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章 雛鳳清聲 墨染青川

字數:3171   加入書籤

A+A-


    格物院首屆“算學科”與“格物預科”的九名新生,如同九株被移栽到新土壤的幼苗,在葉明刻意營造的、強調實證與創新的環境中,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汲取養分,茁壯成長。
    他們與之前的七名“星火”學員一起,構成了格物院未來發展的核心人才梯隊,院內學習研討的氛圍日益濃厚。
    這一日,葉明照例在研習室講解《基礎力學》中的杠杆原理與省力應用。他不僅用公式推導,更搬來了實物——幾根粗細不一的木棍、石塊和繩索,讓學生們親身體驗支點變化對施力大小的影響。
    “……故而,欲撬動重物,非必力大無窮,尋對支點,找準力臂,四兩亦可撥千斤!”
    葉明總結道,目光掃過下方專注的年輕麵孔,“此理不僅可用於起重,於器械設計、建築營造乃至軍械改良,皆有廣泛應用。諸位課後可自行構思一兩種應用此理的小器械草圖。”
    大部分學生還在消化理解,埋頭記錄。坐在前排的墨恒卻已經雙眼放光,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麵上比劃著,嘴裏念念有詞。
    而坐在他斜後方的趙青川,則眉頭微蹙,似乎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課後,葉明正準備離開,卻被趙青川叫住。
    “院判,”趙青川執弟子禮,語氣恭敬卻帶著困惑,“學生方才聽講,於杠杆原理尚有不明。院判言,力乘以力臂等於重乘以重臂,方可平衡。然學生觀日常所用之杆秤,其提紐支點)並非居中,秤砣力)亦遠輕於所稱之物重),此又是何道理?豈非與原理相悖?”
    葉明眼中閃過一絲讚賞。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說明趙青川並非死記硬背,而是在真正思考原理與實際應用的結合。
    “問得好!”葉明沒有直接回答,反而看向其他尚未離開的學生,“墨恒,你來說說看,杆秤之妙在何處?”
    被突然點名,墨恒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他本就對器械結構敏感,略一思索便答道:“回院判,杆秤之妙,在於其並非等臂杠杆。其提紐靠近秤鉤,使得重臂極短,而秤砣可在長長的力臂杆上移動。”
    “如此一來,即便秤砣本身不重,隻要在力臂杆上移動足夠距離,其‘力臂’數值變大,便能與重物端極短重臂下的大重量相平衡!學生以為,此正是杠杆原理之靈活運用,關鍵在於力臂與重臂之比,而非力與重本身絕對大小!”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將杆秤的結構和受力分析得清清楚楚。
    趙青川聽完,茅塞頓開,臉上露出恍然與欽佩之色,向墨恒拱手道:“墨兄高見,青川受教了!”
    葉明滿意地點點頭:“墨恒解釋得極是。格物之理,在於活用,不可拘泥。青川能於常物中發現問題,亦是難得。”
    他趁機引導,“你二人,一者精於結構與實操,一者善於思辨與追問,正可相互砥礪。日後若有疑難,不妨多交流探討。”
    墨恒和趙青川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認同與一絲棋逢對手的興奮,齊聲應道:“學生遵命。”
    這次小小的課堂互動,仿佛打開了一扇門。此後,墨恒與趙青川果然走動頻繁起來。
    墨恒常常拿著自己設計的器械草圖找趙青川討論原理是否合理,而趙青川在推導公式遇到困難時,也常去工坊看墨恒動手製作模型,以直觀感受輔助理解。
    這一日,葉明給“星火”和新生們布置了一項小組課題——設計並製作一款能提升井口汲水效率的器械,要求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易於維護。
    大部分小組還在爭論方案,墨恒和趙青川卻幾乎立刻組成了搭檔。
    墨恒憑借對結構的敏感,迅速畫出了幾種滑輪組和曲柄搖臂的構思;而趙青川則負責計算不同滑輪組合下的省力效率,以及分析不同材質繩索和桶具的耐用性。
    兩人在工坊裏泡了整整兩天,失敗了數次。一次因為滑輪軸承受力不足而斷裂,一次因為繩索纏繞方式錯誤導致效率反降。
    但他們毫不氣餒,墨恒反複改進滑輪結構和軸承材質,趙青川則重新計算受力,優化方案。
    最終,他們製作出了一款結合了定滑輪、動滑輪和省力曲柄的複合式汲水器。
    當他們在格物院後院那口廢棄的老井上安裝調試成功,一名瘦弱的雜役僅用以往三分之一的氣力,便輕鬆將滿滿一桶水從深井中搖上來時,圍觀的其他學生和工匠都發出了驚歎。
    葉明親自檢驗了他們的作品,結構精巧,計算準確,效果顯著。他看著麵前兩個因成功而滿臉興奮、卻又帶著黑眼圈的年輕人,心中感慨萬千。
    “此物雖小,卻可見爾等已將格物之理用於實處。”葉明嘉許道,“墨恒之巧思,青川之精算,相得益彰。此汲水器,可命名為‘墨青輥’,稍加改良,或可推廣於民間,惠及百姓。”
    “墨青輥……”墨恒和趙青川重複著這個名字,相視一笑,一種名為默契與成就感的東西在兩人心中流淌。這是他們合作的第一件成果,也得到了院判的認可。
    葉明趁熱打鐵,開始將一些更實際的研究任務,拆解後交給這些表現出色的學員參與。
    墨恒被安排進入改進弩項目組,協助優化弩機內部傳動結構;趙青川則被要求協助整理、校驗信號火箭延時引信的計算數據表。
    他們不再僅僅是學習者,開始成為格物院研發力量的一部分。雖然做的仍是輔助性工作,但那種被信任、能參與實際項目的感覺,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熱情和責任感。
    冷鋒將這一切看在眼裏,記錄在案。
    他在給皇帝的密報中寫道:“……葉明所招之新生,已漸露頭角。尤以墨恒、趙青川二人為著,一巧一思,互補短長,葉明似有意栽培,令其參與實務。格物院後繼有人,其勢漸成。”
    皇帝閱後,隻朱批二字:“善用。”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