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大道初顯
字數:3253 加入書籤
靖王在朝堂上的攻勢被挫敗,格物大學堂的設立亦成定局,葉明並未因此而稍有懈怠。
他深知,思想的壁壘遠比權力的壁壘更難打破。
要讓格物之學真正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在學理層麵,與傳統的經學體係進行一場正麵交鋒,贏得士林之心,至少是部分開明士人之心。
機會很快到來。每年秋季,京城都會舉辦一場由國子監牽頭、各大書院參與的“經筵辯學會”,乃是士林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
往年,辯題無非是經義詮釋、先王治道,今年,在葉明的暗中推動和太子一係官員的運作下,辯題赫然增加了一項——“格物致知,於治國平天下有何實益?”
此議一出,頓時在士林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支持者認為此乃切中時務之題,反對者則斥其為“標新立異,褻瀆聖學”。但皇帝對此頗感興趣,禦筆親批準予列入辯題。
辯學會當日,國子監明倫堂內,名儒雲集,學子如堵。空氣仿佛都帶著筆墨與思想的硝煙味。
代表傳統經學立場的是國子監祭酒周鴻儒,一位德高望重、學養深厚的老先生;而代表格物院出戰的,並非葉明本人,而是經過他精心指導、已然在算學和格物理論上嶄露頭角的趙青川!此舉意在表明,格物之學,自有後來人。
辯論伊始,周鴻儒引經據典,從《大學》“格物致知”的本義出發,闡述其乃修身養性、誠意正心之基,最終目的在於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他強調“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認為格物院所務,沉溺於“器”之末節,而忽視了“道”之根本,乃是舍本逐末。
“夫匠人製器,農夫耕田,此皆小技,自有其道。然治國平天下,需明大道,通古今之變,豈是擺弄些許奇巧之物所能企及?”周鴻儒聲音洪亮,氣勢磅礴,引得滿堂多數傳統士子頻頻頷首。
輪到趙青川。他身著格物院特有的深藍色學袍,雖麵容尚顯稚嫩,但眼神清澈而堅定。他先向周鴻儒及在場大儒恭敬行禮,然後不卑不亢地開口:
“周祭酒所言極是,‘道’乃根本。然學生愚見,‘道’與‘器’,並非截然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未有離器之道,亦未有離道之器。”
他頓了頓,聲音清晰地說道:“《周易》有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可見,道器本為一體,變化推行,方能通達。格物院所追尋的,正是這‘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的過程!”
他避開空洞的爭論,直接舉例說明:“敢問祭酒,若不明勾股方圓之‘理’道),如何丈量田畝、規劃城池器)?”
“若不通水流力學之‘理’道),如何修築堤壩、疏導江河器),以保萬民平安?若不知萬物變化之‘理’道),如何改良農具、選育良種器),以足食豐衣?”
一連串的發問,將抽象的“道”與具體的“器”緊密聯係起來。
他接著說道:“格物院研製之火器,非為嗜殺,乃為止戈,以暴製暴,護我邊民,此非‘平天下’之實策?改良漕運、開辟海運,使南糧北調,解民倒懸,此非‘治國’之要務?推廣農技、百工,使百姓豐衣足食,此非‘親民’之根本?”
趙青川言辭懇切,邏輯嚴密,每一問都指向經世濟民的實際效果。
“格物致知,非是拋棄聖賢之道,而是將聖賢心中‘民胞物與’、‘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用實實在在的方法,落到實處!若空談性理而無補於世,與晉人清談何異?於國何益?於民何益?”
最後一句,他引用了曆史上空談誤國的典故,雖未明指,卻讓在場許多崇尚實學的官員和學子心有戚戚。
周鴻儒一時語塞。他擅長義理辨析,卻難以反駁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具體實效。他身旁一位弟子忍不住喝道:“強詞奪理!爾等所學,不過是工匠之術,豈能與聖賢大道相提並論!”
趙青川並未動怒,反而平靜地反問:“敢問這位兄台,若聖賢複生,見百姓因水患流離,是會空談‘仁者愛人’,還是會設法‘掘井築堤’?見外敵入侵、生靈塗炭,是會空談‘義之所在’,還是會思索‘礪兵秣馬’?格物之學,所求者,正是那‘掘井築堤’、‘礪兵秣馬’的實在法子!此心此誌,與聖賢何異?”
這番對話,將辯論提升到了“知行關係”與“儒學真諦”的層麵。
趙青川雖年輕,卻展現出了對儒學經典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其立足現實、追求實效的態度,更贏得了一些務實派官員和年輕學子的暗暗喝彩。
這場辯論並未決出明確的勝負,但其影響卻極為深遠。它首次在最高級別的士林學術場合,公開為“格物致知”的實用價值進行了有力的辯護,打破了經學對此概念的壟斷詮釋。
許多原本對格物院抱有偏見或僅聞其名的士人,開始重新思考“道”與“器”、“知”與“行”的關係。
經筵之後,陸續有一些地方書院的山長、甚至個別名聲不顯但思想活躍的致仕官員,開始主動與格物院接觸,索取教材,交流看法。
格物大學堂的報名人數,在辯論結束後出現了又一波明顯的增長,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頗有家學的士紳子弟。
葉明站在格物院的閣樓上,看著院內匆匆來往、充滿活力的年輕麵孔,知道思想的堅冰已經開始融化。
趙青川的出色表現,證明了格物院不僅能培養技術人才,更能培養出兼具實學功底與思辨能力的士人。
“大道初顯,然前路仍長。”葉明輕聲自語。他知道,一次辯論不可能改變所有人的觀念,守舊勢力的反撲也不會停止。但經此一役,格物之學總算在意識形態的戰場上,撕開了一道口子,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和辯護者。
接下來,他要做的,是讓這初顯的“大道”,伴隨著更多惠及民生的成果,伴隨著格物大學堂培養出的一批批棟梁之才,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匯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
而靖王,或者其他任何阻礙這股洪流的力量,都將在其麵前,接受最終的考驗。帝國的未來,正在這思想的碰撞與技術的革新中,悄然重塑。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