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救嶽丈尚書遭貶職 延朱雀君臣說求賢(1)

字數:4261   加入書籤

A+A-


    見皇上高興,又是在便殿,滿腹心事的李至剛眨巴眨巴眼睛,終於覺得有機會能說說 自家的事了。這一個月,他多方走動,擺著二品大員的架子親自探監,總算讓嶽父大人得 到了各方關照,住在一個單間裏,每天酒肉伺候著,單等他向皇上求情後,弄個流徙之刑, 走一走樣子,三五年也就回來了。
    “皇上,臣有一私事想請陛下說句話。”畢竟因理虧而膽怯,話說出來,李至剛明顯 底氣不足,規矩得就像初見公婆的小媳婦。
    “堂堂禮部尚書要朕說句話還這麽難嗎?”一個大男人,羞羞答答,永樂差點被李至 剛的表情逗樂了,“說吧,什麽事?”
    “陛下,臣、臣的老泰山六十多歲了,脾氣不好,在家鄉失手,傷人至死,現羈押在 刑部大牢裏,要論成死罪。乞請陛下看在臣一片忠心的份上,免其一死,臣、臣在這裏代 全家給陛下叩頭了。”
    “朕就奇怪了,”永樂把為李至剛說情的事放在了一邊,他的思緒卻轉到了量刑上, “定罪輕重要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會審,三堂還沒審,你就知道要論成死罪了, 李至剛,朕倒想知道,這死罪是怎麽來的?”永樂說著,眉頭緊蹙,語氣也重了。他最痛 恨的就是臣下穿往,徇私枉法。
    “因為死人了,臣估計要論死。” “你不是說要論成死罪嗎?誰給你的結論,說!” “臣是著人打聽的。”剛說完這句,李至剛就後悔了,這不正往皇上的套裏鑽嗎?他完全沒有估計到皇上會糾纏案件背後的事,問出個子醜寅卯,情知要壞事,他跪在地上, 又叩了個響頭,想著能以至孝感動皇上,“皇上,都是臣孝心太重,一心要救老嶽父出獄, 做了出格的事,願意接受陛下的任何懲罰。”
    “少廢話,打聽的誰?”永樂不依不饒,似乎李至剛不說出個名字來,他馬上就要置 他於死地一般。
    “是、是,”李至剛帶著哭腔,磕頭如搗蒜般,“是右副都禦史黃信。是臣把、把他灌醉了……”
    老泰山是救不成了,又搭進一個朋友,事已至此,李至剛拚命想把罪責往自己身上攬, 對嶽父,仁至義盡;對朋友,亡羊補牢。但皇上的眼裏揉不得半點沙子,哪容他從容赴難?
    “大膽狂徒,”永樂大怒,“罪刑尚未敲定就敢輕易告人,送了多少寶鈔,天牢裏說 說清楚!黃儼,傳錦衣衛使紀綱,把個行賄和受賄的都給朕拿了。”
    李至剛越是往自己身上攬,永樂就越氣憤,就越覺著這裏麵有問題。 永樂的突然翻臉,驚得大家目瞪口呆,連履新的皇太子也看不出父皇為甚要發這麽大火。隻有丘福暗自慶幸,東宮輔臣還沒蒞事,就有下獄的了,這不是個好兆頭嗎?看著吧, 他掃了一眼那幫子文臣,你們一個一個都會這樣的,早晚的事!
    情急之下的李至剛說漏了底,要奏事早等在殿外的紀綱正愁沒由頭進去,聽了黃儼的 招呼,一麵著人去抓黃信,一麵衝進殿裏,給皇上行了禮,拖著李至剛就往出走。李至剛 知道皇帝的脾氣,這時候再說什麽也沒用,順從地隨著紀綱出了武英殿。
    紀綱了解黃信,一個三品的官員,和李至剛是同鄉,受李至剛之托辦事完全是出於同 鄉之誼,絕沒有也不可能受什麽賄。但他最恨黃信平日裏的酸醋勁,家徒四壁,裝清高, 動不動就擺十幾年履職的老資曆,扛著個風憲官的大旗狐假虎威,弄得都察院的堂官左都 禦史陳瑛也得讓他三分。今日好了,他要替在處理建文罪臣中配合默契的陳瑛把過去讓出 的三分要回來,不,他要要回六分來。
    紀綱的心狠手毒是出了名的,犯在他的手裏,傾家蕩產不說,不死,也得扒下三層皮。 第一次給黃信過堂就動用了大刑,黃信捱不過,隻得屈打成招。紀綱又逼他承認多次索要 人犯錢物,執法不公。
    黃信三十歲考中進士,在都察院十幾年,平日裏看盡了別人受刑,今日突然輪到自己, 哪裏扛得住,為免受皮肉之苦,紀綱讓他認什麽,他就一一畫押。一天下來,他的罪責已 由一個簡單的通風報信變成了受賄千萬錠的瀆職枉法了。
    案情很快就報給了正在武英殿便殿和幾個近臣議事的皇帝,眼皮子底下黃信的貪瀆又 一次激怒了永樂,也不待三法司會審了,永樂馬上下旨殺了黃信。而黃信大包大攬的“巨 大罪惡”卻把李至剛的罪責比下去了,反倒救了李至剛。永樂認為,都是黃信心術不正, 故意以人犯為誘餌,索賄受賄,李至剛不過是其中一條上鉤的魚。於是,從輕處罰,赦免 出獄,降為本部五品郎中,連他的嶽父也沾了黃信的光,果然免死,流徙海南。
    “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永樂憤憤然,橫眉立目,“明君聖人亦不為一生枉其法。法 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身為部院大臣,行賄、索賄、受賄,以賄之多少量刑輕重,視我《大明律》為兒戲,此類人不殺,又何以儆天下?”他餘怒未消,深感部院堂官不力,正好借機調整,換上得力的人。 “著改刑部尚書鄭賜禮部尚書,擢真定知府呂震刑部尚書,改工部尚書黃福為北京行部尚書,禮部侍郎宋禮任工部尚書。” 眾人麵麵相覷,在皇上波濤翻湧的憤怒心海中,誰也不知自己的命運如何漂浮。他高興的時候如春風和煦,無微不至;但偶爾的一句不適,立即黑雲滾滾,電閃雷鳴。永樂即 位接近兩年了,大小臣工還沒有人能完全摸透他的脾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好在皇上瞬間又風過雨停了,語氣和緩,竟成了語重心長,“閣員近臣朝夕隨侍朕之 左右,勤慎不懈,盡職盡責,實屬不易。而世之常情為,慎初容易保終難。朕常存於心, 你等也要恭謹始終,通體識達,才能成君臣保全之美。”
    眾人口裏諾諾,卻不敢往下想,伴君如伴虎,皇上又這麽大脾氣,誰知道哪天又成了 第二個李至剛,或者,比他的結局更慘呢!
    永樂低頭沉思著,片刻,抬起頭,凝視遠方,天高地闊。廣袤的大地上,一撥一撥長 袖闊帶、身著不同顏色服飾的官員正從他的眼前走過,有的昂揚,有的猥瑣,有的高傲, 有的卑微,他們代天子牧民,他們的脾氣秉性,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的為人處事,他們 的心底良知,就能決定整個大明朝廷的走向,因而,選人用人成了朝廷最最緊要的事,這 也是吏部長期居於各部院之首的原因。
    “宜之,吏部表率百僚、銓選官員,”是永樂和風細雨對吏部尚書蹇義的話,由李至 剛、黃信,他又聯想到選拔官員的衙門,“此乃進退庶官的要害衙署,縱觀曆朝曆代,官 不得其人則貽害無窮啊!《書》曰:‘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吏 部銓選之責尤其重要。”
    風平浪靜了,大家揪緊的心漸漸放下,輕舒了一口氣。 永樂接著說,“初唐之所以稱盛唐,與銓選之法密切相關。入仕之前,其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即體貌豐偉,也含了修身的意思;二曰言,即言辭辯證,正氣凜然;三曰 書,即楷發遒美,寫的一手好字;四曰判,即文理優長,文章千古。然朕認為,僅有此四 者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心術,即德行,心術不正,有才也不用;德行俱佳,番人、蒙人一 樣深信不疑。所以,你等在銓選官員上要精心、再精心,在辨別邪正上要依理不依情,在 使用人才上要倚才不倚黨。”
    永樂意味深長,有感而發,開始了他的有關人才的闡述。 “其一,能者為才,英雄不問出處。你們知道,朕的身邊有不少軍官、侍衛、太監是蒙人、番人。前日,有人上言,勸朕說虎賁禁衛要遠外夷,還給朕列舉了玄宗之幾喪唐室、徽欽北徙之恥,歸之為君主親近夷狄所致,朕不以為然。天之生才,何處沒有,如元太祖 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皆天降之才;君之用人,又何分其類?漢武帝用金日磾,唐太 宗用阿史那社爾,忠心耿耿,戰功赫赫。至於玄宗之任安祿山、徽宗之寵小人所致的夷狄 之禍,並非用了夷狄之人,全在用人失察及荒縱無度。春秋之法,夷入中國則中國之人, 朕為天下之主,覆載內之賢才豈有棄之不用之理?其二,取其所長,量才錄用。你們知道, 漢武帝於郡守的除用勝於朝廷衙署,且郡縣之事無論大小未嚐不曾深知,郡守們常有皇帝 每每親臨其境的感覺,兀自不安。何者?郡縣乃牧民之官,郡縣和百姓最近,郡縣代表朝 廷。由此,朕的用人幾近漢武,才優者在朝廷部院任事,以展其才;德厚者辟為地方守令, 厚德載物。今後但凡部院、郡縣官吏任滿,對有遠見、識大體、具才者可繼續留在部院辦 事,賢德知著者則升職到地方有司任事。”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