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話龍興燕邸建首善 立東宮文武生齟齬(4)

字數:4104   加入書籤

A+A-


    黃儼是武英殿的管事牌子,三十左右歲的年紀,就因他說話的聲音婉轉到像唱歌一樣悅耳,太祖時就在乾清宮當差,後因對建文帝裁抑太監的做法不滿,常常把偷聽到的朝廷 軍情傳給燕王。雖未謀麵,燕王已感覺到了黃儼的耿耿忠心,進京時又聽了他靈雀般的聲 音,煞是歡喜,就把他放在了武英殿,放在了自己身邊。這個以聲音見長、以輸送消息得 寵的太監在立儲的風波中深覺高煦奇貨可居,又得了高煦大把的寶鈔,此時便一門心思偷 聽君臣議論,但因相距太遠,隻能隱隱約約、斷斷續續聽到一些。他貼著殿門徘徊,作為 管事太監,別人當然不便指責。
    “找來諸位愛卿,就是想議一件眾人關心的、事關太子人選的大事,”永樂一字一板, 細心觀察著幾人的表情。令他意外,文臣武將都表現得鎮定從容,沒有一絲慌亂和驚訝。 他明白,大家心裏有底了。
    “此雖朕之家事,也是國之重事,豈可輕言以蔽之?故而躊躇準備了一年多。親王、 大臣們一再上表,也是出於對大明的一片忠心。朕多次講過:君子為國不為家,所以犯顏 諫諍不避其死;小人為家不為國,故一味讒佞阿諛以苟富貴。今日僅我等幾人,諸卿盡可 暢所欲言,敞開了說,但須嚴守秘密,至於言語之輕重,朕都不會怪罪的。”
    說罷,永樂先掃了一眼丘福,然後看著遠處的窗棱等大家說話。丘福會意,拱手道: “臣一介武夫,隻知殺敵,不知避諱,自北平跟從陛下以後才認得幾個字,若言語中有冒 犯之處,還請皇上原諒。”
    見皇上點頭,丘福繼續, “臣以為,高陽王以弱冠之年隨陛下摧鋒陷陣,功在社稷。白溝河之戰敵眾我寡,陛下以十萬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您身邊衛士僅剩七人,被圍土堤之上,危在旦夕。虧得皇 上胸中萬千之兵,馬鞭遙指前方,本是鎮定自若的虛指,而高陽王神兵天降般率軍殺到, 擊退敵兵。東昌之戰,大將張玉戰死,我軍大敗,又是高陽王及時救駕。若不是高陽王, 臣不敢想還有、今天……”
    丘福本想說還有“陛下的今天”,但這個大老粗又像靖難論功時那樣,遠遠躲開,再 一次精明,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用了一句含糊的“今天”。他知道,皇上喜愛高煦除了 救駕有功,還有最關鍵的一點,他一定要點破,“高陽王酷類陛下,不僅帶兵打仗頗有韜 略,訓練士卒、守禦一方也是個帥才,今備邊開平指揮屯戍,井井有條,常聽回京師公幹 的將士說起。於情於理,於功於人,臣都願推高陽王為太子。”
    一個“酷類”,一下子就揪住了永樂的心,這句話從為人樸實而質誠的丘福口中說出, 更讓他動心了。丘福起自卒伍,積累年之功而官至千戶。燕王起兵時,他和張玉、朱能率八百壯士殺出王府首奪北平九門,占領北平,而後以先鋒官在夾河、靈壁、滄州、淮河等征戰中屢立 戰功。雖說謀劃智計不如張玉,但勇猛善戰與朱能相匹敵。丘福最為燕王稱道的還有他從 不爭功的秉性。每次大捷之後,諸將紛紛到燕王近前報功請賞,唯獨丘福閑人般在一旁休 息。燕王感慨地說:“漢光武之大將馮異,時常獨坐樹下,權不理會諸將禦前之論功,軍 中號曰‘大樹將軍’。吾今生有命,又得一視戰功如煙雲之‘大樹將軍’也!丘將軍之功, 早記在孤王心中了。”
    永樂大封功臣時,丘福封淇國公,居武將之首,年食祿二千五百石。在永樂的心裏, 丘福和另一個晉位國公的大將朱能一樣,功高不傲,襟懷坦白,任何時候都不挾私欲,因此, 他每議大政密事,除閣臣外,必邀二人參與。而每當二人猶豫轉圜之時,他都用“為國家計, 但說無妨!”予以鼓勵,方才丘福的一番話,又說到了他的心窩裏,讓他感覺溫暖、舒適。
    “臣讚同淇國公的意思,”長公主的駙馬、皇上的姐夫王寧拱手道,“我太祖皇帝用 武力收拾了前元群雄蜂起的亂局,今上之雄武世所共見,如今,北有殘元,東南有倭患, 情勢所致,我大明未來的天子一定要是個能征慣戰的皇帝。”
    建文時,王寧在都督府任職,因和燕王交好,且看好內侄朱高煦,故常常將朝廷軍情 輸於燕府,被人告發下在錦衣衛獄中。燕王即位,封為永春侯,高煦備邊開平的一年中, 他還遠道去塞外看望,徹夜長談。
    “臣以為不可!” 解縉比官高位尊的金忠還激動,忘記了自己的官品,大聲反駁。 如果說,此前太子人選的文武之爭還停留在彼此的心裏,還在暗處較勁,鬥著心機,各以 言談話語悄悄影響皇上。而這一聲喊,則徹底撕開了文武間積聚已久的裂痕,使高熾和高 煦的陣營從此像楚河漢界的鴻溝一樣界限分明,也使兩派在此後的二十年中針鋒相對,劍 拔弩張。直到高熾之後朱瞻基即位,高煦舉兵造反失敗而告終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解縉的大嗓門,連門外的黃儼也聽得清清楚楚,他暗暗罵了聲“不知死的解矮子”, 仍慢慢踱步,想他的心事,打探他要得到的東西。
    武英殿便殿內,永樂臉上因丘福、王寧的議論而浮現的一絲笑容因著解縉的一聲喊而 頓然消失了。解縉的情緒全在議立太子的大事上,沒有注意到皇上的任何表情,也不去看 戰功赫赫的淇國公和受寵殊異的老駙馬,因激憤而漲紅的臉上,熱汗涔涔。
    解縉毫無顧忌地、順著自己的思路繼續說,“古雲:武以定國,文以安邦。我太祖高 皇帝開大明千秋萬代之偉業,雄武大略,威德遐被。陛下即位以來,派兵遣將,備禦九邊, 遼左之地設衛建所,安撫土人;西域之處封建諸酋,烏斯藏雪域往來絡繹不絕。使臣所至,暹羅、占城、滿剌加,朝鮮、琉球等國莫不畢至,羅拜闕下,山呼萬歲。文則開科取士,又委臣等大修類書,文治武功,開一代之先河。皇長子承父祖之鴻烈,仁孝寬厚,為燕世 子多年,天下歸心!守禦北平之際,堅守其土,間或乘夜出擊,襲擾敵營,迫敵後退十數 裏,從容補修毀壞城池,足見其武備之天資智慧。且陛下前方征戰,糧草兵馬之補給全賴 世子。世子今留守北京,墾荒備耕,撫綏流民,複業者眾。文才武略兼備,故臣以為,建 為儲君則大明幸甚矣!”
    文韜武略,內外兼修,誇得聖君一樣!永樂沉著臉,一言不發,他命近臣議論,解縉 之言又何錯之有?但解縉議論時,他的心裏一直都是高熾臃腫不堪的、愚鈍的身影。
    解縉淋漓盡致,黃河之水一瀉千裏的暢快,永樂的臉色卻越發難看,眉頭緊皺,那副 瀟灑的大胡子一撅一撅的,想罵上幾句,卻又罵無可罵,隻把茶盞重重地蹾在禦案上。
    一旁的兵部尚書金忠最知皇帝的秉性,見他要火,忙出來打圓場道:“世子和高陽王 皆陛下骨肉至親,一文一武,一左一右,如人之二臂,各有所用,今隻能取其一,真叫為 臣難以取舍啊!”這句話又說到了永樂的痛處,世子縱有千般不是,也是自己的骨肉至親, 何況又沒有什麽不是,隻是這體態,能算罪過嗎?
    金忠繼續,“二人自幼及長,皇上、皇後嗬護備至,方有今日之守禦和疆場之勞績。 臣等也是環繞左右,看著他們長大,於世子和高陽王都有至真至深的情懷!然儲君之事, 不僅考慮武功戰績,還要考慮我大明王朝的明天!馬上得江山而不能馬上治江山,臣已反 複和陛下講過古來立幼廢長之興衰故事。秦始皇死後,宦豎趙高等人偽造詔書,逼太子扶 蘇自殺。胡亥即位,天怨人離,不久天下大亂,漢高奄有江山。隋文帝廢長立幼,隋之江 山僅存三十餘載,前車之鑒,曆曆在目,臣今日說來猶感痛心!”
    永樂默然。 古之宮闈之事駭人聽聞。漢高祖曾說趙王劉如意類己,漢宣帝說淮陽王劉欽“真吾子也”,唐太宗以吳王李恪“英果類我”,都有過短暫的立嗣之念,然幾個“類我”者幾無善終。 喜愛歸喜愛,那隻是一時感情的融洽和交織,是情感天平的傾斜,並不一定就立為儲君; 繼任皇帝的選擇,是江山永固的萬代之事,必須把今天的德行與未來的作為放在第一位。
    話又說回來,高熾和高煦,誰的德行更便於大明江山的綿延不絕呢?無論從仁德、親 民還是謙恭上看,都非高熾莫屬。雖然一想起高熾那肥胖臃腫的身形就別扭,這樣一議, 永樂心裏已不是那麽意誌堅定的要選高煦了,他要從各方再探尋一下二人的優劣。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