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話龍興燕邸建首善 立東宮文武生齟齬(2)

字數:3917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李至剛早早就到了武英殿外,看著越聚越多的臣僚,除了頭碰頭了不得不寒 暄外,一改往日三五成群、堆三堆四的湊趣,孤單單立著,卻信心滿滿地等待著即將到來 的朝會,生怕人多嘴雜,哪一句話說漏了,把自己從婢女那兒得來的靈感吐露出去,失去 了向皇上獻媚的機會。終於,三聲悠遠的鞭響從身後傳來,武英殿大門洞開,文武大臣們 依品秩高低魚貫而入,分東西兩列站定。
    兵部尚書金忠首先出班,拱手奏道:“自韃靼部王子也先土幹襲擾寧夏後,廣寧、開平、宣府、大同也時有小股韃騎出沒,待官軍追剿時便不知去向,宜請皇上敕諭邊鎮謹斥候,嚴備禦,守株待兔,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朕也正慮著此事。”永樂胸有成竹,“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禦敵之策也要強弱適度。金幼孜草詔:敕諭韃靼可汗鬼力赤及知院阿魯台,敕諭瓦剌頭目馬哈木等三人,再曉以通 好利邊之意。另外,敕諭寧夏總兵官、都督何福,節製山西、陝西、河南諸軍,統一調遣, 便於打擊挑釁之敵。”
    實際上,永樂一即位,就在實施著他的張弛有度的治邊之策。近到北方的韃靼、瓦剌 等邊疆部族,遠到日本、朝鮮、暹羅、交趾等鄰國,他先後多次派出使臣曉以睦鄰之道。 另外,他在邊疆的防衛上也不含糊,令武安侯鄭亨為總兵官,率武城侯王聰、安平侯李遠 鎮守宣府;成安侯郭亮鎮守開平;平羌將軍宋晟鎮守甘肅;保定侯孟善鎮守遼東;鎮遠侯 顧成鎮守貴州;西平侯沐晟鎮守雲南;對邊疆重鎮的拱衛和防守都進行了重新部署,無論 對付小股毛賊還是強敵的突襲,都能做到得心應手,回旋有餘。
    通政司通政使趙彝出班道:“為陛下說一件喜事,江西布司奏:廬陵一帶嘯聚山林的 縣民已全部複業了。”
    永樂立時喜上眉梢:“威之以力不若懷之以恩,”這又是他先禮後兵一次勝利的嚐試, 文先而武在後,山民下山,省卻了多少兵戈戰火?永樂不無得意地手撚長髯朗聲道,“人 君代上天牧民,體諒之重在於上天好生之心,安養斯民,使各得其所。數年以來,百姓苦 於兵亂,加之貪官汙吏,賦斂苛繁,生計無著而無路可走,不得已而入於山林為盜。地方 有司推諉保身,動輒請朕發兵征剿,豈不知天下之民皆朕赤子,觀之心酸而剿之心痛,所 以遣使多次勸諭。山民歡然全部來歸,不勞寸兵,使危者安,憂者喜,國者固。”
    永樂居高臨下掃視群臣,見眾人低著頭,側耳傾聽,心下十分受用,情緒也高起來, 再發悠悠之感慨,“設身處地想,青天白日,安穩耕作,雖然辛苦萬端,但百姓願意作亂 否?不願!正所謂官逼民反。無從生計了,橫豎是死,橫下一條心,誰還懼死?但也不要 忘了,活著,總是他們的第一選擇,哪怕是勉勉強強。為民父母,連百姓這點小小的要求 都不能滿足?”
    朝臣中,有四分之一是各地依例朝覲述職的官員,有的是剛到,有的是述職完畢,就 要回去,皇上的這番話,句句戳在他們的心窩上。水澇災害,他們在覲見時說實話了嗎? 除了一年的夏秋兩稅,他們拿百姓當人了嗎,他們轄內的百姓流離失所了嗎,他們逼百姓 造反了嗎?一部分人心裏發虛,身上淌汗,不敢直麵皇上的問話,膽戰心驚地琢磨著回去 後的補救法子。好在皇上就是麵上一說,沒有深究。
    “以後的這類事件,就這麽處置,從布政司到府州縣,第一措舉就是安撫,誰也不要輕啟兵端。” “謹遵聖諭——”堂上是一陣低沉悠揚好聽的和聲。 “不過,”趙彝又說,“鎮守雲南的西平侯沐晟奏東裏宣慰司土官剽掠威遠,是剽掠,還是請求發兵征討。” “發什麽兵?”永樂想怒又沒有怒的理由,沐晟遠在雲南,這奏章至少十天前就發出了,無非是沿用過去的老辦法。 “就從沐晟此奏開始,令雲南都司移文曉諭,三諭不成,再發兵不遲。” “再就是一件喜事,”趙彝胖墩墩的,臉上堆著肉,總給人一種似笑非笑的感覺,遇到喜事,這感覺就更明顯了。 “山東布政司奏,轄內部分州、府野蠶作繭,成方連片,一汪一汪的,寓意不淺啊!” “野蠶成繭,衣被天下,”禮部尚書李至剛忙出班道,“此乃我大明豐衣足食之兆,皇上登基不足兩年,連野蠶都趕來祝賀,足見陛下撫綏華夏乃順天應民之舉,可喜可賀! 臣請求率百官上表朝賀!”
    三年靖難,永樂由藩王而承大位,知道自己在群臣、在百姓心中的位置,若沒有幾年 的風調雨順和寬鬆之政,那股子勁扭不過來。所以,對諸般祥瑞,他雖相信,盼它們更多 甚至層出不窮,昭示他的君權為神授,但他卻想在眾人麵前表現得滿不在乎,一笑置之, 讓大家實實在在看到和感受到他的民本君輕的坦蕩胸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山東野蠶成繭,好事一樁,卻也不過衣被一方。若普天之下,處處如此,四方百姓 皆飽暖而無饑寒之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一如古之大同之世,再為朕道賀也不晚。” 李至剛的提議雖沒有被采納,實見皇上心中還是高興的,正好乘興而奏,遂繼續道: “臣還有一個提議:我太祖肇建金陵,沿前代奠都之舊,又以龍興之地鳳陽為中都,兩都 相舉,遙相呼應,實為萬世太平之慮。雖是兩都,距離太近,於國家長治久安也有不便。臣琢磨著,北平為皇上龍興之所,山川形勢皆為陛下所興,也宜建為首善之區,充實民眾, 招徙商賈,繁榮工商,以為北都。三都並立,南北相銜,則國之根基固也!”
    永樂眼前一亮,長髯微顫,露出了一絲發自心底的卻讓人不易察覺的滿意。北平是他 的福地,沒有北平,恐怕就沒有他的今天。那深邃靜謐的大元皇宮,那樸實無華的小民百 姓,那古老幽靜的燕京街巷,那雄偉壯麗的燕山山脈,那是他二十多年由稚嫩而雄武的印 證,是讓他永遠魂牽夢縈、割舍不去的故園。他何嚐不想名正言順地把這個龍興之地規製 得一如南京?何嚐不想給它冠上個“京”的名字,但他剛當皇帝,條件不具備,時機也不成熟。處理那些冥頑的建文遺臣已然引起了軒然大波,大波之上再說一件董建北平的大事,會不會第二次炸窩?所以,建北平為北京的想法隻是一閃而過,卻深深地藏在心裏,孕育 著,培養著,一旦足月,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拋出來。
    今天居然有大臣率先提出,實出他的意外。他滿意地看了看李至剛,輕輕點頭,卻不 急於表態,而是狡黠地掃視著兩班的文武大臣,尤其是新歸附的文臣,看他們的反映。
    李至剛之言,猶如一團點燃的火藥塞進了每個人的心裏,引起了一連串無聲的爆炸, 眾人猜疑著,琢磨不出是他李至剛自己弄出的歪點子,還是皇上授意的,怎麽表態呢?大 家低著頭,用餘光相互打量著。建一個新京,那要多少人力物力,就是掛個名,以北平現 在的境況也夠吃力的。
    太祖時,就因為選京的問題沒少花了心思。做吳王時,雖老早就確定了金陵這個老據 點,但總覺建都江左多有不便。考慮過北平,有人說遼金元等蠻夷居燕京已數百年之久, 旺氣飄零,王氣已盡。考慮開封,但那兒離黃河太近。還就怪了,太祖即位,黃河多次決 堤,而每一次都危及開封,不得不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至洪武末年,還在考慮關中,令 太子朱標代皇帝到陝西巡視,很不幸,太子第二年就病死了,實在是個晦氣之地。太子回 來說,關中一帶有十個大小王朝先後在長安、鹹陽建都,關中的山嶺河汊頗多帝王將相之 塚陵,舉目四顧,陰氣綿綿。誰願把都城建在陵寢之上?豈有此理!豈有此理!太祖從此 再不提選址遷都的事,也不願臣下再提此事。
    十幾年過去了,眼見著金陵城一天比一天繁華,大家的心已在應天府沉穩下來,謀一 些長久之計的營生,禮部尚書李至剛突然舊話重提,爆出個肇建北平、以北平為京的倡議, 實在是出乎眾人意料。偷眼斜睨高高在上的皇帝時,那是殷殷的期盼和充滿希望的眼神, 眼神中分明飽含著高瞻遠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實在是居高臨下俯瞰的緣故,以矮他禦座 一大截的列位臣工正常的思慮,誰也慮不到他那樣的高度,唯一能附和的,那就是奉迎。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