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54章 屍易無限(159)

字數:15352   加入書籤

A+A-


    飛機降落在雅典國際機場時,清晨的陽光透過雲層,給遠處的雅典衛城鍍上了一層金色。林野背著裝有水下機器人、高分辨率水下相機和防水型青銅羅盤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的伊娃館長舉著“中希海上絲路水下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她穿著一件米白色的風衣,卷發隨意地披在肩上,笑容優雅,用帶著希臘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來到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舊港池水下遺址’上周有了新線索,我們的水下機器人在海床3米深處檢測到了瓷器和木材的信號,但水流速度太快,機器人的鏡頭被泥沙覆蓋,沒能拍清文物細節,你們的專業設備和技術一定能幫我們解開謎團。”
    蘇曉快步上前,遞上一本《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歐洲板塊畫冊,翻到宋代瓷器的頁麵“伊娃館長,我們帶來了中國宋代的瓷器數據,還有能在複雜水流中工作的水下機器人和信號檢測儀。比雷埃夫斯港是古代地中海的重要港口,要是能在這裏找到宋代中國瓷器,就能證明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延伸到了歐洲東南部,這對還原東西方貿易路線太重要了。”
    伊娃館長接過畫冊,仔細看著宋代青花瓷的紋飾,眼睛瞬間亮了“和我們檢測到的瓷器信號特征很像!比雷埃夫斯港在古希臘時期就是重要的貿易港,到了中世紀,更是連接東方與歐洲的樞紐,很多來自阿拉伯、印度的商人在這裏中轉貨物,要是能確定有中國宋代瓷器,就能證明當時的貿易網絡比我們想象的更廣闊。咱們先去考古工作站,路上我給你們講講舊港池的曆史背景。”
    坐上去比雷埃夫斯港的汽車,車窗外的希臘風光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橄欖樹鬱鬱蔥蔥,白色的小房子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遠處的地中海泛著粼粼波光。伊娃館長指著窗外說“比雷埃夫斯港的舊港池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是古希臘海軍的重要基地,後來逐漸成為商港。到了宋代,這裏的貿易格外繁榮,考古發現過很多阿拉伯的玻璃器、印度的香料罐,就是沒找到過中國瓷器,你們這次說不定能填補這個空白。”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舊港池方向“我們的水下機器人裝有高清攝像頭和信號探測儀,能在水流中穩定工作,還能過濾泥沙幹擾;青銅羅盤則能精準識別瓷器和木材的信號,確定文物的具體位置。到了遺址,咱們先讓機器人下潛探測,找到文物的準確位置,再製定打撈和保護方案。”
    上午十點,車隊抵達比雷埃夫斯港舊港池遺址。遺址位於港口的西北部,周圍用浮標圍出了一片約1000平方米的探測區,幾艘考古船停在浮標旁,船上的設備正嗡嗡作響。伊娃館長指著探測區中心說“我們的機器人就是在那裏檢測到文物信號的,水流速度約12米秒,海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泥沙,文物很可能埋在泥沙下麵。”
    林野和蘇曉立刻登上考古船,開始調試水下機器人。蘇曉將宋代瓷器的信號數據輸入機器人的探測係統,林野則檢查機器人的攝像頭和推進器,確保設備能在複雜水流中正常工作。半小時後,調試完成,水下機器人緩緩潛入水中,通過船上的顯示屏,能清晰看到水下的畫麵——渾濁的海水裏,泥沙不斷流動,偶爾能看到幾條小魚遊過。
    “機器人已經下潛到3米深度,開始掃描,”蘇曉盯著顯示屏說,“信號探測儀有反應,在前方10米處,有強烈的瓷器信號!”
    林野立刻調整機器人的方向,朝著信號源靠近。隨著機器人不斷推進,顯示屏上的瓷器信號越來越強,突然,一塊白色的物體從泥沙中露出一角——是瓷器的邊緣!機器人小心翼翼地用機械臂撥開周圍的泥沙,一塊帶有藍色花紋的瓷片漸漸顯露出來。
    “是宋代青花瓷!”蘇曉激動地喊道,“你們看這花紋,是宋代典型的‘纏枝牡丹紋’,和景德鎮宋代窯口的青花瓷完全一致!”
    伊娃館長湊到顯示屏前,看著瓷片上的花紋,興奮地說“太神奇了!這是比雷埃夫斯港首次發現中國宋代瓷器,太有曆史價值了!機器人能不能再往下挖一點,看看有沒有更多的文物?”
    林野操控機器人的機械臂,輕輕挖掘瓷片周圍的泥沙。隨著泥沙被逐漸清理,更多的瓷片顯露出來,還有幾塊黑色的木板殘體——木材的紋理清晰可見,通過信號檢測,確定為宋代常用的“杉木”,與中國宋代造船木材一致。
    “有宋代的船舶殘體!”林野說,“這些木板很可能來自一艘宋代的中國商船,船上的瓷器在沉沒後散落在海床,被泥沙覆蓋,保存到現在。”
    接下來的四天,林野和蘇曉帶領希臘考古隊員,用水下機器人對舊港池遺址進行了係統的探測和清理。他們在泥沙中發現了大量的宋代青花瓷片,總數超過50塊,其中一塊較大的瓷片上,能清晰看到“大觀元年”的底款——大觀元年是北宋宋徽宗時期,進一步確定了瓷器的年代;還清理出3段宋代船舶的木板殘體,最長的一段約12米,上麵保留著明顯的榫卯結構,與中國宋代造船工藝完全一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探測的第五天,水下機器人在船舶殘體附近,發現了一枚宋代的“崇寧通寶”銅錢。銅錢雖然被海水侵蝕,但“崇寧通寶”四個字依然清晰,通過檢測,確定為北宋時期的貨幣,與瓷器的年代吻合。
    “這些文物串聯起了宋代中國商船在比雷埃夫斯港的貿易場景,”林野拿著銅錢的高清照片對伊娃館長說,“青花瓷是主要貿易商品,銅錢則是交易貨幣,船舶殘體證明有中國商船曾停靠在這裏,甚至可能在這裏沉沒。”
    離開比雷埃夫斯港前,林野和蘇曉幫助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建立了水下文物數據庫,將探測到的瓷器、船舶殘體數據錄入係統,還培訓了四名希臘考古隊員使用水下機器人和信號檢測儀。伊娃館長代表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希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並邀請他們明年再來參與文物的打撈和研究工作。
    “謝謝你們帶來的先進技術,讓我們找到了這段被遺忘的曆史,”伊娃館長握著林野的手說,“比雷埃夫斯港現在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和現代的合作倡議在這裏交匯,太有意義了!我們會和你們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深度合作,讓更多人了解中希古代交流的輝煌。”
    離開希臘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意大利的威尼斯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威尼斯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少量的宋代青花瓷碎片,證明威尼斯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在歐洲的重要節點之一,進一步完善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歐洲段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希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比雷埃夫斯港的宋代青花瓷數據、船舶殘體照片、“崇寧通寶”銅錢資料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歐洲東南部樞紐”專題頁麵,用中、希、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複雜水流區水下考古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水下機器人的調試、信號過濾和泥沙清理方法,為地中海周邊國家的水下考古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國際考古界的高度關注。意大利、土耳其等國的考古機構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合作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的勘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比雷埃夫斯港舊港池水下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候選遺址,推動中希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希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希臘網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在比雷埃夫斯港建立一座“中希海上絲路博物館”,展示出土的文物和數據庫中的數字模型;還有希臘的學校希望能與中國的學校開展合作,共同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裏拿著一份來自肯尼亞的合作邀請。
    “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蒙巴薩港‘耶穌堡遺址’的考古數據,”周局長將邀請遞給林野,“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東非的重要港口,最近在遺址的地下發現了大量的中國明代瓷器,還有疑似明代船舶的鐵錨,但遺址位於海邊,土壤含鹽量高,文物腐蝕嚴重,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製定文物保護方案,還能檢測文物的年代和產地。”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貼著一張蒙巴薩港的老照片,旁邊寫著“蒙巴薩港,明瓷鐵錨,東非印記”“爺爺早就關注過蒙巴薩港的考古情況!《鄭和航海圖》裏標注的‘麻林國’,就在現在的肯尼亞附近,要是能在這裏找到明代瓷器和鐵錨,就能證明鄭和船隊確實到過東非,進一步完善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
    林野看著邀請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青花盤,還有一個鏽跡斑斑的鐵錨,鐵錨的形狀與中國明代船舶使用的鐵錨相似。“蒙巴薩港的文物麵臨的主要問題是土壤含鹽量高,導致金屬文物鏽蝕、瓷器釉層剝落,”林野說,“咱們需要帶上金屬除鏽設備、瓷器封護材料,還有能檢測土壤鹽分的儀器,製定針對性的保護方案。而且明代瓷器的產地和年代檢測,咱們的青銅羅盤和成分分析儀也能派上用場。”
    鄭隊長也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你們去肯尼亞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耶穌堡遺址。那裏的氣候炎熱,土壤含鹽量高,你們要提前準備好防曬、防鹽的裝備,還有應對高溫的應急藥品,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將比雷埃夫斯港的宋代青花瓷照片、威尼斯港的文物數據拷貝到防水硬盤中,還帶上了金屬除鏽劑、瓷器封護劑、土壤鹽分檢測儀和高溫應急藥品。蘇曉看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聲說“從歐洲東南部到東非,咱們的數據庫快要把海上絲綢之路的‘東西兩端’都連接起來了。爺爺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驕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蒙巴薩港的文物見證了明代中國與東非的友好往來,咱們這次去,不僅要保護好這些文物,還要挖掘它們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交流、互利共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肯尼亞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紅海漸漸變成印度洋,遠處的肯尼亞海岸線在陽光下泛著綠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耶穌堡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東非的文物證據,有鄭和船隊與東非交流的曆史印記,也有高鹽環境下文物保護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蒙巴薩國際機場,遠處的耶穌堡遺址在印度洋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厚重。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蒙巴薩港耶穌堡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蒙巴薩國際機場時,正午的陽光帶著東非草原特有的熱烈,遠處的印度洋泛著耀眼的藍光,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椰子香。林野背著裝有土壤鹽分檢測儀、金屬除鏽設備和防水型青銅羅盤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的奧馬爾館長舉著“中肯海上絲路文物保護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印有長頸鹿圖案的短袖襯衫,笑容爽朗,用帶著斯瓦希裏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來到肯尼亞!耶穌堡遺址上周在清理地下倉庫時,挖出了一個裝滿明代青花瓷的陶罐,還有一個半埋在土裏的鐵錨,但蒙巴薩的土壤含鹽量太高,鐵錨已經鏽得快散架了,青花瓷的釉層也開始剝落,我們急得團團轉,你們可算來了!”
    蘇曉快步上前,從背包裏掏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標注“蒙巴薩,鄭和至東非,瓷錨為證”的頁麵,指著上麵的手繪鐵錨草圖說“奧馬爾館長,我爺爺幾十年前就考證過鄭和船隊可能抵達東非,《明史》裏還記載船隊曾帶回‘麒麟’(也就是長頸鹿),和肯尼亞的傳說完全吻合。那個鐵錨的形狀能看清嗎?是不是明代船舶常用的‘四爪錨’?”
    奧馬爾館長接過筆記本,看著草圖連連點頭“一模一樣!鐵錨就是四爪的,隻是鏽得厲害,爪子都快斷了。耶穌堡是16世紀葡萄牙人建的,但地下倉庫的土層比城堡年代更早,裏麵的文物很可能是明代留下的。蒙巴薩港是古代東非最繁忙的貿易港,中國的瓷器、絲綢從這裏運往非洲內陸,當地的象牙、黃金也從這裏運往中國,這些文物要是能確定是明代的,就能證明咱們兩國的交流史比想象的更悠久!”
    坐上去耶穌堡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蒙巴薩街景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鳳凰木開著鮮紅的花朵,彩色的木雕攤位沿著街道排開,偶爾能看到穿著傳統“康加”布料的當地人在路邊閑聊。奧馬爾館長指著遠處一座紅白相間的城堡說“那就是耶穌堡,建在海邊的懸崖上,當年葡萄牙人用它控製東非的海上貿易,現在成了肯尼亞最重要的曆史遺跡之一。咱們要去的地下倉庫就在城堡的西北角,是去年清理城牆時偶然發現的。”
    林野掏出土壤鹽分檢測儀,輕輕放在膝蓋上“我們的檢測儀能快速測量土壤中的鹽分含量,還能分析金屬文物的鏽蝕程度,幫咱們製定除鏽和保護方案。青花瓷的釉層剝落問題,用咱們帶的封護劑就能解決。到了遺址,咱們先去看鐵錨和青花瓷,再檢測周圍的土壤,確定文物的保存環境。”
    下午兩點,車隊抵達耶穌堡遺址。遺址外圍圍著木質柵欄,幾名肯尼亞考古隊員正坐在樹蔭下整理文物碎片。奧馬爾館長領著林野和蘇曉穿過城堡的拱門,沿著石階往下走,來到一處用塑料布覆蓋的區域“地下倉庫就在這裏,咱們掀開塑料布就能看到鐵錨和青花瓷。”
    兩名隊員小心地掀開塑料布,露出一個深約2米的土坑——坑底放著一個褐色的陶罐,罐口散落著十幾塊青花瓷碎片,旁邊的土堆裏半埋著一個鏽跡斑斑的鐵錨,錨爪已經嚴重變形,表麵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紅褐色鏽跡。
    “先處理鐵錨,再看青花瓷,”林野立刻蹲下身,將土壤鹽分檢測儀的探頭插進土裏,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土壤含鹽量18,遠超普通土壤,金屬鏽蝕速率是正常環境的3倍;鐵錨的鏽蝕等級為4級(最高5級),部分鐵構件已經出現孔洞。“情況很緊急,必須立刻做除鏽處理,否則鐵錨很快會完全腐朽。蘇曉,你準備除鏽劑和防鏽漆,我來清理錨體表麵的浮鏽。”
    蘇曉立刻打開裝備箱,取出中性除鏽劑、軟毛刷和無菌紗布。林野戴上手套,先用軟毛刷輕輕刷掉鐵錨表麵的浮鏽,再用棉簽蘸取除鏽劑,仔細塗抹在鏽蝕嚴重的部位。除鏽劑與鐵鏽發生反應,產生細密的泡沫,待泡沫消退後,用無菌紗布擦拭錨體,露出裏麵的金屬本色——鐵錨的材質是明代常用的“熟鐵”,錨爪的鑄造工藝與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明代鐵錨完全一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是明代的熟鐵錨!”林野興奮地說,“你們看錨體上的鑄造痕跡,和明代船舶鐵錨的工藝特征完全相同,這個鐵錨肯定是鄭和船隊留下的!”
    奧馬爾館長湊過來,看著鐵錨上的痕跡,激動地說“太不可思議了!這是肯尼亞第一次發現明代中國的鐵錨,有了它,咱們就能證明鄭和船隊確實到過東非!”
    處理完鐵錨的初步除鏽,林野和蘇曉開始整理青花瓷。他們將陶罐裏的瓷片小心地取出來,用去離子水輕輕衝洗,再用軟布擦幹——瓷片上的紋飾漸漸清晰,有纏枝蓮紋、牡丹紋,還有幾塊瓷片上能看到“永樂年製”的底款。蘇曉用防水型青銅羅盤檢測瓷片,數據顯示瓷片的胎土成分、釉料配方都與明代永樂年間的景德鎮官窯瓷器一致。
    “是明代永樂官窯青花瓷!”蘇曉拿著一塊帶底款的瓷片說,“這些瓷片應該來自一個完整的瓷器套裝,可能是當年船隊用來與當地商人交易的貨物,後來因為某種原因被藏在了地下倉庫。”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在耶穌堡遺址展開了係統的文物保護和清理工作。他們用中性除鏽劑對鐵錨進行了全麵除鏽,再用防鏽漆塗抹錨體,最後用保鮮膜包裹,防止再次受潮鏽蝕;對青花瓷片進行了清洗、拚接和封護,成功拚合出3件完整的青花碗和2件青花盤,碗盤上的紋飾完整清晰,色彩依然鮮豔;還在地下倉庫的周圍挖掘了探溝,發現了5枚明代的“永樂通寶”銅錢和少量的絲綢纖維殘體,絲綢纖維經檢測為桑蠶絲,與中國明代絲綢一致。
    在清理探溝時,蘇曉還發現了一塊帶有刻痕的木板,雖然木板已經碳化,但刻痕依然能辨認——是幾個簡單的漢字“大明永樂十二年”。“永樂十二年正好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時間!”蘇曉激動地說,“這進一步證明這些文物就是鄭和船隊留下的,木板上的年份為咱們的研究了精準的時間坐標。”
    離開蒙巴薩前,林野和蘇曉幫助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建立了文物保護實驗室,培訓了6名隊員使用土壤鹽分檢測儀、金屬除鏽設備和瓷器封護技術,還為鐵錨和青花瓷製定了長期保護方案,建議將文物轉移到恒溫恒濕的展廳保存,避免土壤鹽分繼續侵蝕。奧馬爾館長代表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肯文化遺產保護特殊貢獻獎”,還邀請他們明年再來參與地下倉庫的進一步發掘。
    “謝謝你們把這麽好的技術帶到肯尼亞,”奧馬爾館長握著林野的手說,“這些文物不僅是肯尼亞的財富,更是中肯友好的見證。我們計劃在耶穌堡遺址建一個‘中肯海上絲路展廳’,把這些文物和你們數據庫裏的數字模型一起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咱們兩國的悠久友誼。”
    離開蒙巴薩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桑給巴爾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樂通寶銅錢,證明桑給巴爾港也是鄭和船隊在東非的重要停靠港,進一步完善了鄭和下西洋的東非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肯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蒙巴薩耶穌堡的明代鐵錨3d模型、青花瓷高清照片、刻字木板的圖像資料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東非印記”專題頁麵,用中、肯、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特別開設了“高鹽環境文物保護”子板塊,詳細介紹金屬除鏽、瓷器封護和土壤鹽分控製的方法,為沿海和高鹽地區的文物保護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引起了非洲各國文化界的高度關注。南非、坦桑尼亞等國的文物部門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合作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的勘探和保護;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還與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合作,計劃明年在 nairobi 舉辦“明代中國與東非交流展”,展出耶穌堡遺址的文物和數據庫中的數字模型,促進中非文化交流。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肯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肯尼亞網友在留言中分享了當地關於“中國船隊”的傳說,還有人上傳了家裏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鑒定。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裏拿著一份來自越南的合作邀請。
    “越南國家曆史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會安港‘日本橋遺址’附近的考古數據,”周局長將邀請遞給林野,“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東南亞的重要樞紐,最近在清理河道淤泥時,發現了大量的中國唐代到清代的瓷器,還有疑似明代的船舶構件,但河道水流湍急,淤泥深厚,考古難度很大,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水下信號檢測技術確定文物的分布範圍。”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貼著一張會安港的老照片,旁邊寫著“會安港,唐至清瓷,絲路樞紐”“爺爺早就研究過會安港!這裏是東南亞最早的‘國際港’之一,中國、日本、越南的商人都在這裏交易,出土的文物跨越多個朝代,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段的‘活化石’。要是能在這裏找到明代船舶構件,就能進一步完善明代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航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林野看著邀請上的遺址照片——渾濁的河道裏,幾名考古隊員正在用竹竿探測淤泥深度,遠處的日本橋橫跨河道,橋上的石雕依然清晰。“會安港的河道淤泥厚,水流急,普通的水下探測方法很難奏效,”林野說,“咱們的防水型青銅羅盤能穿透淤泥,精準檢測出瓷器和木材的信號,水下機器人還能在湍急的水流中工作,幫咱們確定文物的位置和數量。而且唐代到清代的瓷器信號特征不同,很容易區分。”
    鄭隊長也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和越南方麵溝通好了,下個月你們去越南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會安港遺址。那裏的河道淤泥可能含有有害微生物,你們要提前準備好防水防護服、消毒設備和應急藥品,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將蒙巴薩耶穌堡的鐵錨3d模型、桑給巴爾港的青花瓷數據拷貝到防水硬盤中,還帶上了水下機器人、淤泥采樣器和消毒設備。蘇曉看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聲說“從東非回到東南亞,咱們的數據庫快要把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線都覆蓋了。爺爺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欣慰。”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不同文明的友誼之路,每一件文物都是這段曆史的見證者。會安港的考古發現,可能會填補唐代到清代中國與東南亞交流的細節空白,咱們一定要全力以赴,讓這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繼續傳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越南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南海漸漸變成湄公河三角洲,遠處的越南海岸線在陽光下泛著綠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會安港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跨越千年的海上絲路文物,有中國與東南亞友好交流的曆史印記,也有河道淤泥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峴港國際機場,遠處的會安港在秋盆河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寧靜。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會安港日本橋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峴港國際機場時,清晨的薄霧還未完全散去,秋盆河的水汽帶著濕潤的涼意撲麵而來,遠處的會安古鎮在霧氣中若隱若現,青石板路和中式騎樓的輪廓隱約可見。林野背著裝有水下機器人、淤泥采樣器和防水型青銅羅盤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越南國家曆史博物館的阮文泰館長舉著“中越海上絲路河道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裝,頭發梳理得整齊,笑容溫和,用帶著越南語口音的中文說“歡迎來到越南!會安港日本橋附近的秋盆河河道,上周清理淤泥時發現了大量瓷器碎片,還有幾塊帶榫卯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構件,但河道淤泥最厚的地方有4米多,水流又急,我們的工具根本挖不動,你們的專業設備可算幫上大忙了。”
    蘇曉立刻拿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畫著會安港河道航線圖的那一頁,上麵用紅筆標注著“會安港,唐瓷宋窯,明清商棧”“阮館長,我爺爺在筆記裏寫過,會安港是東南亞最早的‘萬國商港’之一,中國的商船從唐代就來這裏貿易,到了明代更是繁華,咱們這次要是能找到明代船舶構件,就能證明鄭和船隊可能也經過這裏。那些木板的榫卯結構,和中國明代的造船工藝像嗎?”
    阮文泰館長接過筆記本,看著上麵的手繪航線圖,連連點頭“太像了!我們發現的木板也是‘企口榫’,和我在廣州海事博物館看到的明代古船構件幾乎一樣。會安港的秋盆河河道,當年就是商船停靠的主要水域,很多中國商人在這裏建了會館,現在古鎮裏還有福建會館、廣東會館的舊址。咱們先去會安古鎮的工作站,路上我帶你們看看那些老會館,感受一下當年的貿易氛圍。”
    坐上去會安古鎮的汽車,車窗外的越南鄉村風光緩緩展開——成片的稻田泛著翠綠,水牛在田間漫步,秋盆河支流上飄著載滿新鮮蔬菜的小木船,偶爾能看到穿著奧黛的越南姑娘在河邊洗衣。阮文泰館長指著遠處一片青灰色屋頂的建築群說“那就是會安古鎮,裏麵保存著很多明清時期的中式建築,還有日本風格的町屋、法式教堂,是當年各國商人聚居的地方,現在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了。”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秋盆河方向“我們的水下機器人能在湍急水流中穩定工作,還能穿透淤泥檢測文物信號;淤泥采樣器可以采集不同深度的淤泥樣本,分析文物的埋藏環境;青銅羅盤則能精準識別瓷器和木材的年代。到了河道遺址,咱們先讓機器人下潛探測,確定文物的分布範圍,再製定清理方案。”
    上午九點,車隊抵達會安港日本橋遺址。日本橋橫跨秋盆河支流,橋身是木質結構,欄杆上雕刻著精美的龍紋,橋頭的石碑上刻著“來遠橋”三個漢字——這是當年中日商人共同修建的橋梁,也是會安港的標誌性建築。阮文泰館長指著橋下遊的河道說“文物就是在這片河道裏發現的,我們用浮標圍出了約500平方米的探測區,現在水流速度約08米秒,淤泥厚度在24米之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林野和蘇曉立刻登上停靠在河邊的考古船,開始調試水下機器人。蘇曉將唐代至明代的瓷器信號數據輸入機器人的探測係統,林野則檢查機器人的推進器和高清攝像頭,確保設備能在淤泥和急流中正常工作。半小時後,調試完成,水下機器人緩緩潛入秋盆河,通過船上的顯示屏,能看到渾濁的河水和不斷流動的淤泥,偶爾有幾條小魚從鏡頭前遊過。
    “機器人已經下潛到2米深度,開始掃描,”蘇曉盯著顯示屏說,“信號探測儀有反應!在前方8米處,有強烈的瓷器信號,還有木材的信號!”
    林野立刻調整機器人的方向,朝著信號源靠近。隨著機器人不斷推進,顯示屏上的信號越來越強,突然,一塊白色的瓷片從淤泥中露出一角——瓷片邊緣帶著藍色的花紋。機器人小心翼翼地用機械臂撥開周圍的淤泥,更多的瓷片顯露出來,還有一塊黑色的木板殘體,木板上的榫卯結構清晰可見。
    “是唐代青瓷和明代木板!”林野興奮地喊道,“你們看這塊青瓷片,釉色是唐代越窯的‘秘色瓷’風格,木板的榫卯是明代的‘燕尾榫’,這證明河道裏的文物跨越了多個朝代!”
    阮文泰館長湊到顯示屏前,看著瓷片和木板,激動地說“太神奇了!會安港還是第一次發現唐代秘色瓷碎片,這說明早在唐代,中國商船就已經頻繁來這裏貿易了!機器人能不能再往下挖一點,看看有沒有更完整的文物?”
    林野操控機器人的機械臂,輕輕挖掘淤泥。隨著淤泥被逐漸清理,更多的文物顯露出來——有宋代的景德鎮青花瓷碗、元代的龍泉窯青瓷盤、明代的永樂通寶銅錢,還有一段約15米長的明代船舶木板,上麵保留著明顯的造船痕跡。通過信號檢測,確定木板的材質是明代常用的鐵力木,與鄭和船隊船舶的木材一致。
    接下來的五天,林野和蘇曉帶領越南考古隊員,用水下機器人對秋盆河河道遺址進行了係統的探測和清理。他們在淤泥中發現了大量的瓷器碎片,涵蓋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四個朝代,總數超過101novel.com0塊,其中一塊唐代秘色瓷片保存完好,釉色晶瑩剔透;還清理出5段明代船舶木板,最長的一段約2米,上麵的榫卯結構完整,能清晰看到當年的造船工藝;在河道深處,他們還發現了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銅錢和一枚宋代的“元豐通寶”銅錢,銅錢雖然被淤泥覆蓋,但字跡依然可辨。
    在探測的第五天,水下機器人在河道中心區域,發現了一個完整的明代青花瓷罐,罐身上繪著“鄭和下西洋”的場景——畫麵中有幾艘大船,船上插著旗幟,船員們正在與當地人交易,雖然罐身有輕微的磕碰,但圖案依然清晰。蘇曉用防水型青銅羅盤檢測,確定瓷罐是明代永樂年間的景德鎮官窯產品,罐身上的圖案是目前發現的唯一描繪鄭和下西洋貿易場景的瓷器紋飾。
    “這是國寶級的文物!”蘇曉激動地說,“罐身上的圖案直觀展示了鄭和船隊與東南亞商人的交易場景,為研究鄭和下西洋的貿易活動了實物證據,太珍貴了!”
    離開會安港前,林野和蘇曉幫助越南國家曆史博物館建立了河道文物數據庫,將探測到的瓷器、船舶木板、銅錢數據錄入係統,還培訓了四名越南考古隊員使用水下機器人和信號檢測儀。阮文泰館長代表越南國家曆史博物館,向林野和蘇曉頒發了“中越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握著林野的手說“謝謝你們帶來的先進技術,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會安港的曆史地位。會安港的繁榮,離不開中國商人的貢獻,這些文物就是中越友好交流的最好見證。我們計劃在會安古鎮建一個‘海上絲路文物展廳’,把這些文物和你們數據庫裏的數字模型一起展示,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曆史。”
    離開會安港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柬埔寨的磅湛港,考察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磅湛古港”遺址。這裏出土了大量的中國唐代到明代的瓷器碎片,證明磅湛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在東南亞的重要港口,進一步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東南亞段航線圖。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越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會安港的唐代秘色瓷數據、明代青花瓷罐照片、船舶木板3d模型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萬國商港”專題頁麵,用中、越、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河道淤泥考古技術”子板塊,詳細介紹水下機器人的調試、淤泥清理和文物采集方法,為東南亞地區的河道考古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國際考古界的高度關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考古機構紛紛聯係聯合工作組,希望合作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河道遺址的勘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會安港秋盆河河道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候選遺址,推動中越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越海上文明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很多越南網友在留言中分享了會安古鎮的民間傳說,還有人上傳了家裏收藏的疑似中國古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鑒定;不少中國網友則表示想來會安古鎮看看,感受當年的海上絲路氛圍。這時,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手裏拿著一份來自韓國的合作邀請。
    “韓國國立海洋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仁川港‘月尾島水下遺址’的考古數據,”周局長將邀請遞給林野,“那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朝鮮半島的重要港口,最近在水下發現了疑似中國宋代的商船殘骸,還有大量的瓷器碎片,但水下能見度低,水流複雜,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確定商船殘骸的位置和範圍,還能檢測瓷器的年代和產地。”
    蘇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裏麵有一頁貼著一張仁川港的老照片,旁邊寫著“仁川港,宋瓷商船,中韓交流”“爺爺早就關注過仁川港的考古情況!宋代的時候,中韓貿易特別頻繁,中國的瓷器、絲綢通過仁川港運往朝鮮半島,韓國的人參、金屬器也運往中國,要是能找到宋代商船殘骸,就能證明當年的貿易有多繁榮。”
    林野看著邀請上的水下遺址照片——深藍色的海水中,隱約能看到海床上有木質結構的輪廓,周圍散落著白色的碎片。“仁川港的水下環境複雜,能見度低,水流速度快,普通的水下考古方法很難奏效,”林野說,“咱們的防水型青銅羅盤能過濾水流和泥沙幹擾,精準檢測出木材和瓷器的信號;水下機器人裝有高清攝像頭和探照燈,能在低能見度環境下工作,幫咱們確定商船殘骸的完整度。而且宋代瓷器的胎土和釉料有獨特的特征,通過成分分析很容易確定產地。”
    鄭隊長也補充道“國家文物局已經和韓國方麵溝通好了,下個月你們去韓國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月尾島水下遺址。那裏的海水溫度較低,你們要提前準備好保暖潛水服、水下加熱設備和應急藥品,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在收拾行李時,將會安港的唐代秘色瓷照片、磅湛港的青花瓷數據拷貝到防水硬盤中,還帶上了保暖潛水服、水下加熱設備和瓷器成分分析儀。蘇曉看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聲說“從東南亞到朝鮮半島,咱們的數據庫快要把海上絲綢之路的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歐洲段都連接起來了。爺爺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特別驕傲。”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海上絲綢之路是跨越東亞、連接世界的文明紐帶,每一個港口的考古發現,都在豐富這段曆史的細節。仁川港的宋代商船殘骸,可能會填補中韓海上貿易的實物空白,咱們一定要全力以赴,讓這段跨越千年的友好交流史更加完整。”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韓國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黃海漸漸變成朝鮮半島的海岸線,遠處的仁川港在陽光下泛著銀色的光芒。林野看著手裏的月尾島水下遺址資料,心裏滿是期待——那裏有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朝鮮半島的商船殘骸,有中韓古代友好交流的曆史印記,也有低能見度水下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仁川國際機場,遠處的月尾島在黃海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寧靜。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仁川港月尾島水下遺址,我們來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