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話龍興燕邸建首善 立東宮文武生齟齬(5)

字數:3859   加入書籤

A+A-


    金忠關鍵時刻的“四兩撥千斤”,使一波洶湧的海潮尚未形成驚濤拍岸的氣勢就在流 動中化解了,春風和煦,風平浪靜,便殿內暫時沒有了就要來臨的暴風驟雨。深沉穩健,老成練達,言語舉止都帶著一股雍容大度的貴氣。永樂遞過了一個溫暖的眼神,慶幸自己在偏於一隅的燕王位上得了這麽個以卜見長卻又有著經國之幹才的能臣。 南方多才人。 金忠的老家浙江鄞縣就是個相士的出產地。他的師友、同時輔佐燕王的袁珙、以及宋元以來的許多相士都出自鄞縣。金忠的家境雖然貧寒,但他自幼就喜好讀書的習性為他日 後跳出寒門積聚了深厚的鋪墊。受地域風氣的影響,他對四書五經一類的儒家經典了無興 致,卻對《周易》等卜筮之書愛不釋手,年紀輕輕就學成了一套為人卜測未來、預知禍福 的本事。大技在身,厲兵秣馬,等待著有朝一日天降大任的綻放。
    很幸運,他就要到北枕居庸、南襟河濟的北平應付朝廷輪戍的差事。他聽說了那兒有 個很有作為的燕王,也很願意到那個瀕臨塞下的地方,隻是手頭拮據,還是袁珙資助了他 的川資路費。他本在通州應差,得閑便到北平城中的街市上賣卜,桃李不言,微風送信, 金仙人的大名很快就在北平傳開了,而且越傳越神奇。小到丟了豬雞,大到吉凶禍福,卦 卦靈驗。老和尚道衍暗暗觀察了多日,最後,毫不猶豫地將金忠推薦給了燕王。
    這時候,正是朝廷兵圍燕府、燕王稱病、臥床不起的緊要關頭。金忠被請到了燕王的 病榻前,聽著燕王的胡言亂語,查看了燕王的氣色和手相,一眼就看穿了佯狂裝病的王爺。 金忠成竹在胸,不慌不忙,依著自己的方法,烤骨推紋,最後竟得了一個“鑄印乘軒”的 上上吉卦。金忠心中大喜,慶幸自己的苦日子到頭了,也慶幸燕王的好日子快來了。但他 將自己深深地隱藏,掩飾著對未來的憧憬,淡淡說道:“王爺,‘鑄印乘軒’之象貴不可 言,百年千年偶有一次。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請殿下自珍自愛!”言畢,起身要走。
    要麽昏睡不醒、要麽嘟嘟囔囔病入膏肓的燕王,忽地坐起來:“請留步,到前廳敘話。” 燕王換了衣服,洗漱一番,再見麵時,一個重瞳龍髯、聲亮如鍾的瀟灑王爺坐在了金忠眼 前,金忠還刻意觀察了這個傳說中的、今日有幸得見尊顏的王爺。天廣地闊,日在中天, 龍形而鳳姿,大明的太平天子之象。隻是,還沒有走出眼下荊棘叢生的困厄,正所謂天降 大任的苦其心誌之時。
    金忠高瞻遠矚,侃侃而談:“小可一介草民,以卜筮為生,今借大王一方寶地遊卦街 巷,已衣食無憂,本不想卷入刀鋒劍雨、腥風血雨的紛爭漩渦中。但草民得見大王,相中 了大王的貴人之相,期待著大明來日的風調雨順,故願舍命為王爺謀劃一二。如今的情勢, 黑雲壓城,山雨欲來,王爺的幾個弟弟已被建文皇帝廢為庶人,意在敲山震虎,剪除羽翼。 不用說也一目了然。然朝廷之心腹大患不是旁人,正是親王中年齡最長、威望最高的燕王。 今大兵圍困燕府,北平周圍的朝廷大軍還在陸續集結,王爺危在旦夕。草民知道大王還在猶豫,不願做不仁不義之事,王爺想過沒有,若明日命都沒了,還落一個亂臣賊子的名號,豈不更冤?以此,草民勸王爺,與其愚守臣節坐以待斃,何如舉兵起事?當取不取,反受 其害,何況天命所在!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受太子和齊王逼迫,計無所出,大將尉遲敬德曰:‘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所以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處事有疑,非智;臨難不決, 非勇。’惟願王爺早圖大事!”
    金忠一番話,剖白明晰,終於使燕王下定了起兵靖難的決心,此後,金忠為王府紀善, 參與謀劃方略,成為燕王身邊不可或缺的謀士。早在燕王稱帝之時,金忠就悄悄為高熾、 瞻基父子相過,和他想象中的結果一樣,都是未來的天子之相。他把卦象也委婉地說與了 皇上,以堅定皇上立長的信心。
    永樂早看出了金忠的心思,不以為然。為大明社稷著想,無論如何,金忠也不看好張 牙舞爪的高煦,高煦的命裏也沒有稱帝的征象,金忠孤注一擲也要拉回皇上的念頭,遂把 想法和蹇義、解縉、黃淮等多人講了,形成了一幫支持高熾的文人。
    黃淮料事也很有主見和獨到之處,接了金忠的話,他本想說上幾句,實在覺著解縉話 鋒太強,已刺著了皇上,金忠又引經據典,步步為營,此時若再說,無疑火上澆油,況又 人微言輕,遂把目光投向了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
    蹇義會意,心雖在高熾一邊,不得不站出來說幾句光照林間的和風話:“聽得幾位坦 誠,兩位皇子於文韜武略上各有千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淇國公和解學士、金尚書之 言皆在情理之中。天下神器至重,非反複議論深思熟慮,不足以舉推。從長計議,陛下以 為如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樂的眼前又一次呈現了比肩而立的兩個兒子,又一次把兩個兒子的功勞比較一番。 合法的繼承人朱高熾,雖不長於躍馬揚刀,卻也曾以箭無虛發的弓矢見長,靖難三年的光 陰裏,二十左右歲的他在道衍、顧成、金忠等人輔佐下,在母妃徐氏的支持下,守衛北平, 機智果敢,屢挫來犯的敵軍,確保了北平安全,確保了燕軍後方的穩定。二子朱高煦馳騁 疆場、多次救駕,這樣就能治理國家嗎?
    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文武大臣無所顧忌地袒露心聲,已達到了議論的目的,永 樂心中的秤砣雖已漸漸向世子高熾傾斜,但心裏的那個彎一時還扭不過來,蹇義的話正是 時候。
    “你們先下去,容朕再仔細思慮,也再聽聽各方的意見。” 此事一擱,又是一個多月,外間的風言風語更盛,永樂卻兀自忙活著。他找來道衍,征詢老和尚的意見,道衍笑而不答,隻說天下之大禮皇上懂的。永樂又把大相師袁珙、袁忠徹父子找來,秘密給高熾和瞻基相驗。且不說袁珙、袁忠徹和金忠的心思早搭在了一起,單說相術,二袁也是個洞見萬裏的人,自然相出了那父子二人來日的天子之氣。 有一天,永樂專意留在了皇後徐儀華的坤寧宮裏。皇後何等精明之人,早猜出了皇上的用意,夫妻閑聊間扯出高熾兄弟三人,雖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儀華毫不掩飾地對老二、 老三無一點好感,很誇了老大為人處世的善良和臨陣不亂、指揮有方的大將風度。至於料 理北平留守諸事和輸運糧餉,那是皇上知道的,無須多說。其間,又說到了高熾的妻子張 晉眉,也就是朱瞻基的母親,連永樂都不得不承認,這門媳婦是萬裏挑一,溫良恭儉,德 淑賢秀,誰也說不出一個“不”字。何況,她的兒子朱瞻基早在出生之日就被當時的燕王 視為吉祥呢!這事不能再拖了。不過,還要議一次,再聽聽,再看看,同時也是給高煦更 大的麵子。
    基本上還是上次的那些大臣,永樂這一次更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了:“幾位愛卿都知 道朕的意思,過去說過的不再重複,有什麽新意就和盤托出,朕左右權衡,更便於在長子、 次子間選擇。”說完他看了看朱能,雖是武臣,但一直以來,他還沒聽到過朱能的想法。
    “皇上,世子和高陽王皆人間奇才。”三十多歲的成國公朱能再不好不說話了,他和 高煦很親近,但他更知道立儲意味著什麽。“臣在諸將中雖屬年少之輩,隨陛下靖難時也已近而立之年。而皇上二子年及弱冠, 一個扞禦北平,供前方給養,似漢時之蕭何,為皇上守衛大本營;一個護衛陛下,武勇難 當,似蜀之趙子龍,決勝兩軍陣前。臣之所喻未必妥當,卻足見二皇子泱泱之才。平心而 論,臣於高陽王有生死之交,當然願意高陽王為太子,承繼大明基業;然臣也粗涉經史, 觀曆代興衰之治,又覺得金尚書看得透徹,想得長遠。兩位皇子都叫臣難以割舍,所以臣 隻能惟陛下之命是從,無論立誰為皇太子,臣都會學諸葛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請 陛下明鑒!”
    朱能慷慨激昂,雖沒有明確表態,話語中卻透露出立嫡的意思,丘福無奈地搖搖頭, 忽地就有了大勢將去的沮喪。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