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不服

字數:11717   加入書籤

A+A-


    每年朝廷都會派軍北伐,誰曾想剛經曆捕魚兒海慘敗,敵方竟迅速反撲。
    眾人震驚之際,朱元璋搖頭歎息,緩緩說道:“此次並非針對蒙元,而是要攻打倭國。
    不僅要打,更要徹底解決這隱患,將其從世上清除,發動滅國之戰,以報複其屢次騷擾我沿海地區,挑釁大明的行徑。”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
    群臣麵麵相覷,難以置信。
    為何要攻打倭國?況且還是滅國之戰?這豈非荒謬?倭國遠在海外,無緣無故攻打它有何意義?
    然而,朱元璋態度堅決,毫無動搖之意。
    文官劉三吾率先站出,滿臉焦急地勸阻道:“陛下,萬萬不可。
    倭國雖桀驁不馴,但您已施行禁海政策,遷移沿海居民,設立衛所加強防禦。
    即便遭受一些損失也是難免的。
    何必勞師動眾,派遣大軍跨海滅國?此舉必將嚴重消耗國力。
    懇請陛下三思,切勿因一時憤怒而興兵。”
    緊接著,多位禦史相繼發言,勸諫道:“陛下,大明初建,百廢待興,百姓貧困。
    此時當以休養生息為主,不宜輕啟戰端。”
    何況,如今大明還需防範北方蒙元頻繁南侵,怎能在南方再次挑起戰事?此等舉措,實屬不明智。
    “陛下,請以元世祖為鑒。
    那倭國遠隔重洋,情況尚且模糊不清,貿然出兵、長途征戰,一旦失利,恐損國威。”
    “此外,倭國對大明構不成實質威脅。
    不過是一片荒蕪之地,蠻夷小邦,何須費心?如此興兵,實為得不償失。”
    文官陣營中頓時響起一片反對之聲。
    就連位列首席的李善長,此刻也不禁愣住,滿麵疑惑地望著朱元璋,不知其為何突發奇想,要攻打倭國。
    他不信朱元璋看不到此舉的諸多隱患,那麽此舉究竟意欲何為?
    李善長眉頭緊鎖,陷入深思。
    武將方麵如藍玉、傅友德等人更是難以理解,但轉念一想,既然是打仗,無論對手是誰,結果都一樣——殺敵便好。
    隻是若是真的攻打倭國並實施滅國計劃,必然涉及水戰,這卻讓眾人有些犯難。
    並非大明沒有擅長水戰的將領,相反,不乏其人。
    像虢國公俞通海、海國公吳禎,以及曾統領巢湖水軍的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皆是水戰高手。
    他們在鄱陽湖大戰中嶄露頭角。
    然而,他們均已辭世。
    自大明建國以來二十多年間,未曾再經曆水戰,僅存的幾位有經驗的水師將領也相繼離世。
    旁人對此一竅不通,致使局麵略顯尷尬。
    然而,這並無大礙。
    在藍玉等人眼中,隻需找到倭寇老巢,直接進攻即可。
    畢竟這是滅國之戰,曆史上有幾人能做到?定能名垂青史。
    他們怎會放過這一機會?
    此時,不同於文官們的猶豫,藍玉等人齊聲讚同:
    “陛下英明,倭寇不知好歹,該狠狠教訓!”
    “我朝乃禮儀之邦,豈容蠻夷挑釁?必讓其嚐盡苦果,明白尊卑!”
    “末將領命,請陛下準許出兵,彰顯國威!”
    一時間,奉天殿內氣氛緊張。
    文官多持反對意見,武將則一致支持。
    雙方互不相讓,爭吵不斷。
    以劉三吾為首的文官們言辭激烈,唾沫四濺。
    即便冠帽掉落也全然未覺。
    藍玉等人雖無文采,卻也回擊幾句“汝母”之類的話,最終陷入劣勢,隻會反複重複這些粗俗言語。
    若非禁止動武,早已拳腳相向。
    頓時,殿內喧嘩不堪,亂作一團!
    朱元璋聽得頭疼,臉色鐵青,拍案怒喝:
    “全都閉嘴!如此吵鬧,成何體統!
    朕的話還未講完,你們急什麽?”
    聲音如雷貫耳,震懾全場。
    眾人這才停止爭執,歸於平靜。
    朱元璋冷眼一掃,繼續說道:
    “你們的理由,朕豈會不知?”
    若非如此,我怎會容忍倭寇屢次挑釁?但那是過去的事了。
    世間沒有永遠安定的國家,也沒有固定不變的策略,不過是隨世事變化調整罷了。
    如今形勢突變,我發現倭國有種叫土豆的神糧,這才決定不再忍讓,準備發大軍征討!
    “土豆?那是什麽東西?”眾人一臉茫然,滿是疑惑。
    麵對眾人的疑問,朱洪武緩緩解釋:“土豆是從倭國發現的一種高產作物。”
    他笑了笑,目光掃過群臣,一字一句地說:“一年能種兩次,一畝可產四十石,甚至更多!”
    此言一出,群臣皆驚。
    李善長等文武百官都愣住了,難以置信。
    什麽?一畝地竟產四十石糧食,還能一年種兩次?
    在這個時代,大明的平均畝產不過兩石。
    如果出現畝產三石,地方官都會特意上報朝廷邀功;若能達到四石,那就是罕見的祥瑞。
    朝廷必定重賞相關官員,至少升官幾級。
    然而現在,朱洪武說這種土豆能畝產四十石,眾人簡直不敢相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此驚人的傳聞,簡直難以置信,說是誇大百倍也不為過。
    難道倭國那種貧瘠之地竟有這樣的作物?誰敢相信這不是胡言亂語?
    老朱深知眾人心裏的疑惑,畢竟他自己也曾有過同樣的懷疑。
    但此刻,他從容一笑,緩緩說道:“我知道你們不信,覺得我是在戲謔。
    但這確實是事實,絕無虛假!我起初也不信,但已親自驗證,三個月內,畝產四十石,分毫不假。
    而且倭國還有更多類似的奇珍,這就是為何我們必須出兵征討的原因。”
    一旁始終未發一言的朱標也開口附和:“不錯,父皇的話怎會虛假?他乃天子,豈會妄言?此事無需質疑。”
    此言一出,群臣皆震驚不已,腦海中一片混亂。
    若老朱和太子都說得屬實,那麽這消息必定真實無疑。
    可正因如此,他們更覺震撼!畝產四十石,意味著大明的糧食產量將提升十倍!百姓將不再為饑餓擔憂,國家實力也將大幅躍升。
    這對每個人的利益都至關重要。
    不過,這樣的事實在許多人看來仍是匪夷所思。
    有這樣不可思議的神糧問世,
    竟產自倭國那荒涼偏僻之地。
    更令人震驚的是,
    朱公提到倭國還有其他像土豆一樣的作物?
    想到這裏,在場眾人皆倒吸一口涼氣。
    隨即,劉三吾等文官相視一眼,
    緊接著,所有人默契地站出,
    態度瞬間轉變。
    “皇明天威,照耀四方。
    功業卓著,統領萬邦。
    倭國蕞爾小邦,向來輕視我大明,
    抗拒教化,屢次挑釁生事。
    此等行為豈能容忍!
    懇請聖上發兵,以天罰懲治倭寇!
    俘虜其君,獻於殿下,彰顯國威,威震四海!”
    此時,奉天殿內充滿戰呼聲。
    最激動的並非藍玉等武將,
    而是眾多文官。
    他們如脫胎換骨一般,
    完全不見之前謹慎勸阻的模樣。
    個個麵紅耳赤,情緒激動地陳詞。
    “我大明大國風範,卻被倭國這般小邦如此羞辱。
    其野心暴露無遺。
    懇請聖上揮師東征!
    舉國同心,誓滅倭寇,以雪前恥!”
    “天道輪回,正義終將昭彰。
    民心所向,仇必得報!
    多年來倭寇侵擾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倭國卻愈發放肆,視我大明為軟弱可欺。”
    大明疆域若無此患,難求太平。
    陛下此舉實為明智之舉,體恤黎民,恩澤萬世。
    臣代表天下蒼生,敬謝聖恩!
    往昔強漢盛世,震懾四海。
    南越殺害漢使,漢廷將其地分為九郡;宛王殺漢使,首級高懸北闕,由此方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豪言。
    今我大明軍威赫赫,理當效仿先輩,興師問罪,以顯祖宗榮耀,令後世子孫知武德昭然!
    文臣激憤不已,武將則如嗅血的猛獸,雙眼充血,爭相請纓。
    藍玉率先拱手道:“自開國以來,臣屢次領軍,若論此次征伐倭寇,懇請再命末將為帥。
    如有失職,甘願受死。”
    傅友德毫不示弱:“前次征戰未輪到我,此番出征倭國,還望陛下委任老臣統率。
    家中兒郎眾多,需建功立業以分家產!”
    徐允恭緊隨其後,語氣堅定:“臣繼承父爵,卻無戰功可言,深感愧疚。
    願得此機會建功立業,不負先人威名,不辱大明聲威!”
    聽罷此言,瞿能、平安等年輕將領也不甘落後,紛紛爭奪主帥之位。
    一時間,奉天殿內氣氛高漲,文臣們慷慨激昂,武將們紛紛請纓出戰。
    無論官職高低,無論資曆深淺,眾人的意見前所未有地一致——倭國,必須討伐!
    這並不令人意外。
    隻要上下一心,利益一致,事情自然事半功倍。
    畢竟,這種高產的作物對大明的國力和每個人的利益都至關重要。
    因此,出現了這樣的局麵。
    對此,朱元璋非常滿意。
    他揮了揮手示意眾人安靜,目光如炬,環視群臣後沉聲說道:
    “自我們建立大明以來,倭國一直桀驁不馴。
    近年愈發囂張,肆意挑釁,欺淩我沿海百姓。
    我大明的子民,皆應受到明軍的保護,享受天威的恩澤。
    難道我能坐視不管嗎?
    過去因局勢複雜,我選擇隱忍,將其列為不征之國。
    但這並非因為不能征伐,而是為了避免戰亂讓百姓受苦。
    然而如今,倭國更加猖狂,變本加厲。
    他們是否認為我大明無人?是否以為我百姓軟弱可欺?無論如何,已到不能再忍的地步。
    於是,順應天命,順從民意,決定派遣大軍征伐倭國。
    清除沿海禍患,以牙還牙,為沿海子民,為我大明複仇雪恥。
    彰顯我大明的威嚴,震懾那些不安分的宵小,還天下太平!”
    聲音如龍吟般在大殿回響,震撼全場。
    刹那間,群臣伏地叩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陛下英明,臣等願遵聖旨!”
    見此情形,老朱的臉色略顯平和。
    他揮了揮手示意大家起身,才繼續說道:
    “雖然我們已經決定派遣軍隊征討倭寇,但倭國位於海外,占盡地利,不可輕視。
    這場戰爭關乎國家命運,絕不能有半點閃失。
    必須取勝,務必小心謹慎,準備充分。
    特別是此次需要渡海作戰,涉及戰船建造、水軍訓練等事宜。
    這些都是我大明以往未曾重視的部分,更需格外慎重。
    至於糧草器械等後勤事務,也必須妥善安排。
    此事,兵部、戶部相關人員即刻著手準備,並隨時向我匯報!
    至於領軍的主帥人選……”
    說到這裏,朱元璋略微停頓。
    他目光深邃地掃視四周,特別在李善長、藍玉等人身上停留片刻後,才緩緩說道:
    “我想讓驃騎大將軍擔任主帥,率軍征討倭國。
    諸位有何看法?”
    話音剛落,在場文武百官無不震驚,一時難以回神。
    驃騎大將軍?這又是誰?
    片刻之後,大家猛然想起,這不是陛下不久前在演武時新封的那個少年嗎?
    這豈不是要讓朱政統領大軍,率領我大明將士跨海征戰?
    這可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戰啊!
    眾人倒吸一口涼氣,心中驚疑不已。
    驃騎大將軍的人選,難道要交給朱政?
    不錯,在他們演武時,所有人都親見了朱政的非凡才能。
    他的才華令人驚歎,堪稱絕世。
    即便他年紀尚輕,擊敗了藍玉,也隻能證明他的天賦異稟。
    然而,他從未經曆過真正的戰場,沒有半點戰功。
    陛下對他頗為寵愛,讓他管理軍隊事務或負責退役轉業製度倒也罷了。
    如今竟要讓他親自領兵出征,這豈不是拿這場滅國之戰當成了他的練兵場?這決策是否有些草率?怎能讓人安心?
    於是,以兵部尚書茹瑺、中書舍人劉三吾為首的文官紛紛站出,謹慎措辭的勸諫:
    “請陛下三思,驃騎大將軍雖才華出眾,但畢竟年輕,缺乏實戰經驗。
    突然統率大軍,恐怕不妥。”
    “正是如此,陛下。
    滅國之戰,萬不可掉以輕心。
    驃騎大將軍並無戰功,怎能服眾?”
    “還請陛下選擇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
    這才是穩妥之舉!”
    ……
    聽聞群臣誠懇的勸阻,朱元璋毫無動搖。
    他早已料到,讓朱政領軍征討倭國會引發強烈反對。
    但他心意已決,無論如何都要為朱政鋪平道路,絕不會因任何人的異議而改變。
    付出再大的代價,他也甘之如飴。
    更何況,此刻不過是一群文官發難罷了,他怎會放在心上?
    隻聽朱元璋冷聲一笑,隨後說道:
    “沒戰功?不服眾?真是可笑!誰生來就有戰功?打幾場硬仗不就有了嗎?”
    昔日漢武帝委任冠軍侯霍去病討伐匈奴。
    難道彼時霍去病有何戰績?
    然而終成蓋世奇功,令匈奴聞風喪膽,不敢南下牧馬!
    還是說,你們認為我們不如漢武帝?
    他是否獨具慧眼?嗯?”
    說到此處,朱元璋麵色陰沉,目光淩厲。
    眾人見狀,茹瑺、劉三吾等文官頓覺脖頸發涼。
    隨即閉口不言,低頭噤聲,再不敢多話。
    畢竟該說的都說過了,朱元璋心意已決,他們也無可奈何。
    除非有人活得不耐煩,想用死諫博取名聲!
    一時之間,氣氛再度沉寂。
    但文官們不願再多言。
    李善長卻不能坐視不理。
    他目光銳利,心中警覺。
    在他看來,朱元璋此舉正如他所料。
    意在扶持朱政等人,打擊淮西派係。
    先前演武,朱政已樹立起極高威望。
    若此次東征倭寇再建滅國之功,他在軍中的地位將無人能及。
    屆時掌控兵權,還有誰能阻攔?
    若真如此,淮西派係的勢力定會大減。
    甚至能否繼續存在都是未知。
    這讓他怎能接受?
    權力之爭,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更何況,李善長自認若非顧慮淮西派係,朱元璋早對他下手。
    一旦淮西派係瓦解,他的結局可想而知。
    想到這裏,李善長急忙不動聲色地向身邊的淮西武將使眼色。
    而傅友德等人早已不滿朱元璋的決定。
    這不是明擺著搶奪他們的軍功利益麽?
    何況,他們早已猜透老朱的意圖。
    對於朱政,眾人更添戒備與敵意。
    此刻,根本不用李善長開口示意。
    眾人立刻站出來反對。
    “陛下,衝鋒陷陣這種事,還是交給我們這些老兄弟吧。
    驃騎大將軍年紀輕輕,誰敢放心把後背交給他?”
    “是啊,陛下若想栽培驃騎大將軍,不如讓他隨軍曆練。
    等時機成熟,再擔大任也不遲。”
    “我聽說冠軍侯霍去病初時也是在衛青麾下效力,積累經驗後才獨當一麵的。”
    ……
    喜歡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請大家收藏:()大明皇孫:開局教朱元璋當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