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屍易無限(193)
字數:16730 加入書籤
吳賢握著劉館長的手,心裏滿是感慨。從最初的鑒寶直播,到端掉高仿團夥,再到如今參與文化傳承節目,這條路看似順利,實則充滿了未知與挑戰。而那個始終未曾露麵的“守藏齋”後人,就像一道影子,在關鍵時刻給予指引,讓他更加堅定了守護文脈的決心。
節目錄製結束後,電視台的製片人特意找到吳賢,遞上一份合作意向書“吳老師,這次節目反響特別好,台裏想跟您簽訂長期合作,打造一個係列鑒寶節目,不僅在國內播出,還會翻譯成多語種推向海外,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古董文化。”
吳賢接過意向書,指尖劃過“文化出海”幾個字,心中湧起一股熱流。他一直希望能讓中國的古董文化被更多人看見,這份合作恰好實現了他的心願。“感謝台裏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送走製片人,李教授和劉館長陪著吳賢在電視台的休息室喝茶。劉館長看著窗外的車水馬龍,突然開口“小吳,你有沒有想過成立一個‘古董鑒定公益平台’?現在很多普通藏家找不到靠譜的鑒定渠道,容易被騙,咱們可以組織專家免費為大家鑒定,還能普及鑒定知識,從根源上減少詐騙。”
“這個主意好!”李教授立刻附和,“我可以聯係博物館的同事,馬老他們那些老藏家也肯定願意加入,咱們還能跟警方合作,一旦發現詐騙線索,及時移交處理。”
吳賢眼前一亮,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之前幫小王、幫那個買玉璧的年輕人,都是個案,要是能建立一個平台,就能幫助更多人。“我願意牽頭做這件事!咱們可以先在網上搭建一個線上平台,接受藏家的鑒定申請,然後定期舉辦線下鑒定活動,邀請專家現場坐鎮。”
三人一拍即合,當場就確定了平台的初步規劃線上平台負責收集鑒定需求、發布鑒定知識;線下活動每月舉辦一次,輪流在不同城市開展;專家團隊由博物館專家、老藏家、資深鑒寶人組成,確保鑒定的專業性和公正性。
接下來的半個月,吳賢一邊忙著籌備係列節目的後續錄製,一邊推進公益平台的建設。馬老等老藏家聽說後,紛紛主動加入,還捐贈了不少古董資料,用來豐富平台的知識庫。張警官也表示,警方會在平台上開設“反詐專欄”,分享古董詐騙案例,提高藏家的防範意識。
公益平台上線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上千條鑒定申請。吳賢和專家團隊加班加點,逐一審核,篩選出需要優先處理的案例——大多是涉及高額資金、老人或學生群體的申請。其中有一個來自偏遠山區的藏家,說自己家裏有一件“清代青花罐”,是祖上傳下來的,最近有人出價五十萬想買,他拿不準真假,怕賣虧了,也怕被騙。
吳賢特意安排了線下鑒定活動時,讓這位藏家把青花罐帶來。活動當天,藏家抱著一個舊木箱,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趕來。打開木箱,裏麵是個滿身灰塵的青花罐,罐身上畫著“纏枝蓮紋”,顏色暗沉。
馬老拿著放大鏡仔細看了半天,又讓吳賢上手鑒定。吳賢輕輕擦掉罐身上的灰塵,罐底的“大清康熙年製”款識隱約可見。他用手電筒照了照罐身內部,沒有發現現代仿品的氣泡,再看釉麵的包漿,是自然形成的“寶光”,不是人工做舊。“這是件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罐,雖然品相一般,有幾個小衝線,但也是真品,市場價大概在二十萬左右。那個出價五十萬的,很可能是想先高價穩住你,然後再用各種理由壓價,或者用假幣、欠條騙你,你可千萬別答應。”
藏家聽了,激動得熱淚盈眶“謝謝吳老師!我還以為能賣五十萬,差點就上當了!這罐子是我爺爺傳下來的,我想好好留著,傳給我兒子。”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有的藏家拿著家傳的“古董”來鑒定,結果發現是現代仿品,雖然失落,但也避免了進一步的損失;有的藏家確認了藏品是真品,小心翼翼地收起來,決定作為家族的傳承。每次看到藏家們釋然的笑容,吳賢都覺得,公益平台做的事,值了。
係列節目的海外版播出後,反響遠超預期。很多外國觀眾在網上留言,說通過節目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古董的魅力,想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還有海外的華人藏家,聯係到公益平台,希望能為平台捐贈資金或資料,助力中國古董文化的傳播。
這天,吳賢正在公益平台的辦公室處理鑒定申請,前台突然打來電話,說有一位“海外華人藏家”想見他,說是來捐贈古董資料的。吳賢放下手頭的工作,來到接待室。
接待室裏坐著一位穿著中山裝的老人,頭發花白,手裏拿著一個精致的木盒,眼神溫和而深邃。看到吳賢進來,老人緩緩站起身“你就是吳賢吧?我是陳守藏的孫子,陳默。”
吳賢心裏一震,終於見到了“守藏齋”的後人!他趕緊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陳老先生,您好!一直想感謝您,之前您多次提醒我,幫了我很多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陳默笑了笑,打開手裏的木盒,裏麵放著一疊泛黃的手稿和幾張老照片“這些是我爺爺的鑒定手稿,記錄了他一輩子鑒定古董的經驗,還有守藏齋當年的照片,裏麵有很多鑒別高仿品的方法,現在交給你,希望能幫到公益平台。”
吳賢小心翼翼地接過手稿,指尖觸碰著泛黃的紙頁,仿佛能感受到陳守藏先生當年對古董的熱愛與執著。“謝謝您!我們一定會好好利用這些資料,幫助更多藏家。”
“我關注你很久了,”陳默坐在沙發上,喝了口茶,“你做的鑒寶直播、公益平台、文化節目,都是我爺爺當年想做卻沒來得及做的事。現在的年輕人,能沉下心來做文化傳承的不多了,你是個好孩子。”
吳賢有些不好意思“我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守藏齋當年之所以關閉,就是因為民國時期的造假團夥太猖獗,我爺爺無力抗衡,隻能把藏品和手稿藏起來,”陳默的眼神裏帶著一絲遺憾,“現在好了,有你這樣的年輕人,有警方的支持,有這麽多熱愛古董的人,造假團夥再也不能為所欲為了。”
兩人聊了很久,從陳守藏先生的生平,到古董鑒定的技巧,再到文化傳承的未來。臨走時,陳默把那枚“守藏”印章交給吳賢“這枚印章,是守藏齋的信物,現在傳給你。希望你能像我爺爺一樣,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吳賢雙手接過印章,感覺沉甸甸的——這不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份責任,一份傳承。“您放心,我一定不會辜負您和陳老先生的期望。”
陳默離開後,吳賢拿著手稿和印章,來到公益平台的展廳。展廳裏陳列著從各地征集來的古董真品和高仿品,旁邊附有鑒定要點,供藏家學習。他把陳守藏的手稿整理好,放在展廳的顯眼位置,又把“守藏”印章放在展櫃裏,旁邊標注著“守藏齋信物——傳承古董之真,守護文化之根”。
接下來的日子,吳賢更加忙碌了。係列節目的第二季開始籌備,公益平台的線下活動擴展到了偏遠地區,還與多所高校合作,開設了“古董文化進校園”的課程,讓年輕人從小接觸古董文化,了解中華文脈的魅力。
這天,公益平台接到一個特殊的鑒定申請——來自一所鄉村小學的老師,說學校裏有一個“老銅鍾”,是建校時捐贈的,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了,最近有古董商上門,說這銅鍾是清代的,想出價十萬買走,老師拿不準真假,想請專家鑒定。
吳賢特意帶著馬老和一位青銅器專家,驅車幾百公裏,來到這所鄉村小學。銅鍾掛在學校的老槐樹下,鏽跡斑斑,鍾身上刻著模糊的文字。馬老用小刷子輕輕擦掉銅鍾上的鏽跡,鍾身上的文字逐漸清晰——“光緒二十年,鄉紳捐贈,以振學風”。
“這是清代光緒年間的銅鍾,”馬老肯定地說,“雖然不是什麽稀世珍品,但有很高的曆史價值,記錄了這所學校的起源,是學校的‘鎮校之寶’,不能賣!”
老師鬆了口氣“太好了!我們就覺得這銅鍾對學校意義重大,不想賣掉,現在有專家的鑒定,我們更有底氣了。以後我們要把銅鍾好好保護起來,給孩子們講它的故事,讓他們知道學校的曆史。”
吳賢看著孩子們圍在銅鍾旁,好奇地觸摸著鍾身,眼裏滿是求知的光芒,心裏突然湧起一股暖流。他想起陳守藏先生的話,想起公益平台的初心,想起係列節目的使命——文化傳承,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讓更多人了解、熱愛、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從老人到孩子,從城市到鄉村,代代相傳。
從鄉村小學回來後,吳賢接到了李教授的電話,說國家博物館要舉辦“中華古董文化展”,邀請公益平台和係列節目的團隊參與,共同策劃“鑒寶與傳承”的專題展區,展示曆代古董真品、鑒定工具、造假案例,還有陳守藏先生的手稿和守藏齋的曆史。
吳賢立刻投入到展區的籌備中。他帶著團隊,從公益平台的案例庫中篩選出典型的鑒定案例,從係列節目的素材中剪輯出精彩的鑒寶片段,還特意邀請陳默老先生來現場,講述守藏齋和陳守藏先生的故事。
文化展開幕那天,展廳裏人頭攢動。“鑒寶與傳承”展區前,圍滿了觀眾——有人在看陳守藏先生的手稿,有人在聽陳默老先生講故事,有人在對比真品和高仿品的區別,還有家長帶著孩子,指著展櫃裏的古董,講解背後的曆史文化。
劉館長走到吳賢身邊,笑著說“你看,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一件古董,不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曆史,一種精神,能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吳賢點點頭,目光落在展區中央的“守藏”印章上。印章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守護與傳承的故事。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還有更多的古董需要鑒定,更多的藏家需要幫助,更多的文化需要傳播,更多的年輕人需要引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就在這時,吳賢的手機收到一條短信,是張警官發來的“小吳,好消息!我們根據陳守藏先生的手稿,查到了民國時期那個造假團夥的餘黨後代,他們還在偷偷製作高仿品,現在已經全部抓獲,繳獲了大量高仿古董和製作工具!”
吳賢看著短信,心裏充滿了欣慰。陳守藏先生當年的遺憾,終於在今天得以彌補。他抬起頭,看向展廳裏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向那些充滿好奇與熱愛的眼神,突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文化展結束後,吳賢收到了更多的合作邀請——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鑒寶專著,有海外博物館想邀請他去做古董文化講座,還有企業想資助公益平台,擴大服務範圍。但他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投入到日常的鑒寶、平台運營和節目錄製中。
他知道,文化傳承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也許未來還會遇到新的造假手段,新的詐騙陷阱,但隻要有堅定的信念,有專家團隊的支持,有廣大藏家的信任,有像陳守藏先生這樣的先輩精神指引,他就有信心走下去,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這天晚上,吳賢又來到守藏齋的老宅子。院子裏的雜草已經被清理幹淨,正屋的門被重新修繕,牆上掛著陳守藏先生的照片和守藏齋當年的藏品照片。他坐在院子裏的老槐樹下,手裏握著那枚“守藏”印章,抬頭望著滿天的星空。
恍惚間,他仿佛看到陳守藏先生站在麵前,溫和地笑著,對他說“做得好,孩子。守藏之路,永無止境,好好走下去。”
吳賢握緊印章,心裏默念“我會的,一定。”
夜色漸深,老宅子周圍一片寧靜,但吳賢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傳承之路,還在繼續。未來還有更多的古董故事等著他去發現,更多的文化責任等著他去承擔,更多的人等著他去幫助。而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每一個新的挑戰,每一個新的開始。
守藏齋的老槐樹下,吳賢指尖的“守藏”印章泛著微涼的觸感,遠處潘家園的燈火隱約閃爍,像散落的星子墜在人間。他起身拍了拍衣角的塵土,正準備離開,手機突然震動起來——是公益平台的值班人員打來的,語氣帶著幾分急切“吳老師,有位藏家說手裏有件‘元代青花梅瓶’,說是家傳的,現在急著鑒定,還說要是真的,想捐給國家博物館,您看要不要安排加急?”
“元代青花梅瓶?”吳賢心裏一動,元代青花存世量極少,尤其是梅瓶這類器型,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他立刻回複“讓他明天上午帶過來,我親自鑒定,再請劉館長也過來幫忙掌眼。”
掛了電話,吳賢重新看向守藏齋的正屋,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屋內的舊桌案上,仿佛能看到陳守藏先生當年伏案記錄鑒定心得的身影。他忽然覺得,這些跨越時空的古董與故事,就像一條無形的線,將先輩與今人緊緊相連,而自己,不過是這條線上的傳遞者。
第二天一早,吳賢提前來到公益平台的鑒定室,剛把工具準備好,劉館長就到了。“聽說有元代青花梅瓶?”劉館長手裏提著個紫檀木盒,裏麵裝著放大鏡、手電筒等專業鑒定工具,“我特意把博物館的元代青花殘片也帶來了,正好可以做對比。”
上午十點,那位藏家準時抵達。來人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穿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手裏抱著個裹得嚴嚴實實的布包,腳步有些蹣跚。“吳老師,劉館長,麻煩你們了。”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層層打開——裏麵是個半人高的青花梅瓶,瓶身上繪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圖案,青花顏色濃豔,筆觸流暢,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吳賢和劉館長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劉館長先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梅瓶的釉麵“你看這釉麵的‘火石紅’,元代青花的火石紅是自然形成的,分布不均勻,你這梅瓶的火石紅從瓶口延伸到瓶底,顏色深淺不一,符合元代特征。”
吳賢則用手電筒照向瓶身內部,仔細查看胎土“元代青花用的是‘麻倉土’,胎質疏鬆,裏麵有細小的氣孔,你這梅瓶的胎土正是如此,而且瓶底的‘砂底’沒有上釉,能看到明顯的麻倉土特征,不是現代仿品常用的高嶺土。”
老人站在一旁,緊張得手心冒汗“這是我父親臨終前交給我的,說這瓶子是我太爺爺從一個老秀才手裏買的,讓我好好保管,千萬別賣。我年紀大了,怕以後沒人懂它的價值,要是真的,就捐給國家博物館,讓更多人能看到。”
劉館長放下放大鏡,又拿出帶來的元代青花殘片,對比著梅瓶上的青花發色“這青花用的是‘蘇麻離青’,是元代從波斯進口的料,發色濃豔,有‘暈散’和‘鐵鏽斑’,你這梅瓶的青花正好有這些特征,鐵鏽斑用放大鏡看還能看到細小的結晶,是真品無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老人聽到“真品”兩個字,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太好了!我父親要是知道,肯定會高興的!”
當天下午,國家博物館就派專人來接收了這隻元代青花梅瓶,還為老人頒發了捐贈證書。消息傳開後,公益平台的知名度更高了,越來越多的藏家願意把家傳的古董送來鑒定,甚至有不少人提出要捐贈藏品,支持文化傳承事業。
吳賢趁機在公益平台上發起了“家傳古董故事征集”活動,邀請藏家分享古董背後的家族故事,再從中篩選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冊,命名為《守藏故事集》。陳默老先生聽說後,主動了守藏齋的多件老物件和陳守藏先生的日記手稿,作為故事集的開篇內容。
《守藏故事集》出版那天,公益平台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了首發儀式。陳默老先生親自到場,為讀者簽名,吳賢、李教授、劉館長也都來了。現場擠滿了讀者和藏家,有人拿著剛買的書,興奮地討論著書中的故事;有人帶著自己的家傳古董,希望能有機會被收錄進下一本故事集。
首發儀式結束後,李教授拉著吳賢來到博物館的元代青花展區,指著那隻剛捐贈的梅瓶“你看,這就是我們做文化傳承的意義——讓古董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帶著溫度的故事載體,讓更多人通過它們,了解我們的曆史和文化。”
吳賢點點頭,目光落在梅瓶旁的說明牌上,上麵除了介紹梅瓶的年代和特征,還印著老人的家族故事。他忽然想起公益平台剛上線時,每天隻有幾個人谘詢,而現在,平台已經擁有了上萬名注冊用戶,線下活動覆蓋了二十多個城市,幫助上千位藏家避免了詐騙,還為國家博物館和地方博物館捐贈了數十件珍貴藏品。
這天晚上,吳賢接到了一個陌生電話,對方的聲音很蒼老“你是吳賢吧?我是陳守藏先生的學生,當年跟著他學過鑒定。聽說你接手了守藏齋,還做了公益平台,我很欣慰。我手裏有幾件陳先生當年用過的鑒定工具,想交給你,希望能幫到更多人。”
吳賢又驚又喜,約定第二天見麵。第二天,老人帶來了一個舊木盒,裏麵裝著放大鏡、瓷片標本、手繪的鑒定圖譜,還有一本泛黃的筆記本,上麵記錄著陳守藏先生當年鑒定古董的細節和心得。“這些都是陳先生的心血,”老人撫摸著木盒,眼中滿是懷念,“他當年常說,鑒定古董,不僅要懂器物,更要懂人心,懂文化。現在看來,你做到了。”
吳賢接過木盒,感覺沉甸甸的。他把這些珍貴的物品帶回守藏齋,小心翼翼地陳列在正屋的展櫃裏,旁邊附上說明,供前來參觀的藏家和學生學習。守藏齋也漸漸成了公益平台的“線下體驗基地”,每周都會組織藏家、學生來這裏參觀,聽陳默老先生講守藏齋的曆史,看陳守藏先生的鑒定工具和手稿。
隨著公益平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少地方政府也主動聯係吳賢,希望能合作開展“古董普查”活動,對當地的民間藏品進行登記和鑒定,保護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吳賢一口答應,組建了一支由專家、誌願者組成的普查團隊,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古董普查。
普查團隊第一站去了陝西西安,那裏是十三朝古都,民間藏品種類繁多。在當地文物局的協助下,普查團隊在一個偏遠的村子裏,發現了一戶人家藏著一件“唐代三彩駱駝俑”。俑身高約一米,造型生動,駱駝背上還載著胡人樂師,釉色保存完好,是難得的珍品。
藏家是個四十多歲的農民,叫王建國,他說這是他爺爺在地裏幹活時挖出來的,一直放在家裏當擺設,不知道是珍貴的文物。“我一直以為這就是個普通的陶瓷,沒想到是唐代的!”王建國又驚又喜,“要是國家需要,我願意捐給博物館,讓更多人能看到。”
吳賢和普查團隊幫王建國辦理了捐贈手續,還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當地文物局的負責人感慨道“很多民間藏品都像這樣,藏在普通人家,沒人知道它們的價值。你們的普查活動,真是幫了大忙了!”
普查團隊在西安待了一個月,共登記民間藏品兩百多件,其中有三十多件被鑒定為珍貴文物,不少藏家都主動提出捐贈。離開西安前,當地政府為普查團隊舉辦了表彰儀式,還邀請吳賢為當地的文物保護誌願者做培訓,分享古董鑒定和保護的知識。
接下來的一年裏,普查團隊又去了河南、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每到一個地方,都受到當地藏家和政府的熱烈歡迎。他們不僅為民間藏品做鑒定和登記,還舉辦古董保護知識講座,培訓當地的文物保護誌願者,建立了“民間藏品保護網絡”,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
這天,吳賢正在河南洛陽開展普查活動,接到了電視台製片人的電話“吳老師,好消息!咱們的係列節目在海外獲獎了,是‘國際文化傳播獎’,組委會邀請你去國外領獎,還希望你能做一場關於中國古董文化的演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吳賢又驚又喜,這是中國鑒寶類節目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意味著中國的古董文化得到了更多國際認可。他立刻答應下來,安排好普查團隊的工作後,飛往國外領獎。
領獎台上,吳賢穿著一身中式禮服,手裏拿著獎杯,看著台下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者和媒體記者,心裏滿是自豪。“中國古董,是中華文明的縮影,每一件器物背後,都藏著我們的曆史、智慧和審美。”他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整個會場,“我們做鑒寶節目,做公益平台,不僅是為了鑒定古董的真偽,更是為了傳承這份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文化。”
演講結束後,不少國際博物館的負責人主動來找吳賢,希望能合作舉辦中國古董展,還有國外的藏家提出要加入公益平台,學習中國古董鑒定知識。吳賢一一答應,心裏暗暗下定決心,要讓中國古董文化走得更遠,影響更多人。
從國外回來後,吳賢更忙了。他不僅要繼續推進全國古董普查,還要籌備國際古董展,還要錄製係列節目的第三季,還要管理公益平台的日常運營。但他從不覺得累,因為他知道,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是在為文化傳承鋪路。
這天,吳賢回到守藏齋,發現院子裏來了幾個年輕的學生,他們是來參觀的,手裏拿著《守藏故事集》,正認真地聽陳默老先生講陳守藏先生的故事。看到吳賢,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興奮地問“吳老師,您能給我們講講元代青花梅瓶的故事嗎?我們在書上看到了,特別感興趣!”
吳賢笑著點點頭,坐在老槐樹下,給學生們講起了那隻梅瓶背後的家族故事,講起了老人捐贈時的場景。學生們聽得入了迷,眼裏滿是向往。“吳老師,我們以後也想做文化傳承的工作,像您一樣,守護我們的古董和文化。”一個學生認真地說。
吳賢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心裏滿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剛接觸古董的時候,也是這樣充滿好奇和熱愛,而現在,他正在把這份熱愛傳遞給更多人。他拿出那枚“守藏”印章,遞給學生們傳閱“這枚印章,代表著‘守護’和‘傳承’。希望你們以後不管做什麽,都能記住,我們的文化需要守護,需要傳承,需要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
學生們小心翼翼地傳看著印章,眼神裏滿是鄭重。陳默老先生看著這一幕,笑著對吳賢說“你看,這就是傳承的力量。隻要有人願意接下這根接力棒,我們的文化就永遠不會消失。”
吳賢點點頭,目光望向遠處的天空。夕陽正緩緩落下,將守藏齋的院子染成了溫暖的金色。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傳承之路,還有很長很長。未來,他還會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新的開始。但他不會停下腳步,因為他知道,守護文化,傳承文脈,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漸濃,學生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守藏齋。吳賢和陳默老先生坐在老槐樹下,喝著茶,聊著天,聊著守藏齋的過去,聊著文化傳承的未來。遠處的潘家園依舊燈火通明,像一座不夜城,而守藏齋的院子裏,隻有蟲鳴和茶香,寧靜而溫暖。
吳賢拿起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翻開最新的一頁,上麵空白著。他知道,這一頁,需要用新的故事來填滿——也許是下一次普查中發現的珍貴文物,也許是下一位捐贈藏家的感人故事,也許是年輕人們為文化傳承付出的努力。而他,會繼續用筆,用行動,用熱愛,書寫屬於守藏、屬於文化、屬於未來的新故事。
屬於吳賢的鑒寶與傳承之旅,仍在繼續。
守藏齋的老槐樹葉在晚風裏輕輕晃動,吳賢合上《守藏故事集》時,指腹蹭過扉頁上“繼吾之誌”四個字,忽然想起陳默老先生白天說的話——下周要帶他去拜訪一位隱居在江南水鄉的老藏家,據說那位老人手裏藏著半卷宋代的《千裏江山圖》摹本,還保存著陳守藏先生早年與他往來的書信。
“江南水鄉多藏家,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古宅裏,說不定還藏著不少沒被發現的寶貝。”陳默當時坐在竹椅上,手裏摩挲著一枚清代的和田玉扳指,“那位老人姓蘇,早年跟著我爺爺學過鑒定,對古畫特別有研究,這次去不僅能看摹本,還能討教些古畫鑒定的技巧。”
吳賢對這次江南之行充滿期待。這些年他鑒定過不少瓷器、青銅器,唯獨古畫接觸得少,尤其是宋代的畫作,存世量極少,鑒定難度也高。他特意提前翻出李教授推薦的《中國古畫鑒定指南》,把宋代山水畫的特征、顏料成分、裝裱工藝都梳理了一遍,還帶著公益平台收集的幾幅明清古畫殘片,準備請蘇老先生幫忙指點。
一周後,吳賢和陳默老先生坐上了前往江南的高鐵。車窗外的風景從北方的平原漸漸變成江南的水鄉,青瓦白牆倒映在河麵上,像一幅流動的水墨畫。“蘇老先生住在烏鎮的西柵,那裏有座百年老宅,是蘇家世代相傳的,裏麵藏著不少寶貝。”陳默望著窗外,語氣裏滿是懷念,“我小時候跟著爺爺去過一次,那時候蘇老先生還年輕,正拿著放大鏡研究一幅元代的山水畫,現在想來,那幅畫很可能是倪瓚的真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抵達烏鎮時已是傍晚,蘇老先生的孫子蘇明早已在碼頭等候。“陳爺爺,吳老師,一路辛苦了。”蘇明是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穿著休閑的棉麻襯衫,說話溫文爾雅,“爺爺已經在宅子裏備好茶了,就等著你們來。”
跟著蘇明穿過青石板鋪成的小巷,很快就到了蘇家老宅。宅子的大門上掛著一塊褪色的牌匾,寫著“墨香齋”三個字,門口兩側擺放著兩尊明代的石獅子,透著股古樸的氣息。走進院子,裏麵種著幾棵桂花樹,正是開花的季節,整個院子都彌漫著淡淡的桂花香。
蘇老先生正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喝茶,看到吳賢和陳默進來,連忙起身迎接。老人已經八十多歲了,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手裏還拿著一本線裝的古畫冊。“陳老弟,好久不見,你還是這麽硬朗。”蘇老先生握著陳默的手,又看向吳賢,“這位就是吳賢吧?早就聽說你在做公益鑒寶,還建了平台,做得好啊!”
“蘇老先生過獎了,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這次來主要是想向您請教古畫鑒定的知識。”吳賢恭敬地說。
蘇老先生笑著點點頭,把手裏的古畫冊遞給吳賢“這是我早年收集的宋代山水畫摹本,你先看看,咱們邊看邊聊。”
吳賢接過畫冊,小心翼翼地翻開。裏麵的摹本雖然不是真跡,卻臨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一幅《溪山行旅圖》的摹本,山石的皴法、樹木的勾勒都深得範寬的精髓。“您看這山石的‘雨點皴’,摹本雖然模仿得很像,但筆觸還是少了範寬真跡的那種蒼勁有力,而且顏料的光澤也偏亮,沒有宋代顏料的溫潤感。”吳賢結合之前學的知識,說出自己的看法。
蘇老先生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不錯不錯!你年紀輕輕,對古畫還有這麽深的研究。宋代顏料用的是天然礦石,經過多年氧化,光澤會變得溫潤,而現代仿品用的是化學顏料,光澤會很刺眼,這是鑒別古畫的關鍵之一。”
聊到興起,蘇老先生起身走進內屋,抱出一個木盒,裏麵正是那半卷《千裏江山圖》摹本。“這卷摹本是我祖父從一個老秀才手裏買的,據說是明代畫家文徵明臨摹的,你看看怎麽樣。”
吳賢和陳默湊近一看,隻見絹本上的青綠山水色彩鮮豔,江麵波光粼粼,山巒層疊起伏,雖然隻有半卷,卻依舊能看出《千裏江山圖》的磅礴氣勢。吳賢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顏料的顆粒“這顏料用的是‘石青’和‘石綠’,是宋代常用的礦物顏料,而且絹本的老化痕跡很自然,沒有人工做舊的痕跡,確實是明代摹本無疑!”
蘇老先生滿意地點點頭“你說得對,這卷摹本雖然不是真跡,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一直想找個合適的地方捐贈出去,讓更多人能看到。你們公益平台要是有合適的展覽,我願意把它捐了。”
吳賢大喜過望“太好了!我們正在籌備‘中國古畫傳承展’,要是能有這卷摹本參展,肯定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古畫文化!”
在烏鎮的幾天裏,吳賢跟著蘇老先生學習古畫鑒定,從顏料的辨別、絹本的老化特征,到裝裱工藝的演變,每一項知識都讓他受益匪淺。蘇老先生還把陳守藏先生早年的書信拿出來,裏麵記錄了不少古畫鑒定的技巧和趣事,吳賢都一一拍照記錄下來,準備整理後收錄到《守藏故事集》的續集中。
離開烏鎮前,蘇老先生特意帶吳賢去了烏鎮的一家老紙坊。紙坊的主人是蘇家的世交,世代以製作宣紙為生,手裏還保留著明代的造紙工藝。“古畫的保存離不開好的宣紙,你們做文化傳承,不僅要懂鑒定,還要懂保護。”蘇老先生指著正在晾曬的宣紙,“這種宣紙用的是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經過一百多道工序才能製成,保存幾百年都不會變質。”
吳賢看著工匠們熟練地抄紙、晾曬,心裏忽然有了個想法——在公益平台上開設“傳統工藝保護專欄”,邀請紙坊、裝裱店、篆刻坊的手藝人分享傳統工藝,讓更多人了解古董背後的製作技藝,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工藝。
回到北京後,吳賢立刻著手籌備“傳統工藝保護專欄”。他先是聯係了烏鎮的老紙坊,還有之前認識的裝裱大師、篆刻藝人,邀請他們拍攝短視頻,分享工藝細節;又在公益平台上發起“傳統工藝體驗活動”,組織藏家和學生去手工作坊參觀學習,親身體驗造紙、裝裱、篆刻的過程。
活動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熱烈歡迎。第一次體驗活動安排在一家清代的裝裱坊,二十多個參與者跟著裝裱大師學習“揭裱”技藝——把一幅破損的古畫小心翼翼地揭開,去除舊的背紙,再重新裝裱。“揭裱是個細活,力道輕了揭不開,重了容易把畫紙弄破,得練個年才能上手。”裝裱大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很多古畫因為保存不當,破損嚴重,隻有通過揭裱才能恢複原貌,這門手藝可不能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參與者中有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學得特別認真,手裏拿著小鑷子,小心翼翼地揭著畫紙,眼裏滿是專注。“我爺爺是個藏家,家裏有不少破損的古畫,我想學會揭裱,幫爺爺把那些畫修好壞。”小姑娘的話讓吳賢很感動,他知道,傳統工藝的傳承,正是需要這樣的年輕人。
隨著“傳統工藝保護專欄”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手藝人主動聯係公益平台,希望能加入進來。有製作古墨的匠人,有修複青銅器的師傅,還有製作傳統古琴的藝人,他們都希望通過平台,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手藝,吸引年輕人學習傳承。
吳賢趁機在公益平台上成立了“傳統工藝傳承基金”,用來資助手藝人研發新工藝、培養學徒,還聯合高校開設了“傳統工藝傳承班”,讓手藝人走進校園,為學生們授課。李教授和劉館長也大力支持,不僅為基金捐贈了資金,還為傳承班了教學場地和教材。
這天,吳賢正在公益平台的辦公室整理傳統工藝的資料,前台突然打來電話,說有位來自國外的華人藝術家想見他。“那位藝術家叫林墨,說是在海外做中國傳統藝術推廣,看到咱們平台的傳統工藝專欄,特意回國來交流。”
吳賢趕緊來到接待室,隻見一位穿著中式長裙的女士正坐在沙發上,手裏拿著一本《守藏故事集》。“吳老師,您好!我是林墨,在法國巴黎開了一家中國傳統藝術畫廊,主要推廣中國的古畫、書法和傳統工藝。”林墨起身握住吳賢的手,語氣很激動,“我在網上看到你們的公益平台和傳統工藝專欄,特別感動,現在國外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國傳統藝術,但很多人對背後的工藝和文化了解很少,我希望能和你們合作,把中國的傳統工藝和古董文化推廣到海外。”
吳賢眼前一亮,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太好了!我們可以合作舉辦‘中國傳統工藝海外展’,把紙、墨、筆、硯的製作工藝,還有古畫裝裱、青銅器修複的過程展示給海外觀眾,再配合古董真品展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林墨點點頭“我已經在巴黎聯係好了展覽場地,還邀請了當地的博物館和藝術院校合作,要是你們能展品和手藝人,咱們下個月就能開展!”
接下來的一個月,吳賢和林墨忙著籌備海外展。他們從公益平台的合作手藝人中,挑選了造紙、製墨、裝裱、篆刻四位手藝人,帶著他們的作品和工具前往巴黎;又從國家博物館借來幾件明清時期的古畫、書法和文房四寶,作為展覽的核心展品。
海外展開幕那天,巴黎的展覽大廳裏擠滿了觀眾。四位手藝人現場展示造紙、製墨、裝裱、篆刻的過程,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觀看。有位法國觀眾看著工匠製作宣紙,驚訝地說“原來中國的紙是這樣做的,太神奇了!我之前買過一幅中國古畫,現在才知道背後還有這麽複雜的工藝。”
林墨在一旁笑著解釋“中國的傳統藝術,不僅是作品本身,還有背後的製作工藝和文化內涵,這些都是中華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賢則在展廳裏為觀眾講解古董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從宋代的山水畫到明代的文房四寶,每一件展品都讓觀眾聽得入迷。有位海外華人觀眾看完展覽後,激動地對吳賢說“我在海外生活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這麽全麵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謝謝你把這麽好的文化帶到海外,讓我們這些華人也能感受到家鄉的文化魅力。”
海外展的成功,讓吳賢更加堅定了推廣中國傳統藝術的決心。他和林墨約定,以後每年都會在不同的國家舉辦海外展,把中國的古董文化和傳統工藝帶到更多地方。
從巴黎回來後,吳賢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公益平台的“傳統工藝傳承班”首批學員順利畢業,其中有五位學員被國家博物館和地方博物館錄用,成為了傳統工藝修複師;還有三位學員自己開設了手工作坊,繼續傳承傳統工藝。
吳賢特意去參加了畢業儀式。看著學員們拿著畢業證書,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他想起了蘇老先生的話“傳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下去。”他知道,自己做的這些事,就像在播撒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這天晚上,吳賢又來到守藏齋。院子裏的桂花樹又開了,香氣彌漫了整個院子。陳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樹下,手裏拿著一本新出版的《守藏故事集》續集,裏麵收錄了蘇老先生的《千裏江山圖》摹本故事,還有傳統工藝手藝人的故事。
“你看,這就是傳承的力量。”陳默把書遞給吳賢,“我爺爺當年守護古董,是為了守護文脈;現在你做公益鑒寶、推廣傳統工藝,也是為了守護文脈。隻要有人一直在做,咱們的文化就不會斷。”
吳賢接過書,翻開第一頁,上麵印著守藏齋的照片,還有一行字“守藏之路,永無止境;文脈傳承,生生不息。”他抬頭望向夜空,星星在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像無數雙眼睛,注視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
他知道,屬於他的守藏之路,還有很長很長。未來,他還會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新的開始。但他不會停下腳步,因為他知道,守護文化,傳承文脈,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漸濃,守藏齋的燈光依舊亮著,像一座燈塔,照亮著文化傳承的道路。而吳賢,會繼續帶著這份使命,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書寫更多屬於守藏、屬於文化、屬於未來的新故事。
屬於吳賢的鑒寶與傳承之旅,仍在繼續。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