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屍易無限(160)

字數:15023   加入書籤

A+A-


    飛機降落在仁川國際機場時,清晨的海風帶著黃海特有的微涼,遠處的月尾島在薄霧中若隱若現,海麵上的漁船正緩緩駛向遠方。林野背著裝有保暖潛水服、水下加熱設備和防水型青銅羅盤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韓國國立海洋博物館的金敏哲館長舉著“中韓海上絲路水下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衝鋒衣,頭發略有些花白,笑容溫和,用流利的中文說“歡迎來到韓國!月尾島水下遺址上周有了重大發現,我們的水下機器人在海床10米深處檢測到了大麵積的木材信號,還有散落的瓷器碎片,疑似中國宋代商船殘骸,但水下能見度不足2米,水流還帶著暗流,普通探測根本看不清,你們的專業設備可算來了。”
    蘇曉快步上前,從背包裏掏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標注“仁川港,宋商往來,瓷木為證”的頁麵,上麵貼著一張宋代商船的線描圖“金館長,我爺爺幾十年前就考證過宋代中韓海上貿易,《高麗史》裏還記載過中國商船到仁川港貿易的場景。那些木材信號的範圍大嗎?能不能判斷是不是商船的船體結構?”
    金敏哲館長接過筆記本,看著線描圖連連點頭“信號範圍大概有101novel.com平方米,很可能是完整的船體!月尾島在宋代就是朝鮮半島重要的貿易港,中國的瓷器、絲綢從這裏運往高麗,高麗的人參、銅器也從這裏運往中國,要是能確定這是宋代中國商船,就能填補中韓海上貿易的實物空白。咱們先去博物館的臨時工作站,路上我給你們講講遺址的勘探過程。”
    坐上去月尾島的汽車,車窗外的仁川街景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櫻花樹雖未開花,枝頭卻已冒出嫩綠的新芽,遠處的黃海波光粼粼,偶爾能看到集裝箱碼頭的起重機在忙碌。金敏哲館長指著窗外說“月尾島原本是個獨立的小島,後來因為填海造陸和大陸連在了一起,水下遺址就在島西南側的海域,那裏當年是商船停靠的天然港灣,現在因為泥沙淤積,成了淺海區域。”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月尾島方向“我們的水下機器人裝有高功率探照燈和高清攝像頭,能在低能見度環境下拍攝清晰畫麵;青銅羅盤能穿透泥沙,精準檢測木材和瓷器的年代與材質;保暖潛水服和水下加熱設備也能應對低溫海水,保證咱們的水下工作安全。到了遺址,咱們先讓機器人下潛探測,確定商船殘骸的完整度,再製定後續的清理和保護方案。”
    上午十點,車隊抵達月尾島水下遺址的臨時工作站。工作站設在海邊的一棟白色小樓裏,窗外就是探測海域,幾名韓國考古隊員正在調試水下設備。金敏哲館長領著林野和蘇曉來到監控室,指著屏幕上的海域地圖說“紅色標注的就是探測到木材信號的區域,咱們的機器人之前下潛過三次,隻拍到了模糊的木材輪廓,沒能看清細節。”
    林野和蘇曉立刻開始調試帶來的水下機器人。蘇曉將宋代木材和瓷器的信號數據輸入機器人的探測係統,林野則檢查機器人的探照燈、攝像頭和推進器,確保設備能在低溫、低能見度的海水中正常工作。半小時後,調試完成,水下機器人被吊車吊入海中,緩緩向探測區域下潛。
    通過監控屏幕,能看到機器人下潛到10米深度時,周圍的海水變得渾濁,能見度不足2米。林野打開機器人的高功率探照燈,光束穿透海水,照亮了前方的海床——一片黑色的木材輪廓漸漸顯露出來,周圍散落著白色的碎片。
    “找到了!”蘇曉激動地喊道,“是商船殘骸!你們看海床上的木材,是船體的底板結構,周圍的白色碎片應該是瓷器!”
    林野操控機器人緩慢靠近殘骸,探照燈的光束將木材照亮,能清晰看到木板之間的榫卯結構——是宋代商船常用的“魚鱗榫”,與泉州灣宋代古船遺址出土的船體結構完全一致。機器人的機械臂小心翼翼地撥開木板旁的泥沙,一塊帶有藍色花紋的瓷片顯露出來,通過高清攝像頭能看清瓷片上的“纏枝蓮紋”,是宋代景德鎮青花瓷的典型紋飾。
    “是宋代的商船和青花瓷!”林野說,“木材的榫卯結構和瓷器的紋飾都證明,這就是一艘宋代中國商船的殘骸!”
    金敏哲館長湊到屏幕前,看著清晰的畫麵,興奮地說“太不可思議了!這是韓國第一次發現完整的宋代中國商船殘骸,對研究中韓海上貿易史太重要了!機器人能不能再深入探測一下,看看船艙裏有沒有更多文物?”
    林野操控機器人沿著船體輪廓移動,探照燈的光束照亮了一處凹陷區域——是商船的船艙!船艙內堆滿了泥沙,隱約能看到白色的瓷器輪廓。機器人的機械臂輕輕挖開表層泥沙,一件件完整的宋代瓷器漸漸顯露出來——有青花瓷碗、青瓷盤、白瓷瓶,還有幾枚宋代的“元豐通寶”銅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帶領韓國考古隊員,用水下機器人對月尾島水下商船殘骸進行了係統的探測和記錄。他們通過機器人的高清攝像頭,繪製出了商船殘骸的完整結構圖——船體長度約25米,寬度約6米,是宋代典型的“福船”型製,保存完好度達60;在船艙內發現了大量的宋代瓷器,總數超過101novel.com0件,涵蓋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等多個窯口,其中一件青瓷盤上刻著“高麗王使用”的字樣,證明這些瓷器是專門運往高麗的貢品;還在船尾發現了一塊帶有銘文的木牌,銘文雖被海水侵蝕,但通過高清圖像還原,能看清“大宋元豐三年,泉州造”的字樣——元豐三年是北宋神宗時期,泉州是宋代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進一步確定了商船的建造年代和產地。
    在探測的第五天,水下機器人在船艙深處發現了一個木質的貨箱,貨箱內裝著幾十匹碳化的絲綢殘體。蘇曉用機器人的取樣器采集了一小塊絲綢樣本,帶回實驗室檢測發現,殘體的纖維是桑蠶絲,染料成分是宋代常用的紅花和靛藍,與中國宋代絲綢的材質和染色工藝完全一致。
    “這些絲綢和瓷器,就是宋代中韓貿易的直接證據,”蘇曉拿著檢測報告對金敏哲館長說,“商船從泉州出發,載著瓷器和絲綢前往高麗,可能因為遇到風暴沉沒在月尾島附近海域,這些文物保存到現在,成了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東亞段的寶貴資料。”
    離開仁川前,林野和蘇曉幫助韓國國立海洋博物館建立了水下商船殘骸數據庫,將探測到的船體結構數據、瓷器照片、絲綢殘體檢測報告錄入係統,還培訓了四名韓國考古隊員使用水下機器人和防水型青銅羅盤。金敏哲館長代表韓國國立海洋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韓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握著林野的手說“謝謝你們帶來的先進技術,讓我們看清了這艘宋代商船的真麵目。這艘商船不僅是中韓兩國的文化遺產,更是兩國友好交流的見證。我們計劃明年聯合中國考古團隊,對商船殘骸進行小規模打撈,將部分文物展出,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悠久的貿易史。”
    離開仁川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日本的長崎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長崎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少量的宋代青花瓷碎片和銅錢,證明長崎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在東亞的重要節點之一,進一步完善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亞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韓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月尾島宋代商船殘骸的3d模型、瓷器高清照片、絲綢殘體檢測報告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東亞貿易樞紐”專題頁麵,用中、韓、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低能見度低溫水下考古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水下機器人的探照燈調試、低溫防護裝備的使用和文物信號識別方法,為東亞地區的低溫、低能見度水下考古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國際東亞史研究界的高度關注。日本、朝鮮等國的考古機構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合作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東亞段遺址的勘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月尾島水下宋代商船殘骸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候選遺址,推動中韓兩國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韓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韓國網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通過數據庫的vr功能“潛入”海底觀看商船殘骸,還有中韓兩國的曆史學者聯係他們,希望能使用數據庫中的數據開展學術研究。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裏拿著一份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合作邀請。
    “印度尼西亞國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三保壟港‘鄭和清真寺遺址’附近的考古數據,”周局長將邀請遞給林野,“那裏是傳說中鄭和船隊在爪哇島的停靠地,最近在清真寺周圍的土壤中發現了大量的中國明代瓷器碎片和銅錢,還有疑似鄭和船隊留下的金屬器物,但遺址位於熱帶雨林邊緣,土壤潮濕,文物容易發黴腐朽,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製定文物保護方案,還能檢測文物的年代和產地。”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貼著一張三保壟港的老照片,旁邊寫著“三保壟,鄭和駐蹕,寺旁遺珍”“爺爺早就研究過三保壟港!傳說鄭和下西洋時曾在爪哇島停留,當地人為了紀念他,修建了三保壟港和鄭和清真寺,要是能在這裏找到明代文物,就能證實這個傳說,進一步完善鄭和下西洋的東南亞航線圖。”
    林野看著邀請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永樂通寶銅錢,還有一塊鏽跡斑斑的金屬片,金屬片的形狀疑似船舶配件。“三保壟港的遺址位於熱帶雨林邊緣,高溫高濕的環境對文物保存很不利,瓷器容易風化,金屬器物容易鏽蝕,”林野說,“咱們需要帶上文物防黴劑、金屬除鏽設備和土壤濕度檢測儀,製定針對性的保護方案;青銅羅盤也能檢測瓷器和金屬器物的年代,幫咱們確定文物是否與鄭和船隊有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鄭隊長也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和印度尼西亞方麵溝通好了,下個月你們去印度尼西亞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三保壟港遺址。那裏的熱帶雨林中有蚊蟲和毒蛇,你們要提前準備好防蚊藥、防蛇裝備和急救藥品,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將月尾島宋代商船殘骸的3d模型、長崎港的青花瓷數據拷貝到防水硬盤中,還帶上了文物防黴劑、金屬除鏽設備、土壤濕度檢測儀和防蛇裝備。蘇曉看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聲說“從東亞的朝鮮半島到東南亞的爪哇島,咱們的數據庫快要把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線都串聯成網了。爺爺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欣慰。”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友誼之路,每一處遺址、每一件文物,都在訴說著古代中外友好交流的故事。三保壟港的考古發現,可能會為鄭和下西洋的東南亞行程新的證據,咱們一定要全力以赴,保護好這些文物,讓這段輝煌的曆史繼續傳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印度尼西亞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南海漸漸變成爪哇海,遠處的三保壟港在陽光下泛著綠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三保壟港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鄭和船隊在爪哇島的傳說印記,有明代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交流的潛在證據,也有熱帶雨林環境下文物保護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三寶壟國際機場,遠處的鄭和清真寺在熱帶雨林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重。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三保壟港鄭和清真寺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三寶壟國際機場時,午後的陽光被熱帶雨林的枝葉過濾,灑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草木香和淡淡的海水氣息。林野背著裝有土壤濕度檢測儀、文物防黴劑和防水型青銅羅盤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印度尼西亞國家考古研究所的拉赫曼所長舉著“中印尼鄭和遺跡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印有巴迪克花紋的短袖襯衫,額頭上帶著細密的汗珠,笑容卻格外熱情,用帶著印尼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來到印尼!鄭和清真寺遺址上周在擴建停車場時,挖出了一批明代瓷器碎片和一枚銅錢,還有幾塊生鏽的金屬片,但熱帶雨林的土壤太潮濕,瓷器碎片已經開始長黴,金屬片也鏽得看不清形狀,我們正發愁怎麽處理,你們的設備可算救急了。”
    蘇曉快步上前,從背包裏掏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標注“三保壟,鄭和留痕,瓷錢為證”的頁麵,上麵貼著一張鄭和清真寺的老照片“拉赫曼所長,我爺爺幾十年前就考證過鄭和船隊曾在爪哇島停留,《瀛涯勝覽》裏還記載鄭和與當地首領友好交流的場景。那些瓷器碎片的紋飾能看清嗎?是不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風格?”
    拉赫曼所長接過筆記本,仔細看著上麵的手繪紋飾,連連點頭“太像了!遺址裏的瓷器碎片也有這種‘纏枝蓮紋’和‘海水江崖紋’,和我在雅加達國家博物館看到的明代瓷器幾乎一樣。鄭和清真寺是當地人為紀念鄭和修建的,幾百年來一直是中印尼友好的象征,現在能找到當年的文物,簡直是曆史性的突破!咱們先去遺址附近的臨時工作站,路上我給你們講講發掘時的趣事。”
    坐上去鄭和清真寺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三保壟街景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芒果樹結滿了金黃的果實,彩色的巴迪克布料在街邊攤位上隨風飄動,偶爾能看到穿著紗籠的當地人在路邊向過往車輛微笑。拉赫曼所長指著遠處一片綠色的建築群說“那就是鄭和清真寺,周圍的熱帶雨林裏還保留著當年的碼頭遺跡,隻是被植被覆蓋,很難找到具體位置。咱們這次發現文物的地方,就在清真寺西側的停車場,離碼頭遺跡應該不遠。”
    林野掏出土壤濕度檢測儀,輕輕放在膝蓋上“我們的檢測儀能快速測量土壤的濕度和酸堿度,還能分析文物的黴變程度,幫咱們製定針對性的保護方案。金屬片的除鏽工作,用咱們帶的中性除鏽劑就能解決。到了遺址,咱們先去看那些文物,再檢測周圍的土壤,確定文物的保存環境。”
    下午三點,車隊抵達鄭和清真寺遺址。遺址外圍用橙色的隔離帶圍了起來,幾名印尼考古隊員正穿著雨衣在雨中清理文物——熱帶雨林的雨季來得突然,細密的雨絲不斷落在遺址上,給文物保護工作增添了不少難度。拉赫曼所長指著隔離帶內的一個土坑說“文物就是在這個坑裏發現的,我們已經用塑料布把坑蓋起來了,但土壤裏的濕氣還是很重。”
    林野和蘇曉穿上雨衣,跟著拉赫曼所長走進隔離帶。土坑深約15米,坑底鋪著一層塑料布,上麵放著十幾個用密封袋裝好的文物——有青花瓷碎片、一枚銅錢,還有三塊不規則的金屬片。拉赫曼所長打開一個密封袋,取出一塊青花瓷碎片“你們看這塊碎片,上麵的花紋還很清晰,就是黴斑太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蘇曉立刻戴上無菌手套,接過瓷片,用文物防黴劑輕輕噴灑在黴斑處,再用軟毛刷小心擦拭。幾分鍾後,黴斑漸漸消退,瓷片上的“纏枝蓮紋”清晰地顯露出來。她將瓷片放在防水型青銅羅盤的檢測台上,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瓷片胎土成分與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官窯瓷器一致,釉料中檢測出“蘇麻離青”的成分,年代距今約600年,正好是鄭和下西洋的時期。
    “是明代永樂官窯青花瓷!”蘇曉興奮地喊道,“這證明這塊瓷片確實是鄭和時期的文物,很可能是船隊留在當地的!”
    林野則拿起那枚銅錢,用軟布輕輕擦拭表麵的泥土。銅錢雖然有些鏽蝕,但“永樂通寶”四個字依然清晰可見。他用金屬檢測儀檢測銅錢,確定為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貨幣,與鄭和船隊攜帶的銅錢完全一致。“這枚銅錢進一步證明,這些文物就是鄭和船隊留下的,”林野說,“當年船隊可能在這裏與當地人交易,不小心遺失了這些瓷器和銅錢。”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在鄭和清真寺遺址展開了係統的文物保護和清理工作。他們用文物防黴劑對所有青花瓷碎片進行了防黴處理,再用去離子水清洗幹淨,成功拚合出2件完整的青花碗和1件青花盤,碗盤上的紋飾完整清晰,色彩依然鮮豔;用中性除鏽劑對金屬片進行除鏽,露出裏麵的金屬本色——原來是三塊船舶配件,形狀與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明代船舶配件完全一致;還在遺址周圍挖掘了探溝,發現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2枚“宣德通寶”銅錢,進一步豐富了文物的種類和數量。
    在清理探溝時,蘇曉還發現了一塊帶有刻痕的磚塊,磚塊雖然已經風化,但刻痕依然能辨認——是幾個簡單的漢字“大明宣德五年”。“宣德五年正好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間!”蘇曉激動地說,“這進一步證明這些文物就是鄭和船隊留下的,磚塊上的年份為咱們的研究了精準的時間坐標。”
    離開三保壟前,林野和蘇曉幫助印尼國家考古研究所建立了文物保護實驗室,培訓了5名隊員使用土壤濕度檢測儀、文物防黴劑和金屬除鏽設備,還為出土的文物製定了長期保護方案,建議將文物轉移到恒溫恒濕的展廳保存,避免熱帶雨林的潮濕環境繼續侵蝕。拉赫曼所長代表印尼國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印尼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還邀請他們明年再來參與碼頭遺跡的勘探工作。
    “謝謝你們把這麽先進的技術帶到印尼,”拉赫曼所長握著林野的手說,“這些文物不僅是印尼的文化遺產,更是中印尼友好交流的見證。我們計劃在鄭和清真寺旁邊建一個‘鄭和遺跡展廳’,把這些文物和你們數據庫裏的數字模型一起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咱們兩國的悠久友誼。”
    離開三保壟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馬六甲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樂通寶銅錢,證明馬六甲港也是鄭和船隊在東南亞的重要停靠港,進一步完善了鄭和下西洋的東南亞航線網絡。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印尼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三保壟鄭和清真寺遺址的明代青花瓷數據、船舶配件照片、刻字磚塊的圖像資料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東南亞友好印記”專題頁麵,用中、印尼、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特別開設了“熱帶雨林環境文物保護”子板塊,詳細介紹文物防黴、金屬除鏽和土壤濕度控製的方法,為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的文物保護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引起了東南亞各國文化界的高度關注。新加坡、菲律賓等國的文物部門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合作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的勘探和保護;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還與印尼國家考古研究所合作,計劃明年在雅加達舉辦“鄭和與東南亞友好交流展”,展出鄭和清真寺遺址的文物和數據庫中的數字模型,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印尼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印尼網友在留言中分享了當地關於鄭和的民間傳說,還有人上傳了家裏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鑒定;不少中國網友則表示想來三保壟看看鄭和清真寺,感受當年的友好氛圍。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裏拿著一份來自文萊的合作邀請。
    “文萊國家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斯裏巴加灣市‘舊碼頭遺址’的考古數據,”周局長將邀請遞給林野,“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加裏曼丹島的重要港口,傳說鄭和船隊曾在這裏與文萊國王會麵,最近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中國明代瓷器碎片和一塊帶有漢字的石碑,但石碑已經斷裂,字跡模糊不清,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修複石碑,還能檢測瓷器的年代和產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貼著一張文萊舊碼頭的老照片,旁邊寫著“斯裏巴加灣,鄭和會王,碑瓷為證”“爺爺早就關注過文萊的考古情況!《明史·外國傳》裏記載鄭和曾訪問文萊,與當地國王建立友好關係,要是能修複那塊石碑,說不定能找到當年交流的文字證據,進一步完善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記錄。”
    林野看著邀請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青花盤,還有一塊斷裂的石碑,石碑上隱約能看到幾個漢字的輪廓。“文萊的舊碼頭遺址文物種類豐富,石碑修複的難度很大,”林野說,“咱們需要帶上石碑修複材料、高分辨率掃描儀和瓷器成分分析儀,先用掃描儀記錄石碑的字跡,再用修複材料拚接斷裂部分;瓷器的年代和產地檢測,咱們的防水型青銅羅盤也能派上用場。”
    鄭隊長也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和文萊方麵溝通好了,下個月你們去文萊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舊碼頭遺址。那裏的氣候炎熱潮濕,你們要提前準備好防曬、防蚊裝備和應急藥品,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將三保壟鄭和清真寺遺址的青花瓷照片、馬六甲港的文物數據拷貝到防水硬盤中,還帶上了石碑修複膠水、高分辨率掃描儀和瓷器成分分析儀。蘇曉看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聲說“從爪哇島到加裏曼丹島,咱們的數據庫快要把鄭和下西洋在東南亞的足跡都記錄下來了。爺爺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驕傲。”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友誼之路,每一塊石碑、每一件瓷器,都在訴說著古代中外友好交流的故事。文萊舊碼頭遺址的考古發現,可能會為鄭和下西洋的外交行程新的證據,咱們一定要全力以赴,修複好石碑,保護好文物,讓這段輝煌的曆史繼續傳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文萊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南海漸漸變成加裏曼丹島的熱帶雨林,遠處的斯裏巴加灣市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文萊舊碼頭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鄭和船隊與文萊友好交流的傳說印記,有明代中國與文萊往來的潛在證據,也有石碑修複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文萊國際機場,遠處的舊碼頭遺址在文萊河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寧靜。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斯裏巴加灣市舊碼頭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文萊國際機場時,正午的陽光透過澄澈的空氣,將地麵映照得格外明亮,遠處的文萊河像一條碧綠色的綢帶,纏繞著斯裏巴加灣市的建築群。林野背著裝有石碑修複材料、高分辨率掃描儀和防水型青銅羅盤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感受到一陣帶著熱帶花卉香氣的暖風——文萊的氣候比想象中更溫潤。文萊國家博物館的阿卜杜勒館長舉著“中文海上絲路遺址考古組”的牌子,正朝著他們快步走來。
    阿卜杜勒館長穿著一件白色的傳統長袍,笑容溫和,用流利的英語說“歡迎來到文萊!舊碼頭遺址的石碑是上周在清理河道淤泥時發現的,斷裂成了三塊,上麵的漢字大部分已經模糊,但能隱約看到‘鄭和’‘永樂’的字樣,我們嚐試過修複,卻擔心損壞石碑,隻能暫時停工。還有那些明代瓷器碎片,散落在石碑周圍,我們推測是當年船隊留下的,就是不知道具體年代。”
    蘇曉立刻拿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標注“文萊,鄭和會王,碑載其事”的頁麵,上麵用鉛筆勾勒著疑似石碑的輪廓“阿卜杜勒館長,我爺爺在筆記裏提到,《明史》記載鄭和訪問文萊時,曾與國王共同立下石碑,記錄友好往來。那些瓷器碎片的紋飾能看清嗎?是不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風格?”
    阿卜杜勒館長接過筆記本,仔細看著上麵的勾勒圖,連連點頭“和我們發現的石碑形狀很像!瓷器碎片也有類似的‘纏枝蓮紋’,隻是磨損得厲害。舊碼頭遺址在明代就是文萊的重要港口,鄭和船隊停靠在這裏時,肯定與當地人有過頻繁交流,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證明。咱們先去博物館的文物修複室,路上我給你們講講遺址的發現過程。”
    坐上去舊碼頭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斯裏巴加灣市風光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九重葛開著鮮豔的花朵,金色圓頂的清真寺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文萊河上的遊船載著遊客緩緩駛過,偶爾能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當地人在街邊的咖啡館小坐。阿卜杜勒館長指著遠處一片被綠色植被覆蓋的區域說“那就是舊碼頭遺址,現在看起來是河岸公園,其實地下埋著當年的碼頭石基和大量文物,這次的石碑和瓷器就是在公園的河道邊發現的。”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我們的高分辨率掃描儀能捕捉石碑上的微弱刻痕,通過圖像還原技術看清模糊的漢字;石碑修複材料是特製的環氧樹脂,強度高且可逆,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壞;青銅羅盤則能檢測瓷器的年代和產地,幫咱們確定文物與鄭和船隊的關聯。到了修複室,咱們先掃描石碑,再製定修複方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下午兩點,車隊抵達文萊國家博物館。文物修複室位於博物館的地下一層,室內恒溫恒濕,專門用於珍貴文物的修複和保護。阿卜杜勒館長領著林野和蘇曉走進修複室,指著工作台上的三塊石碑殘片說“這就是發現的石碑,材質是花崗岩,表麵有一層厚厚的水垢,刻痕裏還嵌著淤泥,咱們清理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林野和蘇曉立刻開始準備工作。蘇曉將高分辨率掃描儀的參數調整到最佳狀態,林野則用軟毛刷輕輕清理石碑表麵的浮塵。掃描儀啟動後,激光束緩緩掃過石碑殘片,屏幕上逐漸顯現出清晰的刻痕圖像——雖然大部分字跡依然模糊,但“大明永樂十一年”“鄭和”“文萊國王”等字樣隱約可辨。
    “能看清關鍵信息!”蘇曉興奮地說,“永樂十一年正好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時間,這進一步證明石碑就是當年鄭和與文萊國王共同立下的!咱們接下來用圖像還原技術,把模糊的字跡修複出來。”
    林野則將一塊青花瓷碎片放在防水型青銅羅盤的檢測台上,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瓷片胎土成分與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官窯瓷器一致,釉料中檢測出“蘇麻離青”的成分,年代距今約600年,與石碑的年代完全吻合。“是明代永樂官窯青花瓷!”林野說,“這些瓷片和石碑出自同一時期,肯定是鄭和船隊留下的。”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在文物修複室展開了係統的石碑修複和文物檢測工作。他們先用去離子水輕輕衝洗石碑殘片表麵的水垢,再用細棉簽清理刻痕裏的淤泥,確保每一處細節都不被損壞;然後用高分辨率掃描儀對殘片進行全方位掃描,通過圖像還原技術,成功修複出石碑上的大部分文字——內容記載了永樂十一年鄭和訪問文萊,與文萊國王達成貿易共識,雙方承諾友好往來的史實,與《明史》的記載完全一致。
    在石碑修複過程中,林野和蘇曉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細節三塊殘片的斷裂處有明顯的拚接痕跡,通過調整拚接角度,正好能組成一塊完整的石碑,石碑頂部還刻有祥雲圖案,底部則刻著文萊的傳統紋飾,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這塊石碑太珍貴了!”阿卜杜勒館長看著修複後的石碑,激動地說,“它不僅是文萊的國寶,更是中文兩國友好交流的見證。”
    與此同時,蘇曉對遺址出土的瓷器碎片進行了全麵檢測和拚接,成功拚合出3件完整的青花碗和2件青花盤,碗盤上的紋飾完整清晰,其中一件青花盤上還刻著“大明官窯”的字樣,進一步證明了瓷器的皇家屬性。林野則在舊碼頭遺址的河道邊挖掘了探溝,發現了5枚明代的“永樂通寶”銅錢和少量的絲綢纖維殘體,絲綢纖維經檢測為桑蠶絲,與中國明代絲綢一致。
    離開文萊前,林野和蘇曉幫助文萊國家博物館建立了文物修複實驗室,培訓了4名文物修複師使用高分辨率掃描儀和石碑修複技術,還為修複後的石碑和瓷器製定了長期保護方案,建議將石碑放在恒溫恒濕的防彈玻璃展櫃中,避免外界環境對文物造成損壞。阿卜杜勒館長代表文萊國家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文文化遺產保護傑出貢獻獎”,握著林野的手說“謝謝你們帶來的先進技術,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文萊與中國的悠久友誼。我們計劃在舊碼頭遺址建一個‘鄭和文化公園’,把修複後的石碑和瓷器放在公園裏展示,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曆史。”
    離開文萊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菲律賓的馬尼拉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馬尼拉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樂通寶銅錢,證明馬尼拉港也是鄭和船隊在東南亞的重要停靠港,進一步完善了鄭和下西洋的東南亞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文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文萊舊碼頭遺址的石碑掃描圖像、明代青花瓷高清照片、絲綢殘體檢測報告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東南亞外交印記”專題頁麵,用中、文、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特別開設了“石碑修複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石碑清理、掃描、拚接和修複的方法,為東南亞地區的石碑類文物保護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引起了國際文化遺產界的高度關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文物部門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學習石碑修複技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文萊舊碼頭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候選遺址,推動中文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文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文萊網友在留言中感謝中國專家的幫助,還有人上傳了自己拍攝的舊碼頭遺址照片,希望能通過數據庫了解更多文物的曆史;不少中國網友則表示想來文萊參觀“鄭和文化公園”,感受當年的友好氛圍。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裏拿著一份來自澳大利亞的合作邀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澳大利亞國家海洋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達爾文港‘卡卡杜灣水下遺址’的考古數據,”周局長將邀請遞給林野,“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南半球的疑似站點,最近在水下發現了少量的中國明代瓷器碎片,還有疑似木質船舶構件的殘骸,但水下環境複雜,有大量的珊瑚礁和暗流,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確定文物的分布範圍,還能檢測瓷器的年代和產地。”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用鋼筆寫著“達爾文港,疑似明瓷,南半球絲路”,旁邊還貼著一張從古籍中複印的航線圖“爺爺早就關注過澳大利亞的考古情況!雖然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鄭和船隊到達澳大利亞,但民間一直有傳說,要是能在這裏找到明代瓷器和船舶構件,就能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的範圍延伸到了南半球,這對還原古代航海史太重要了。”
    林野看著邀請上的水下遺址照片——湛藍的海水中,珊瑚礁形成了複雜的水下迷宮,海床上散落著幾塊白色的碎片,遠處的暗流在水麵上形成了細小的漩渦。“達爾文港的水下環境複雜,珊瑚礁容易損壞文物,暗流也會影響水下工作安全,”林野說,“咱們需要帶上防水型青銅羅盤、水下機器人和珊瑚礁保護工具,先用機器人在珊瑚礁間隙探測,避免損壞珊瑚;青銅羅盤則能精準檢測瓷器和木材的信號,確定文物的位置和年代。”
    鄭隊長也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和澳大利亞方麵溝通好了,下個月你們去澳大利亞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卡卡杜灣水下遺址。那裏的海水溫度較低,還有可能遇到有毒的海洋生物,你們要提前準備好保暖潛水服、水下急救設備和防鯊裝備,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將文萊舊碼頭遺址的石碑掃描圖像、馬尼拉港的青花瓷數據拷貝到防水硬盤中,還帶上了水下機器人、保暖潛水服、防鯊裝備和珊瑚礁保護工具。蘇曉看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聲說“從東南亞的文萊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咱們的數據庫快要把海上絲綢之路的範圍擴展到新的領域了。爺爺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開心。”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是人類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跡,它的範圍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廣闊。卡卡杜灣的考古發現,或許能改寫我們對古代海上貿易網絡的認知,咱們一定要全力以赴,找到更多證據,讓這段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繼續延伸。”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澳大利亞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南海漸漸變成印度洋,遠處的澳大利亞大陸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卡卡杜灣水下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南半球的潛在證據,有中國與澳大利亞古代交流的未知印記,也有複雜珊瑚礁環境下水下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達爾文國際機場,遠處的卡卡杜灣在印度洋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遼闊。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達爾文港卡卡杜灣水下遺址,我們來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