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新的機會

字數:5089   加入書籤

A+A-


    朱政原本雖有現代思維與豐富學識,但長期深居宮廷,對現實情況了解有限,難免顯得過於理想化而不夠貼近實際。然而,隨著這次深入基層的經曆,他逐漸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諸多問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透徹,這種成長令他深感滿足。
    盡管如此,這段時期內仍有一個意外的小插曲困擾著朱政——朱標的反常行為。自上次談話後,朱標頻繁找朱政談心,這使朱政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是因為自己的某些見解得到了朱標的高度認可?即便朱政刻意避開政治話題,朱標依舊堅持,每次見麵的表現都顯得格外古怪。朱政既無法回避,又無法理解,最終隻能暫且放下此事,專注於即將到來的係統簽到。
    轉眼間,洪武二十三年的春天悄然來臨,朱政迎來了新的簽到機會。當看到這次的獎勵時,他的眼睛不禁亮了起來——燧發槍的設計圖紙及全部技術文檔。這一發現不僅令人振奮,更可能為大明軍事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想到這裏,朱政忍不住嘴角上揚,開始憧憬未來如何運用這項技術改變現狀。畢竟,目前明軍所使用的火銃仍然依賴於傳統的火繩點火機製,操作繁瑣且危險,而朱政相信,有了這份圖紙,一切將會變得截然不同。
    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裏,火門中的火星往往因風而散,或被雨水澆滅,導致無法點燃發射,甚至有時還沒來得及瞄準就提前發射了。無論是精準度還是發射速率,都顯得相當遲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那個時代的戰鬥模式,隻能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使用。然而,燧發槍卻完全不同,它開創性地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撞擊點火。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風雨帶來的困擾,還避免了手動操作,從而大幅提升瞄準精度。更為重要的是,它的發射速度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可以說,燧發槍的出現標誌著排隊槍斃時代即將到來,簡直就是一種降維打擊!唯一的威脅恐怕隻有重裝騎兵了——那些身披全身鎧甲、連戰馬都覆
    蓋裝甲的騎兵。但培養這樣一支軍隊的成本極高,每一個重裝騎兵幾乎都是用金錢堆積起來的,稱他們為“移動的銀山”一點也不誇張。放眼當今,除了大明之外,還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財力?
    至於大明是否具備製造燧發槍的技術能力,實在不必擔憂。要知道,明初的火器技術就已經領先全球兩百餘年,處於世界最前沿。西方火器的發展,還得歸功於蒙古帝國征服亞歐大陸時傳播的技術,這一點早已被後世證實。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從明初到明末,大明始終停留在原有基礎上,缺乏創新,更談不上飛躍式發展。所以,對於燧發槍的製造而言,大明完全具備相應技術條件。隻是某些精密部件,例如彈簧之類的產品,可能暫時難以達標。不過,係統早已貼心地提供了所有必要的技術資料,這些問題完全可以迎刃而解。最大的限製其實來自當下大明的工業水平,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罷了。
    即便如此,這也不是什麽大問題。出於某些考慮,朱政並不想一下子生產太多燧發槍。他打算將一些關鍵技術暫時隱藏起來。隻要這次東征日本能夠生產數百支,就足以在戰場上形成壓倒性優勢,發揮出遠超傳統武器的效果,堪稱如虎添翼!隻需想象一下,槍炮齊鳴之後,那些日子過得還算舒坦的倭寇便會像割草一樣接連倒下,就能感受到這種變化帶來的震撼!
    朱政內心激動不已。實際上,他原本就有計劃前往兵器司考察,嚐試對現有的火器進行改良,並計劃帶到日本去測試。如今正好事態發展如他所願,無需多費周折!於是,他立刻找老朱請示,爭取盡快得到批準。
    朱政攜同王景弘及隨行的錦衣衛,朝著司進發。大明司隸屬於兵仗局,因其涉及易燃易爆之物,為避免隱患,特選址於應天府郊外一個荒涼偏遠之地,鮮有人至,並駐紮重兵守護,以防軍中秘器外泄,可見太祖對火器之重視。不多時,朱政一行便抵達司。
    “站住!此乃司禁地,無關人員速離!”臨近之時,一支騎兵急馳而來,滿臉警覺地盯著眾人。
    朱政對此早有預料,隨即從袖中取出太祖所賜的金符交予王景弘。王景弘持金符呈遞騎兵首領,說道:“奉聖命,驃騎大將軍朱政前來巡查司,相關人員須全力配合。”
    “末將領旨!”首領查驗後立刻改換麵色,迅速下馬單膝跪拜,隨後指揮隊伍讓出道路。
    朱政帶領王景弘等人繼續前行,不一會兒便到達司入口。此時已有司中總管太監等候多時,顯然事先已得訊息。見朱政到來,總管忙迎上前去。
    “奴才乃司總管,主管一切事務,望將軍有何指示。”總管素聞朱政威名,加之太祖早有叮囑,此刻更是不敢懈怠,誠惶誠恐地施禮問安。
    “嗯。”朱政點頭回應,繼而饒有興趣地招手道,“走吧,帶路先行巡視一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是!”總管連忙應答,隨即引路前行。他領著朱政等人步入司,開始參觀。途中,總管詳細解說各處布局。
    朱政很快大致遊覽完畢,不禁露出讚許神情。司占地廣闊,達數百畝。其中與火器生產分設區域,且所有廠房均非木質結構,而是采用專築城牆的糯米石灰建造,顯然為防患未然。更令人稱道的是,司秩序井然,規章齊備,所有工匠必須留宿於此,連家眷亦居於此地。不僅衣食住行齊備,還有學堂供孩童啟蒙教育。與其說是官署,不如稱作小城更為貼切。而最為核心的是火器製造有著嚴苛的規定。
    每一個匠人在製作兵器時,都會在自己的工段刻下獨有的標誌。一旦發生故障,例如炸膛或失靈,就能依據這些標記找到相關責任人。輕則受罰,重則被處死,甚至滿門抄斬!可以說,這樣的嚴苛規定使得每位匠人工作時都格外謹慎,不敢有絲毫懈怠。
    朱政饒有興趣地轉了一圈,仔細查看了各種武器。他對各類火器尤其感興趣,像是火龍出水、萬人敵、火箭炮、洪武手銃以及拐子銃等,幾乎每種都看過,並讓人演示操作。看著那震耳欲聾的場麵,他仿佛回到了未來的世界。
    如此觀摩了好一陣子,朱政算是過足了癮,也對明朝火器技術有了全麵的認識。就在此時,他注意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匠人正坐在桌旁研磨一些天然形成的顆粒狀物。
    朱政略感驚訝,隨即上前詢問:“老人家,您把這東西磨成粉是做什麽用?”
    老匠人抬頭望向朱政,一時沒明白他的意思。這時,身旁的太監聽到動靜,趕忙上前說道:“這是驃騎大將軍,宮裏來的貴人!你好好回答,別失了禮數!”
    “是!”老李應聲答道,接著解釋說,“大人有所不知,這種東西燃點低,容易導致火器爆炸。所以我才要把它弄成粉末,確保安全。”
    朱政聽後恍然大悟。原來此時的大明仍停留在使用粉末的狀態,尚未發展到顆粒化的階段。雖然他對曆史所知有限,但對顆粒狀火藥的優勢還是略知一二。粉末火藥極易吸濕,不便攜帶,遇雨便失效,這顯然是個重大缺陷。而顆粒火藥不僅解決了這些問題,還顯著提升了威力,因為它的顆粒形態能讓氧氣更好地參與燃燒,使火力更加集中且持久。
    然而,眼前這位老李顯然對此並不了解。
    朱政心中暗忖,此番大明之所以對缺乏理解與適應,或許正源於其認知及慣性使然。眼下並無特意打造顆粒狀的,而自然形成的此類產物,在實際運用中與粉狀物並無顯著差異,反倒可能因不易掌控而引發危險。這讓老李等匠人誤以為顆粒化不夠可靠。此外,司的規定嚴苛亦是一大原因,每位火器匠人都需對自己的作品負全責,連監督亦同擔責任。一旦出錯,便是罪責臨頭。在此氛圍下,老李等人在製造和火銃時戰戰兢兢,唯恐失誤。
    實際上,的造粒工藝極為簡單,隻需經驗豐富的匠人稍作嚐試即可掌握。於是,朱政向老李詳細介紹了這一對當下大明而言堪稱黑科技的技術,並囑咐他加以試驗。
    “這……”聽完後,老李有些遲疑,目光轉向管事太監。
    管事太監立刻催促:“老李,貴人有令,照做便是,還猶豫什麽?”
    “是!”得到指示的老李放下顧慮,又叫來兩名工匠,依照朱政的指導動手操作起來。然而,他內心深處卻並不認同此事。
    從業一生,老李從未接觸過顆粒狀的,隻知粉狀形式。他認為眼前這位少年貴人恐怕不懂其中門道,不過是在胡亂指揮。
    不久,經過幾次實驗,終於製得令朱政滿意的顆粒化。隨即,朱政毫不猶豫地命令,用火銃檢驗這批成品!不可否認,這是老李等人首次嚐試這樣的做法,他們心中都覺得這樣做很可能導致火銃炸膛。
    見眾人畏縮不前,管事太監頓時氣憤,欲出言嗬斥。朱政卻擺手阻止,不願為難這些匠人,決定自己親自示範。身旁的王景弘見狀大驚,急忙上前阻攔。
    “主子,切不可如此!您貴體尊貴,怎能涉險?請容我代勞!”朱政聽後微微一笑,未置可否。
    他深知這東西根本無害,但王景弘如此忠誠,令他頗為滿意。於是,他欣然應允,讓王景弘手持火銃試行。不一會兒,王景弘取出火折子點燃引線……
    隨即瞄準了遠處四十步外作為測試目標的白布。
    瞬間!
    砰的一響。
    火銃筆直地射出了鐵彈。
    緊接著,遠處的白布瞬間被擊得粉碎。
    嘩啦——
    目睹這一切,
    在場負責的太監以及老李等圍觀的工匠們,
    立刻睜大了雙眼,滿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要知道,現今大明的火銃,通常射程也就三十步上下,可他們剛才看到了什麽?
    那個年輕人胡亂吩咐弄出來的顆粒狀火藥,
    不僅未發生炸膛,還極大增強了火藥的威力與射程!
    竟然提升了超過十步!
    這怎麽可能呢?
    喜歡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請大家收藏:()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