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3章 屍易無限(208)
字數:14446 加入書籤
我們迅速收拾好行李,將抗高原反應的藥物、氧氣瓶、保溫設備一一塞進背包,還特意帶上了適合高海拔地區使用的輕便考古工具。告別艾力局長和新疆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時,艾力局長特意給我們裝了幾袋當地的饢和風幹肉“西藏那邊飲食可能不太習慣,這些東西能頂餓,路上也方便攜帶。”
飛機從喀什起飛,穿過連綿的雪山,最終降落在日喀則和平機場。一出艙門,一股凜冽的寒風就撲麵而來,空氣中的氧氣明顯比低海拔地區稀薄,胖子剛走了幾步就開始喘“這地方也太缺氧了,感覺吸進去的氣都不夠用。”
西藏文物局的紮西局長早已在機場等候,他穿著藏青色的藏袍,腰間係著彩色的腰帶,手裏拿著一個銅製的轉經筒,臉上帶著熱情的笑容“歡迎你們來西藏!墓葬在日喀則西南的薩迦縣境內,坐落在一座海拔四千五百米的山腳下。盜墓賊挖了兩個很深的盜洞,我們在盜洞裏發現了吐蕃文木牘的殘片和鎏金銅飾,情況很緊急。”
我們坐上越野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往薩迦縣趕。車窗外,雪山巍峨,草原遼闊,成群的犛牛在草地上悠閑地吃草,五彩的經幡在風中飄揚。紮西局長一邊開車一邊介紹“從盜洞裏發現的鎏金銅飾來看,墓主人很可能是吐蕃時期的‘大論’(相當於宰相),地位很高。吐蕃時期的墓葬本來就少,保存完好的更是罕見,這座墓葬對研究吐蕃曆史太重要了。”
抵達墓葬所在地時,我們看到幾頂白色的帳篷搭在山腳下,周圍拉著紅色的警戒線,幾名考古隊員正戴著氧氣瓶,在盜洞周圍清理積雪。紮西局長指著一個深約十米的盜洞說“這個盜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們用內窺鏡看過,主墓室裏有積水和冰層,很多文物都被凍在冰裏,要是不盡快處理,文物可能會被凍裂。”
老煙槍蹲在盜洞邊,從背包裏掏出一個溫度計,往洞裏伸了伸“洞內溫度5c,濕度70,又冷又潮,文物很容易受損。咱們得先在盜洞周圍搭建保溫棚,用加熱器提高洞內溫度,等冰層融化一部分再進去。另外,高海拔地區體力消耗大,大家每隔一小時就得吸一次氧,千萬別硬撐。”
shirley楊拿出便攜式冰層探測儀,在盜洞周圍掃描“探測儀顯示主墓室裏的冰層約有三十厘米厚,下麵可能藏著大量文物。咱們得準備好融冰劑,慢慢融化冰層,不能用蠻力鑿冰,不然會損壞文物。”
阿貴則蹲在盜洞邊,仔細觀察著泥土裏的殘片,突然撿起一片黑色的木片“你們看!這是吐蕃文木牘的殘片!上麵的文字是吐蕃時期的‘藏文楷書’,雖然隻有幾個字,但能看出是與佛教相關的內容,和我之前見過的吐蕃文佛經拓片很像!”他小心翼翼地把木片放進保溫盒,又在筆記本上畫出文字的形狀,“主墓室裏說不定有完整的吐蕃文佛經或文書。”
胖子則在搭建保溫棚,他扛著鋼管和保溫布,雖然呼吸有些急促,但動作依然麻利“這高海拔地區幹活就是費勁,不過一想到能發掘吐蕃時期的文物,我就渾身是勁!等會兒融冰的時候,我來幫忙搬設備,保證不拖大家後腿。”
接下來的五天,我們都在進行發掘前的準備工作。老煙槍每天都會煮一大鍋酥油茶,分發給所有人,酥油茶既能保暖,又能緩解高原反應。他還在保溫棚裏放了幾個氧氣瓶,方便大家隨時吸氧“在高原上,身體是第一位的,隻有身體好,才能好好發掘文物。”
shirley楊和幾名考古隊員一起,配製融冰劑,小心翼翼地往盜洞裏噴灑。融冰劑的效果很好,洞內的冰層慢慢開始融化,融化的水順著預先挖好的排水溝流出來。為了防止水溫過低凍傷文物,shirley楊還在排水溝裏安裝了加熱管,確保水溫保持在5c左右“融冰一定要慢,不能急,要是冰層融化太快,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開裂。”
阿貴則每天都在研究盜洞裏清理出來的木片殘片,他對照著隨身攜帶的《吐蕃文詞典》,一點點辨認上麵的文字。有天下午,他突然興奮地喊道“你們看!這幾片木片能拚出‘文成公主’四個字!還有‘釋迦牟尼’的字樣,說明這木牘可能記載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傳播佛教的事跡!”
當洞內的冰層融化得差不多,溫度穩定在10c時,我們開始準備進入主墓室。我們穿上厚厚的防寒服,背著氧氣瓶,戴著安全帽,沿著盜洞慢慢往下爬。盜洞很狹窄,爬了約十米,終於到達主墓室。主墓室的規模很大,約25平方米,頂部有彩繪的“佛教壁畫”,雖然大部分已經脫落,但依然能看到佛像和飛天的輪廓。墓室的中央放著一具巨大的石棺,石棺的表麵雕刻著精美的“蓮紋”和“飛天紋”,是吐蕃時期佛教藝術的典型風格。石棺的周圍散落著一些文物,有鎏金銅飾、陶瓷器、吐蕃文木牘,還有幾尊小型的銅製佛像,部分文物還沾著未完全融化的冰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太好了!石棺還沒被打開!”紮西局長激動地說,“這說明裏麵的文物可能還完好,咱們得小心地打開石棺,看看裏麵有什麽。”
shirley楊先用軟毛刷輕輕掃去石棺表麵的冰碴,然後仔細檢查石棺的縫隙“石棺的蓋子用銅釘固定著,銅釘已經生鏽,得用特製的工具慢慢撬開,不能用蠻力,不然會損壞石棺上的雕刻。”
胖子和幾名考古隊員一起,用細鋼釺小心翼翼地撬開銅釘。過了約兩個小時,隨著“嘎吱”一聲輕響,石棺的蓋子終於被撬開了一條縫。我們立刻用支撐杆把蓋子頂住,防止蓋子滑落,然後往石棺裏望去——石棺裏麵鋪著一層厚厚的絲綢,絲綢雖然已經有些腐朽,但上麵的花紋還能隱約辨認,是中原風格的“雲氣紋”和吐蕃風格的“蓮紋”相結合的圖案。絲綢上放著墓主人的屍骨,屍骨的周圍擺放著大量的陪葬品,有金冠、銀鐲、玉璧、銅製佛像、吐蕃文木牘,還有幾卷用絲綢包裹的佛經,這些文物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太珍貴了!”我們都非常興奮,張教授蹲在石棺邊,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頂金冠,“這金冠上鑲嵌著綠鬆石和紅珊瑚,上麵雕刻著佛教的‘八寶紋’,是吐蕃貴族的象征。你們看金冠的兩側,還有中原風格的‘龍紋’,說明吐蕃與中原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尤其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後,中原文化對吐蕃的影響越來越深。”
阿貴則小心地拿起一卷吐蕃文木牘,用軟毛刷輕輕掃去上麵的冰碴“這木牘上的吐蕃文很清晰,記載的是吐蕃與唐朝的文化交流!上麵寫著‘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佛經、醫書、農書,吐蕃王鬆讚幹布命人翻譯’,貞觀十五年是公元641年,這正好對應史書記載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時間!”
shirley楊則在清理絲綢時,發現了一件精美的“緙絲佛像”,緙絲的工藝非常精湛,佛像的麵部表情栩栩如生,衣紋細膩流暢“這是中原地區的緙絲工藝,在吐蕃時期的墓葬裏發現中原緙絲佛像,說明文成公主入藏時確實帶來了大量的中原手工業技術,促進了吐蕃手工業的發展。這件緙絲佛像太珍貴了,是研究中原與吐蕃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證據。”
老煙槍則在石棺的角落裏發現了一個陶罐,裏麵裝著一些黑色的顆粒,他聞了聞,又用手指撚了撚“這是吐蕃時期的青稞種子,在低溫環境下能保存這麽久,真是個奇跡。咱們可以把這些種子交給農業研究所,說不定能培育出古代青稞的品種,研究吐蕃時期的農業發展情況。”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都在主墓室裏清理文物。阿貴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吐蕃文木牘和佛經的解讀上,他每天都捧著木牘和佛經,對照著《吐蕃文詞典》和漢文佛經,逐字逐句地翻譯。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就用手機拍下來,發給國內研究吐蕃文的專家請教。有天深夜,阿貴突然興奮地叫醒我們,手裏舉著一卷佛經“你們看!這卷佛經是用漢文和吐蕃文兩種文字書寫的!漢文是《金剛經》的內容,吐蕃文是對應的翻譯,這說明文成公主入藏後,吐蕃開始大規模翻譯漢文佛經,促進了佛教在吐蕃的傳播!”
shirley楊在修複一件銅製佛像時,發現佛像的底座上刻著漢文和吐蕃文兩種文字“漢文寫的是‘大唐長安造’,吐蕃文的意思是‘供奉於大昭寺’,這尊佛像應該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吐蕃的,後來被當作陪葬品放入墓中。這尊佛像不僅是中原與吐蕃文化交流的見證,也反映了吐蕃對唐朝文化的尊崇。”
老煙槍則負責文物的安全防護,他每天都會檢查保溫棚裏的溫度和濕度,確保文物不會受到低溫和潮濕的影響。他還在主墓室的入口處放置了幾個保溫箱,把清理出來的文物及時放進保溫箱裏“吐蕃時期的文物很脆弱,尤其是絲綢和木牘,稍微不注意就會損壞,咱們得時刻小心。”
胖子則負責文物的搬運和保管,他每天都會仔細檢查保溫箱的密封情況,確保文物不會受到低溫和氧氣的影響。閑暇時,他還會跟著當地的藏族村民學習騎馬,雖然摔了好幾次,但依然樂此不疲“在西藏騎馬太爽了,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騎著馬走遍西藏的草原和雪山!”
就在我們準備清理耳室的時候,警方突然傳來了好消息——他們根據我們的盜墓賊留下的工具和腳印,在日喀則市區的一個古玩店裏抓獲了兩名盜墓賊,還繳獲了大量被盜的吐蕃時期文物,包括金鐲、玉璧、吐蕃文木牘和銅製佛像。
“太好了!這些文物終於追回來了!”我們都非常高興,紮西局長激動地說,“盜墓賊交代,他們還把一部分文物賣給了一個叫‘洛桑’的文物販子,這個‘洛桑’經常在西藏和尼泊爾之間倒賣文物,警方已經聯合邊境部門展開追捕,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獲,追回剩下的文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我們跟著警方去了古玩店的臨時扣押點,看到繳獲的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其中一件“吐蕃王金印”格外引人注目,金印上刻著吐蕃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漢文是“吐蕃大論印”,吐蕃文是對應的官職名稱,是吐蕃時期貴族權力的象征。阿貴仔細檢查了幾卷木牘,發現其中一卷是吐蕃時期的“法律條文”,記載了吐蕃的刑罰製度和稅收政策,對研究吐蕃時期的法律史具有極高的價值。
“這卷法律條文太重要了!”阿貴激動地說,“裏麵寫著‘盜佛者,斬;私藏佛經者,杖一百’,說明吐蕃時期對佛教非常尊崇,對盜竊佛教相關物品的懲罰很嚴厲,這和文成公主入藏後吐蕃大力推崇佛教的曆史背景相吻合。”
回到墓葬發掘現場後,我們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進行了清理和登記,然後開始清理耳室。東耳室裏存放著大量的陶瓷器和青銅器,有陶罐、陶碗、青銅鼎、青銅劍等,這些文物上都刻著精美的花紋,有的刻著吐蕃文的銘文,有的刻著中原風格的“纏枝蓮紋”,體現了吐蕃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西耳室裏則存放著一些絲織品和佛經,絲織品有中原風格的絲綢和吐蕃風格的氆氌,佛經則有漢文和吐蕃文兩種版本,其中一卷漢文佛經的末尾還寫著“大唐開元年間,長安西明寺僧玄奘譯”,說明這卷佛經是玄奘翻譯的版本,通過文成公主入藏傳入吐蕃。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我們對這座吐蕃時期墓葬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木牘記載,我們確定墓主人是吐蕃時期的“大論”“祿東讚”(與吐蕃著名大臣祿東讚同名,為其後代),他曾輔佐吐蕃讚普(國王)赤德祖讚,積極推動與唐朝的文化交流,對吐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墓葬規模宏大,陪葬品豐富,反映了吐蕃時期的強盛和與中原文化的密切交流,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後,中原文化對吐蕃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發掘工作結束的那天,西藏文物局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慶祝儀式,當地的藏族村民穿著節日的盛裝,手捧哈達,向我們表示祝賀。紮西局長親自為我們頒發了榮譽證書,還邀請我們參加吐蕃時期文物特展的籌備工作。
“這些文物是吐蕃曆史文化的見證,也是中原與西藏文化交流的瑰寶,”紮西局長說,“我們打算在日喀則博物館舉辦一場‘吐蕃文明特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吐蕃時期的曆史文化,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偉大事跡,了解中原與西藏自古以來的密切聯係。希望你們能繼續支持我們的工作,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爽快地答應了紮西局長的邀請,開始參與特展的籌備工作。shirley楊負責文物的展示設計,她根據文物的文化特色,將展示區分為“政治交流”“文化融合”“宗教傳播”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采用了對應的場景布置,比如“政治交流”區還原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場景,“文化融合”區展示了中原與吐蕃風格結合的文物,“宗教傳播”區則還原了吐蕃時期的佛教寺廟場景,讓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吐蕃時期的曆史文化和中原與西藏的文化交流。
阿貴則負責展覽的講解和文物解讀,他編寫了詳細的講解詞,還製作了吐蕃文與漢文的對照展板,教觀眾辨認簡單的吐蕃文。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吐蕃文木牘臨摹區”,讓觀眾通過臨摹吐蕃文木牘,感受古代吐蕃文字的魅力。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曆史,他還製作了文成公主入藏路線圖,標注了沿途的重要地點和文化遺跡。
老煙槍則在博物館的院子裏搭建了一個“吐蕃草藥園”,種植了吐蕃時期常見的艾草、薄荷、青稞等植物,還設置了科普展板,介紹這些植物在吐蕃時期的用途,比如艾草用於入藥,薄荷用於清熱,青稞用於製作糌粑,讓觀眾了解吐蕃時期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他還經常在草藥園裏給觀眾講解草藥的知識,很多觀眾都聽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對青稞的種植和用途充滿了好奇。
胖子則負責文物的搬運和安保,他每天都會仔細檢查展櫃的安全情況,還會向觀眾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他還和當地的學校合作,組織學生來博物館參觀,給孩子們講解吐蕃時期的曆史故事,比如“文成公主入藏”“鬆讚幹布統一吐蕃”等,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還時不時提出各種問題,胖子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有個藏族小朋友好奇地問“叔叔,文成公主帶來的佛經現在還在嗎?”胖子笑著說“當然在啦,這次我們發掘的文物裏就有文成公主時期的佛經,以後你長大了,也可以來研究這些文物,了解咱們西藏的曆史。”
經過六個月的努力,“吐蕃文明特展”如期舉辦。開展那天,日喀則博物館裏人頭攢動,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還有來自國外的學者,大家都想親眼看看吐蕃時期的文物。看著觀眾們驚歎的表情,聽著他們對文物的讚美,我們心裏都充滿了成就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真沒想到,咱們能在這麽高海拔的地方發掘出這麽珍貴的文物,”胖子喝著酥油茶,笑著說,“以前我總覺得西藏很神秘,通過這些文物,我才知道西藏和中原的聯係這麽緊密,文成公主入藏為西藏的發展做出了這麽大的貢獻。以後我還要來西藏,發掘更多的文物,了解更多的西藏曆史。”
shirley楊點點頭“吐蕃時期雖然是西藏曆史上的一個特定時期,但它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成公主入藏不僅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也促進了西藏與中原的民族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護好這些文物,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共同記憶,讓更多的人了解西藏與中原自古以來的血肉聯係。”
老煙槍抽著煙,望著遠處的雪山,感慨地說“我這輩子走南闖北,去過很多地方,西藏的文物最讓我震撼。這裏的每一件金冠、每一卷文書、每一尊佛像,都在訴說著吐蕃與中原的文化交流,訴說著文成公主入藏的傳奇故事。咱們得把這些故事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文明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
阿貴捧著剛出版的《吐蕃文木牘解讀》,指尖在書頁上輕輕摩挲,眼神裏滿是對未來研究的憧憬。“你們看這幾頁,”他翻開書裏夾著彩圖的章節,指著上麵的吐蕃文木牘照片,“這卷木牘詳細記載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吐蕃派使者前往長安學習紡織技術的過程,裏麵提到‘使者攜吐蕃織工十人,赴長安西市織坊學習,三年而歸,帶回緙絲、蜀錦技藝’,這就能解釋為什麽咱們在墓裏發現了中原風格的緙絲佛像——這些技藝正是通過這種官方交流傳入吐蕃的。”
張教授湊過來,仔細看著木牘上的文字,點點頭說“這段記載填補了史書中的空白。《舊唐書》裏隻說文成公主‘帶來工匠數百’,卻沒提後續的技術交流,這卷木牘正好補充了這部分曆史,太有價值了。”
就在我們圍著阿貴的新書討論時,紮西局長拿著一封電報匆匆走進帳篷“有個緊急情況,咱們在清理西耳室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暗格,裏麵藏著一個紫檀木盒子,盒子上有鎖,而且鎖孔裏似乎有機關,不敢輕易打開,你們快過來看看。”
我們立刻跟著紮西局長來到主墓室的西耳室。西耳室的角落裏,一個半米見方的紫檀木盒子嵌在石壁中,盒子表麵雕刻著繁複的佛教八寶紋,正中央有一個銅製的鎖孔,鎖孔周圍刻著一圈吐蕃文。阿貴蹲在盒子前,仔細辨認著吐蕃文“這上麵寫的是‘非誠心向佛者,啟之必遭天譴’,看來這盒子裏裝的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文物,而且設置了防盜機關。”
老煙槍從背包裏掏出一套特製的工具,包括細鐵絲、放大鏡和微型攝像頭“先別著急開鎖,我用微型攝像頭看看鎖孔裏的機關結構,要是有暗器,貿然開鎖會有危險。”他小心翼翼地將微型攝像頭伸進鎖孔,屏幕上很快顯示出鎖孔內部的畫麵——裏麵有三根細如發絲的銅針,一旦觸動,很可能會觸發藏在盒子裏的毒針或火藥。
“這是吐蕃時期常見的‘三針鎖’,”老煙槍盯著屏幕說,“得用三根細鐵絲同時頂住銅針,才能打開鎖。胖子,你幫我扶著工具,保持穩定,高海拔地區手容易抖,咱們得一次成功。”
胖子屏住呼吸,雙手穩穩地扶住老煙槍的手腕,老煙槍則用三根細鐵絲,一點點探進鎖孔。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帳篷裏靜得能聽到每個人的呼吸聲。突然,“哢嗒”一聲輕響,鎖開了。我們都鬆了一口氣,小心翼翼地打開紫檀木盒子——裏麵鋪著一層紅色的氆氌,氆氌上放著一卷用金粉書寫的佛經,還有一枚晶瑩剔透的玉印。
“這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張教授激動地拿起佛經,“用金粉在桑皮紙上書寫,這是吐蕃時期最高規格的佛經,而且保存得這麽完整,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
阿貴則拿起玉印,玉印上刻著吐蕃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漢文是“大唐吐蕃和親印”,吐蕃文是對應的翻譯。“這枚玉印太重要了!”阿貴的聲音都在發顫,“它應該是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和親時,唐朝皇帝賜予的,象征著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係,是中原與西藏自古以來血脈相連的鐵證!”
隨著暗格文物的發現,“吐蕃文明特展”的籌備工作更加順利。開展那天,日喀則博物館裏擠滿了觀眾,有藏族同胞,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還有國外的學者。當觀眾們看到那卷金粉書寫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和“大唐吐蕃和親印”時,都忍不住發出驚歎聲,很多藏族老人還雙手合十,對著文物虔誠地行禮。
“沒想到能親眼看到文成公主時期的文物,”一位來自拉薩的藏族老人激動地說,“小時候聽奶奶講文成公主的故事,今天看到這些文物,才知道那些故事都是真的,咱們西藏和中原的聯係,早就刻在這些寶貝裏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特展舉辦期間,我們還收到了一個好消息——警方在尼泊爾邊境抓獲了文物販子“洛桑”,追回了最後一批被盜的吐蕃文物,包括幾卷吐蕃文木牘和一尊小型的銅製佛像。至此,所有被盜的文物都已追回,我們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就在“吐蕃文明特展”熱度未減時,張教授收到了一封來自雲南文物局的緊急電報——在雲南大理附近發現了一座南詔國時期的王室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南詔國文書、金銀器和佛教造像,但墓葬已經遭到盜墓賊的嚴重破壞,很多文物被盜走,當地文物局希望我們立刻前往協助進行搶救性發掘。
“南詔國!”胖子一下子從椅子上跳起來,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早就聽說南詔國是唐代雲南的少數民族政權,和唐朝、吐蕃都有密切的聯係,他們的文物肯定有很多獨特的民族特色,比如大理國時期的前身文化,還有南詔國的佛教造像,說不定還有南詔文和漢文對照的文書!咱們趕緊收拾東西,去大理!”
shirley楊也麵露期待地說“南詔國時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尤其是南詔文文書,是研究南詔國曆史、文化和與唐朝、吐蕃關係的關鍵資料。盜墓賊的破壞肯定很嚴重,我們得盡快出發,爭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護好剩下的遺存。”
老煙槍想了想,說“雲南大理的氣候潮濕多雨,山林茂密,墓葬可能建在山體裏,裏麵容易積水和滋生黴菌,文物很容易受損。咱們得準備好防潮設備、除黴劑和文物修複材料,還要帶足防蚊蟲叮咬的草藥,雲南的蚊蟲毒性大,可不能大意。”
阿貴則激動地說“南詔文是我一直想研究的文字,雖然現存的資料非常少,但我已經收集了一些南詔文的碑刻拓片,比如《南詔德化碑》的拓片。要是能在墓葬裏發現南詔文文書,我一定能幫忙解讀,說不定能發現南詔國與唐朝、吐蕃的外交關係,還有南詔國的政治製度和文化習俗。咱們趕緊出發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南詔國的佛教造像了!”
我們迅速收拾好行李,將抗高原反應的藥物、氧氣瓶等西藏特需物品收好,換上適合潮濕氣候的防水裝備,還特意帶上了用於清理積水的水泵和防黴菌的專用藥劑。告別紮西局長和西藏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時,紮西局長給我們送了幾袋酥油茶粉“大理氣候潮濕,喝酥油茶能祛濕,祝你們一路順利,發掘出更多珍貴的文物。”
飛機從日喀則起飛,經過幾個小時的飛行,降落在大理鳳儀機場。一出機場,一股濕潤的空氣就撲麵而來,遠處的蒼山雲霧繚繞,洱海波光粼粼,與西藏的高原風光截然不同。雲南文物局的李局長早已在機場等候,他穿著一件藍色的襯衫,手裏拿著一張墓葬的勘探圖,神情焦急地說“墓葬在大理蒼山腳下的一個山穀裏,是當地的村民在采藥時發現的。盜墓賊已經挖了三個盜洞,我們在盜洞裏發現了一些南詔國時期的陶片和金箔殘片,情況非常危急。”
我們坐上越野車,沿著洱海西岸往蒼山方向趕。車窗外,白族風格的民居錯落有致,田野裏的油菜花正開得燦爛,李局長一邊開車一邊介紹“從墓葬的形製和出土的金箔殘片來看,墓主人很可能是南詔國的‘清平官’(相當於宰相),地位很高。南詔國時期的王室墓葬非常罕見,這座墓葬的發現對研究南詔國曆史具有重大意義。”
抵達墓葬所在地時,我們看到幾頂綠色的帳篷搭在山穀裏,周圍拉著警戒線,幾名考古隊員正拿著水泵在清理盜洞裏的積水。李局長指著一個深約八米的盜洞說“這個盜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們用內窺鏡看過,主墓室裏有很多積水,文物都泡在水裏,要是不盡快抽水,文物很可能會腐爛。”
老煙槍蹲在盜洞邊,用手指撚了一點泥土,放在鼻子下聞了聞“土裏有腐木味,南詔國的墓葬常用鬆木做槨室,現在鬆木已經腐朽,堵住了一部分盜洞,得先清理掉腐朽的木構件,才能抽水。另外,雲南的山林裏有瘴氣,咱們每天出門前得喝一碗草藥水,預防中毒。”說著,他從背包裏掏出幾包艾草和金銀花,“這些草藥煮水喝,能清熱解毒,還能防蚊蟲叮咬。”
shirley楊拿出便攜式溫濕度儀,往盜洞裏伸了伸“洞內溫度101novel.comc,濕度95,這個濕度對文物保護非常不利,尤其是文書和絲織品,很容易發黴腐爛。咱們得先搭建排水係統,把主墓室裏的積水抽出去,再用除濕機降低洞內濕度,等環境穩定了再進去發掘。”
阿貴則蹲在盜洞邊,仔細觀察著泥土裏的殘片,突然撿起一片金色的薄片“你們看!這是金箔!上麵刻著南詔文!雖然隻有幾個字,但能看出是南詔國時期的文字,和我之前見過的《南詔德化碑》拓片上的文字很像!”他小心翼翼地把金箔放進密封袋,又在筆記本上畫出刻痕的形狀,“這金箔應該是從一件金器上掉下來的,主墓室裏說不定有完整的金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胖子則在搭建排水係統,他扛著水泵和水管,和幾名考古隊員一起,很快就把水管接到了盜洞裏,開始抽水“雲南的水真多,這積水不知道要抽到什麽時候。等水抽幹了,咱們就能進去發掘了,希望能找到南詔國的佛教造像,聽說南詔國的佛像風格很獨特。”
接下來的四天,我們一直在進行發掘前的準備工作。老煙槍每天都會煮一大鍋草藥水,分發給所有人,還在帳篷周圍撒上艾草和雄黃,防止蛇蟲侵擾。有天清晨,他發現帳篷外的草叢裏有一條毒蛇,立刻找來一根長竹竿,小心翼翼地把蛇挑走“雲南的毒蛇多,咱們得時刻小心,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檢查帳篷周圍,別讓蛇爬進來。”
積水抽幹、洞內濕度降低到65時,我們開始準備進入主墓室。shirley楊穿上防水服,戴上安全帽,拿著手電筒,第一個沿著盜洞往下爬。盜洞很狹窄,爬了約八米,她終於到達主墓室,用手電筒往四周照了照,然後通過對講機對我們說“主墓室的規模很大,約30平方米,中央放著一具石槨,石槨的表麵雕刻著精美的‘迦樓羅紋’(南詔國的圖騰,一種神鳥),是南詔國時期的典型裝飾。石槨的周圍散落著大量的文物,有金器、銀器、陶瓷器,還有幾卷文書,你們可以下來了。”
我們沿著盜洞依次進入主墓室,主墓室的頂部雖然有些塌陷,但整體結構還算完整。石槨的表麵雕刻著栩栩如生的迦樓羅紋,神鳥的翅膀展開,爪子抓住一條蛇,充滿了力量感,展現了南詔國高超的雕刻技藝。shirley楊用工兵鏟小心地清理石槨周圍的泥土,然後和胖子一起,慢慢打開石槨的蓋子——石槨裏麵鋪著一層厚厚的絲綢,絲綢雖然已經有些腐朽,但上麵的花紋還能隱約辨認,是南詔國特有的“聯珠紋”和“卷草紋”相結合的圖案。絲綢上放著墓主人的屍骨,屍骨的周圍擺放著大量的陪葬品,有金冠、銀鐲、玉璧、銅製佛像、南詔文木牘,還有幾串彩色的琉璃珠,這些文物都保存得相對完整。
“這金冠太精美了!”李局長激動地拿起金冠,“金冠上鑲嵌著紅寶石和藍寶石,上麵雕刻著迦樓羅紋和佛教八寶紋,是南詔國貴族的象征。你們看金冠的兩側,還有中原風格的‘龍紋’,說明南詔國與唐朝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中原文化對南詔國的影響很深。”
阿貴則小心地拿起一卷南詔文木牘,用軟毛刷輕輕掃去上麵的泥土“這木牘上的南詔文很清晰,記載的是南詔國與唐朝的貿易往來!上麵寫著‘貞元十年,南詔遣使赴長安,獻鐸鞘、浪劍、生金,唐帝賜錦、繒、金銀器’,貞元十年是公元794年,這正好對應史書記載的南詔國與唐朝恢複友好關係的時間!”
shirley楊則在清理絲綢時,發現了一件精美的“鎏金銅觀音像”,觀音像的麵部豐滿,神態慈祥,衣紋流暢,是南詔國佛教造像的典型風格“這尊觀音像融合了中原、印度和東南亞的佛教造像風格,是南詔國作為佛教文化交流樞紐的重要證據。你們看觀音像的底座,上麵刻著南詔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漢文是‘大唐貞元年間造’,說明這尊觀音像可能是唐朝工匠為南詔國打造的,體現了兩國的文化交流。”
老煙槍則在石槨的角落裏發現了一個陶罐,裏麵裝著一些黑色的顆粒,他聞了聞,又用手指撚了撚“這是南詔國時期的稻米種子,在潮濕的環境下能保存這麽久,多虧了陶罐的密封性好。咱們可以把這些種子交給農業研究所,說不定能培育出古代稻米的品種,研究南詔國時期的農業發展情況。”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都在主墓室裏清理文物。阿貴每天都泡在南詔文木牘的解讀中,他對照著隨身攜帶的《南詔文詞典》和《南詔德化碑》拓片,逐字逐句地辨認木牘上的文字。有天深夜,他突然興奮地叫醒我們,手裏舉著一卷剛拚接好的木牘“重大發現!這卷木牘是南詔國的‘職官誌’!上麵記載了南詔國的官製,包括清平官、大軍將、六曹等官職的職責和任免情況,這是研究南詔國政治製度的重要資料,史書中關於南詔國官製的記載非常簡略,這卷木牘正好補充了這部分曆史!”
shirley楊在修複一件陶瓷碗時,發現碗底刻著“大和城窯”四個字,她立刻找來《中國陶瓷史》對照“大和城是南詔國的都城,大和城窯是南詔國的重要窯口,之前隻在文獻中提到過,這次是第一次發現實物!你看這碗身上的‘水波紋’和‘魚紋’,是南詔國陶瓷器的典型紋飾,反映了南詔國人民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她用細砂紙輕輕打磨碗口的缺口,又用特製的膠水修補,很快,這隻破碎的陶瓷碗就恢複了大致的模樣。
老煙槍則每天都會檢查文物儲存室的溫濕度,確保木牘和絲綢不會受潮發黴。他還在儲存室裏放了幾包幹燥的艾草和樟腦丸,既能吸濕,又能防止蟲蛀“這些木牘和絲綢是咱們這次發掘的重點,要是發黴腐爛了,損失就太大了。我每天都得來看好幾遍,心裏才踏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就在我們準備清理耳室的時候,警方傳來了好消息——他們根據我們的盜墓賊留下的洛陽鏟碎片和腳印,在大理的一個古玩市場抓獲了四名盜墓賊,還繳獲了大量被盜的南詔國文物,包括完整的木牘、金鐲、銅製佛像和陶瓷器。
“太好了!這些文物終於追回來了!”李局長接到電話後,激動地在帳篷裏來回踱步,“盜墓賊交代,他們還把一部分珍貴的文物賣給了一個叫‘段老三’的文物販子,這個‘段老三’專門倒賣雲南地區的古代文物,經常在大理、麗江一帶活動。警方已經成立了專案組,正在全力追捕‘段老三’,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獲,追回剩下的文物!”
我們跟著警方去了古玩市場的臨時扣押點,看到繳獲的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其中一卷完整的南詔文木牘格外引人注目,木牘上的文字清晰可見,記載的是南詔國的“法律條文”。阿貴趕緊湊過去,一邊看一邊念“‘盜官物者,杖八十,沒其家資;傷人者,絞;殺佛者,淩遲’,這說明南詔國非常重視佛教和官員財產的保護,法律製度已經比較完善了!”
在繳獲的文物中,還有一件“鎏金銅鐸鞘”,鐸鞘是南詔國著名的兵器,刀鞘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刀柄上鑲嵌著寶石。“這可是南詔國的國寶級文物!”李局長激動地說,“《新唐書·南詔傳》裏記載,南詔國的鐸鞘‘狀如殘刃,有孔,傍達,出麗水,飾以金,所擊無不洞’,今天終於見到實物了!”
回到蒼山發掘現場後,我們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進行了清理和登記,然後開始清理東耳室和西耳室。東耳室裏存放著大量的南詔文木牘和文書,大部分都是南詔國的行政文書,包括賦稅記錄、戶籍登記、官員任免等,其中一卷文書還記載了南詔國與吐蕃的外交往來,說“元和三年,南詔遣使赴吐蕃,獻琉璃珠、生金,吐蕃賜馬、羊萬匹”,元和三年是公元808年,這文書能補充南詔國與吐蕃關係的曆史細節。阿貴拿著這卷文書,反複比對《南詔野史》中的記載,興奮地說“史書中隻說南詔與吐蕃曾‘結為兄弟之國’,但具體的物資往來記錄很少,這卷文書裏詳細寫了貢品的種類和數量,甚至提到了使者的名字‘段諾海’,這對研究南詔與吐蕃的聯盟關係太關鍵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