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救嶽丈尚書遭貶職 延朱雀君臣說求賢(2)

字數:4618   加入書籤

A+A-


    “用非其人是吏部之錯,不究既往是陛下仁德。”蹇義忙躬身道,“今後吏部銓選官 員當逐一甄選,辨其優劣長短,務使人盡其才。然人事叢脞,其中也難免填委之嫌。憑臣 多年之觀察,郡縣官員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三年考滿,郡縣或有興利除弊之大舉,可能又 顧慮光陰長短,擔心留下一個半拉子工程而不願作為,或隻搞一些小而容易見效的。就拿 治黃來說,一二年裏怕是很難奏效,後續工程還會不少;也有因天災人禍怕影響考績而隱 瞞不報的,如河南鄧州一帶的疫情。如此一來,大家光想了治績,遭難的當然是百姓了。”
    蹇義所言甚是,一語破的。永樂過去和蹇義接觸不多,對他也隻是大致了解,此人不 僅為人誠實,值得信賴,看事情也一針見血,關鍵時候敢說話,放在吏部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以後的很多年,其他部裏甚或設了兩個尚書,隻有吏部一直是蹇義一個人。
    蹇義初名蹇瑢,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太祖覺得蹇姓稀奇,又是老山背後的四川巴縣 考來的,殿試時就和這個二十歲出頭、土裏土氣的小夥子開了個玩笑:“蹇瑢啊,春秋時 秦國有個叫蹇叔的大夫你知道嗎?”
    “學生知道一些,他一身智謀,文武雙全,經百裏奚推薦為大夫,為秦國強大奠定堅 實基礎。”
    “那巴蜀與秦隴相接,朕估摸著你該是蹇叔的後裔,受先祖啟迪,來輔佐朕的。”言 畢,太祖詭秘地一笑,觀察蹇瑢的表情。
    時下風俗,特別是中舉、中進士的文人才子,恨不能攀上個知名的祖先光耀一下,但 蹇義從來就沒往那兒想過,隻想憑自己的十幾年苦讀走進奉天殿,成為天子門生。聽了皇 帝的話,他竟十分尷尬地窘在那裏,漲紅了臉,既不能違心地說是;也不能去糾正皇上。蹇義淌著汗,半天說不出話。
    太祖生性多疑,覺得大臣們都不可信,因而設了個錦衣衛暗暗監督,今天見了這麽個 誠篤的、不會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小夥子,非常喜歡,和顏悅色道:“‘瑢’乃金玉之碰, 雖聲聲悅耳,然屬空也!你卻實在,不會自我貼金,朕看你不適這個‘瑢’字,換個‘義’ 字好,你的字叫宜之,用來解釋‘義’字更合適。”
    “臣躬謝皇上賜名,就改成蹇義。” 蹇義被授予中書舍人,從此留在了皇帝身邊。 蹇義中等個頭,身材勻稱,雙眼閃動時充滿智慧。他是從書堆裏鑽出的進士,博聞強記,學識淵博,曆朝曆代興衰典故爛熟於心,為人又敦厚質直,縝密隨和,老成持重,從 善如流,因而大受太祖喜歡。按照太祖的意思,建文帝一即位就超擢他為吏部侍郎,進到 了國家大員的層麵。品秩高了,眼界寬了,令人煩惱的事也接踵而來了。
    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外興大師削藩伐燕,文學博士方孝孺內改章程製度, 甚至,連個紫禁城的城門都要仿《周禮》換個叫法,蹇義很不以為然,可作為新拔擢的官 員,他又不能一概唱反調,所以,隻能隨人流上朝下朝,默默無聞,一言不發。
    “超擢”的本身就讓人眼紅,適逢國家紛亂之際又毫無建樹,拔擢你幹什麽?高處不 勝寒,蹇義受到了禦史和給事中等方方麵麵的彈劾和抨擊。建文帝遵的是太祖遺願,而前 線一個接一個伐燕的敗仗,他哪裏還顧得臣下的言論?蹉跎著,燕王即位了,很快就任命 蹇義為進退庶官的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
    這時候,朝上又一反前朝之庶政,但凡建文時所變動的,無論對錯一律改回,竟到了 可笑的程度。雖說矯枉必須過正,但不能過分,蹇義有話要對皇帝說了,很誠懇也很真誠: “陛下,損益貴在適時而適宜。前朝所改,把個皇城的門換換名字,效仿古代,更改官名, 還搞什麽井田一類的做法切實不合時宜,理應改回。但如減了一些地方曆年之欠賦,平了 錯案,並了州縣一類的事要完全改回來,也未必都妥當啊!”
    永樂睜大了眼睛,看著眼前這個一臉憨實的和自己年齡相仿的第一尚書,大覺驚詫。 說實在的,他登基以來,除了那些願為建文帝盡忠的人如文學博士方孝孺、禦史大夫練子 寧等以死相抗外,但凡歸附的,還沒有人敢就他的主張說過相反的意見,蹇義不但說了, 而且十分中肯,這不僅需要膽量,更要有智識。永樂照單收下,從此對蹇義刮目相看。
    永樂剛剛即位時的建文四年六月,不少朝臣效死建文不肯與新君合作,蹇義、楊榮等 一批迎降新君的文臣都為時論所鄙,君臣相見時心中也未免尷尬,但一些肝膽相照的議論 則把雙方的情感拉近了一大步。
    那時候,永樂一方麵要麵對建文諸臣的剛烈決絕,在血腥中承受“篡位”的咒罵和指責,還之以更為猛烈的刑罰和殺戮;另一方麵,也是最主要的,他要安撫新歸順的大臣,收攏人心,又不得不費盡心機地用前代的典章和當下的肯定博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一次,永樂借用唐太宗、魏征舊事,故意和幾個親近大臣討論了明君、良臣、忠 臣的關係。永樂問鬱新、蹇義、夏原吉,良臣、忠臣的區別和優劣。鬱、蹇、夏三人都 是飽讀詩書的人,豈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三人相視一笑,蹇義正色道:“若是允臣有一 比的話,皇上是給世間帶來光明的金陽,燦爛而熱烈;良臣是忠實在崗熠熠生輝的星辰, 冷峻而持久;而忠臣則是轉瞬即逝的流星,壯烈而短暫。說得實一點,良臣就像舜之名 臣——商之先祖契、陶,像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的管仲和敢於諫言唐太宗的魏征;所謂 忠臣就像夏、商時死諫君主的龍逢、比幹。若說到作用,管仲和魏征在新君主治下發揮 了自己曠世的才幹,既顯揚了幹臣的美名,使國家興旺、發達,江山永固,也使子孫流 祚無疆,成就一代名臣良臣;忠臣則恰恰相反,如龍逢、比幹,不但使自己嬰纏禍誅, 使君王身陷昏惡,最終以喪國夷家的代價,博一己萬世忠臣之空名。臣等以國家社稷為重, 願做管仲、魏征一樣的良臣。”
    微言大義,深契了永樂此時的心境和處境,他指示內閣將這段精彩的對話登在了發往 各部院司和各省的邸報上,頗為引人注目。
    永樂進一步確信,他的吏部天官選對了人。 “申諭下去,”永樂拉回思緒,瞪起眼睛,聲調也高了,“業績突出,三年考滿時,升職後仍可在舊地留任。三年內無所作為,空享靡祿,朕不治他的罪就算便宜了,還敢說考滿?”
    永樂本在和近臣議事,自己也覺著語氣重了,又轉為語重心長,“守令所為與人民生 計息息相關,而民心向背是衡量官員政績的良方,離任之日最見奇效。是百姓依依不舍、 詣闕上書的請求留任,還是千人所指的背後唾棄?朕讓禦史、給事中一幫言官巡行天下, 就是要周知各地官隱、民情,就是要看看守令是否得力!宋太宗曰:‘爾食爾祿,民脂民 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興利除弊為守令要旨,坐食朝俸而無所建樹,上在欺天,下 即虐民。”
    “還有一事需請陛下明鑒啊!”蹇義的話打斷了永樂一通感慨後的沉思,“臣聽說一 些禦史、給事中下到郡縣後,欽差味十足,在驛館一坐,找些府學、縣學的學生和官府差 役詢問守令所為,很有些荒唐。竊以為,這些人拿著國家的俸祿和有司的貼補,怎敢說府 尊、縣尊們壞話,從他們口中怕是得不到實情。還有一些年老的禦史則假公濟私,借巡行之機遍訪門生故吏。”
    “臣也聽說了此類事……”解縉插話道。 “不用說了!”永樂打斷了他,“朕深居九重,原所擔心各地守令不得其人,下民安否未能細知,所以命禦史巡行天下。是讓他們去看,而不是坐穿衙署。看什麽?就是要看 鄉間的田野是否開辟了,人民是否安居了,鄰裏的禮讓協和是不是養成了,民風是不是淳 厚了?境內有沒有盜賊,吏員是不是奸佞欺詐之輩。禦史和給事中也算朝廷的風憲之官, 是國家的耳目之臣,如此敷衍王事,罪豈可容?傳都察院左都禦史陳瑛、錦衣衛使紀綱、 六科都給事中等來見。”
    工夫不大,陳瑛、紀綱、胡濙、耿通等人就到了,因知了事情原委,給皇上行禮後, 略為不滿地看了一眼蹇義、解縉等先來的同僚。蹇義一臉善意地看著皇上,解縉卻頗有些 得意地點點頭。
    “禦史、言官們代朕巡行天下,意在糾察百僚,綱維政比,”永樂又是一番慷慨激昂 的陳詞,“數月之餐風宿露,辛苦甘甜朕很清楚,雖功不可沒,卻也不是一體都好。”他 掃視群臣,話鋒一轉,“其中一些猥瑣之人,與官員沆瀣一氣,視王事為兒戲,坐視有司 奸弊,生民塗炭。都察院及六科,按朕意移文切責此等不良習氣之巡按禦史、給事中和地 方按察司;紀綱,著人暗中訪視,凡未深入閭裏街巷、鄉間田野,隻在衙署裏高談宏論的 未盡職者,一律上達朝廷,覆實者革職拿問。”
    永樂繼續,“早朝四方奏事人多,君臣之間不能像今天這樣盡其所言,午朝後事少一 些,列位愛卿有所建樹者,可以從容陳論。朕常在宮中思考一些政務,尚未施行或施行不 好,寢食難安,也想就此時與諸位商榷,然後頒行。”
    今日早朝散的早,上午空閑,議了一大通子事,永樂餘興未盡,看看天近晌午,對門 外喊了聲:“黃儼,備午膳!”黃儼知是又要請大臣們用膳了,立遣他提拔的小內侍馬雲 去禦膳房了。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