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三國稅賦與國家衰弱
字數:5337 加入書籤
陸曦正想到此處,卻是陸明羽問起上次的考題,關於稅製一事如何出題的。
魏慶遠三人,便你一言我一語的講了起來......
“關於算學部分,是給了一個北方安州的例子,列明人口、土地、農商狀況比例,然後給了當年州府下撥銀錢的數量,給了一個百十二的綜合稅率,讓推算各行業稅率多少合適......”
“此部分若有經驗,也可算個大概,我們卻是查找了此州的實際數據,再去推算的,可是有兩個數字總是對不上,就是給了答案也不會算......”
那鄒姓學生也道:
“此部分後來還是先生問了一個稅官,人家給講了幾條細則,我們才算弄通了......”
隨後又給陸曦幾人大概講解一番,之後又聽魏慶遠道:
“可是算學部分結果出來了,後麵的才更難......”
“一共五個小問,第一問讓用其中的幾個行業稅率,分析收稅人群構成......此部分我們隻知農、礦、小規模商家等,是按可以免稅計算,其他的就不好答了......”
“而第二問、第三問則更難,是讓論述把一些行業物產,按比例在州內供應與外部販賣的依據,而這個比例,則需自己分析是多少合適......”
“我們也是看了人家安州當年的實際數據,才倒推該如何做答......可是當年會試時,人家安州這些數據還沒出來......”
陸曦與陸明羽聽了,也搖頭無奈......
“第四問還好,讓論述安州人口增長三倍時,預測稅賦狀況......”
“而最後的第五問,則是給了一個新建邊郡,寫明人口此時共五百萬,且地理環境、當地物產等均與安州相似,試論述未來五年內,每年州府投入多少銀兩合適,將在第幾年達到人口十倍......”
講到此,緩緩搖頭無奈歎氣。
陸明羽聽得頭大,本以為稅製計算與論述就是說說如何收稅銀,算下收多少,可是此時聽了會試題目,涉及內容太多,農林工礦商事等不說,人口土地這些他更毫無頭緒......
而聽了魏慶遠幾人如何作答,更是地理、臨州發展狀況、接壤鄰國等都考慮進去,如此這五問也隻能答出六七成,且還是結合了三年後安州的實際數據答出的......
陸曦卻聽得認真,大長見識,對魏慶遠三人的答案也不時問詢與探討幾句,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隻是此時隻是閑聊,他並未有時間仔細思索,總覺得魏慶遠幾人答的隻能算中規中矩,但難免有些偏狹,但他一時也想不出原因,且若讓他來答,也不見得比魏慶遠等人答的更好......
但對於最後一問,魏慶遠等人研究後參考安州及周邊幾郡的情況,認為答案是三年左右人口翻十倍,可是陸曦卻是覺得應是六到七年......
因為對人口增長的預期不同,所以前邊每五年州府投入的銀兩答案也相差巨大,隻是自己的答案與她們相差太多,也不便說出引起爭辯......
但是陸曦覺得,或許就是因為最後一問,上次會試論述才沒有七分以上的,應是全國都沒有一人答對此問......
這事又聽那尚姓學生說道:
“關於稅製的論題,當時請教那位稅官說這幾問他也不好答,因為遠超他平日政務管轄範圍,或許郡守級別更有發言權......”
“而他對這幾問的看法是,上次會試考過了,不會再考,不如思索下稅製的差異與原理。”
“隨後更是給我們講了個小故事,他說這是當年在京城聽上級官員講論時的一個命題,讓我們可以思索下......”
陸明羽等人聽了,覺得有趣,便讓他講來聽聽......
“卻說一個三品官員,穿著官袍去一家餐館吃飯,店家隻見他官袍是大官,但是沒見過這種級別的官服......”
“這位官員吃過飯後,一共五兩銀子,他便會付五兩,既不會多給,也不會不付......”
“而另一種情況,卻是他吃完得知是五兩銀子,發現沒有帶銀子,便說三天內定找人送來,同時他若忙忘記了,可以去他府上討要......按青龍國律法,店家猜這位官員一定不會賴賬,便同意了......”
“這是這位官員之事......而同樣一人見了,也學著這位大官吃飯,五兩銀子雖不多,但是也不少,店家卻讓他先付,而他很不高興,生氣下隻點了二兩銀子的飯菜,吃過才付賬......”
“而另一種情況是店家沒有讓他先付,他吃過後也發現沒帶銀子,與店家說了也要三天內付賬,店家卻不同意,更派一位小二跟到他家裏,取了銀子......”
說到此,幾人都奇怪起來......
此時又聽魏慶遠道:
“後來那位稅官說,當年的高級官員也未給他們講答案,隻說這個小故事他們想要弄清楚,可以去看看天霜國與朝雲國的稅收史,再對比下大殷王朝的稅收反例,能領悟多少就領悟多少吧......”
陸曦聽了,便思索這三國的國情狀況,猜測稅收情形,因為國家稅收的史料屬於官方資料,他在列國史中不知具體,一時也不好猜測......
卻聽陸明羽此時道:
“這個故事跟稅製有關麽?我怎麽聽不出來?”
此時魏慶遠笑道:
“哎......這個問題我們三人還專門為此查了一些這三國的稅收之事,結果大出意料,更是討論了數日不得要領......”
那位鄒姓學生道:
“我猜今年不會就考這題吧?不如我來簡單說說這三個國家的稅收情況及後果,大家研究下,沒準會試出類似的題目,那時就有準備了!”
陸曦與陸明羽連忙說好,王乾與武文智聽說有意料之外之事,也願意聽聽新鮮事......
卻聽鄒姓學生繼續說道:
“這天霜國人口稀少,國民又都是遊獵居多,且還施行奴隸製,生活方式相對原始,所以日常交易是以物易物與官製銀錢各占一半......”
“而稅收之事國家又不要這麽多雜亂之物,便直接不收平民了,隻對大城的士族與富商等收取,且因天霜國也常年戰事,稅賦比例高達二成以上,多的時候近四成......”
“而這些士族與富商大戶便加速壓榨奴隸與平民,國家日漸貧困......”
“可天霜又並不缺各種金銀礦,所以最開始也自己煉銀鑄幣,去他國買物資......”
“但天霜國鑄幣工藝粗糙,也有很多家族勢力自己采礦造幣,所以後來為了方便,幹脆國內礦產都賣給他國開采了,自己直接定期收物資就是了......”
“這樣雖國家整體平衡,但下邊平民卻得不到什麽發展,索性都是原始生活狀態,也就湊合過,不發展了......”
幾人聽得有趣,卻也搖頭暗歎......
“而朝雲國卻是人口大國,但戰事更多,國內資源消耗極大,不得不征重稅......但是朝雲國又文明先進的很,所以稅賦就落在全國民眾身上,不偏不倚......”
“但是相反朝雲國礦場稀缺,索性就國家發行票券,國庫內少有金銀......”
“因朝雲國曆史長,已有千多年,所以國內一直是實物金銀少,票券多,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朝廷府庫空虛,票券隻在國內通用,在他國使用就是廢紙一張......”
“且朝雲國物價極不平衡,五兩銀子的物品,票券價格往往是五倍以上,有時甚至十倍......”
“而因戰爭消耗原因,天霜國就成了與朝雲互補的存在,朝雲國的金銀都是靠天霜國供應兌換,而朝雲國物產不豐,不得不轉手從他國買物資,轉運天霜國,這樣的差價雖有,卻利潤微薄......”
“且票券還有一個害處......數百年前朝雲本是大國,但是楚國更強,楚國就利用朝雲國的物產少,多使用票券的特點,輸出一些物產給朝雲國......”
“隻是十幾年下來,朝雲國百姓認知不高,衣食住行都光鮮的很,卻是主要民生與重要物資被楚國抽空,更引發了票券劇烈波動,幾乎買不到必須物資......”
“那時還沒有天霜國,朝雲國震蕩下,便分裂出了幾個小國出去,國勢也走弱不少......”
幾人聽得皺眉,思索這其中問題。
又聽鄒姓學生笑道:
“最可笑的就是大殷王朝了,國家管理的一塌糊塗,他們王室最早想學他國皇室,生活的氣派尊貴,便往死了收稅,稅率高的近五成......”
“而大殷王朝的國民都有個特點,不事生產,隻愛經營,朝廷收稅他們交不起,就索性不交,拿些財物買通地方官員,最後隨便收個百二三的應付下......”
“施行了一段時間,大殷王朝的朝廷看收不上來,幹脆免了全國的稅,什麽都不收了,皇室索性也與百姓一樣,自己做起了生意......”
“因為他們不事生產,索性就從各國買,然後再賣,最後連國家的土地都賣出去了......”
“他們皇帝也自己下詔,封自己為大殷王,皇帝也不做了,平日多在各國逗留,哪國好就去哪國住,自己國家也變成了一個商貿集散地......”
幾人聽得都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心想這大殷王朝也幾百年的曆史了,最後竟然混成王國了,皇帝更是不敢與他國帝王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