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8章 屍易無限(93)

字數:14003   加入書籤

A+A-


    北京的冬雪落在文物局庫房的玻璃上,凝成細密的水珠。吳賢小心翼翼地將清代外銷瓷從防震箱中取出,指尖拂過瓷盤邊緣的“廣彩”釉色——這種誕生於清代康熙年間的外銷瓷工藝,以紅、黃、綠、藍等明豔色彩為基調,常繪有中西合璧的紋樣,既有中國傳統的纏枝蓮、山水,又融入歐洲貴族喜愛的紋章、宗教題材,是當時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的核心商品之一。
    “這批外銷瓷的‘開光紋’很典型。”張教授拿著放大鏡走過來,指著其中一件青花廣彩盤,“你看,盤心用青花勾勒出圓形開光,裏麵繪著西洋庭院場景,周圍環繞著中國傳統的如意紋,這種‘內外分繪’的手法,是乾隆時期廣彩瓷的標誌性特征。”吳賢湊近細看,果然見開光內的西洋人物衣著、建築風格都帶著明顯的歐洲巴洛克風格,而盤沿的如意紋則線條流暢,充滿東方韻味。
    正在這時,周明遠拿著一份文件匆匆進來,眉頭微蹙:“國內海關截獲了一批疑似走私文物,其中有幾件標注為‘宋代汝窯瓷’,但鑒定後發現是高仿品。更棘手的是,我們收到線報,‘暗影會’殘餘成員正在利用高仿文物混淆視聽,暗中將一件真正的宋代汝窯天青釉盤通過黑市運往歐洲。”
    “汝窯瓷?”吳賢心中一震。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中,汝窯以“雨過天青雲破處”的天青釉色聞名,存世量不足百件,每件都是國寶級文物。他立刻接過文件,照片上的汝窯盤通體呈淡天青色,釉麵布滿細密的“蟹爪紋”——這是汝窯瓷的典型特征,但放大後能看出釉色過於均勻,缺乏宋代汝窯自然形成的“窯變”痕跡,顯然是現代仿品。
    “真正的汝窯瓷,釉料中含有瑪瑙成分,燒製時會因溫度差異形成深淺不一的釉色,而且‘蟹爪紋’是釉麵開片後自然形成的,紋路交錯如蟹爪,仿品很難模仿這種自然感。”張教授指著照片,“不過這也說明,走私團夥確實掌握著一件真品,他們想用高仿品轉移我們的注意力。”
    三人立刻召開會議,根據線報鎖定了走私路線:真品汝窯盤從河南某地流出,經鄭州、上海,再通過國際物流運往歐洲。吳賢提議:“我們分兩路行動,我和蘇湄去河南追查文物源頭,周明遠留在上海,緊盯國際物流渠道,一旦發現文物蹤跡,立刻實施攔截。”
    次日,吳賢和蘇湄抵達河南鄭州,在當地文物部門的協助下,很快查到文物源頭來自汝州附近的一個小村莊。據村民反映,上個月有幾個陌生人在村裏收購“老瓷器”,其中一個村民將家傳的“瓷盤”以高價賣出,事後才意識到可能是珍貴文物。
    “汝州是宋代汝窯的發源地,當地民間可能還藏有未被發現的汝窯瓷。”吳賢對蘇湄說,“我們得盡快找到那個賣瓷盤的村民,了解更多線索。”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兩人找到村民王老漢。王老漢拿出一張照片,照片上的瓷盤正是線報中提到的汝窯天青釉盤,盤底還有一個細小的“蔡”字款——這是宋代汝窯為宮廷燒製的標誌性款識之一,通常用於供奉皇室的器物。
    “他們說這是‘普通老瓷盤’,給了我五萬塊錢。”王老漢懊悔地說,“後來我在電視上看到汝窯瓷的介紹,才知道自己賣的是國寶。”吳賢安慰道:“您別著急,我們一定會把文物追回來。您還記得那些人的長相嗎?”王老漢回憶:“帶頭的是個戴眼鏡的男人,說自己是‘古董商’,手機號我還存著。”
    蘇湄立刻將手機號交給警方,通過技術手段定位,發現該號碼的使用者正在鄭州某酒店。兩人立刻趕去,在酒店房間內抓獲了嫌疑人張強。張強交代,他受“暗影會”成員指使,收購汝窯瓷後,已通過物流將文物運往上海,交給另一名同夥。
    與此同時,上海的周明遠也傳來消息:在一批標注為“陶瓷工藝品”的國際物流包裹中,發現了一件疑似汝窯瓷的文物。吳賢和蘇湄立刻動身前往上海,與周明遠匯合。在海關的監管倉庫裏,三人打開包裹,裏麵果然是那件汝窯天青釉盤——瓷盤通體天青,釉麵溫潤如玉,“蟹爪紋”自然交錯,盤底的“蔡”字款清晰可見,正是宋代汝窯的真品。
    “這件汝窯瓷的釉色、開片、款識都符合宋代汝窯的特征,尤其是釉麵的‘酥油光’,是現代仿品無法複製的。”吳賢仔細鑒定後說,“所謂‘酥油光’,是汝窯瓷曆經千年氧化後,釉麵形成的一種溫潤光澤,像酥油一樣細膩,這是判斷汝窯瓷真偽的關鍵依據之一。”
    追回汝窯瓷後,三人並沒有放鬆警惕。根據張強的招供,“暗影會”還在策劃走私一批元代青花瓷,這批青花瓷來自江西景德鎮,準備通過香港轉運到海外。景德鎮是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產地,當時朝廷在此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燒製宮廷用瓷和外銷瓷,元代青花瓷以“青花發色濃豔、構圖飽滿”聞名,其中繪有“鬼穀子下山”“蕭何月下追韓信”等題材的青花罐,更是拍賣市場上的天價文物。
    “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料主要使用‘蘇麻離青’,這種顏料來自波斯,發色濃豔,在釉麵下會形成‘鐵鏽斑’,這是元代青花瓷的典型特征。”吳賢對兩人說,“我們必須盡快趕到景德鎮,在文物流出前將其截獲。”
    抵達景德鎮後,三人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對市內的古董店、古玩市場進行排查。在一家名為“瓷都古韻”的古董店裏,他們發現了幾件疑似元代青花瓷的器物。店主李某看到警方,神色慌張,試圖將一件青花罐藏起來。吳賢上前阻止,拿起青花罐仔細查看:罐身繪有“纏枝牡丹紋”,青花發色濃豔,釉麵下的“鐵鏽斑”清晰可見,底部無款識——這符合元代民間青花瓷的特征,雖然不是宮廷用瓷,但也是珍貴的元代文物。
    “這些青花瓷是從哪裏來的?”吳賢問。李某交代,這些文物是從景德鎮郊區的一個古墓中盜掘而來,他以低價收購,準備賣給“暗影會”的同夥。警方根據李某的供述,在古墓現場抓獲了三名盜墓分子,繳獲了多件元代青花瓷,包括一件繪有“青花魚藻紋”的大盤——這件大盤直徑超過40厘米,青花發色純正,魚藻紋構圖飽滿,是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元代青花瓷的器型通常較大,尤其是大盤、大罐,主要用於外銷或宮廷陳設。”張教授後來在鑒定時說,“這件青花魚藻紋大盤,胎質厚重,釉麵白中泛青,符合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的胎釉特征,而且魚藻紋的繪製手法流暢,青花暈散自然,是典型的元代中期作品。”
    追回元代青花瓷後,吳賢和團隊並沒有停下腳步。根據“暗影會”成員的招供,他們還在雲南、四川等地尋找唐代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文物。唐代南詔國曾與唐朝交往密切,其文物融合了中原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代表性器物有“南詔鐵柱”“青瓷雙耳罐”等,而大理國時期的“阿嵯耶觀音像”更是國寶級文物,目前僅存數件。
    “南詔、大理國文物具有獨特的曆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唐代至宋代西南地區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吳賢對團隊說,“我們得盡快趕往雲南,防止文物流失。”在雲南大理,三人在當地文物部門的協助下,查到“暗影會”成員正在收購一件大理國時期的“青瓷雞首壺”。這件雞首壺造型獨特,壺嘴為雞首形,壺身繪有佛教紋樣,是大理國時期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證據。
    通過蹲守,三人在大理古城的一家客棧內抓獲了嫌疑人,繳獲了青瓷雞首壺。吳賢鑒定後說:“這件雞首壺的胎質呈灰白色,釉麵青中泛黃,符合大理國時期青瓷的特征。雞首造型源自中原地區的漢代雞首壺,但壺身的佛教紋樣又帶有西南少數民族特色,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接下來的幾個月,吳賢和團隊輾轉於全國多地,先後追回了唐代唐三彩駱駝俑、宋代官窯粉青釉瓶、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碗等多件珍貴文物。每一件文物的追回,都伴隨著對其曆史背景、工藝特征的深入研究——唐三彩以黃、綠、白三色為主,采用“二次燒製”工藝,先燒胎,再施釉,最後低溫燒釉,形成絢麗多彩的效果;宋代官窯瓷以“粉青釉”為最佳,釉麵開片如“冰裂紋”,胎質厚重,敲擊聲沉悶;明代永樂青花則使用“蘇麻離青”料,發色濃豔,釉麵肥潤,常見纏枝蓮、海水江崖等紋樣。
    在追回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碗時,吳賢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碗底的“永樂年製”款識為篆書,字體工整有力,這是永樂後期官窯瓷的特征,而早期永樂青花多無款識。“通過款識、釉色、紋樣的變化,我們可以判斷文物的具體年代,這對研究明代官窯瓷的發展脈絡至關重要。”吳賢對身邊的年輕文物工作者說。
    隨著一件件文物被追回,國內文物局決定舉辦一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將近年來追回的珍貴文物集中展出,向公眾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吳賢作為展覽的主要策劃人之一,親自參與文物的陳列設計和講解詞撰寫。他在展覽中設置了“工藝解讀區”,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形式,詳細介紹不同朝代文物的工藝特征——從宋代汝窯的“瑪瑙入釉”,到元代青花的“蘇麻離青”,再到清代廣彩的“中西合璧”,讓觀眾直觀感受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魅力。
    展覽開幕當天,吸引了數萬觀眾前來參觀。在汝窯天青釉盤展區,吳賢親自為觀眾講解:“這件汝窯瓷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存世量稀少,更因為它代表了宋代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宋代工匠將瑪瑙融入釉料,經過1200c以上的高溫燒製,才形成這種溫潤如玉的天青釉色,這種工藝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觀眾們聽得入迷,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
    在元代青花瓷展區,蘇湄向觀眾介紹:“元代青花瓷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陶瓷以青瓷、白瓷為主的格局,青花料從波斯進口,與中國傳統的製瓷工藝結合,創造出了全新的陶瓷品種。這件青花魚藻紋大盤,就是元代青花瓷的典型代表,它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展覽期間,不少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觀,吳賢和團隊還專門設計了“文物小課堂”,讓孩子們通過觸摸仿製品、繪製青花紋樣等互動活動,了解文物知識。一個小男孩拿著自己繪製的“青花盤”對吳賢說:“叔叔,我以後也要保護文物,不讓它們被壞人偷走。”吳賢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好,我們等著你的加入。”
    展覽結束後,吳賢收到了父親發來的視頻。視頻裏,父親站在展覽的照片牆前,看著一張張文物追回的現場照片,欣慰地說:“孩子,你做得很好。看到這些國寶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很驕傲。記住,文物保護不僅是保護一件件器物,更是保護我們的曆史和文化,這是一項需要代代相傳的事業。”
    吳賢看著視頻裏的父親,眼眶濕潤了。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僅是為了完成父親的期望,更是為了守護中華文明的根脈。雖然“暗影會”的主要勢力已被摧毀,但文物保護的道路還很長,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
    就在這時,周明遠拿著一份新的線報走進來:“‘暗影會’的最後一名核心成員在澳大利亞悉尼露麵,他手裏藏著一件清代圓明園流失的‘掐絲琺琅鼎’,準備在當地舉辦的私人拍賣會上出售。”吳賢立刻站起來,眼神堅定:“我們立刻出發去悉尼,絕不能讓這件文物再次流失海外。”
    蘇湄和周明遠點頭同意。三人收拾好行李,踏上前往澳大利亞的航班。飛機上,吳賢看著窗外的雲海,心中滿是期待。他知道,這又是一次新的挑戰,但隻要他們堅守初心,攜手合作,就一定能將國寶追回,讓中華文明的光芒永遠閃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飛機穿越澳大利亞上空的雲層時,吳賢指尖反複摩挲著手機裏掐絲琺琅鼎的資料照片。清代掐絲琺琅又稱“景泰藍”)以銅為胎,用細銅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填入琺琅釉料,經多次燒製、打磨而成,是明清兩代皇家禦用的珍貴工藝。而這件圓明園流失的掐絲琺琅鼎,據記載為乾隆年間造辦處監製,鼎身以寶藍色琺琅為地,掐絲勾勒出纏枝蓮紋,頂部裝飾鎏金瑞獸,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當年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內陳設,1860年被英法聯軍掠奪後流落海外。
    “悉尼的私人拍賣會定在三天後,主辦方對外宣稱是‘歐洲私人藏家舊藏專場’,但根據線報,這件掐絲琺琅鼎會作為壓軸拍品出現。”周明遠將打印好的拍賣目錄遞給吳賢,“‘暗影會’最後一名核心成員叫陳錦,他這次是以‘藏家代表’的身份參與拍賣,想在拍賣會上完成交易,將文物合法化轉賣。”
    蘇湄正查閱悉尼當地的文物保護法規,眉頭微蹙:“澳大利亞對文物進出口的監管相對寬鬆,尤其是私人拍賣,隻要賣家能提供‘合法來源證明’,就能順利成交。我們必須在拍賣前找到證據,證明這件掐絲琺琅鼎是圓明園流失文物,才能申請當地法院查封。”
    抵達悉尼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的文化參讚已在機場等候,他遞給三人一份文件:“我們已聯係悉尼大學的東亞藝術研究專家愛麗絲教授,她對圓明園流失文物有深入研究,或許能幫我們鑒定文物並提供學術支持。另外,當地警方也同意協助,但需要我們提供確鑿證據。”
    當天下午,四人在愛麗絲教授的工作室會麵。教授拿出一本泛黃的《圓明園陳設清冊》複印件,其中一頁明確記載:“正大光明殿內,設掐絲琺琅鼎一座,高三尺二寸,徑二尺,藍釉地,纏枝蓮紋,鎏金飾瑞獸,乾隆年製。”她指著資料中的插圖:“你們看,插圖中的鼎形、紋飾與你們提供的照片完全吻合,這足以證明這件掐絲琺琅鼎是圓明園舊藏。”
    “但拍賣會上,陳錦很可能偽造來源證明,聲稱文物是‘19世紀歐洲傳教士合法收購’。”吳賢擔憂地說。愛麗絲教授點頭:“確實,這種偽造的來源證明在私人拍賣中很常見。不過,清代皇家掐絲琺琅鼎的底部通常會有‘大清乾隆年製’的款識,而且琺琅釉料在曆經百年後會形成獨特的‘包漿’,仿品很難模仿。我們可以申請在拍賣前對文物進行專業鑒定,隻要能確認款識和包漿的真實性,就能揭穿他的謊言。”
    次日,周明遠以“潛在買家”的身份聯係拍賣行,提出要在拍賣前查看掐絲琺琅鼎的實物。拍賣行起初拒絕,但在大使館和當地警方的介入下,最終同意安排鑒定。當天下午,吳賢、蘇湄和愛麗絲教授來到拍賣行的庫房,陳錦果然也在場,他穿著西裝,戴著金絲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絲毫不像走私團夥的核心成員。
    “這位是來自中國的文物鑒定專家,想確認文物的年代和工藝。”周明遠介紹道。陳錦眼中閃過一絲警惕,但還是故作鎮定地說:“當然可以,不過我這件文物來源清晰,是歐洲老牌藏家的舊藏,絕對合法。”
    吳賢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掐絲琺琅鼎。鼎身的寶藍色琺琅釉溫潤厚重,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這是清代琺琅釉料曆經百年氧化形成的“包漿”,現代仿品的釉麵則過於光亮刺眼。他用放大鏡仔細查看底部的款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個篆書字筆畫工整,間距均勻,符合乾隆年間造辦處的款識風格,而且款識周圍的銅胎有輕微的氧化痕跡,絕非現代偽造。
    “這件掐絲琺琅鼎確實是清代乾隆年間的皇家器物,而且從工藝特征來看,是造辦處監製的精品。”吳賢故意停頓了一下,“不過,鼎身內側有一處細微的磕碰痕跡,根據《圓明園陳設清冊》的記載,圓明園的那座掐絲琺琅鼎在1858年的一次陳設調整中被磕碰,位置和痕跡完全吻合。”
    陳錦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他強裝鎮定:“這隻是巧合,不能僅憑一個磕碰痕跡就斷定是圓明園流失文物。”愛麗絲教授立刻拿出《圓明園陳設清冊》和當時的修繕記錄:“這不是巧合,修繕記錄中詳細記載了磕碰的位置、程度,甚至包括修複工匠的名字,這些都能和這件鼎的特征對應。另外,我們還查到,1860年英法聯軍撤離北京時,有一名英國軍官曾在日記中提到‘從正大光明殿帶走一座藍釉掐絲琺琅鼎’,日記現藏於英國國家檔案館,我們已經拿到了複印件。”
    鐵證麵前,陳錦再也無法辯駁。當地警方當場出示逮捕令,將陳錦抓獲。拍賣行也同意暫停拍賣,並將掐絲琺琅鼎移交當地文物部門保管,等待辦理歸還手續。走出拍賣行時,愛麗絲教授感慨地說:“這些流失的文物,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能幫它們回到祖國,我很榮幸。”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和團隊協助當地文物部門辦理文物歸還的相關手續。期間,他們還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國內文物局通過國際合作,成功從英國追回了一件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壓手杯是明代永樂年間的經典器型,杯身小巧,胎質輕薄,握在手中恰好貼合掌心,因此得名。這件壓手杯的杯心繪有“永樂年製”篆書款,周圍環繞纏枝蓮紋,青花發色濃豔,是永樂青花中的珍品。
    “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存世量極少,目前國內僅存三件,這件能追回,對研究明代官窯瓷的發展意義重大。”吳賢在視頻會議中對國內的同事說。張教授笑著回應:“等你們把掐絲琺琅鼎和壓手杯都帶回來,我們就舉辦一場‘明清皇家文物特展’,讓公眾好好欣賞這些國寶的魅力。”
    一周後,掐絲琺琅鼎和永樂青花壓手杯順利登上回國的航班。飛機上,吳賢看著兩件珍貴的文物,心中滿是感慨。從東南亞的唐代鎏金銅鍾,到歐洲的圓明園青花六方瓶,再到澳大利亞的清代掐絲琺琅鼎,這兩年來,他們追回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記憶,見證著曆史的滄桑。
    “陳錦被抓後,‘暗影會’的核心成員已經全部落網,走私網絡也基本被摧毀。”周明遠欣慰地說,“不過,還有很多流失海外的文物沒有追回,我們的工作還沒結束。”蘇湄點頭:“是啊,比如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書、甲骨文,還有那些被盜掘的古墓文物,都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吳賢摸了摸胸前的玉佩,“守正護寶”四個字仿佛有了溫度。他知道,文物保護是一項長期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回到北京後,他將兩件文物交給文物修複團隊,然後投入到“明清皇家文物特展”的籌備工作中。
    展覽開幕當天,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也前來助陣,他們帶來了館藏的清代掐絲琺琅器和明代永樂青花,與追回的文物一同展出。展廳裏,清代掐絲琺琅鼎與故宮的掐絲琺琅甪端一種瑞獸形陳設器)並列擺放,兩者的工藝、紋飾一脈相承,展現了清代皇家掐絲琺琅工藝的輝煌;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則與故宮的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碗相鄰,讓觀眾能直觀對比永樂青花的不同器型和紋飾特點。
    吳賢作為展覽的講解員,每天都在展廳裏為觀眾介紹文物背後的故事。當講到掐絲琺琅鼎的流失與回歸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眼眶濕潤了:“我小時候聽爺爺說過圓明園的故事,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從圓明園流失的文物回家,太不容易了。”吳賢握著老人的手:“是啊,這些文物能回來,離不開所有人的努力。未來,我們還會追回更多的流失文物,讓它們都能回到祖國的懷抱。”
    展覽期間,吳賢還收到了來自肯尼亞、墨西哥、法國等國家文物部門的感謝信,感謝他在文物保護和國際合作中做出的貢獻。肯尼亞的卡魯瑪教授在信中寫道:“你幫助我們保護了馬林迪遺址的青花瓷片,也讓更多人了解了中非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期待未來能與你開展更多合作,共同守護人類的文化遺產。”
    展覽結束後,吳賢被國內文物局任命為“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專項小組”組長,負責統籌全球範圍內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他組建了一支由考古學家、鑒定專家、律師組成的專業團隊,與世界各國的文物部門、博物館和警方建立長期合作機製,通過法律、外交、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推動流失文物的回歸。
    半年後,專項小組傳來好消息:通過與日本某私人博物館的協商,成功促成一件唐代彩繪陶俑的歸還。這件陶俑是1990年代從陝西一座唐代古墓中被盜掘的,後來流入日本,陶俑高約80厘米,通體彩繪,展現了唐代侍女的形象,衣袂飄飄,神態生動,是唐代彩繪陶俑中的精品。
    在陶俑的交接儀式上,陝西文物部門的負責人激動地說:“這座唐代古墓是唐代貴族墓葬,被盜掘後,大量文物流失海外,這件陶俑的回歸,為我們研究唐代的喪葬製度和藝術風格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吳賢點頭:“未來,我們還會繼續與日本的博物館和藏家溝通,爭取讓更多流失的陝西文物回家。”
    此後,專項小組又陸續追回了多件流失文物:從美國追回一件宋代哥窯瓷瓶,從加拿大追回一件明代宣德青花盤,從德國追回一件清代康熙五彩瓷碗……每一件文物的回歸,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也讓更多人關注到流失文物追索工作。
    這天,吳賢收到父親的電話,父親在電話裏說:“我最近在整理你爺爺留下的考古筆記,發現裏麵提到了一件元代的青花釉裏紅瓷罐,當年你爺爺在內蒙古考察時曾見過,後來不知所蹤,說不定現在流落在海外。你可以試著找找看。”
    掛了電話,吳賢立刻翻開爺爺的考古筆記。筆記裏詳細記載了青花釉裏紅瓷罐的特征:罐身繪有“鬆竹梅紋”,青花發色濃豔,釉裏紅呈色鮮豔,底部無款識,是元代青花釉裏紅的典型器物。青花釉裏紅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工藝,將青花和釉裏紅兩種釉下彩結合,燒製難度極大,存世量稀少,每件都是國寶級文物。
    吳賢立刻組織團隊開展調查,通過國際文物數據庫和拍賣記錄檢索,發現2010年英國某拍賣會上曾出現過一件類似的青花釉裏紅瓷罐,後來被一位匿名藏家拍走,從此再無音訊。“我們得盡快找到這位藏家,說服他將文物歸還。”吳賢對團隊成員說。
    經過半年的努力,團隊終於通過英國的古董商聯係上這位藏家。藏家起初拒絕歸還,但在吳賢團隊提供的考古資料和文物曆史背景介紹下,最終同意將文物無償捐贈給中國。當這件元代青花釉裏紅瓷罐運回北京時,吳賢親自到機場迎接。他小心翼翼地抱著瓷罐,仿佛抱著一件稀世珍寶——罐身的青花鬆竹梅紋蒼勁有力,釉裏紅的梅花鮮豔奪目,曆經七百多年,依然完好無損。
    “這件青花釉裏紅瓷罐的回歸,不僅填補了國內元代青花釉裏紅研究的空白,也為我們追回更多流失文物積累了經驗。”吳賢在文物入庫儀式上說,“未來,我們會繼續用專業和耐心,推動更多流失文物回家,讓中華文明的瑰寶永遠閃耀。”
    夕陽下,吳賢站在文物局的庫房裏,看著一件件追回的文物,心中滿是自豪。從父親的考古筆記,到自己的追索之路,三代人的堅守,隻為讓流失的國寶回歸故土。他知道,這條路沒有終點,但隻要心中有對文明的敬畏和熱愛,就一定能走得更遠,讓更多的文物重歸祖國的懷抱,講述屬於它們的曆史故事。
    元代青花釉裏紅瓷罐入庫的那天,北京下了場罕見的春雨,庫房的玻璃上凝著細密的水珠,折射著瓷罐表麵青花與釉裏紅交織的光澤。吳賢站在展櫃前,指尖隔著玻璃輕輕劃過罐身的“鬆竹梅紋”——青花的濃豔與釉裏紅的鮮活在元代工匠手中達成了完美平衡,這種將兩種釉下彩工藝結合的技法,因對窯溫、釉料配比要求極高,存世完整器不足二十件,而這件瓷罐的“釉裏紅呈色”更是達到了元代巔峰,花瓣邊緣無絲毫暈散,是研究元代景德鎮製瓷工藝的核心標本。
    “英國那位藏家後來又聯係我了,說願意提供他家族收藏的其他中國文物清單,供我們篩選可能的流失品。”蘇湄拿著一份文件走進來,語氣裏難掩興奮,“這說明我們的‘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策略起效了,越來越多的海外藏家開始主動配合文物追索工作。”
    吳賢接過文件,目光落在清單裏一件“宋代米芾書法真跡”上。米芾是北宋著名書法家,其真跡存世極少,多藏於國內外頂級博物館,私人藏家手中的真跡更是鳳毛麟角。“米芾的書法以‘刷字’聞名,筆力雄健,墨色層次豐富,這件真跡如果是從國內流失的,必須想辦法追回。”他立刻召集團隊,通過國際文物數據庫比對,發現這件書法真跡正是1922年從山東曲阜孔府流失的文物,當年因戰亂被外國傳教士帶走,後流入英國藏家手中。
    “孔府流失的文物不僅是書法作品,還有大量的青銅禮器、玉器,這件米芾真跡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周明遠補充道,“我們可以聯合曲阜文物部門,以‘文化傳承’為切入點,與藏家溝通,爭取讓文物回歸故土。”
    團隊隨即製定方案:吳賢和蘇湄前往英國,與藏家當麵溝通,曲阜文物部門則準備孔府曆史資料和文物修複方案,證明文物回歸後能得到專業保護。抵達英國後,藏家托馬斯先生在他的私人莊園接待了兩人。莊園的書房裏,米芾真跡被裝裱在紫檀木畫框中,懸掛在壁爐上方,字跡灑脫奔放,墨色濃淡相宜,正是米芾晚年“得意之作”的風格。
    “我祖父當年從傳教士手中買下這幅字,隻知道是‘中國古代書法’,直到看到你們提供的資料,才知道它來自孔府。”托馬斯先生感慨道,“孔府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這件文物理應回到它的‘家’。”吳賢連忙致謝:“感謝您的理解,曲阜孔府已經準備好了專業的展陳和保護條件,未來還會舉辦專題展覽,讓更多人了解這件文物的曆史價值。”
    一周後,米芾書法真跡順利運回中國。在曲阜孔府的交接儀式上,孔府文物管理處的負責人激動地說:“這件真跡離開孔府整整一百年,今天終於回家了!它不僅是一件書法作品,更是孔府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見證。”吳賢看著真跡被小心翼翼地掛在孔府西花廳——這裏曾是孔府文人雅集的場所,百年前,這幅字或許就懸掛在同一位置,如今重回故地,仿佛時光從未流逝。
    回到北京後,吳賢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協助國內考古團隊,對新疆和田地區一處新發現的漢代古墓進行文物保護。該古墓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漢代絲織品,包括“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類似的織錦,還有幾件保存完好的漢代漆器,這些文物對研究漢代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漢代絲織品的保護難度極大,出土後如果不及時進行脫水、固色處理,很容易氧化變質。”吳賢帶著團隊趕到和田時,考古現場已經搭建了臨時保護棚。他穿上防護服,走進古墓,看到織錦表麵的紋樣依然清晰——紅色的底布上,用黃、綠、藍等色絲線織出卷雲紋和漢字,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的工藝一脈相承。“這種織錦采用‘經錦’工藝,以經線起花,織造時需要多組經線交替運作,代表了漢代絲織工藝的最高水平。”吳賢一邊向考古隊員講解,一邊指導他們用特製的宣紙覆蓋織錦,進行初步加固。
    在漆器保護方麵,出土的漢代漆耳杯表麵光潔如新,黑色的漆麵上繪有紅色的雲氣紋,邊緣還鑲嵌著銀扣。“漢代漆器以‘夾貯胎’和‘木胎’為主,這件漆耳杯是木胎,胎質輕薄,髹漆均勻,說明當時的漆器製作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吳賢用放大鏡仔細查看漆耳杯的接口處,“這裏有細微的裂痕,需要用環氧樹脂進行加固,再用傳統的‘金漆修補’工藝還原紋飾。”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古墓出土的絲織品和漆器全部完成初步保護,被運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後續修複。離開和田前,吳賢站在古墓遺址前,望著遠處的昆侖山,忽然想起父親曾說過的話:“絲綢之路不僅是商道,更是文明交流之路,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這條路上的‘路標’。”
    回到北京後,吳賢團隊又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國內海關截獲了一批疑似走私的唐代佛教文物,包括一尊唐代彩繪泥塑佛頭和幾件唐代佛教造像碑。“唐代佛教造像以‘豐滿圓潤’為特征,尤其是彩繪泥塑,色彩鮮豔,神態生動,是唐代佛教藝術的代表。”吳賢趕到海關庫房,看到佛頭高約30厘米,麵部豐滿,雙目微垂,嘴角帶著柔和的笑意,彩繪雖有部分脫落,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絢麗色彩。
    “這尊佛頭應該來自唐代的石窟寺,比如甘肅麥積山石窟或山西天龍山石窟,這些石窟在近代曾遭到嚴重盜鑿,大量佛頭流失海外。”吳賢用手電筒照射佛頭的頸部,發現有明顯的鑿痕,“盜鑿者為了方便攜帶,通常會將佛頭從佛像上鑿下,這種破壞性的盜掘對文物造成了永久性傷害。”
    團隊隨即聯係甘肅、山西等地的文物部門,通過比對石窟寺的殘存造像,最終確認這尊佛頭來自麥積山石窟第133窟的唐代泥塑佛像。“麥積山石窟的唐代泥塑以‘形神兼備’著稱,這尊佛頭是該窟的核心造像之一,當年被盜後,石窟內的佛像一直殘缺不全。”麥積山石窟文物保護研究所的專家趕到北京,看到佛頭時激動得熱淚盈眶,“終於找到了!有了這尊佛頭,我們就能對第133窟的佛像進行修複,讓它恢複完整麵貌。”
    在佛頭歸還麥積山石窟的儀式上,吳賢發表了講話:“唐代佛教文物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們不僅承載著宗教信仰,更反映了唐代的文化繁榮和藝術成就。保護這些文物,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根脈,讓後代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隨著一件件文物的追回和保護,吳賢團隊的工作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意發來感謝信,稱讚他們“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樹立了典範”,並邀請吳賢擔任“全球流失文物追索顧問”,為其他國家的文物追索工作提供建議。
    這天,吳賢收到了一封來自法國的郵件,發件人是巴黎某古董商,稱手中有一件“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的粉彩瓷瓶”,疑似從圓明園流失,希望能協助鑒定並尋找合適的方式歸還中國。吳賢立刻組織團隊研究郵件中的照片,瓷瓶高約50厘米,瓶身繪有“百子圖”,粉彩色彩鮮豔,人物神態各異,底部有“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正是圓明園當年陳設的“百子粉彩瓶”之一。
    “清代乾隆粉彩以‘色彩豐富、紋飾繁複’聞名,‘百子圖’是當時常見的紋飾,寓意‘多子多福’,這類粉彩瓶多為皇家禦用,圓明園中曾大量陳設。”吳賢立刻回複郵件,表達了希望鑒定和協助歸還的意願。不久後,古董商帶著瓷瓶來到中國,經過專家鑒定,確認是圓明園流失文物。最終,在吳賢團隊的協調下,古董商決定將瓷瓶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瓷瓶的入藏儀式上,國家博物館的館長說:“這件百子粉彩瓶的回歸,不僅豐富了國家博物館的圓明園文物收藏,更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支持。未來,我們會繼續與吳賢團隊合作,讓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國的懷抱。”
    吳賢站在儀式現場,看著眼前的粉彩瓶,忽然想起了最初在柬埔寨追回的唐代鎏金銅鍾,想起了在澳大利亞追回的掐絲琺琅鼎,想起了在英國追回的米芾真跡……每一件文物的回歸,都像一塊拚圖,一點點還原著中華文明的完整圖景。他知道,這條路沒有盡頭,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流失文物等待追回,還會有更多的文物需要保護,但隻要有這份堅守,有團隊的支持,有國際社會的理解與合作,就一定能讓更多的中華文明瑰寶,重歸故土,閃耀光芒。
    這天晚上,吳賢回到家中,翻開父親留下的考古筆記,在扉頁上寫下了一句話:“守正護寶,薪火相傳。”窗外的月光灑在筆記上,仿佛照亮了三代人共同的堅守,也照亮了無數文物回歸的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