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報答恩情
字數:8494 加入書籤
時間悄然流逝,空氣中彌漫著風雨前的靜謐。
朱政始終如石像般不動,哪怕天象變幻也渾然不覺。
並非他刻意對抗,而是此事關乎他多年來的執念。
此生到此大明,助老朱一臂之力便是心中所願,無論如何也不能妥協。
他從未隱瞞真心。
當年被遺棄於此,幾近喪命,幸得老朱相救。
十餘年的養育教導,恩重如山。
滴水之恩尚需湧泉相報,更何況救命之恩?是以縱使觸怒長者,他也執意前行。
另一邊,老朱回到謹身殿後愈發煩躁,對政務提不起興趣,隻在殿中來回踱步,偶爾忍不住斥責幾句。
他性子急躁,若換了旁人如此頂撞,早已揮拳教訓。
但麵對朱政,他的情感複雜:既愛其忠誠,又因一時衝動自責不已。
他擔心方才言語是否傷了孩子的心,畢竟朱政一心隻為替他分憂,甚至欲報恩於行動之間。
“唉,這孩子與我一樣倔強……”老朱歎道。
朱元璋心中既惱怒又憐惜。
他下意識地走到殿門口,朝外望去,眉宇間滿是糾結。
他不願答應朱政冒險,卻又擔心他跪得太久身體吃不消。
許久,他實在忍不住,開口問:“還在跪著?”
劉和忙答道:“是啊,皇上,小公子已經跪了幾個時辰了。
這樣下去可不成,膝蓋怕是要受傷,日後必受苦。
而且眼看就要下雨,春寒料峭,淋雨傷寒可不得了。
皇上還是去看看,勸勸小公子吧!”
朱元璋聽後心疼不已,臉上滿是憂慮。
但一聽劉和讓他去勸,頓時怒斥:“不去!就讓他跪著。
想讓我們妥協,沒門!絕不會答應他出征倭國的事。”
說完,他轉身入內,邊走邊冷哼:“傳膳,吃飽了要休息。
懶得管那不孝的東西,自找罪受。”
然而,忽然一聲驚雷炸響,緊接著細密的雨點從天際灑落,雖還不大,但很快可能轉為傾盆大雨。
原本毫不在意的朱元璋,神色漸漸變了。
朱政突然轉身,滿臉焦慮,跺腳斥責道:“劉和,你是聾了嗎?站著幹啥!還不快去拿傘,好好伺候著?趕緊勸勸他,把他叫回來,莫要真的淋病了!”
“是!老奴遵命!”劉和連聲應答,迅速取了傘,疾步趕往朱政所在之處。
抵達後,隻見朱政依舊跪在雨中。
劉和急匆匆跑過去,撐開傘為他遮雨,口中不斷懇求:“小主子,您就起來吧,再硬朗的身子也經不起這般淋漓。
皇上都急壞了!”
朱政一臉固執,任由劉和如何勸說,始終沉默不語。
劉和無奈,隻能繼續苦口婆心地勸慰。
然而,看著朱政的堅持,雨勢又逐漸變大,他知道朱元璋正在焦急等待消息,不能再拖延,便匆忙叫來另一名太監替自己撐傘,自己則往謹身殿跑去,向朱元璋稟報情況。
剛行至半途,卻遇見前來拜見朱元璋的朱標。
劉和眼前一亮,心想朱標身份不同,或許能幫忙調解。
於是快步上前,簡潔明了地說明了狀況。
朱標聽完,忍不住笑著搖頭道:“他年紀尚小,怎就急著要去征討倭國?無緣無故攻打人家,豈不是胡來?怪不得父皇生氣!”
得王的)說著,未等劉和回應,便揮手示意:“罷了,你無需著急,先去向父皇複命。
至於朱政那邊,我去勸勸他,讓他向父皇認個錯便是。”
朱標對朱元璋寵愛朱政之事,了如指掌。
原本以為朱政請求領兵征討倭國的要求有些不合常理,若非此事,朱元璋大概率會答應他的任何請求。
即便隻是淋了點雨,朱元璋就表現出極大的憂慮,這種舐犢之情令人動容。
盡管心生羨慕,朱標還是對此感到疑惑。
以朱政的才智與成熟度,絕不會無緣無故提出這樣的要求,其中必有隱情。
於是,他加快步伐朝朱政所在之地走去,準備親自詢問。
在處,朱政跪地不起,神情堅定。
忽然聽見腳步聲,他並未多想,以為是劉和回來。
但隨後聽到一聲溫柔的問候:“孩子,為何在此跪著?”朱政抬頭一看,竟是太子朱標帶著笑意走來。
朱政連忙起身行禮,未作過多寒暄,徑直回答:“我要帶兵攻打倭國,祖父不準。”朱標聽後大吃一驚,隨即態度發生轉變,語氣堅決地說:“倭國乃華夏之後,應受教化,此事我支持!”
朱標聽後輕輕搖頭,隨後緩緩俯身。
他目光溫和,語氣誠懇地對朱政說:
“我深知你的才智超群,世間少有。
但畢竟年少,難免意氣用事。
這倒不必太過擔心。
年輕人就該有銳氣。
不然豈不成了暮氣沉沉之人?
我年少時也曾荒唐,屢次犯錯。
受過父皇嚴厲訓誡,甚至責打。
因此我很理解,這是成長的一部分。
若少年不輕狂大膽,將來如何回憶青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你說是不是?”
朱標神情隨和,言辭真誠,
毫無太子的架子,
如同慈祥長者與晚輩談心,親切自然。
這般態度令朱政深受觸動。
心中暗自感慨,難怪朱標的兄弟們都對他心悅誠服。
除了太祖的偏愛,他的個人魅力功不可沒。
若非英年早逝,朱棣或許真不會起異心!
此刻,朱政的臉色也緩和下來,
微微點頭以示敬意。
見此情形,朱標笑意加深,
像是得到鼓舞,繼續說道:
“年少時仰望星辰,伸手似可摘取。
如今雖已成人,卻仍感天高地遠。
懷抱理想固然好,但切勿任性和莽撞。
需顧及現實中的種種因素。
這才是成熟的標誌!
否則即使跌倒也無妨。
一旦釀成無法彌補的後果,便追悔莫及了!
特別是關乎國家安危的大事,更要慎之又慎!”
說到這裏,朱標終於直入主題,勸告道:
“你欲領兵攻打倭國,建功立業,我亦能理解。
倭國桀驁不馴,不願歸順我朝教化,然父皇為何不予準許?莫非他無意為之?非也,實不能行!何解?大明之憂患在於北方而非倭地!雖禁海政策有所損益,卻避免了戰亂,得以全力應對北元這一心腹大患。
況且倭國雖小,卻孤懸海外,遠征勞師動眾,豈是易事?若執意征伐,欲免元世祖之失,需多少兵力?耗費幾何錢糧?戰船建造更是勞民傷財!多年戰亂後,父皇方使華夏重歸一統,百姓亟需休養生息,讓其稍享太平。
一旦貿然開戰,恐致天下再亂,此民不堪重負則必生變故也。
再說,攻打倭國所得能否抵償所失?徒勞無功罷了!所以,兒啊,莫要心生怨恨,父皇實屬不易,他肩負全天下,思慮甚廣,遠超你我想象。
希望你能體諒他的良苦用心。”
朱標的這番話情真意切,既闡明了父親的處境,也安撫了朱政的情緒,堪稱勸解典範。
然而,朱政聽罷卻麵露異色,心中疑竇叢生:難道父皇尚未察覺問題所在?如今並非父皇反對出征倭國,而是另有隱情……
朱政剛想繼續說話,朱標便興奮地站了起來,笑道:“孤就知道你不會犯糊塗。
既然這樣,趕緊隨我覲見父皇,向他老人家認錯。”
朱政卻苦笑一聲:“殿下誤會了,祖父確實要出征倭國,但不讓我同行。”
“什麽?!”朱標震驚地看著他,“怎麽可能!父皇怎會如此草率?”
思索片刻後,朱標皺眉問道:“其中難道另有隱情?說清楚,父皇為何突然做此決定?”
朱政點頭道:“祖父起初也不讚成征伐倭國,後來得知倭國種有土豆這種高產作物,才改變了想法。”
“土豆?高產作物?”朱標疑惑不解,“這土豆到底有何神奇之處,竟讓父皇心動?”
“畝產四十石。”朱政答道。
朱標聽後,驚訝得瞪大雙眼,難以置信。
畝產四十石?這簡直不可思議。
大明雖多種糧食,但最好的年景也不過三十。
如今竟出現畝產三十石的作物,實在匪夷所思。
朱標難以置信地問:"父皇會信此事?"
朱政堅定點頭:"千真萬確。
"他指向已開墾的田地,說道:"這是土豆,已證實畝產四十石,僅三個月即成熟。
倭國有更多高產作物,但其民未識其利。
故祖父決意征伐倭國,為的是獲取這些神糧,讓大明富足,百姓免受饑餒之苦。
"
朱標倒吸冷氣,震驚不已。
父皇親證畝產四十石非虛,且隻需三個月。
一年豈不可種兩季?如此,他夢寐以求的大明盛世便近在眼前,這難道不是天佑?
朱標呼吸急促,激動難當,搓手不止。
良久方平複。
朱標微微吐氣,努力平複心緒。
接著目光灼灼,沉穩道:
"孤記得,倭國據稱乃我華夏後人遺脈!"
朱政雖有所準備,仍吃了一驚。
這態度轉變得太突兀,竟還搬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倭國是我華夏後裔?"
見朱政麵露疑惑,朱標略顯窘迫。
但倭國盛產土豆及高產作物,更有富礦資源,若能拿下,即便耗費巨大,也值得一戰!
此刻,朱標堅定點頭,緩緩說道:
"確是如此。
孤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與《淮南衡山列傳》讀到相關記載。
當年,秦始皇嬴政為求長生,命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出海,往方丈、瀛洲等地尋仙藥。
徐福未能得果,就此消失。
古籍提到,瀛洲即今倭國。
倭文與我大明文字相近,且更近先秦古字。
由此可知,倭人應為我族後裔!
如此,我大明興正義之師,助倭人歸宗認祖,亦責無旁貸!"
朱政陷入沉思,不得不承認,這理由確實站得住腳。
早年,他曾聽聞過這傳聞,卻未曾留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曾想朱標竟如此博學多識,三言兩語間便引經據典。
讀書多的人,果然不同凡響。
朱政聞言沉思片刻,隨後恭敬點頭道:“殿下所言,實為有理。”話語剛落,廳內一時寂靜。
但朱標迅速轉移話題,說道:“即便征伐倭寇可行,也不必由你親赴前線。
朝中不乏能人,況且你年幼,聖上亦是憂心於你,你當體諒,莫讓長輩憂愁。”
朱政聽罷,堅定搖頭,字字鏗鏘:“我雖年少,但領兵殺敵從不遜色他人。
我對海外風土人情了如指掌,尤其對土豆等作物的習性尤為熟悉。
這般重任,非我莫屬。”
朱標聞言仍顯遲疑。
他承認朱政的確是個合適人選,觀其演武時的才能,加上老將輔佐,應無大礙。
但想到先祖對朱政的偏愛,又擔心冒險之舉,不禁躊躇。
他正欲再次勸說,朱政又道:“我本孤兒,幸得祖父相救,方有今日。
多年來承蒙教導,此恩難報,唯有以此事盡忠。”
朱標歎了一口氣,心中複雜。
富足無憂,恩情深厚,視同己出!
身為男兒,受此深恩厚德,怎能不思回報?
如今有幸肩負重任,替爺爺解憂分擔,實為吾之誌向!
豈能因懼生死、畏難而苟且偷安,坐享庇護?
太子殿下無需多勸,吾意已決。
此次東征倭國,定當全力以赴。
喜歡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請大家收藏:()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