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潤物無聲 名動京華
字數:3424 加入書籤
“墨青輥”在格物院後院的成功演示,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的漣漪雖不洶湧,卻持續擴散,悄然改變著一些東西。
葉明並未將此事大肆宣揚,但格物院內部,墨恒與趙青川這對組合已然名聲鵲起。
他們的成功,極大地激勵了其他學員,研習室內探討學問、工坊中動手實踐的氛圍愈發濃厚。
葉明樂見其成,但他更看重這小小汲水器背後蘊含的潛力。
他命人將“墨青輥”的圖紙稍作優化,使其更便於普通木匠仿製,然後通過“格物商社”的渠道,以極低的價格,近乎半賣半送地推廣至京畿周邊的幾個缺水村莊,尤其是那些位於高地、汲水困難的村落。
起初,並未引起太多注意。直到半月後,一封來自京郊清水村的感謝信,被裏正親自送到了格物院門口。
信中樸實地描述了“墨青輥”如何讓村中老弱婦孺也能輕鬆從深井取水,省下了大量壯勞力,使得村民能更專注於田間勞作,字裏行間充滿了真摯的感激。
這封信被石柱如獲至寶地呈給葉明。葉明看完,沉吟片刻,吩咐道:“將此信抄錄一份,連同‘墨青輥’的圖樣和使用效果說明,一並送到京兆尹衙門備案,就說是格物院偶得小技,惠及鄉裏,請官府酌情推廣。”
他此舉,並非為了邀功,而是要將格物院的形象,從單純研製“軍國利器”的神秘機構,部分轉向“利民惠民”的務實之所。
這既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士林和民間對“奇技淫巧”的偏見,也能為格物院積累更廣泛的聲望基礎。
果然,京兆尹收到備案文書和圖樣,見是利民之物,且格物院姿態謙遜,便順水推舟,將圖樣分發至下屬各縣,鼓勵民間仿造。
同時,清水村的實例也被當作一樁小小的德政,在底層官吏和百姓口中流傳開來。
“聽說了嗎?格物院弄出個新玩意兒,叫‘墨青輥’,打水可省力了!”
“就是造信號火箭那個格物院?他們還能琢磨這個?”
“可不是嘛!說是院裏兩個年輕學生弄出來的,真是後生可畏……”
市井坊間,茶餘飯後,開始零星出現關於格物院和“墨青輥”的議論。雖然聲音微弱,卻是一個開始。這種來自民間的、自下而上的認可,其力量雖緩,卻更為堅實。
而與此同時,格物院首屆學員的第一次階段性考核也結束了。考核內容綜合了理論筆試與實物製作。
結果令人驚喜,墨恒在機械結構與製圖方麵獨占鼇頭,他繪製的一張改進型投石機結構圖,連院裏的老匠師都嘖嘖稱奇;
趙青川則在理論推導和數算上展現了驚人天賦,對杠杆、滑輪組複合省力效率的計算分毫不差;其餘學員也各有進益,遠超入院時的水平。
葉明親自批閱了考卷,並組織了評講。他不僅點評對錯,更著重分析思路,鼓勵多種解法。
考核優異的墨恒、趙青川等人,獲得了葉明親自挑選的獎勵——並非金銀,而是幾本葉明親手注釋、包含了更多進階知識的《力學探微》和《新算學精要》手抄本,以及參與更核心項目旁聽的資格。
這種以知識本身作為獎賞的方式,進一步激發了學員們的向學之心。
格物院的變化,自然也落在了冷鋒眼中。他在密報中詳細記錄了“墨青輥”的推廣效果、民間反響以及學員考核情況,並附上了自己的觀察。
“葉明行事,漸重實務與育人。其推廣小技以收民心,考核學員以礪英才,所圖非小。然其手段溫和,皆在規矩之內,且確有實效。”
這份密報呈至禦前,皇帝看完,良久未語。他走到懸掛的巨幅地圖前,目光掠過北境綿延的防線,又掃過京畿繁華的城鎮村莊。
“信號火箭助軍,‘墨青輥’利民……”皇帝低聲自語,“這葉明,倒真是……軍政民生,皆有所涉。手段也愈發老練了。”
他回想起葉明最初獻上複合竹材時那份略帶青澀的激昂,再到朝堂辯駁、三司會審時的沉穩淩厲,直至如今潤物無聲地推廣技術、培養人才……這個年輕人,成長的速度快得驚人,而且每一步都踩得極準。
“陛下,”侍立一旁的大太監輕聲問道,“格物院風頭漸盛,是否……”
皇帝擺了擺手,打斷了他:“無妨。他能做事,能做實事,這便是好的。隻要他的心思還在社稷,還在朕這裏,些許名聲,給他便是。總比那些隻知空談、結黨營私的蠹蟲要強。”
他回到案前,提筆在冷鋒的密報上批閱,這一次,不再是簡單的“知道了”或“善用”,而是多了幾個字:“著其用心,成果報朕。”
這是一種更明確的期待和更直接的關注。
得到皇帝默許甚至鼓勵的信號,葉明心中更定。他開始嚐試將學員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參與到格物院現有的各個項目中。
有的進入改進弩小組學習機械優化,有的加入信號火箭小組負責數據核算,有的則跟隨老匠師學習複合竹材的更深層次工藝。
墨恒和趙青川,則被葉明帶到了那間守衛森嚴的密室附近的一間偏室。這裏不涉及“驚雷”核心,但存放著一些用於研究信號火箭延時引信和彩色光劑的、經過嚴格管控的材料和資料。
“你們二人,心思縝密,動手與演算能力俱佳。”
葉明對二人道,“信號火箭雖已成型,但其引信延時精度、光劑亮度與燃燒時長,仍有改進空間。這些是過往的試驗記錄和數據,你們仔細研讀,嚐試建立更精確的數學模型,優化配方和工藝。記住,此間一切,皆為機密,不得外泄。”
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兩名新生,無疑是巨大的信任和考驗。墨恒和趙青川既感興奮,又覺責任重大,鄭重應下。
格物院這台機器,在葉明的操控下,正以一種穩健而高效的方式運轉著。技術研發、人才培養、聲望積累、商業布局,多條線並進,雖無驚濤駭浪,卻潛流暗湧,根基日深。
“墨青輥”的名聲,隨著京兆尹的推廣和百姓的口口相傳,漸漸不再局限於京畿,開始向周邊州縣擴散。
格物院這個名字,也第一次與“便民利生”聯係在一起,悄然改變著許多人對它的固有印象。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