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繼續行星開放
字數:4386 加入書籤
在月球建造基地和在南極建立基地是有很大區別的。越接近生物的生存環境,建造基地的條件就越簡單。盡管南極建立科考站一樣要應對高溫,卻不用擔心水源。
如果是月球基地解決水源就是最大的問題。所以宜居帶上的類地行星更容易進行開發。對於資源有限的李月來說,在開發的行星上就地取材更合理。
缺少明顯水源的行星,李月就開發成礦產星,如果是水源充足就開發農業和畜牧業。動物植物正常情況下,是不可以隨意移植的。不同的生存環境和菌群讓植物移植的存活率極低。
不過有針對性的納米機器人作為殺蟲劑的情況下,有害的微生物根本無非靠近植物就會被納米機器人銷毀。這種物理殺蟲,清理有害微生物的行為對於星巢基地來說屬於最節約能量的方式。
礦產星的要求不高,隻要資源較為集中,重量合適,密度合理,行星穩定就行。目前被開發成礦產星的行星上下的溫差超過200度,也就是最高100度,最低零下100度。
6號星、10號星的環境較好,溫度適宜,非常適合開發成生態星,生存糧食和養殖。溫度的溫差隻要不超過上下50度,也就是最高50度,最低零下50度。
隻要在這個溫度範圍內,都算是溫度適宜。如果超過上下50度就那環境就有點惡劣了。植物和動物想在溫差較大的環境中將很難以生存和繁衍。
每個恒星都有一個星係,每個星係都有一個宜居帶,每個宜居帶上都有最少一顆類地星係。宜居帶就是距離恒星不遠不近的位置,與恒星的距離就是它們保持溫度的關鍵。
種植糧食的方式是標準的溫室大棚,能製造玻璃的情況下,隻要再玻璃上增加遮擋物就可以控製日曬市場。玻璃溫室內可以隨意控製溫度。如果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用雙層真空玻璃進行保溫。
種植的植物在水源充足溫度適宜的情況下會生長的很順利,動物也能在這種環境中安靜的生活。實際上還可以在玻璃上安放投屏,模擬自然環境。
隨著行星開發的進度越來越高,各種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更新中。技術是需要基礎的,比如材料科技和前置基礎技術。沒有材料就造不出合格的產品。
沒有前置技術就無法擴展到更高級的技術。比如想造戰艦,卻不能製造合金。想製造合金又不能大規模采礦。那麽戰艦就不可能造出來,至少戰艦的合金裝甲造不出來。
換成普通的文明,就算有開放的技術,也會因為經濟,社交,人口基數,待遇福利的各種各樣的麻煩而分心。雷猿們不會有這樣的麻煩,所有的產出都會被星巢基地回收。
任何勞動都有相應的回報,任何意外都有補償,任何符合要求的申請都會被通過。雷猿們要完成的就是每日幾個小時的固定工作時間和規定內需要完成的產量。
機器人可以代替重複勞動,任何機械的,重複的,繁重的,不適合生物完成的工作都可以被智能機器人取代。但是需要主觀判斷的工作則由智慧生物完成。
例如全地形車的生產車間,當需要的全地形車需求減少時,雷猿就可以增加飛行器的產量。如果全地形車的需要增加就調整回來。比如合金生產車間表示某種製造全地形車的合金產量會減少。雷猿們就可以商量出一個合適的合金供應比例。
雷猿們有一個機器人沒有的特點,那就是雷猿們可以進行協商並找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智能機器人如果進行這種討論,那麽你級能知道什麽叫刻板和不知變通。
如果是可以變通的智能機器人,那麽你得到的結果絕對有水分,生產用的智能機器人是不容許妥協的。交互用的智能機器人需要進行妥協,從而滿足用戶的情緒。
好在星巢基地中,智慧機器人兩者兼備,而智能機器人沒進化到智慧機器人之前都是第一種機器人。這樣星巢基地就能高效的利用自身的生產能力。
生物的繁殖也比機器人的增殖要具備一定優勢,機器人隻是工具隻能重複發展,隻有生物的繁殖才能形成基因層麵的進化,從而迭代出更優秀的個體,加快文明的進程。
李月當然不會關心那些已經完成初步開發並步入正軌的行星。她此時正忙著開發9號星。9號星和10號星是同時開發的,10號星的溫度適宜不用她操心。
她此時重點關注9號星。9號星是一顆全水的行星,是真正的水星。行星表麵全部被水覆蓋,不過水中也有地形區別。9號星最淺的地方是十幾米,最深的地方是幾千米。
為了在這顆行星上進行開發,李月特意在最淺的地方造了一座水下基地。她並沒有讓建築離開水麵,因為水上根本無法生存。這顆行星上沒有臭氧層。
大量的紫外線就這麽肆無忌憚的照射到行星上。因為沒有氧氣海洋中的生物都是微生物。根據分析,這顆行星上的微生物都是厭氧生物,還處於原始狀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9號星上,行星已經形成約30億年。行星表麵的海洋已經不知道存在了多久。亙古不變的海洋中有蘊含著生命誕生所需的各種物質,但因為缺乏某種劇烈的化學繁衍,生命的出現極為緩慢。
這片海洋中,各種簡單的無機分子,如甲烷、氨氣、氫氣和水蒸氣等,在閃電、熔岩的能量的作用,以及紫外線的催化下,最終還是完成奇妙的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形成的無機分子逐漸結合,形成了一些更複雜的有機小分子,像是氨基酸、核苷酸和糖類等。這一過程就如同在黑暗中點亮了第一盞燈,為生命的誕生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有機小分子在海洋中不斷積累、相互作用。在一些特殊的環境裏,比如黏土礦物的表麵,氨基酸分子之間通過化學鍵連接起來,形成了簡單的蛋白質鏈。
核苷酸也相互聚合,形成了核酸分子。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物質,它們的出現,讓原始海洋距離生命的誕生又近了一步。這個過程就用了多少億年。
慢慢地,這些有機大分子開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具有一定邊界、能夠與外界環境分隔開的獨立結構。這些微小的結構雖然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生命。
不過這些結構已經具備一些生命的特征,它們能夠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物質,進行簡單的新陳代謝,甚至還能進行微弱的自我複製。形成有效的內部物質循環。
在不斷的演變中,其中一些團聚體或微球體逐漸演化出了更複雜的結構和功能。它們發展出了能夠控製物質進出的膜結構,就像給細胞穿上了一層保護衣,使得內部環境相對穩定,有利於各種化學反應的進行。
同時,它們也進化出了更高效的自我複製機製,能夠更準確地傳遞遺傳信息。此時,原始的單細胞生物終於誕生了,9號行星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生命。
這些單細胞生物在原始海洋中不斷繁衍、進化。它們利用周圍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不斷適應和改變自己。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一部分單細胞生物逐漸發展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它們能夠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這一偉大的變革為9號星帶來了新的生機。氧氣會持續的增加,並最終在雷電的作用下形成臭氧層。
隨著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單細胞生物數量不斷增加,海洋中的氧氣含量逐漸上升。在這個過程中,藻類生物逐漸嶄露頭角。藻類是一類多樣化的光合生物。
光合生物的形態各異,有的是單細胞個體,有的則聚集成群體。藻類的出現,讓原始海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它們在海洋中蓬勃生長,利用陽光和海水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大量氧氣。
9號星的自然演化非常緩慢,臭氧也才剛剛形成。雷猿還無法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生存。他們很強壯卻始終是生物的範疇,生物在大量紫外線照射下,會受到多方麵的影響。
紫外線能量較高,能夠直接作用於生物的基因分子。它會破壞基因鏈上相鄰的堿基。這一變化會打亂基因的正常結構與堿基配對規則,阻礙基因的複製和轉錄過程。
細胞在進行分裂時,基因無法準確複製,就可能導致基因突變。以皮膚細胞為例,長期暴露在大量紫外線下,皮膚細胞的基因頻繁受損,突變不斷積累,大大增加了患皮膚癌的風險。
對於雷猿而言,長期暴露在大量紫外線下,雷猿的眼睛也會受到傷害。大量紫外線照射容易引發眼部疾病,如角膜炎、白內障等,影響動物的視力,進而幹擾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喜歡星空的奇異之旅請大家收藏:()星空的奇異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