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淵閣儒士修大典 乾清宮解縉上奏疏(4)

字數:5348   加入書籤

A+A-


    解縉少年得誌,自覺滿腹經綸,正像他自己所說的,因人微言輕而不敢隨發議論,今日得了聖旨,又何不一吐為快?回到翰林院,也就是三個時辰吧,他便以端莊精妍、飄灑俊逸的小楷將洋洋萬言的“上封事書”送到了乾清宮。
    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 無過之人。嚐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複及其鄉, 終始如一者也。
    ……近年以來,台綱不肅。以刑名輕重為能事,以問囚多寡為勳勞,甚非所以勵清要、 長風采也。禦史糾彈,皆承密旨。每聞上有赦宥,則必故為執持。意謂如此,則上恩愈重。 此皆小人趨媚效勞之細術,陛下何不肝膽而鏡照之哉?陛下進人不擇賢否,授職不量重輕。 建不為君用之法,所謂取之盡錙銖;置朋奸倚法之條,所謂用之如泥沙。
    ……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古者善惡,鄉鄰必記。 今雖有申明旌善之舉,而無黨庠鄉學之規。互知之法雖嚴,訓告之方未備。臣欲求古人治 家之禮,睦鄰之法,若古藍田呂氏之《鄉約》,今義門鄭氏之家範,布之天下。世臣大族, 率先以勸,旌之複之,為民表帥。
    ……臣觀地有盛衰,物有盈虛,而商稅之征,率皆定額。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 欺;其歉也,良善困於補納。夏稅一也,而茶椒有糧,果絲有稅。既稅於所產之地,又稅 於所過之津,何其奪民之利至於如此之密也!且多貧下之家,不免拋荒之咎。今日之土地, 無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稅糧。或賣產以供稅,產去而稅存;或賠辦以當 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輕重無別。膏腴而稅反輕,瘠鹵而稅反重。欲 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
    大致就是刑罰太濫、禮儀不謹、賦役太重、選才不當等。這些言論真把大明開國、東 征西討和嘔心瀝血的二十年說得一無是處了。太祖氣得臉都青了,無奈的是,已恕他無罪 了,又是逼著這位庶吉士說的話,還要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所幸的一點,就是解縉把 這些都歸在了臣下的不忠上,太祖也不好再說什麽,但他本來就長的臉拉得更長,隻冷冷 地丟了句“真乃年少有為之庶吉士,不枉了朕的選拔,奇才也!”
    解縉聽出了皇上話裏的雜音,也看出了皇上沉重的臉色,小內侍黃儼一個勁地給他使 眼色,他又違心地跪稟道:“臣但知罄竭愚衷,急於陳獻,瞬息之間而思慮不周,請皇上 賜罪!”
    太祖隻是擺擺手,一句話都不想說。解縉使勁磕著頭,心裏頭七上八下地出了乾清宮。 皇上不再像以往那樣如隔三秋的思念了,連著幾天不見,解縉左思右想不對勁,想著法子轉圜。不久,他又上了一道《太平十策》的奏疏,內容大致與“萬言書”相近,語言卻柔和、嫵媚多了,條理也更清晰。但“十策”一改“萬言書”的主要看法,把太祖推崇的“封建諸子”大談特,雖然讓皇帝高了興,但與時論相悖,朝野上下頗不以為然。然 而,更讓太祖頭疼的卻是他此後的放浪不羈,無所避忌。
    兩次上疏之後,皇上雖無獎無懲,但解縉二疏卻使他名揚天下,骨子裏就有的傲才視 物、口無遮攔的習性在日積月累的壓抑、不平和一些人的讚譽中,迭次爆發。別人沒做的 他做,別人不敢的他敢。代筆為曾任丞相、被殺的罪臣韓國公李善長喊冤,直接叫板皇帝; 轉任禦史後,又代筆參劾都察院的堂官都禦史;大言不慚到兵部索用皂隸;所有這些都通 過各種渠道匯集到太祖耳中,朱元璋憤懣至極,直想著有朝一日打發他走人。
    趁著內廷近臣親眷麵聖的機會,皇帝單獨約見了解縉和父親解開,無可奈何道:“縉 兒才高,堪比三國時狂寫《洛神賦》之曹子建,這是輕雲後的朔月,屬大器晚成,不為當 下,若潛心苦讀十年,再來聽用,猶未晚也!”父子二人都呆了。
    馮唐易老!解縉眼前第一個蹦出的就是漢文帝時那個敢言的近臣,盤桓朝堂多少年, 卻鬱鬱不能得誌,武帝時終於發現了他的閃光點,再想啟用,馮唐已是九十高齡的老人了。
    解縉的心一下子涼到了底,再明白不過了,以自己的青春年少,英氣勃發,正是為國 家建功立業的時候,十年,漫長的十年,那會使自己磨礪成一個什麽樣的人?他不敢再往 下想。
    寫的什麽奏疏,辯得什麽冤?率性狂愚的毛病怎麽連自己都控製不住,談吐揮毫之間 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多少話灌進了皇上的耳朵裏。不過皇上還是惜才的,他之前之後,那 麽多人死於非命,皇上沒治他的罪,隻回家讀書,還不夠幸運嗎?沒什麽可說的,卷鋪蓋 回家吧,說是十年,這一去興許再無回頭之日,一腔壯誌也隻能藏於心中、寄情山野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父子二人謝過皇上悻悻而歸,京師同僚竟沒有一個送行者。 八年後太祖駕崩,他不想再埋沒自己,輾轉來到京城,建文時幾經周折,才重回翰林院供職,直到燕王靖難得勝,帶兵入京,解縉和楊榮等一班文臣一同迎附,叩首馬前,成 為新皇帝的寵臣。
    永樂的用人原則是盡忠者納,對忠於自己的文臣武將一概不記前嫌,他幾乎把所有的 注意力都放在了彪炳史冊的文治武功上,所以,對像解縉這樣有才子之稱的文人學士尤其 禮敬,即位不久就單獨召見。問他:“十幾年前,你有一份洋洋萬言的上封事書?”永樂 不溫不火,突然問到那份當年就因文采和敢言而傳得沸沸揚揚的奏疏,解縉不知是福是禍, 沒它還不至於回鄉多年呢。他跪在地上,心思飛轉,才子的才情卻在這一刻蕩然無存,搜 腸刮肚,憋了好半天也不知如何回答,最後,不得不老老實實說了個“是”字,額頭上早沁出了細密的汗珠。
    皇宮內外,鄉野之間,陳瑛、紀綱相比肩,網羅罪名,追論建文餘黨,殺人殺得慘烈, 他真怕一句話不當又失去了這份夢寐以求的、足以施展他偉大抱負的差事。
    “朕看過了,筆法雖尖刻了些,卻不失為一份盡職的上好奏疏。” 跪地的解縉一直提著的心這才踏實下來。永樂並沒有注意到解縉的表情變化,踱著步,叫解縉起來,慢悠悠道,“對大明江山有利的言論,朕會慢慢斟酌,而其中說到先皇好觀《說苑》《韻府》雜書,及至《道德經》《心經》,你以為甚非所宜。殊不知,天子雖天 之元子,受命於天,畢竟為人身,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閑暇之餘,觀一二雜書陶冶 性情亦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臣記住了,放筆遊思之時,尤其對皇上,當三思而後行。簡明扼要,提綱挈領,讓 皇上一目了然。”
    永樂點頭:“朕沒有指責你的意思,倒是對奏疏裏下麵的話很有興致。你說前朝陰氏 之《韻府》抄輯穢蕪,略無可采,願集一二誌士儒英,請得執筆,上溯唐、虞、夏、商、 周、孔,下及關、閩、濂、洛,根實精明,隨事類別,勒成一經,意即作一部大類書,有 這話吧?”
    這是解縉的夢想,自幼的夢想,裹在奏疏裏說了,希望引起皇上的注意,圓自己一個 久遠的夢。可惜太祖沒有那意思,還把他變相放逐了,今上舊事重提,是要修書嗎?是要 讓自己像紫陽先生校注四書五經那樣,開本朝修書的先河嗎?解縉的心境由平和變得興奮, 繼而抖動著,跳躍著,臉上綻放著孩子般見了美食的喜悅,連聲音也顫抖了:“皇上,此 臣多年未泯之誌向,若陛下信任,有皇家圖書,再得一二儒士之助,不出一年,臣就把是 書奉到皇上麵前。”
    “一言為定!”鐵作坊遇上了好鐵匠,永樂滿臉的笑容,“那,朕就是你的圓夢人了, 把亙古以來的書籍都編到一起,做一部天下最大的奇書。”
    說到做到,果然是不到一年,解縉就把奇書擺在了皇上麵前,一字排開,也就是百餘 冊吧!永樂有些失望,這不是他心中的大類書啊!至多也就是個集成,但人家辛苦了一年, 總該予以肯定,賜名《文獻大成》,笑言道:“皇家圖書有限,民間藏書又不詳,編書如 此,已是不易,就算是個鋪墊,下一步,朕著禮部到各地訪購圖書,不計價格,你要為朕 多薦人才,用十年八年的,朕要修一部亙古以來沒有的大類書。”
    書籍陸續購齊了,人手卻不夠,東挖西找。總裁官居高臨下,更顯見用人的捉襟見肘, 所以借著皇上的巡幸,為類書的編纂大開其路。
    “你們幾人是合著夥跟朕要人、要官哪!”永樂雖在嗔怪著,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舉四海之力,不惜代價完成這部大類書。 “就依方才所言,著吏部去辦。奉命者朕優賞之,願悠遊鄉野者也不勉強。”他明白文人的心思,他這個皇位是“篡”來的,他還在窮究建文餘黨,他們會危及他的統治,不 究不成。為了讓文人對他刮目相看,為讓他們見識見識朝廷的寬鬆,他也要修成大類書, 用一股盛夏的清風,吹走人們心頭鬱鬱寡歡的燥熱,降溫祛火,治病消災。
    “你等隨朕走走,朕要看看已在為朕編書的天下文士。”在道衍等三人、內侍黃儼等 人簇擁下,永樂走出了道衍的值房。
    “皇上,這是臣剛才舉薦的總裁官陳濟的房間。”道衍揚揚手。 永樂也不說話,示意旁人也不要傳信,直接推門而入。陳濟正伏案疾書,聽見門響,以為又是哪個小編輯如此無禮地打擾呢,正要發火,一眼掃見一個穿黃袍的進來,抬眼見 是皇上,不知所措,慌忙跪下行禮,倉促間,那杆精致的狼毫小楷就丟在了剛剛謄寫好的 稿紙上。
    永樂一陣爽朗的笑聲,陳濟平身,恭立一旁。 “陳濟淵學賅博,辦事雷厲風行,”為顯示自己對道衍推薦的認同,顯示三人同心協力為皇上修書,解縉搶著介紹,“浩如煙海之典籍,陳濟駕輕就熟,排沙簡金,如探囊取 物。是書之發凡起例,區分鉤考,秩然有法,很為後生敬仰。”
    “朕聽說了,”永樂笑道,“浩無端倪之巨秘庫書在你心中、手中挪來挪去,朕也聽了, 也看了,嫻熟至此實屬不易,”他又瞧瞧陳濟的身形,嘴角一抿,“朕看你呀,就像個‘兩 腳書櫥’,會走路的書坊,一個人的學問有如此之廣博精深,也不多見。薦你為總裁,朕 已同意,換個大一點的房子,學子們請教起來也方便些。”
    “謝皇上!”陳濟又跪下謝恩,能得皇上如此好評,他心中感念,一汪淚差點湧出, “濟一介布衣,蒙皇上不棄,當殫精竭慮編好此書。”陳濟跪下站起,解縉也一直注視著,他猜透了皇上的心思,壞笑道:“陳總裁,皇上 送你‘兩腳書櫥’的雅號甚為妥當,你的體形上寬下窄,確像是胸中萬卷之人,下麵兩條 細腿支撐著上麵的萬卷書櫃,有趣,有趣!送你一副聯,就叫作‘獨木難支衣櫃,兩腳可 撐書櫥’皇上以為呢?”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