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柴米油鹽的日常

字數:3404   加入書籤

A+A-


    經筵辯學會的餘波在士林間緩緩擴散,格物院與“實學”的聲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在這思想交鋒的宏大敘事之下,格物院內部的日常,依舊是由一個個具體的難題、一次次反複的試驗和一碗碗冒著熱氣的尋常飯菜構成的。
    時近黃昏,格物院食堂裏飄出陣陣飯菜香。
    由於院內工匠、學員、護衛人員眾多,食堂規模不小,雖不奢華,但飯菜管飽,偶爾還有些葷腥,在這京城已算是不錯的待遇。
    葉明卸下官袍,穿著一身簡便的深色常服,與墨恒、趙青川等人圍坐在一張靠窗的方桌旁用餐。
    “院判,您嚐嚐這個新出的菘菜白菜),說是京郊農莊用了咱們推廣的堆肥法子種的,長得格外水靈。”
    石柱端著一盤清炒菘菜過來,樂嗬嗬地放下。他如今雖也掛著格物院的職司,但依舊習慣性地照顧著葉明的起居。
    葉明夾了一筷子,點頭讚道:“嗯,確實清甜。可見這農事改進,雖不如火器顯眼,於民生卻是根本。”他看向趙青川,“青川,你負責整理的《農事改良紀要》進度如何了?”
    趙青川咽下口中的米飯,忙放下筷子答道:“回院判,北地抗旱作物的引種記錄、江南水田的輪作新法,還有這堆肥技術的要點,都已初步整理成冊。”
    “隻是……各地土質、氣候差異巨大,若要形成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規程,恐怕還需更多數據和實地驗證。”他眉頭微蹙,顯然在思考著其中的難點。
    “不急,循序漸進便是。”葉明鼓勵道,“先將已有成效的整理出來,通過商社和各地農技站分發下去。重要的是讓農夫們明白其背後的道理,比如這堆肥,為何要控製濕度、為何要翻堆,懂了道理,他們自己便能因地製宜地調整。”
    一旁的墨恒正對著一個饅頭較勁,他手裏拿著小刀,試圖將饅頭切成厚度均勻的薄片,嘴裏還念念有詞:“院判,您上次說的那個‘切片均質’的要求,我琢磨著,若是給烤製火銃槍管的爐窯也加上一套能控製溫度的機關,或許成品率還能再提一提。”他眼神發亮,顯然心思早已飛到了工坊裏。
    葉明看著他手下那歪歪扭扭的“饅頭片”,不禁失笑:“想法不錯,但先把你手裏的‘樣品’切好再說。格物之理,無處不在,小到切菜做飯,大到造槍鑄炮,皆需精準。你這刀工,還得練練。”
    眾人聞言皆笑,墨恒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
    這時,冷鋒端著食盤,無聲無息地在一旁空位坐下。他依舊是那副冷峻的模樣,即使吃飯,腰板也挺得筆直。
    “冷僉事,今日可有‘加菜’?”葉明半開玩笑地問道。他指的是是否有新的情報。
    冷鋒麵無表情地咽下口中的食物,才低聲道:“靖王府近來采買了一批上等石炭,數量遠超其日常用度。西邊來的商隊裏,混進了幾個生麵孔,手腳粗大,不似尋常商賈,倒像是……軍中老卒。已派人盯著了。”
    葉明點了點頭,神色不變,隻是夾菜的動作微微一頓。“知道了。看來咱們這位王爺,是打算‘自力更生’了。盯緊些,但別打草驚蛇。”
    飯桌上的氣氛因這簡短的消息略顯凝重。石柱忍不住罵道:“這靖王,真是賊心不死!院判,咱們是不是也該……”
    葉明抬手止住了他的話,淡淡道:“吃飯。天塌下來,也得先填飽肚子。他搞他的,我們做我們的。隻要我們自己的根基打得牢,任他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他這話既是對石柱說,也是對在座的所有人說。眾人聞言,心下稍安,繼續用餐。
    飯後,葉明沒有立刻回到書房處理公務,而是信步走到了後院那片被學員們戲稱為“試驗田”的菜畦旁。
    幾個低年級的學員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記錄著幾種不同肥料下菜苗的生長情況,時不時還爭論幾句。
    “王兄,你看這壟,用了硝石肥的,葉子是綠了些,但莖稈似乎不如旁邊那壟用豆渣肥的粗壯。”
    “李兄所言有理,但豆渣肥成本高,不易得。或許可嚐試將兩者混合,再看效果?”
    ……
    葉明沒有打擾他們,隻是靜靜地看著。夕陽的餘暉給這些年輕的身影鍍上了一層金邊,他們專注而認真的神態,與朝堂上那些爭權奪利的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才是格物院的根基,是未來的希望。他們討論的不是空泛的義理,而是實實在在的、能讓土地多產出一分糧食的方法。
    “院判!”一個學員發現了葉明,連忙起身行禮。
    “不必多禮。”葉明走過去,看了看他們記錄的數據,“做得不錯。記住,數據要真實,觀察要仔細。很多時候,突破就藏在這些細微的差異裏。”
    “學生謹記院判教誨!”
    離開試驗田,葉明又去工坊區轉了一圈。
    夜晚的工坊依舊燈火通明,改進火銃的、試製新海船模型的、研究如何提升水泥強度的……工匠和學員們各司其職,敲打聲、討論聲、算盤珠子的劈啪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章。
    在這裏,沒有品階高低,隻有對技術的癡迷和對解決問題的渴望。墨恒正滿頭大汗地調試著一個新設計的彈簧裝置,趙青川則在油燈下,對著一堆海圖和數據皺眉苦思。
    葉明沒有過多幹預,隻是偶爾在某個工位前駐足,提出一兩個關鍵問題,或者給予一兩句點撥。
    他知道,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一線實踐者的靈光一現,他需要做的,是營造一個鼓勵探索、包容失敗的環境。
    回到書房時,已是月上中天。書案上堆著等待批閱的公文,有軍器局的進度報告,有海事院的造船預算,有各地農技站的申請,還有幾封來自地方官員探討格物之學的書信。
    他揉了揉有些發脹的眉心,提起筆,開始處理這些繁雜的事務。窗外萬籟俱寂,隻有格物院內,那象征著思考與創造的燈火,依舊倔強地亮著,與天上的星辰遙相呼應。
    柴米油鹽,刀耕火種,與那關乎國運的火器海運、思想交鋒,在這座奇特的院落裏,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格物”二字的真實內涵——它既是高懸於廟堂的利劍,也是浸潤於民生的涓流。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