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話龍興燕邸建首善 立東宮文武生齟齬(3)

字數:4707   加入書籤

A+A-


    新任都察院左都禦史陳瑛猜想著,作為禮部尚書的李至剛一定是受了皇上的密旨才敢 語出驚人,否則,這樣的驚天之語他怎敢隨便說出呢!既是皇上的意思,就不能有不力讚 的淡然,身為近臣,責無旁貸。
    “李尚書所言甚是。”陳瑛第一個站出來回應李至剛,“臣也久有此意,北平為陛下 龍興之地,南控幽燕,北扞溯漠,山川形勝。為國之新京,和中都、南京遙相呼應,為子 孫萬代之計。”
    “臣讚同,”“臣也讚同,”接著,武班之首的淇國公丘福、成國公朱能也站出來唱 和,引來了武班的一片讚同之聲;大勢所趨,別無選擇,文班之首的道衍、蹇義、金忠等也紛紛讚成,李至剛的星星之火在片刻的寂靜沉默之後頓成燎原之勢。
    永樂長舒了一口氣,目視前方,萬千江山盡收眼底的恢宏,在心中隱藏已久的一樁大 事於不經意間水到渠成般的完成。他滿意地用溫和的目光撫慰著李至剛、陳瑛等文武群臣, 最後又在李至剛的身上落定,瀟灑的把大胡子一甩:“李至剛所倡建北平為首善之意,既 是對北平形勝的認同,也是對朕經營了二十年的燕邸的肯定,朕很欣慰。眾卿之意即朕之 意,即日起頒詔天下:升北平為北京,先以為行在,設國子監;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 轄北京周邊興和、東勝、涿鹿等六十衛、所;改北平府為順天府,轄通州、霸州、涿州、 薊州等四州,大興、宛平、良鄉、順義、房山等二十二縣;著原北平按察僉事楊忝為府尹, 刑部發流罪以下墾田北京;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於北京;平江伯陳瑄督 舟師浮海運餉至北京、遼東。建北京宮殿之事以後敘及。罷北平布政使司,建北京行部, 掌布政司庶務;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官軍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
    “皇上聖明!”耳旁是一片齊整整的讚譽。機構設置,人事安排,遷民以及海運,永 樂侃侃而談,胸有成竹,顯然不是臣下今天提及了他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有部署不 知早已謀劃多久了。李至剛本為徇私而阿諛逢迎的話題正中了他的下懷。
    永樂話鋒一轉道:“朕有今日,縱不會忘了身冒矢石、萬死一生的從征將士。事定功 成必報以爵賞,坐擁天下當共享榮華,此朕報舊恩之心,昭昭然矣!然亦有不思困苦艱難 之輩,觸犯刑憲,已謫令屯戍邊疆。痛定思痛,念其前日之勞績,朕心有所不忍,今日特 加矜貸,官複原職,軍複原伍,再有犯者,休怪《大明律》不認舊人。”
    一部分靖難時的從征將士,仗著燕王當了皇帝了,居功自傲,尾巴翹到天上,無端生 事,淩虐小民,明目張膽挑釁法律,與官府抗衡,永樂不得不加以整治。淇國公丘福、同 安侯火真一次次求情,想起當年天昏地暗、血沃勁土的疆場,永樂的心就軟了,用皇恩開 釋了近百名有罪的軍官和士兵,對功臣的法外開恩溢於言表。文臣們抵製,交章彈劾,所 以,他也不得不在這樣一個場合略作解釋,平複了算了事。
    “周王兩次上表請立太子,”通政使趙彝奏道,“周王說,儲二之建,所以定圖,本 係人心,其任甚不輕也……”
    周王是永樂的同母弟弟,在兄弟中最親,五弟這是第二次催他了,可他有他的想法, 聽了趙彝的奏述,默不作聲。
    “老將軍鎮遠侯顧成從貴州上表,伏願皇上早立東宮,以定國本,副理萬機,永安宗 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
    “知道了!”沒等他讀完,永樂重重地甩出了三個字,他不想就此事再聽什麽表章聒噪,更不想議論,就想著馬上散朝,遂沉著臉道,“諸位還有他事嗎?”
    “陛下即位已一年有餘,儲君虛位,為臣心下不安啊!”兵部尚書金忠站出來,還是 揪住此事不放。也就是和皇上往日的燕邸私交,否則,誰敢觸這個黴頭!
    永樂即位後,原世子朱高熾仍留守北平,次子高陽王朱高煦鎮守開平,基本上維係了 靖難時高熾留守、高煦出征的格局。論戰功,高煦略勝一籌,但守衛北平、以轉運糧草高 熾也是功不可沒。以金忠為首的文人們讚成立嫡以長,心向高熾。而高煦長期隨父親出征, 就好像是他為日後做鋪墊而故意製造出的場景一樣,父親幾次瀕危都是他及時趕到,救駕 成功,那種上陣父子兵的感奮和悲喜交集,據說永樂當即許諾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淇國 公丘福等因和高煦脾氣相投,又長期在一起,耳鬢廝磨,因而形成了心向高煦的武人派。
    “皇上是該考慮立太子的事了!”金忠一說,丘福馬上附和,說的雖是一件事,似 乎挺和諧,但兩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選。接著,蹇義、解縉和懷慶長公主的駙馬王寧等 大臣也出班奏請冊立皇太子。
    不願聽什麽,偏來什麽,永樂眉頭緊蹙,青筋突兀,強壓心頭之火,不悅道:“列位 臣工的表章朕已禦覽,但朕也多次說過,長子高熾雖有仁厚之德,然未經曆練,智識淺陋, 朕正在谘求四方賢達輔導,以長其學問。諸位為國家社稷著想,一片忠心,朕甚欣慰,” 他環視一下眾人,不等他們說話,遂道,“朕坐時太久,身體不適,需回宮歇息一會兒, 散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散朝——”黃儼好聽的一聲喊,扶皇上站起,走向便殿,結束了一個眾人翹首、而 皇上拿不定主意的尷尬:他心儀高煦,卻又沒法說。
    扯到了議立太子的事上,皇上不高興,李至剛沒法跟去說自己的家事,他悵然地站在 武英殿的禦座下,望著高高的、鏤空的藻井,若有所失。
    天色灰蒙蒙的,霧氣籠罩,半明半昧,潮濕而寒冷,再沒有了前幾日陽春三月的燦爛。 從早晨言事幾近正午,永樂確實有些累,用過午膳,想在便殿裏小憩一會兒,準備下午的 午朝。但他怎麽也睡不著,立太子之事真的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了,糾結成團,越理越亂, 那股勁過不去,他幹脆坐起來,斜倚在錦被上,閉目沉思。
    建文四年六月,由他發難的靖難之役結束,燕軍攻下南京,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不知 去向,他這個在北平蟄居了二十年的燕王坐上了大明王朝皇帝的寶座,年號永樂。不久, 就有人上表,請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但他的心傾向於二兒子朱高煦,卻又不合宗法禮 教,便以長子高熾“德業未進”來搪塞。
    轉眼就到了永樂二年的春天,立儲之事鬧得沸沸揚揚,不僅朝堂之上,就連南京街巷閭裏的老百姓都在議論著。有的說皇帝肯定立長子,說是某某大臣管家的親戚說的;也有的說皇帝要立次子高陽王,沒聽那滿大街的小孩都在唱著一句“日照山河裏,陽光映帝京” 的童。說這“日照”和“陽光”就說的高陽王朱高煦,至於怎麽個解釋大家雖似懂非懂, 但卻堅定地認為那是和皇家老二連在一起的。仔細想來,高陽王的高陽和他名字中的高煦 以及那兩句童謠還是有些瓜葛的。
    永樂育有四子五女,一子早夭,幾個兒子都是皇後徐儀華所生。長子朱高熾生於洪武 十一年,次子朱高煦小高熾二、三歲,三子朱高燧則又小高煦四、五歲。三個兒子雖一母 所生,年齡相差也不大,但性格為人迥異到天壤之別,真應了那句話,龍生九子,個個不同。
    長子朱高熾,性情溫順,仁厚孝友,本當是青春勃發的壯歲旌旗之時,怎奈體態肥盈, 身體虛弱,走路爬坡都十分吃力。靖難時,永樂帶兵在外,隻能命他留守大本營的北平, 而讓性情凶悍、弓馬嫻熟、頗有武略的、十六、七歲的次子高煦跟在左右。高煦也是不負 父王的厚愛,勇猛拚殺,不僅戰功卓著,還幾次於危難之際成功救駕,聽了許諾,高煦更 是舍命苦戰了。如今得了江山,那戰場上的許諾還算不算數?但廢長立幼,又與兩千年的 宗法禮製相悖。永樂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痛苦抉擇中。
    看的出來,文武大臣們已明顯地分為兩派,文臣大多傾向長子朱高熾,部分武臣則傾 向二子朱高煦,當然都各有理由,而更多的人則不願攪進皇家的太子之選中,或是不言, 或是虛以委蛇,假惺惺勸皇上早立太子,實際上則事不關己的心態。
    以淇國公丘福為首的武臣派,和高煦是生死與共的沙場知己,兩人攜手打出了不少漂 亮仗,患難之交,情真意切。何況他又親眼目睹了當時燕王對高煦的喜愛,揣測帝意,毫 不隱諱地讚成立高煦為太子。而以兵部尚書金忠為首的文臣,對高熾十分了解,關係也密 切,所以願立高熾為太子,常在永樂麵前說起古之立幼廢長的興衰之事。
    文武大臣各執一詞,都有道理,弄得永樂沒法斷下決心。他也記不清多少人、多少次 說這件事了,每一次提及都被他搪塞了沒有結果,但事情的脈絡卻越來越清晰了。
    憋了近兩年,永樂糾結了幾百日,拖已不是辦法,與其黑沉沉孕育著滿城風雨,倒不 如讓那明亮的閃電劃破夜空,暴雨傾盆,享受雨中的暢快,享受雨後的清新。天大的主意 就在這臥而不眠的一瞬中敲定,永樂撩錦被下床,臨視午朝,午朝後,吩咐黃儼把閣臣和 尚書蹇義、金忠,武臣丘福、朱能,皇親王寧找來便殿,明確了商議確立太子的大事。
    幾個親近的文武大臣陸續到齊,永樂賜座,捋了捋長髯,靜下心來,小內侍馬雲給皇 上上完茶,知趣地出去,關了殿門,隻有黃儼在門外緊緊守著,雖一副忠誠不二的衛士樣 子,若無其事卻心神不寧,他要第一刻得知議立太子的最新消息。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