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建業城前迎遠客,赤烏殿內議姻緣
字數:7506 加入書籤
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眾人在夷陵故地,聽楊再興詳述了夷陵之戰的始末。關羽、張飛因戰事緣由心生愧疚,經楊再興與諸葛亮勸慰方解心結。隨後樓船啟航,繼續順流東向。前路漫漫,建業城已不遠,一場關乎孫吳王室姻緣與各方情誼的故事,即將在江東熱土上徐徐展開。
自夷陵啟航後,樓船便駛入了開闊的江漢平原。出了三峽的束縛,江麵驟然變寬,原先湍急的水流也變得平穩許多,船行其上如履平地。
兩岸的風光也漸漸換了模樣,陡峭的山崖隱去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綠野,田埂上偶有農夫勞作的身影,透著幾分安寧祥和。
諸葛瞻每日伏在窗邊繪製輿圖,筆下的線條日漸流暢。他依著楊再興的指點,仔細標注著江麵的寬窄變化、兩岸渡口的位置,甚至連水流的緩急都用不同的符號區分開來。
每每遇到不明之處,他便捧著圖冊跑去向楊再興請教,兩人湊在一處討論地形,倒也成了船上一景。
張飛最是閑不住,平日裏不是纏著李彥切磋武藝,便是拉著楊再興閑聊軍中趣聞,偶爾還會跑到船頭,對著寬闊的江麵放聲吆喝,引得隨行士卒們陣陣發笑。
關羽則多半時候靜立船頭,望著江水東去,若有所思,隻是眉宇間的沉鬱早已散去,添了幾分平和。
至於諸葛亮夫婦二人則常對坐艙中,時而談論沿途見聞,時而探討機關巧術,偶爾也會指點諸葛瞻繪製輿圖,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
這般行船五日,武昌城的輪廓終於出現在遠方的水天相接處。
作為江東重鎮,武昌碼頭停泊著各式船隻,桅杆林立如林,岸邊車水馬龍,一派繁忙景象。眾人在此稍作停留,補充了些淡水與食物,便又匆匆啟航,繼續順流東下。
過了武昌,江麵愈發寬闊,寬處竟望不到對岸,隻隱約可見遠處的帆影如米粒般大小。
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風光更為旖旎,兩岸稻田連綿,村落星羅棋布,偶有城鎮依水而建,碼頭邊商販的吆喝聲順著江風飄來,熱鬧非凡。
這一路順風順水,船速比先前快了不少。士卒們升起滿帆,樓船如離弦之箭般破浪前行,兩岸的景物飛速後退,仿佛一幅流動的畫卷。
與此同時,諸葛瞻的輿圖也日漸豐滿,從夷陵到武昌,再到東進的沿途地形,都被他細細勾勒在錦帛上,雖略顯稚嫩,卻已初具雛形。
七日後,船頭的了望手忽然高聲喊道:“快看!前麵便是建業城了!”
眾人聞聲紛紛湧上甲板,隻見遠方的江麵上出現了連綿的城郭,高大的城牆臨江而立,氣勢恢宏。
碼頭更是熱鬧非凡,大小船隻往來穿梭,岸邊彩旗飄揚,隱約可見“吳”字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楊再興望著那熟悉的場景,不禁感歎道:“終於到了。從夷陵到這,竟走了半月有餘。”
張飛咧嘴笑道:“這水路雖遠,卻比陸路舒坦多了!俺看這建業城,倒比成都還要熱鬧些!”
關羽望著岸邊連綿的城郭,亦頷首道:“江東富庶,果然名不虛傳。隻是不知公禮近來如何,許久未見,倒有些想念了。”
諸葛亮輕搖羽扇,目光落在建業城頭,緩緩道:“公禮既已重掌江東,行事定愈發沉穩,想來一切安好。我等此來是為隨振武探望家眷,順帶與公禮敘敘舊,都是自家人,不必多思。”
說話間,樓船已緩緩駛入建業碼頭。岸邊早有東吳官員等候,為首一人身著朝服,神態莊重,正是東吳國相步騭。
步騭見樓船靠岸,忙上前幾步,拱手笑道:“諸位大人,別來無恙?我王已在宮中備下薄宴,為諸位接風洗塵。”
楊再興領著眾人下船,拱手還禮:“子山先生客氣了。勞煩先生親自等候,我等愧不敢當啊。”
步騭笑著擺手:“大將軍說笑了。我王常念及將軍恩情,得知諸位前來,本想親自來迎,隻因怕人多眼雜泄露行蹤,才托老夫代勞。”
寒暄之間,一行人隨著步騭往城內走去。建業城街道寬闊,商鋪林立,行人往來絡繹不絕,叫賣聲、談笑聲此起彼伏,果然一派繁華景象。
諸葛瞻好奇地打量著周遭,時不時在心中記下街道的布局,想著或許能補入輿圖之中。
不多時,眾人來到昭明宮前。宮牆巍峨,朱門敞開,孫紹早已屏退左右,隻留幾名心腹等候在宮門之內。
此時,黃月英想起自己終究是女子之身,實在不便與眾人當殿同飲,且吳王孫紹與楊再興等人怕是還有要事相商,便帶著諸葛瞻在偏殿歇息,讓他們先行入內。
片刻後,孫紹見楊再興等人進來,忙快步迎上前去,對著楊再興深深一揖,聲音帶著真切的親近:“義父!您可算來了!孩兒盼這一天可是許久了!”
楊再興伸手扶起他,笑道:“紹兒,許久不見,你越發有吳王氣度了。這昭明宮打理得不錯,看來你是用了心的。”
孫紹眼眶微紅,握著他的手臂不肯鬆開:“在義父麵前,哪有什麽吳王。您能來,孩兒高興得緊。快請進,孩兒特意讓人備了您最愛吃的醉蟹與炙鴨,還是當年成都府裏的做法。”
說著,他又轉向諸葛亮等人行禮:“二叔祖,三叔祖,諸葛司徒,一路辛苦,快裏邊請。”
關羽聞言上前半步,拍了拍他的肩膀,朗聲笑道:“好小子,數年未見變得越發穩重了!走,進去說話。”
眾人一同步入宮中,庭院深深,花木扶疏,流水潺潺,卻仍保留著當年的格局,隻是添了幾分新氣象。
待入了赤烏殿,分賓主落座,孫紹親自為楊再興斟上茶,又招呼內侍宮女布酒上菜,忙得不亦樂乎。
張飛性子急,端起茶盞一飲而盡,粗聲嚷道:“公禮,俺們此番來,主要是陪振武來探望雯兒那丫頭。你快與我等說說,雯丫頭身子如何了?”
孫紹忙回道:“雯兒義母一切安好,隻是孕期嗜睡,昨日我去探望時,還念叨著義父呢。”
楊再興聞言放心不少,笑道:“這段時日,有勞紹兒照拂了。我本想給她們一個驚喜,便尚未提前告知。你可沒露出馬腳來吧?”
正說著,屏風後忽然轉出一個女子,身著素雅衣裙,眉眼間帶著幾分英氣,手中端著一碟剛切好的鮮果,款款走到席間。
看她那一身打扮,料子雖不張揚卻質地上乘,發髻也梳得簡潔大氣,明顯不是宮女。眾人皆是一怔,不知這是誰家女眷。
孫紹見狀,臉頰騰地紅了,忙起身道:“義父,司徒,二叔祖,三叔祖,容孩兒介紹——這位乃是念武姑娘。”
他頓了頓,聲音低了些:“她……是孩兒心中早已內定的王後,隻是……礙於身份,尚未對外公布,今日特意讓她來見見諸位長輩。”
楊再興聞言,細細打量起那女子,越看越覺著眼熟,忽然腦中靈光一閃,恍然道:“你是……太後身邊的貼身女官?當年……我你曾有過數麵之緣,你還幫太後遞過話給我。”
念武屈膝行禮,聲音清脆:“正是奴婢。未曾想大將軍還記得。”
諸葛亮撫須笑道:“原來如此!公禮眼光不錯,念武姑娘看著端莊得體,眉宇間還有幾分英氣,隻是這身份……雖說是宮中女官,終究與王室婚配的規製有些出入。公禮既已認定,想必是已有周全打算吧?”
孫紹臉上紅意更甚,忙解釋道:“司徒明鑒。念武雖是女官,卻聰慧通透,熟知宮廷事務。我已決意日後為她正名,隻是眼下時機未到,這才先讓她在宮中照拂起居。”
張飛咧嘴笑道:“管什麽身份規製!俺看這姑娘不錯,配公禮正好!啥時候辦喜事?俺定要喝上三大碗喜酒!少一口都不行!”
念武聞言,抬頭看向張飛,雖仍是屈膝姿態,語氣卻坦然:“多謝將軍成全。奴婢自知身份微薄,不敢奢求名分,隻願能陪在大王身側,略盡綿薄之力。”
楊再興看著她從容不迫的模樣,又瞧了瞧孫紹眼中的懇切,笑道:“紹兒既已認定,必有你的道理。身份規矩皆是人定的,隻要你二人心意相通,日後好好待百姓,誰也挑不出錯來。有什麽需要打點的,盡管與義父說。”
孫紹重重點頭,眼中滿是感激:“多謝義父體諒。此事確實有些棘手,姑母那邊倒還好說,得知此事後,不過囑咐了幾句,便應允了下來。隻是母後那裏,卻總覺得念武出身低微,配不上王室,連日來為此煩憂不已,孩兒正不知該如何勸慰才好。”
說著,他目光懇切地望向楊再興,聲音裏帶著幾分期盼:“義父,您與我母子二人有活命之恩,母後向來敬重於您。不知……可否替孩兒前去說項一番?想來有義父出麵,母後也不好拂了您的麵子,到時我在旁再細細勸說,或許母後便能答應下來。”
楊再興聞言,摩挲著下巴沉吟片刻,隨即點頭道:“也好!此番我等正欲在江東住些時日,待得了空閑,我便隨你走一趟,見見王太後,好好說說這事。”
念武聞言,垂眸低低道:“此事皆因奴婢而起,若勞動大將軍與太後費心,便是奴婢的不是了。大王,您是知道的,王後之位,奴婢從未有過半分奢想,念武隻求能留在大王身側,便已足夠。”
她話音剛落,一旁的諸葛亮已捋須淺笑,接過話頭道:“王太後的心思,無非是盼著公禮能得一位門當戶對的王後,以固國本。你既認定念武姑娘,不妨多讓她在王太後麵前盡孝,所謂日久見人心,王太後終究會明白你的心意。”
“再者說,你如今已是一國之主,婚事自當由你做主,隻要念武姑娘品行端正,日後能輔佐你打理後宮、安定內外,何愁朝臣與宗室不服?”
楊再興亦點頭道:“司徒說得極是。當年先帝在時,娶甘夫人、糜夫人,也從不論什麽門第,隻看品性。你既心意已決,便拿出吳王的擔當來,慢慢說服王太後便是。”
孫紹聽著兩人的話,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笑道:“多謝義父與司徒指點,孩兒明白了。有義父相助,孩兒心裏便踏實多了。”
念武也抬眸看向眾人,眼中閃過一絲感激,微微屈膝福了一福,輕聲道:“能得諸位大人體諒,奴婢感激不盡。”
楊再興見狀,忙起身上前虛扶一把,朗聲笑道:“紹兒既已認定你為王後,你便無需這般拘謹,一口一個‘奴婢’的自謙了。此處皆是紹兒長輩,你便隨著紹兒一同稱呼吧。”
話音未落,張飛已捋著絡腮胡湊了上去,粗聲大嗓地跟著起哄:“對對對!振武這話說到點子上了!念武丫頭啊……你這身份早晚是定了的,趁早將王後的架子拾掇起來,別總這麽怯生生的!”
念武被張飛這番直白的話說得臉頰微紅,忙垂下眼簾,指尖輕輕絞著衣袖,方才屈膝的姿勢還未完全舒展,又淺淺福了一福,聲音細若蚊蚋:“三叔祖說笑了……念武、念武不敢當。”話雖如此說,卻已悄悄換了稱謂。
此時,久未出聲的關羽眉頭微蹙,丹鳳眼半眯著掃了張飛一眼,唇邊抿出幾分嚴肅,沉聲道:“翼德——休得胡鬧!當著小輩的麵,怎可如此沒個長輩模樣。”
說罷,他神色稍緩,目光轉向諸葛亮與楊再興,先點頭認可道:“孔明與振武先前所言確有幾分道理。”
隨即話鋒一轉,視線落在念武身上,語氣添了幾分凝重:“可念武如今畢竟還隻是女官身份,若要正位王後,終究難免引人非議。這恐怕也並非公禮所願見的。”
他頓了頓,視線重新掃過在場眾人,最後落在諸葛亮身上:“此處皆是公禮親長,唯有孔明身份最是妥當。依吾看,不如你便將念武認作義女,如此一來,她便是我大漢司徒之女,身份上也足以配得上公禮的吳王之位。”
諸葛亮聞言,先是看向孫紹,見他眼中滿是按耐不住的期盼,又轉眸望向念武,見她雖垂著眼簾,指尖卻已不再絞著衣袖,便撫著羽扇笑道:“雲長此言在理。念武姑娘品性純良,與公禮更是情投意合,若能得此名分,吾倒也算是促成了一段良緣。”
說罷,他對念武溫和頷首:“姑娘若不嫌棄,吾便僭越認下你這義女如何?”
念武猛地抬頭,眼中閃過一絲錯愕,隨即化為濃濃的感激,忙斂衽深深一拜,聲音帶著些微哽咽:“義父在上,請受女兒一拜!”這聲“義父”喚得又快又急,倒比先前叫“三叔祖”時坦然了許多。
孫紹見狀,臉上的笑意更深,忙上前一步扶住念武,對諸葛亮深深一揖:“多謝司徒成全!”
楊再興朗聲大笑:“如此一來,皆大歡喜!日後再向王太後稟明,想必她也再難有異議了。紹兒,適才怎如此生分口呼司徒,還不快改口重新叫人?”
孫紹臉上的笑意幾乎要溢了出來,忙又向諸葛亮深深一揖,恭恭敬敬地重新喚道:“多謝嶽丈成全!”
張飛也湊過來,拍了拍孫紹的肩膀,粗聲笑道:“瞧瞧,這才像話嘛!待過些時日辦了喜事,可得多敬你義父與嶽丈幾杯!”
關羽見事已妥當,緊繃的嘴角也柔和了許多:“此事既已定下,便早些告知王太後,免得夜長夢多。”
“二叔說得是。”楊再興端著酒盞上前,與諸葛亮輕輕一碰,笑著道,“司徒,眼下你我這稱呼也該改改了。說實話,先前總覺著喚您‘司徒’少了幾分親近,可想學二叔那般直呼表字,卻又怕失了敬意。如今可好了——親家公,哈哈哈!”
眾人聽了這話,紛紛點頭應和,殿內氣氛霎時熱鬧起來。念武站在孫紹身側,望著眼前幾位長輩,隻覺心頭暖意融融,先前的忐忑早已煙消雲散。
席間愈發融洽,眾人不再糾結於身份之事,轉而閑談起江東風土與蜀地近況。孫紹說起治理江東的心得來,條理分明,足見平日裏用了不少心思,楊再興與諸葛亮聽著,皆是暗暗點頭。
酒過三巡,楊再興想起家中的呂雯,忙起身道:“紹兒,我先回府看看你雯兒義母,晚些再過來陪你。對了,你嶽母與瞻弟尚在偏殿,也該請他們過來坐坐了。”
孫紹忙道:“義父稍等,我已命人備好了車駕,且讓元複引您過去吧。至於偏殿那邊,我也已差人去請,想必嶽母大人與瞻弟也快到了。”
楊再興點頭應下,與眾人告辭後,帶著幾名侍衛隨太史亨往自家府邸而去。諸葛亮等人則留在赤烏殿內,繼續與孫紹閑聊,笑聲不時從殿中傳出,伴著窗外的蟬鳴,格外愜意。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正是:建業城中迎遠客,赤烏殿內議姻緣。親緣既定人心暖,且待後續續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