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東吳驚變起蕭牆,權力更迭血雨狂

字數:3402   加入書籤

A+A-


    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蜀漢因廬江郡疫病及朱然染病之事,正趁機謀劃弋陽郡,而東吳那邊,看似風平浪靜的朝堂之下,實則暗流洶湧,危機四伏。朱然這一病重,就好似一顆巨石投入平靜湖麵,後續引發的人事變動,以及孫權年事已高,繼承人問題上的重重矛盾逐漸浮出水麵,仿若一座沉寂許久的火山即將噴發,其威力之大,必將給東吳乃至整個三國局勢帶來天翻地覆的變數與動蕩。
    且說這年後,大都督朱然病入膏肓的消息,仿若一道晴天霹靂,狠狠地擊中了東吳的朝堂。刹那間,整個東吳都被一層厚厚的陰霾所籠罩。孫權對這位肱股之臣的病情那可是極為上心,重視程度超乎常人想象。送藥的使者,就如同那穿梭於天地間的鴻雁一般,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每次朱然府上派使者前來上報病情,孫權必定親自召見。不僅如此,孫權還會賜予使者酒食、布帛,這般舉動,皆是為表對朱然的敬重與關切之情。
    然而,人力終究難以抗衡天命。命運並未因孫權的殷切期盼而眷顧朱然,最終,朱然還是病重離世。消息傳來,孫權悲痛萬分,當即素服舉哀。整個建業城都被這哀傷的氛圍所彌漫,大街小巷,人人皆麵露悲戚之色。在近臣孫峻的極力舉薦之下,孫權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與權衡利弊後,決定令諸葛恪接任大都督一職。諸葛恪,此人以聰慧善辯而聞名於東吳。自此,他便踏上了東吳權力的核心舞台,其今後的每一個決策、每一步行動,必將深深牽動東吳日後的命運走向。
    開春之後,孫權思量著要前往南郊祭祀天地。這本是一場祈求上蒼庇佑東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儀式。可誰能料到,就在這場儀式結束後不久,孫權竟感染了風疾。要知道,此時的孫權已年近半百,歲月這把無情的刻刀,早已在不知不覺間侵蝕了他的身體機能。再加上其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複無常,搖擺不定,由此引發了“二宮之爭”等一係列激烈的朝內黨爭。朝堂之上,大臣們分成不同陣營,相互攻訐,各不相讓。孫權每日身處這爾虞我詐、紛爭不斷的環境之中,心力交瘁,這也使得他的病情如同那肆虐的野火一般,迅速蔓延,難以治愈。
    孫權這一病倒,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的爭鬥並未因之而有所停歇,反而猶如火上澆油,愈演愈烈起來。孫權得知此事後,頓時龍顏大怒,立刻下旨禁止二人與官員往來。孫權滿心期望他們能夠摒棄雜念,專心向學,停止這無休無止、令朝堂動蕩不安的爭鬥。可那孫霸,全然不顧孫權的嚴厲警告,心中的欲望好似那熊熊燃燒的火焰一般難以熄滅,依舊暗中勾結大臣黨羽,妄圖擴充自己的勢力。其黨羽全寄、楊竺等人,皆是品行不端、心術不正之徒,他們就如同那隱藏在暗夜中的毒蛇,無所不用其極,不斷惡意中傷著孫和及太子一派。此事很快便傳入孫權耳中,引起其極度不滿,孫權心中對孫霸的失望之情,如同那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迅速蔓延開來。
    此時的孫權,在病痛與朝局混亂的雙重折磨之下,漸漸地萌生了改立孫亮為太子的想法。而全公主,因與孫和及其母王夫人之間有著難以化解的宿怨,她擔心孫和日後若登基為帝,定會對自己展開殘酷的報複。於是,便極力在孫權麵前稱讚孫亮,還將全尚的女兒嫁與孫亮為妻,試圖以此加深孫亮在孫權心中的地位與好感。在她的一番運作之下,孫權改立孫亮為太子的決心愈發堅定。
    在東吳的權力架構之中,以陸、朱、顧、張等家族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勢力正逐漸崛起,其影響力在東吳政權中可謂如日中天。孫權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士族日益壯大,心中不免忐忑不安。他滿心憂慮,生怕這些士族借著扶持太子之名,行架空、搶奪權力之實。而孫和恰好得到了江東士族的鼎力支持,這讓孫權深感如芒在背,坐立難安。為了打壓江東勢力,維護皇權穩定,孫權痛下決心,毅然決然地廢掉了孫和。
    三月底,孫權正式改立孫亮為太子。可事情並未就此畫上句號,得以平息。孫權心中深知,魯王孫霸勢力龐大,若其不死,日後必定會成為孫亮皇位的巨大威脅。為了確保孫亮能夠順利繼位,孫權在痛苦與無奈的雙重煎熬之下,最終狠下心來,賜死孫霸,並誅殺其黨羽。那一道道誅殺的詔令頒布下來,仿若冬日裏凜冽的寒風,呼嘯著吹過東吳的朝堂,令眾人膽戰心驚,不寒而栗。
    四月初,孫權自知大限將至。孫峻向孫權推薦大都督諸葛恪為托孤重臣。孫權認為諸葛恪其人言過其實,不足以擔當如此重任。但孫峻一再苦苦力薦,並堅稱諸葛恪是首輔大臣的最佳人選。孫權躺在病榻之上,思前想後,環顧四周,卻發現一時之間竟真的找不到其他更為合適的人選。在這生死攸關的艱難抉擇與深深無奈之下,他也隻好勉強接受,急召諸葛恪入朝托孤,並封為大將軍。諸葛恪懷著極為複雜的心情,踏入那充滿權謀算計的皇宮。而東吳的未來,也在這權力的交替交接之中,被無情地推向了那未知的重重迷霧之內,前途未卜,生死難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消息如飛鳥傳書一般,迅速傳至成都。楊再興聽聞此事後,察覺到時機已然成熟。他趕忙整肅衣冠,毅然進宮麵見劉禪,並向劉禪啟奏道:“陛下,如今東吳因孫權病重,朝堂權力更迭,內部已然陷入一片混亂。此乃天賜良機啊!臣懇請陛下恩準臣調往江夏,整軍備戰,重奪大漢故土,揚我大漢赫赫國威。”
    劉禪聞奏之後,心中不免有所顧慮,畢竟出兵東吳乃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切不可草率行事。於是,他趕忙召來諸葛亮,君臣三人仔細商議對策。諸葛亮手撫長須,麵容凝重,緩緩說道:“陛下,振武所言並非毫無道理。觀如今東吳局勢,確實是自顧不暇,我大漢若能緊緊抓住此等天賜良機,精心謀劃,或許真有可能成就一番大業。隻是這用兵作戰之事,關乎萬千將士的生死,關乎國家的興衰榮辱,務必需要謹慎小心地謀劃布局,確保做到萬無一失啊。”劉禪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之後,沉思良久,權衡利弊,最終緩緩點頭,同意了楊再興的請求。
    楊再興得令回府,府中的甄宓早已聽聞風聲,滿臉憂慮地迎了上來。她那眼中的擔憂與牽掛,猶如那潺潺流淌的溪流,綿綿不絕。楊再興見狀,輕輕握住她的手,溫柔地安慰道:“夫人,你無需擔憂。吾定會平安歸來,與你團聚。”
    言罷,楊再興繼而轉身看向楊繼祖,目光中滿是深切的期許與厚望道:“繼祖吾兒,為父不在家中之時,你要好好讀書習武,勤奮刻苦,切不可懈怠。更要照顧好母親,盡好孝道。”
    楊繼祖雖年紀尚幼,但眼神卻極為堅定,他用力地點頭道:“父親放心,孩兒定當全力以赴,不負父親所望。”
    楊再興看著懂事的兒子,心中甚感欣慰,不再多言,轉身跨上那早已備好的戰馬,如同一支離弦之箭,馬不停蹄地朝著江夏疾馳而去。隻留下身後那一抹飽含牽掛與不舍的目光。至此,蜀漢與東吳之間新的一場風雲際會,正式拉開了那波瀾壯闊的帷幕。
    東吳的這場權力風暴,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了整個江東之地。而它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如同那蔓延生長的藤蔓一般,在三國的舞台上,與蜀漢、曹魏產生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碰撞與糾葛,改變著三國之間那原本微妙的平衡與格局。
    這正是:東吳驚變起蕭牆,權力更迭血雨狂。病榻托孤諸葛恪,風雲變幻續興亡。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請大家收藏:()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