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屍易無限(194)
字數:13622 加入書籤
守藏齋的桂花香氣飄進正屋時,吳賢正對著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續集校樣出神。校樣最後一頁留著空白,編輯說要加一篇“後記”,讓他寫寫公益平台和文化傳承的未來。他握著筆想了很久,最終隻寫下“未完待續”四個字——在他心裏,這條傳承之路本就沒有終點,每一天都在續寫新的篇章。
這天清晨,公益平台的值班電話突然響了。來電的是甘肅敦煌的一位文物保護工作者,語氣急切“吳老師,我們在莫高窟附近的農戶家裏發現了一批清代的佛經手稿,有些已經受潮破損,當地沒有專業的修複人才,想請您派專家來幫忙看看!”
吳賢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清代佛經手稿雖然不是稀世珍品,但對研究敦煌地區的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有著重要意義,一旦損壞,損失不可挽回。他立刻聯係了平台的古籍修複專家老周,又協調了文物保護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當天下午就和老周一起登上了前往敦煌的飛機。
抵達敦煌時已是深夜,接他們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小李早已在機場等候。“辛苦吳老師和周老師了!那些手稿現在存放在農戶家的地窖裏,地窖潮濕,手稿已經開始發黴,再拖下去就真的救不回來了。”小李一邊開車,一邊焦急地介紹情況。
第二天一早,吳賢和老周跟著小李來到農戶家中。農戶是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姓馬,家裏的地窖昏暗潮濕,角落裏堆著十幾個舊木箱,裏麵就是那些佛經手稿。馬大爺打開一個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疊手稿——紙張已經泛黃發脆,上麵的字跡有些模糊,邊緣還長著綠色的黴斑。
老周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檢測工具,仔細檢查手稿的紙張和字跡“這是清代中期的宣紙,用的是礦物顏料書寫,雖然受潮發黴,但紙張的纖維還沒完全損壞,還有修複的可能。”他一邊說,一邊用軟毛刷輕輕刷去手稿上的黴斑,“不過修複過程很複雜,需要先給手稿脫水去黴,再用特製的漿糊修補破損的地方,最後重新裝訂。”
吳賢則在一旁記錄手稿的數量和保存狀況,發現這批手稿共有三十多卷,內容大多是《金剛經》《心經》等佛教經典,還有幾卷是手寫的注釋,字跡工整秀麗,很有書法價值。“馬大爺,這些手稿很珍貴,您是怎麽發現它們的?”吳賢好奇地問。
馬大爺歎了口氣“這是我太爺爺傳下來的,太爺爺當年是附近寺廟的和尚,這些手稿是他手抄的。後來寺廟被毀,太爺爺就把手稿藏在了地窖裏,囑咐後人一定要好好保管。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一直沒精力打理,直到前段時間小李來普查,才發現這些手稿。”
“您放心,我們一定會把這些手稿修好,”吳賢安慰道,“修好後,我們會幫您聯係敦煌市博物館,把這些手稿捐贈給博物館,讓它們得到更好的保護,也讓更多人能看到。”
接下來的半個月,吳賢和老周就在農戶家的院子裏搭起了臨時修複台,開始修複手稿。敦煌的天氣幹燥,白天陽光強烈,他們每天清晨和傍晚工作,中午則把手稿存放在恒溫恒濕的箱子裏,避免陽光直射。老周負責修複手稿,吳賢則幫忙整理和記錄,還利用空閑時間給當地的文物保護誌願者培訓古籍修複的基礎知識。
修複工作進行到一半時,小李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敦煌市博物館聽說了這批手稿的事,特意派了專家來查看,確認這批手稿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價值,願意接收捐贈,並為馬大爺頒發榮譽證書。馬大爺聽說後,激動得熱淚盈眶“太爺爺要是知道,肯定會高興的!這些手稿終於有好歸宿了!”
半個月後,最後一卷手稿修複完成。吳賢和老周把修複好的手稿整齊地裝在特製的錦盒裏,交給了敦煌市博物館。博物館的館長親自接待了他們,握著吳賢的手說“太感謝你們了!這些手稿填補了敦煌地區清代佛教文獻的空白,對我們研究敦煌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以後要是有類似的文物保護工作,還請你們多多支持!”
離開敦煌前,吳賢和老周特意去了莫高窟。站在斑駁的壁畫前,看著那些曆經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的佛像和飛天,吳賢心裏滿是感慨。這些文物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而他們所做的,就是守護這些珍貴的遺產,讓它們能夠代代相傳。
回到北京後,吳賢把敦煌修複手稿的經曆整理成文字,配上修複過程的照片,發表在公益平台的公眾號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讀者留言說,沒想到古籍修複這麽複雜,也沒想到還有這麽多珍貴的文物散落在民間,需要大家共同守護。還有不少讀者主動報名成為公益平台的誌願者,希望能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這天,吳賢正在辦公室處理誌願者的報名信息,前台突然打來電話,說有位來自台灣的藏家想見他。“那位藏家姓蔡,說是從朋友那裏聽說了咱們的公益平台,特意從台灣來北京,想請您幫忙鑒定一件家傳的古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吳賢趕緊來到接待室,隻見一位穿著西裝的中年男人正坐在沙發上,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木盒。“吳老師,您好!我是蔡明遠,來自台灣台北。”蔡先生起身握住吳賢的手,語氣很誠懇,“我家裏有一件‘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是我祖父傳下來的,一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次來北京,就是想請您幫忙鑒定一下。”
蔡先生打開木盒,裏麵是一隻小巧的青花杯,杯身繪著纏枝蓮紋,杯底印著“永樂年製”四字篆書款。吳賢小心翼翼地拿起壓手杯,入手沉甸甸的,手感溫潤。他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杯身的青花“這青花用的是‘蘇麻離青’,發色濃豔,有明顯的‘鐵鏽斑’,是明代永樂青花的典型特征。杯身的纏枝蓮紋筆觸流暢,布局疏密有致,符合永樂時期的紋飾風格。”
他又翻轉杯子,查看杯底的款識“永樂青花壓手杯的款識大多是‘永樂年製’四字篆書款,而且款識的位置和字體都有特定的規範,你這隻杯子的款識字體規整,位置也正確,沒有現代仿品的生硬感。”
蔡先生緊張地看著吳賢,期待著他的最終結論。吳賢放下壓手杯,笑著說“蔡先生,恭喜您!這是一隻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的真品,而且品相完好,是難得的珍品!永樂青花壓手杯存世量極少,尤其是這種纏枝蓮紋的,市場價至少在千萬以上。”
蔡先生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真的嗎?太好了!我祖父當年為了保護這隻杯子,在戰亂時期帶著它四處奔波,現在終於確定是真的,我也能告慰祖父的在天之靈了!”
“您祖父真是有遠見,”吳賢感慨道,“很多珍貴的古董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守護者,才能流傳至今。您這次來北京,除了鑒定杯子,還有其他打算嗎?”
蔡先生點點頭“我這次來,還想和你們公益平台合作。台灣有很多藏家,手裏也有不少珍貴的古董,但缺乏專業的鑒定和保護渠道,我希望能通過你們的平台,促進兩岸藏家的交流,共同守護中華傳統文化。”
吳賢大喜過望“這正是我們想做的!我們可以聯合台灣的藏家協會,舉辦兩岸古董文化交流展,再組織兩岸的專家和藏家互訪,分享鑒定和保護經驗。”
接下來的幾個月,吳賢和蔡先生一起籌備兩岸古董文化交流展。他們從兩岸藏家手中征集了近百件珍貴古董,包括瓷器、青銅器、古畫、玉器等,其中不乏明清時期的珍品。交流展在北京開幕那天,吸引了大批觀眾和媒體,兩岸的專家和藏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古董鑒定和文化傳承的話題。
蔡先生在開幕式上動情地說“兩岸同根同源,文化一脈相承。這些古董不僅是珍貴的藏品,更是連接兩岸同胞的文化紐帶。希望通過這次交流展,能讓更多人了解兩岸的文化瑰寶,共同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
交流展的成功舉辦,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之後,公益平台又陸續在台灣舉辦了多場古董鑒定和文化講座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藏家和民眾參與。不少台灣的年輕人也通過這些活動,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加入到文化傳承的行列中來。
這天,吳賢收到了蔡先生發來的照片——台灣的一所中學正在舉辦“古董文化進校園”活動,學生們圍著展櫃裏的古董,認真地聽專家講解。蔡先生在照片下留言“吳老師,您看,文化傳承的種子已經在台灣的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了。”
吳賢看著照片,心裏滿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剛開始做鑒寶直播時,隻是想幫助更多人避免被騙,沒想到如今能走到這一步——不僅建立了公益平台,推廣了傳統工藝,還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為文化傳承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晚上,吳賢又來到守藏齋。陳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樹下,手裏拿著一張剛收到的明信片,上麵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照片,寄件人是馬大爺。“馬大爺在明信片上寫,博物館經常組織人去講解那些修複好的佛經手稿,很多遊客都很感興趣,還有不少學者專門去研究。”陳默笑著把明信片遞給吳賢。
吳賢接過明信片,看著上麵馬大爺樸實的字跡,心裏暖暖的。他抬頭望向夜空,星星閃爍,仿佛在為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祝福。他知道,屬於他的守藏之路還很長,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但他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因為他相信,隻要有人願意為文化傳承付出努力,中華文脈就會永遠生生不息。
守藏齋的燈光依舊亮著,照亮了院子裏的桂花樹,也照亮了文化傳承的漫漫長路。而吳賢的鑒寶與傳承之旅,仍在繼續。
守藏齋的月光灑在吳賢手中的明信片上,馬大爺那筆略顯笨拙的字跡仿佛帶著敦煌的風沙氣息。他想起修複佛經手稿時,馬大爺每天清晨都會提著一壺熱茶來院子裏,靜靜看著老周工作,偶爾還會念叨幾句太爺爺當年手抄經文的往事。那些藏在時光裏的守護故事,正是文化傳承最動人的注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第二天一早,公益平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申請——來自新疆喀什的一所維吾爾族小學,希望能開展“古董文化進校園”活動。校長在申請裏寫道“我們學校裏有不少學生是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孩子,他們常常聽父母講起沙漠裏的古城遺址和出土的文物,對古董文化充滿好奇。希望能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古董,了解中華文化的多元魅力。”
吳賢立刻聯係了新疆當地的文物局,得知喀什地區有很多民間藏家,手裏藏著不少少數民族特色的古董,比如維吾爾族的手工地毯、哈薩克族的銀飾、柯爾克孜族的馬鞍等。他決定親自帶隊去喀什,不僅要給孩子們帶去古董文化課程,還要開展一次少數民族古董普查,保護這些獨特的文化遺產。
一周後,吳賢和公益平台的誌願者團隊抵達喀什。剛下飛機,就感受到了濃鬱的民族風情——街道兩旁的建築色彩鮮豔,集市上擺滿了手工地毯和銀飾,耳邊傳來悠揚的維吾爾族民歌。當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員阿依古麗早已在機場等候“吳老師,歡迎來到喀什!我們已經聯係好了幾位民間藏家,明天就可以帶你們去拜訪。”
第二天,吳賢跟著阿依古麗來到一位維吾爾族老藏家買買提的家裏。買買提老人已經七十多歲了,家裏的客廳裏擺滿了各種古董,最顯眼的是一幅掛在牆上的手工地毯,上麵繡著複雜的幾何圖案,色彩鮮豔奪目。“這是我爺爺年輕時織的地毯,用的是天然染料,已經有八十多年了。”買買提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漢語介紹道,“我們維吾爾族的地毯織法有上百種,每種圖案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這個太陽圖案,代表著對光明的向往。”
吳賢仔細觀察地毯的織法和染料“這地毯的工藝太精湛了!天然染料經過這麽多年,顏色還是這麽鮮豔,比現代化學染料更有生命力。您願意把這地毯的資料錄入我們的普查係統嗎?我們會為它建立檔案,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種織毯工藝。”
買買提老人高興地答應了“當然願意!這些老物件是我們民族的寶貝,能讓更多人知道它們的價值,我很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和誌願者團隊走訪了十幾位民間藏家,收集了近百件少數民族古董的資料,包括手工地毯、銀飾、馬鞍、樂器等。每一件古董背後,都藏著獨特的民族文化故事——哈薩克族的銀飾上刻著草原上的動物圖案,記錄著遊牧生活的點滴;柯爾克孜族的馬鞍上鑲嵌著寶石,象征著對勇敢者的讚美;塔吉克族的鷹笛用鷹的翅膀骨製成,吹奏出的旋律仿佛能讓人看到帕米爾高原上的雄鷹翱翔。
在維吾爾族小學的“古董文化進校園”活動中,吳賢和誌願者們帶來了從藏家那裏借來的古董,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孩子們圍著展桌,好奇地觸摸著手工地毯的紋理,觀察著銀飾上的圖案,聽吳賢講每一件古董背後的故事。有個叫阿卜杜熱合曼的小男孩,指著馬鞍上的寶石問“吳老師,這些寶石是從哪裏來的?古代的人是怎麽把它們鑲嵌上去的?”
吳賢笑著回答“這些寶石來自帕米爾高原,古代的工匠們用手工工具一點點把寶石打磨光滑,再小心翼翼地鑲嵌到馬鞍上,有時候一件馬鞍要做上好幾年。這種精湛的工藝,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親手製作了簡單的民族手工藝品,送給吳賢和誌願者們。阿卜杜熱合曼送給吳賢一個用彩繩編織的小掛件“吳老師,這是我自己編的,代表著我們對您的感謝。我以後也要當文物保護工作者,保護我們民族的寶貝。”
離開喀什前,吳賢和當地文物局、民間藏家一起成立了“喀什少數民族古董保護協會”,定期舉辦古董展覽和工藝培訓,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阿依古麗握著吳賢的手說“謝謝您為我們喀什的文物保護做了這麽多事,這些少數民族古董不僅是我們的寶貝,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更多人來守護。”
回到北京後,吳賢把喀什的少數民族古董資料整理成冊,在公益平台上開設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專欄”,還聯合國家民族博物館舉辦了“多彩中華——少數民族古董展”。展覽開幕那天,不少少數民族同胞特意趕來參觀,看到自己民族的古董被精心展示,臉上滿是自豪。一位來自新疆的遊客激動地說“沒想到在首都能看到這麽多家鄉的老物件,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的記憶,能被這麽多人關注和保護,我太開心了!”
展覽的成功,讓吳賢更加意識到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他開始籌劃在雲南、貴州、青海等多民族聚居地區開展類似的普查和展覽活動,讓中華文化的多元魅力被更多人看見。
這天,吳賢正在辦公室整理雲南少數民族古董的普查計劃,陳默老先生突然打來電話“小吳,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我在整理我爺爺的舊物時,發現了一本民國時期的古董鑒定手冊,裏麵記錄了很多當時鑒別高仿品的方法,還有不少失傳的古董修複技巧,對你肯定有幫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吳賢立刻趕到守藏齋,陳默老先生正坐在桌前,手裏拿著一本泛黃的手冊。手冊的封麵已經磨損,上麵寫著“守藏鑒定要訣”五個字,是陳守藏先生的筆跡。吳賢小心翼翼地翻開手冊,裏麵的字跡工整秀麗,詳細記錄了瓷器、青銅器、古畫等各類古董的鑒定要點,還有不少手繪的插圖,標注著高仿品和真品的區別。
“你看這一頁,”陳默老先生指著其中一頁,“我爺爺當年發現,民國時期有個造假團夥專門仿造宋代汝窯,他們會在釉麵裏加一種特殊的礦物質,讓釉色看起來更像天青色,但這種礦物質在陽光下會泛出淡淡的紫光,隻要仔細觀察就能分辨。這種鑒別方法,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
吳賢如獲至寶,把手冊小心翼翼地收好“謝謝您,陳老先生!這本手冊太珍貴了,我會把裏麵的內容整理出來,分享給專家團隊和誌願者,讓這些失傳的鑒定技巧重新發揮作用。”
接下來的一個月,吳賢和專家團隊一起,將《守藏鑒定要訣》裏的內容進行了係統整理,結合現代鑒定技術,編寫了一本《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古董鑒定指南》,免費發放給藏家和文物保護工作者。不少老藏家看到指南後,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很多傳統的鑒定方法因為沒有文字記錄,慢慢就失傳了,現在有了這本指南,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別古董,還能讓這些老手藝傳下去。”
隨著公益平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少國際組織也開始關注吳賢的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動聯係吳賢,希望能合作開展“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聯合沿線國家的文物保護機構,共同保護和傳承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
吳賢欣然答應,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一起,先後走訪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伊朗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當地的文物保護機構和藏家交流經驗,開展聯合普查活動。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吳賢看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驛站遺址,裏麵出土了不少中國唐代的瓷器和絲綢殘片。當地文物局的負責人說“這些文物證明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我們希望能和中國的專家合作,共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吳賢參觀了當地的古董市場,發現不少中國明清時期的瓷器,還有用中國絲綢製作的地毯。一位當地藏家告訴吳賢“古代絲綢之路把中國和伊朗連接起來,我們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這些古董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能和中國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合作,共同守護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榮幸。”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開展,讓中國的古董文化和文物保護經驗走向了世界,也讓吳賢認識到,文化傳承不僅是一個國家的事,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他開始在公益平台上開設“國際文化交流專欄”,分享沿線國家的文物保護故事和古董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這天,吳賢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來的郵件,邀請他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並在論壇上做主題演講。郵件裏寫道“您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麵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和國際文化交流方麵的實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了寶貴的經驗,我們期待您能在論壇上分享您的故事和見解。”
吳賢站在辦公室的窗前,望著遠處的故宮,心裏滿是感慨。從最初的鑒寶直播,到公益平台的建立,再到國際文化交流,他走過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那些默默守護文化的人——陳守藏先生、馬大爺、買買提老人、蔡先生,還有無數的專家、誌願者和藏家。他們就像點點星光,匯聚成了文化傳承的璀璨星河。
論壇舉辦那天,吳賢穿著一身中式禮服,站在演講台上,手裏拿著一本《守藏故事集》。“在中國,有一位叫陳守藏的古董收藏家,他生於清末,一生致力於保護古董,打擊造假。他說,‘吾畢生守藏,非為牟利,實為護中華文脈’。”吳賢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整個會場,“我今天站在這裏,想和大家分享的,不僅是中國的古董文化,更是一種守護文化的精神。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需要我們每個人用心去守護,用行動去傳承。”
演講結束後,不少國家的文物保護機構負責人主動來找吳賢,希望能和公益平台合作,開展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專家握著吳賢的手說“您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文化傳承需要這樣的堅持和熱愛。我們意大利有很多古羅馬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文物,希望能和中國的專家合作,共同探索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方法。”
從巴黎回來後,吳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和藏家寄來的明信片,上麵寫著他們對文化傳承的祝福和期待。有來自撒馬爾罕的古代驛站照片,有來自伊斯法罕的中國瓷器照片,還有來自喀什的維吾爾族手工地毯照片。吳賢把這些明信片一一貼在守藏齋的牆上,組成了一幅“世界文化傳承地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天晚上,吳賢又來到守藏齋。陳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樹下,手裏拿著那本《守藏鑒定要訣》,旁邊放著一杯熱茶。“小吳,你看,這就是我爺爺當年的心願——讓更多人了解古董,守護文化。現在,你做到了。”
吳賢在陳默老先生身邊坐下,望著牆上的“世界文化傳承地圖”,心裏滿是溫暖。他知道,文化傳承的路沒有終點,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但隻要有這份守護的初心,有無數人的共同努力,中華文脈就會永遠生生不息,世界文化遺產也會在交流與合作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守藏齋的燈光依舊亮著,照亮了院子裏的桂花樹,也照亮了文化傳承的漫漫長路。而吳賢的鑒寶與傳承之旅,仍在繼續。
守藏齋牆上的“世界文化傳承地圖”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每張明信片背後的故事都像一顆散落的珍珠,被吳賢用“傳承”這條線細細串聯。他指尖劃過一張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明信片——上麵是烏菲茲美術館的《蒙娜麗莎》,寄件人是論壇上認識的意大利文物修複專家,背麵寫著“期待與你共同守護人類的文化瑰寶”。
這天清晨,公益平台的郵箱收到一封特殊的郵件,發件人是西藏拉薩市文物局。郵件裏說,當地一座千年古寺在修繕時,發現了藏經閣的夾層裏藏著一批元代的藏文佛經,部分經卷因年久失修,紙張已經酥脆,急需專業修複。“我們聯係了國內多位古籍修複專家,但藏文佛經的修複涉及特殊的宗教文化和文字體係,很少有人有相關經驗,希望你們能派專家來幫忙。”
吳賢的心立刻提了起來。元代藏文佛經不僅是重要的宗教文獻,更是研究元代漢藏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一旦損壞,損失無法估量。他立刻翻閱公益平台的專家庫,發現老周雖然擅長古籍修複,但對藏文佛經的特殊工藝並不了解。他想起之前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認識的一位藏族學者——洛桑紮西,他不僅精通藏文,還研究過藏傳佛教古籍的修複工藝。
吳賢立刻給洛桑紮西打去電話,說明情況。洛桑紮西一聽是修複元代藏文佛經,立刻答應下來“這些佛經是我們藏族的文化瑰寶,我一定要幫忙!我還認識幾位藏族老工匠,他們掌握著傳統的藏紙製作和經卷修複技藝,我們一起去拉薩。”
一周後,吳賢、老周和洛桑紮西帶著幾位藏族老工匠,一起登上了前往拉薩的飛機。抵達拉薩後,他們不顧高原反應,立刻前往古寺。古寺的住持帶著他們來到藏經閣,小心翼翼地打開夾層——裏麵整齊地疊放著幾十卷用藏紅花染色的經卷,經卷的封麵用金粉書寫著藏文經文,雖然部分紙張已經泛黃酥脆,但依舊能看出當年的莊重與精美。
洛桑紮西拿起一卷經卷,用手指輕輕撫摸著紙張“這是用傳統藏紙製作的,藏紙用的是狼毒草的纖維,防水防蟲,能保存上千年。但這裏氣候幹燥,經卷長期處於密閉環境中,紙張失去了水分,變得酥脆易碎。”他轉頭對老工匠說,“我們需要先按照傳統方法製作藏紙,再用酥油和藏紅花調製特殊的漿糊,才能進行修複。”
接下來的一個月,吳賢和團隊在古寺的偏殿裏搭建了臨時修複室。藏族老工匠負責製作藏紙——將狼毒草的根去皮、捶打、煮爛,製成紙漿,再用竹簾抄紙、晾曬,每一步都遵循著千年的傳統工藝;洛桑紮西則負責辨認經卷上的藏文,確保修複過程中不破壞經文的完整性;老周和吳賢則協助進行經卷的除塵、脫水和拚接。
修複過程中,吳賢發現這些經卷裏不僅有佛教經典,還有幾卷記錄著元代漢藏工匠合作建造寺廟的內容,上麵用漢文和藏文兩種文字書寫,是漢藏文化交流的直接證據。“這些內容太珍貴了!”吳賢激動地對洛桑紮西說,“我們修複完成後,一定要把這些經卷的內容整理出來,出版成冊,讓更多人了解元代漢藏文化交流的曆史。”
洛桑紮西點點頭“這些經卷不僅是宗教遺產,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我們藏族有句諺語,‘文化像江河,隻有相互匯聚,才能奔騰不息’。”
一個月後,最後一卷經卷修複完成。當住持看到修複好的經卷重新放回藏經閣時,激動得熱淚盈眶“感謝你們保住了我們古寺的珍寶!這些經卷承載著千年的信仰和文化,以後我們會好好保護它們,讓它們繼續傳承下去。”
離開拉薩前,吳賢和洛桑紮西一起拜訪了當地的藏文古籍研究中心,將修複藏文佛經的經驗整理成文字,還拍攝了傳統藏紙製作和經卷修複的視頻,希望能為更多藏文古籍的保護參考。洛桑紮西握著吳賢的手說“以後再有類似的文物保護工作,我們還要一起合作,守護好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
回到北京後,吳賢把拉薩修複藏文佛經的經曆寫成文章,發表在公益平台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網,引起了廣泛關注。不少國外的古籍修複專家發來郵件,希望能學習藏文佛經的修複工藝,還有一些研究機構提出要與公益平台合作,開展不同語種古籍的保護研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天,吳賢正在辦公室整理拉薩帶回的資料,前台突然打來電話,說有位來自日本的文物學家想見他。“這位學者叫山田一郎,研究中國宋代文化多年,說是看到您修複藏文佛經的文章,特意來中國拜訪,想和您交流古籍保護的經驗。”
吳賢趕緊來到接待室,隻見一位穿著西裝的日本老人正坐在沙發上,手裏拿著一本翻舊的《宋代文化研究》。“吳老師,您好!我是山田一郎,早就聽說您在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麵做了很多工作,今天能見到您,非常榮幸。”山田一郎起身鞠躬,語氣恭敬。
“山田先生,您好!歡迎來到中國。”吳賢笑著回應,“您研究宋代文化,正好我們公益平台最近在整理宋代古籍的資料,有很多問題想向您請教。”
山田一郎從包裏拿出一本線裝書,遞給吳賢“這是我在日本收藏的一本宋代刻本《論語》,雖然不是孤本,但保存得比較完整,想請您幫忙鑒定一下版本。另外,我還想和您探討一下宋代古籍的保護方法,日本有一些傳統的古籍修複技藝,或許能和中國的方法相互借鑒。”
吳賢接過《論語》刻本,仔細觀察紙張和字體“這是宋代浙本《論語》,字體秀麗,刻工精湛,是宋代刻書的典型代表。您看這紙張,是宋代常用的竹紙,雖然已經有近千年曆史,但纖維還比較堅韌,說明保存得很好。”他又翻到書的末尾,看到一行題跋“這裏記錄了這本書的流傳過程,從宋代到明代,再到清代流傳到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和山田一郎圍繞宋代古籍的保護展開了深入交流。山田一郎介紹了日本的“和紙”製作技藝和古籍修複方法,吳賢則分享了中國傳統的古籍修複工藝和現代科技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兩人還一起參觀了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複中心,看到修複師們用傳統方法修複宋代古籍時,山田一郎感慨道“中日兩國的文化一脈相承,文物保護的理念也有很多相通之處,以後我們應該加強合作,共同守護東亞的文化遺產。”
離開中國前,山田一郎邀請吳賢明年去日本參加“東亞古籍保護論壇”,分享中國在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麵的經驗。吳賢欣然答應“文化傳承需要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很期待能去日本學習,也希望能把中國的文化傳承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這天晚上,吳賢回到守藏齋,發現陳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樹下,手裏拿著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守藏齋早年的樣子,陳守藏先生正和幾位學者一起整理古籍。“我今天整理舊物時發現的,”陳默老先生笑著說,“我爺爺當年就主張文化交流,經常和國內外的學者探討古董鑒定和保護,沒想到幾十年後,你也在做同樣的事。”
吳賢在陳默老先生身邊坐下,看著照片上的陳守藏先生,心裏滿是感慨。他想起這些年走過的路——從潘家園的鑒寶直播,到公益平台的建立;從敦煌的佛經修複,到喀什的少數民族古董普查;從兩岸文化交流,到國際間的文物保護合作。每一步,都離不開“傳承”二字,離不開無數人對文化的熱愛與守護。
陳默老先生把一本舊相冊遞給吳賢“這裏麵有很多我爺爺當年收藏的古董照片,還有他寫的鑒定筆記,你拿去看看,或許對你有幫助。”
吳賢接過相冊,小心翼翼地翻開。裏麵的照片雖然有些模糊,但依舊能看出古董的精美——宋代的汝窯瓷瓶、元代的青花梅瓶、明代的書畫,每一張照片下麵都有陳守藏先生的手寫筆記,記錄著古董的特征和鑒定要點。翻到最後一頁,吳賢看到一張陳守藏先生和幾位年輕人的合影,筆記上寫著“文化傳承,重在青年。”
吳賢合上相冊,抬頭望向夜空。星星在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仿佛在為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祝福。他知道,屬於他的守藏之路還很長,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或許會遇到更難修複的文物,或許會有更廣闊的文化交流平台,或許會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文化傳承的行列中來。但無論遇到什麽,他都會堅定地走下去,因為他相信,隻要有人願意為文化傳承付出努力,中華文脈就會永遠生生不息,人類的文化遺產也會在交流與合作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守藏齋的燈光依舊亮著,照亮了院子裏的桂花樹,也照亮了文化傳承的漫漫長路。而吳賢的鑒寶與傳承之旅,仍在繼續。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