般狂喜或高呼,隻是長長地吐出了一口氣,仿佛卸下了壓在心頭多年的千斤重擔。
    他做到了,雖然未能壓過費禕當年的風頭,但名列三甲,已足以對父親有個交代了,也算沒有辜負自己五年前的豪言……
    至於探花杜恕,則是河東太守杜畿之子,京兆杜氏,同樣是關中名門。
    在如今的大漢,杜畿更是位高權重,其子能得此殊榮,既是家學使然,亦是自身才華的明證。
    進士科三甲之後,馬忠的名字赫然在列!雖未入三甲,卻也高居前十,足以讓他這個來自巴郡的寒門子弟,一步登天……
    在進士科之後,其他各科的榜單,同樣引人注目。
    明算科之中,一個名叫吾粲的江東士子,以其精妙絕倫的算學才華,力壓群雄,奪得疇元。
    而在他的名字下麵,周瑜的次子周胤、諸葛亮的養子諸葛喬、前零陵太守龔諶之子龔祿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江東俊傑,在算學一道上,展現出了極其驚人的天賦,震驚著所有人……
    明法科,鄧良、張紹、李遺三位將門之後包攬前三!
    既顯示了功勳世家子弟在律法傳承上的優勢,也向所有為大漢流血犧牲的將士們表明,他們的後代,同樣能在大漢的朝堂上獲得榮耀。
    明史科,王肅不負眾望,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奪得麟元。
    他的名字之後,張昭之子張休,以及來自蜀中、以博聞強記著稱的俊傑譙周,亦是榜上有名。
    明禮科,麟元何晏的出現引起了一陣騷動。他乃後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其母尹氏早年被劉瑁納入後宮,他也因此收到了劉瑁的青睞。
    何晏自幼便以才學知名,喜好黃老之學,如今的上榜,既是眾望所歸,也帶著一絲皇恩浩蕩的意味。
    而青眼魯芝、墨花丁固,皆為寒門,一人來自雍州,一人來自會稽,他們的上榜,則巧妙地安撫了江東與關中的人心。
    明工科,鄭渾之侄鄭袤奪魁,延續了鄭家在工學上的輝煌
    繩眼蘇越,燧花程繕,兩名寒門匠才,皆出自科學院的院試,他們一人善於大型宮殿的營造,一人精於戰船的設計,他們的脫穎而出,則彰顯了劉瑁對科學院的高度重視。
    然而,全場最令人矚目的,除去進士科外,還是明武科的榜單。
    當監官高聲唱出“明武科戡元,巴郡南充,張嶷”之時,整個喧鬧的廣場都出現了片刻的死寂。
    隨即,雷鳴般的議論聲轟然炸開!
    “張嶷?是誰?從未聽過此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巴郡南充……一個寒門子弟?天哪!他竟能力壓華歆尚書的繼子駱統,還有孫家的孫奐、陸家的陸凱,奪得戡元?”
    所有人都知道,駱統乃是華歆小妾的兒子,自小就受到華歆的培養,家學淵博。
    而孫奐更是孫堅之侄,將門虎子;陸凱則是將軍陸遜的族侄,吳郡陸氏的後起之秀。
    這三人,無論家世、背景還是名望,都遠在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張嶷之上。
    可偏偏,就是這個來自巴蜀深山的寒門子弟,奪走了象征著武科最高榮耀的戡元之名!
    這一結果,比任何詔令都更加響亮地告訴全天下的寒門子弟,尤其是在被將門世家幾乎壟斷的軍事領域!
    隻要你有真才實學,哪怕出身微末,一樣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出人頭地,封妻蔭子!
    人群的角落裏,一個身材挺拔、麵容堅毅的青年,在聽到自己名字的瞬間,如遭雷擊,整個人都僵在了原地。
    他難以置信地望著那金榜上首的名字,眼眶瞬間濕潤……
    從南充到長安,他從巴郡嚴家、甘家等大族之中成功突圍,如今得中戡元,這一路的艱辛,在這一刻,都化作了欣喜的淚水……
    此次科舉,共計一百一十個名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這個數字,超過了前兩次科舉的總和。
    它像一劑強心針,注入了剛剛經曆戰火與瘟疫的大漢。
    它更像一張無形的大網,將整個天下,將世家、將門、寒門,將元從舊部、新附之臣盡數網羅其中!
    甘露殿內,劉瑁拿著最終的榜單,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發自內心的笑容。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他看著荀顗、董允、王肅、張嶷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仿佛看到了未來大漢帝國的擎天之柱。
    科舉這把刀,經過三次磨礪,已然愈發鋒利。
    它不僅在世家門閥的壟斷上劈開了越來越大的口子,更在為這座龐大的帝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最需要的人才。
    一個真正屬於劉瑁的時代,隨著這張金榜緩緩拉開序幕。
    也不知遠在遼東苟延殘喘的曹丕,當他聽到這份榜單時又會作何感想。
    畢竟他曹家曾經麾下重臣的子嗣,如今不少都已成了對手的座上賓。
    這或許比戰場上的失利,更讓他感到絕望……
    喜歡魂穿三國,成為最強前夫哥?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魂穿三國,成為最強前夫哥?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