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途議分封謀改革,少年初窺朝堂深

字數:4740   加入書籤

A+A-


    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關羽、張飛、諸葛亮、楊再興等人料理完黃忠後事,便準備啟程趕赴江東,再轉道前往臨淄前線。臨行前,蔣琬與關索已在成都城門等候,受命留鎮益州;劉諶母子亦趕來送行,與楊再興有過一番低語囑托。眾人一番話別後,便迎著晨光踏上行程,而蜀地的安穩重擔,已落在了蔣琬與關索肩頭。
    眾人啟程未遠,諸葛亮眉宇間卻已凝起一絲沉鬱。方才一瞥的畫麵猶在眼前——劉諶母子與楊再興低聲交談的場景,讓他莫名地心緒不寧。
    身旁的黃月英瞧出他神色異樣,柔聲問道:“夫君這是怎麽了?莫非是在憂心前路?”
    諸葛亮聞言,伸手握住妻子的手輕輕拍了拍,唇邊漾起一抹淺淡的笑意:“倒也不全是。臨行倉促間,將益州諸事盡數托付給公琰,為夫終究有些放心不下啊!你也知道,蜀地乃我大漢根基所係,實在容不得半點差池。”
    說罷,他目光掠過黃月英身旁正襟危坐的諸葛瞻,心底不覺泛起一聲輕歎:這孩子勤勉是夠的,眉宇間卻總缺了幾分外放的鋒芒,將來如何扛得起大漢與家族的千鈞重擔?
    黃月英見他眉間憂色未散,忙把諸葛瞻拉到身前,笑著打趣道:“夫君還不知道吧?前番你離成都那陣子,瞻兒可是片刻都不敢懈怠呢!如今《孫子》整篇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了。來,瞻兒,坐到你父親身側去,讓他好好考較考較,瞧瞧我兒的長進。”
    “母親,我……”諸葛瞻臉上騰地泛起一層紅暈,雙手不自覺地絞著衣襟,眼神有些閃躲,不敢直視諸葛亮。
    片刻後,他偷眼瞥了父親一眼,見諸葛亮正望著自己,慌忙又低下頭,聲音細若蚊蚋:“我……我怕記錯了,惹父親生氣。”
    話雖如此,嘴角卻悄悄抿起一絲期待,藏在袖中的手早已攥緊,暗暗在心裏默背著《孫子》的開篇字句,隻盼著能在父親麵前小露一手。
    黃月英見此情景,忙悄悄給諸葛亮遞了個眼色。
    諸葛亮頓時心領神會,嘴角勉強牽起一抹笑意,溫聲說道:“瞻兒,在為父麵前不必這般拘謹,叫你坐便坐吧。吾今日也不考你兵書策略,隻問問你對大漢數百年來郡國並行製的見解。瞻兒,你隻管直言,不必怕說錯。”
    諸葛瞻聽了這話,微微側身,向黃月英投去探尋的目光。待看到母親眼中滿是鼓勵的神色,他這才鼓起幾分勇氣,點了點頭應道:“是,父親。”
    說罷,他在諸葛亮身側緩緩落座,略一斟酌才開口道:“父親,孩兒以為,我大漢推行的‘郡國並行製’,原是既設郡縣由中央直接統轄,又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因其封地稱‘國’,規模又與郡相當,故常合稱為‘郡國’。”
    “這般製度不僅兼顧了中央集權與宗室屏藩,而且對後世影響深遠。因諸侯王在封國內握有一定軍政與財政之權,這一製度後來也成了曹魏、東吳分封製的根基。”
    “雖說曹丕、孫權分封郡王時,依自身需求做了些調整——譬如曹魏對宗室郡王的權力限製更嚴些,但核心仍是‘分封宗室或功臣於某地,給予封地與一定自治權’的模式,究其本質,仍是對大漢分封製的繼承與發展罷了。”
    諸葛亮聽罷,微微點頭道:“不錯,分析得倒還算透徹,繼續說下去。”
    諸葛瞻見父親頷首認同,眼中頓時亮起神采,臉上掠過一絲難掩的激動,聲調也揚了幾分:“孩兒以為,曹魏與東吳對宗室或功臣的分封,雖說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統治,內裏卻藏著明顯的弊端:
    其一,易使地方權柄過重,威脅中央集權。譬如曹叡後期,宗室郡王雖受鉗製,地方藩王卻仍可能憑手中資源與中央相抗;至於東吳,宗室諸王更是曾多次卷入內亂,這也使得孫權在位後期,對朝堂的掌控之力大幅減弱。
    其二,財政負擔愈顯沉重。分封需劃分土地、人口予郡王,這便直接導致中央財政收入縮減。況且,郡王為維係自身勢力,往往會加重封地百姓賦稅,進而引發民生困頓,間接動搖統治根基。
    其三,加劇宗室爭鬥。郡王之間為爭權奪利、搶占地盤,極易滋生內鬥。就像東吳的‘二宮之爭’,牽涉多位宗室郡王,終致朝局分裂、國力虧耗。
    其四,弱化中央對地方的管控。郡王在封地內握有相對獨立的治理權,中央難以直接幹預其事務,極易造成政令阻滯、地方與中央相抗的局麵,尤其到了後期,這類矛盾隻會愈發尖銳。”
    諸葛亮聽罷,撫須而笑:“瞻兒說得不差,條理也算分明。隻是方才言語間,緣何獨獨漏了我朝?再者,你既已點出這許多弊端,可有應對的改革之法?”
    話音剛落,諸葛瞻便搖了搖頭道:“孩兒才疏學淺,哪有什麽應對之策?至於我朝的分封製……其實與曹魏、東吳並無二致。眼下雖說尚未顯露出大的差錯,可那些潛藏的隱患,想來也與他們……”
    不等諸葛瞻說完,黃月英已笑著接過話茬:“夫君,好端端的怎突然考較起瞻兒分封製來?莫不是……”
    話未說完,諸葛亮已抬手輕止她的話語:“嗯,是時候該動一動了。隻是,此事牽涉甚廣,行事起來,怕是阻力重重啊。”
    說罷,他便不再多言,徑自閉目沉思起來。這般糾結了一夜,直到次日用過朝食,諸葛亮才終於下定決心,要將此事告知眾人,以便先爭取到關羽、張飛、楊再興三人的支持。
    畢竟,這三人皆是先帝遺旨所定,又經劉禪在遷都大典上親封的異姓郡王。諸葛亮既已決意改革分封製,便自然繞不開他們。與其屆時讓劉禪左右為難,不如趁此時機開誠布公說個明白。
    打定主意的諸葛亮,將目光投向了李彥,沉聲道:“李老,吾有些事要與雲長他們三人商議。煩請您帶著隨行士卒退至五十步外戒備——此事幹係重大,需得避人耳目才行。還請切莫見怪!”
    李彥聞言,雖不知要議何事,卻也曉得其中輕重,當即起身招呼士卒退至五十步外,自己則親自守在最外圍,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四周,不敢有絲毫懈怠。
    黃月英見此情景,正欲帶著諸葛瞻避開,卻被諸葛亮出聲叫住:“夫人,你與瞻兒且留下吧。有些事,瞻兒日後終究要麵對、要處置,今日便讓他在旁看著,好生學學。早一日明白朝堂深淺,將來也能少走些彎路。”
    話落,諸葛亮便不再留意母子二人,轉而看向關羽三人。他先是將目光落在楊再興身上,試探著問道:“振武,昨日蜀王母子與你交談,除了送行,可還有別的言語?吾瞧他們言談間,似有未盡之意啊!”
    楊再興本就無意隱瞞,見諸葛亮問起,便將昨日情形和盤托出:“也無甚特別的。李貴人主要是怕諶兒年幼,在蜀地行事會有不妥之處,日後若是有流言傳到長安,讓我在朝中多幫襯著說幾句公道話罷了。除此之外,還特意提了太子殿下聰慧仁厚,他們絕無半點非分之想。”
    諸葛亮聽罷,便借著這話頭,將心中所思所慮和盤托出:“哦?那便最好。不過也正因如此,我才覺得分封製需及早改革。蜀王母子尚且這般謹慎,可見郡王身份早已成了眾矢之的。”
    “如今我朝雖穩,可宗室與功臣郡王已漸漸遍布各地,權力過盛終究是個隱患。正如瞻兒昨日所言,那些弊端遲早會顯露出來。與其等出事了再設法補救,不如主動著手調整。”
    三人聽罷,各自沉吟了片刻。關羽率先開口,聲如洪鍾:“孔明所慮極是。我等雖受封郡王,卻從未將封地視作私產,一心隻在為國效力。可天下人並非都能如此,若真有野心之輩借封地自重,後果不堪設想。吾支持你。”
    張飛緊跟著點頭,粗聲應和:“二哥說得在理!俺老張對那封地本就沒多大興致,隻要有酒喝、有仗打便夠了!改革分封製若是真能使大漢安穩,俺舉雙手讚成!”
    楊再興亦正色表態:“我雖年輕,卻也知曉不少地方割據勢力,借著郡國之勢站穩腳跟的先例。若我朝郡王皆存此心,天下必亂。我也支持司徒改革,具體該如何施行,還請司徒示下。”提問:最典型的例子是誰?)
    楊再興話音剛落,關羽便急切追問:“振武所言極是!不知孔明打算如何改革這郡王分封製?總不能一刀切地收回封地,那樣怕是要激起動蕩。”
    諸葛亮聞言,忙從懷中取出一卷紙——正是昨夜草擬的章程,遞向三人道:“吾已初步擬了三條:其一,收回郡王對封地的軍政大權,地方軍隊統歸中央調遣,郡守則由朝廷直接任命。
    其二,保留郡王的俸祿與部分封地收益,但封地內的賦稅征管權須交回朝中。
    其三,宗室郡王可入朝參政,異姓郡王有功者能入中樞任職,將他們的精力引向朝堂,而非專注於地方。”
    眾人聽罷,又與諸葛亮一同補充了幾處關鍵。關羽提出需設過渡期,讓郡王們有足夠時間適應新規;張飛建議對主動配合改革者給予額外賞賜,以彰嘉獎之意;楊再興則認為可先從他們三人入手,待形成範例後再推及宗室。
    一番商議後,眾人將章程打磨完善,才暫且將此事壓下,隻待抵達臨淄,再與劉禪細細稟明。畢竟改革之事非同小可,需得劉禪首肯,方能正式推行。
    諸葛瞻在旁聽得心頭劇震,他雖年少,卻也明白這幾條章程意味著什麽,隻覺得父親與三位伯父所議之事,比《孫子》中的兵法還要複雜凶險,額上不知不覺沁出了一層薄汗。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正是:途議分封謀變革,眾人同心商良策。少年初悟朝堂險,前路漫漫待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