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胡掌科南昌會寧王 孫道長武當說真人(1)

字數:3804   加入書籤

A+A-


    粗算起來,胡濙出京師已有六個年頭了。 永樂五年春,皇上欽命他往各府州縣頒發禦製諸書;尋訪仙人張三豐,也就是人們世傳的張邋遢。實際上,頒書和尋訪就是個幌子,他受的密旨是暗尋眾說紛紜的建文蹤跡, 捎帶著收集官府和民間隱情。
    三年的靖難之役終於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燕王兵入南京,直驅紫禁城,待他趕到時, 乾清宮已化作一片火海,偌大的宮殿隻剩下一副牆體支撐的空架子,殘垣斷壁伴著一股股經久不散的焦糊氣味,令人作嘔。永樂登基後,忌諱這味道,更忌諱這燒死皇帝的乾清宮, 先是不修,最近雖然修葺了,也不去住,一直就在武英殿辦公和居住。
    好像他這一輩子就沒有在乾清宮理事的命。在南京是這樣;遷都北京前,還是在個臨時改造的武英殿辦公;遷都北京後,好不容易住進了乾清宮,誰知就在次年,奉天、華蓋、 謹身三大殿即葬身於火海;再次年,乾清宮也毀於大火。年邁的永樂心力交瘁,不得不又去武英殿辦公,直到病死在北征的歸途中。
    建文四年乾清宮的大火撲滅後,太監們從廢墟裏扒出了一具幾乎燒焦的屍體,看不出身形,也辨不出男女,燕王讓太監們仔細辨認,又有誰看得出呢,這些個慣於看風使舵的 人,揣摩著燕王的心思,很快就十分肯定地說是建文皇帝了。燕王長歎一聲,捶胸頓足:“小子無知,幾至於此啊!奸臣亂政,孤王是來鏟除奸佞,效周公輔成王的,你卻棄孤王而去!”
    幾天後,舉朝以天子大禮安葬了建文皇帝。 燕王即位後,光景不長,有關建文的傳言就開始了,永樂起初不信,越是不信,傳言就越多,而且越說越神乎。說什麽太祖已料著太孫會有今日之變,在奉先殿的密室內早備 好了度牒和僧人的衣帽,讓他扮作僧人由鬼門遁出;說什麽僧錄司善事溥洽頒給的度牒, 並幫他乘亂從太平門逃出南京城;說什麽建文身邊有五、六十個大臣隨著,因目標太大, 就叫大家分頭逃走,建文自己則帶了幾個人從水關暗道逃出。本想去雲貴川一帶,卻不想 被新主傳檄而定,便又想著去南洋募兵。雖然眾說紛紜,前後矛盾,但一個逃脫在外的事 實似乎已肯定無誤了。
    永樂疑竇叢生:當年安葬的是不是建文的遺體,如果不是,建文一定還活著,建文存在一天,他這個皇位就坐不踏實。再者,建文的太子朱文奎也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又有那麽多大臣杳無音信。仔細一統計,朝內外竟有四百六十多人遁去,這說明什麽,說不定建文還帶著“太子”和一大夥人在暗處盤算著卷土重來呢!
    永樂越想疑點越重,第一個難逃罪責的就是那個溥洽。於是,找了個借口把溥洽關進了大牢,然而,左審右審卻審不出結果;又趕上撒馬爾罕的瘸子帖木兒帶兵東征大明,於是,才有了鄭和下西洋的雙重使命。
    鄭和還沒有回來,建文隱匿南京郊外、遠走雲廣的流言越發活靈活現了。說是出得鬼 門,神樂觀道人撐一葉小舟接駕,在觀內稍作停留,更名改姓,建文稱應文,又有什麽應 賢、應能,眾大臣皆有了新名號,兩個比丘、一個道人左右不離,化名東湖樵夫、賽馬先生的人供應道途衣食,在雲南、湖廣、四川間遊蕩。
    世間皆言捕風捉影的虛幻,影不在風中又何言捕風?隻當他還活著,隻當他已化作行僧遊走四麵八方。這才有了胡濙的頒書之行。
    按照皇上的旨意,胡濙從原來所在的兵科找了李麟、張蕭兩個膽大心細的吏員,從皇宮裏找了朱祥、蘇喜兒兩個熟悉建文的太監,又從錦衣衛中挑選了十五個膀大腰圓、拳腳功夫硬的健壯軍士做隨從,帶了三輛馬車,拉著《聖學心法》《經書大全》《孝順事 實》《為善陰騭》等禦製書籍上路了。一行二十人,一順兒的高頭大馬,走在官路上, 威風極了。
    胡濙一路由京師奔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廣、貴州、雲南、四川,他雖隻是個六品的小官,但欽差所往,皇命在身,哪一個敢怠慢?所到之處,會見布政使、知府、知 州、知縣等各層級官員,送上皇上頒賜的禦書。正式的見禮之後,不要接風更不用洗塵, 往驛站一住,便不見了人影。
    官員中,有風聞他有秘密使命的,便不去打攪;也有不知趣的,守在驛站纏著還要說說端詳的,一概被擋在門外。其實,他何曾在驛站賦閑,早帶著幾個隨從便裝到街上、廟宇或名勝之處“閑逛”了。其間,不知是皇上從哪裏得的消息,這個月說雲南有建文的蹤 跡,下個月又說在四川,說是登了峨眉山,還留下了“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 的詩句。胡濙很犯難,明旨是頒書,縱不能跨著省份跑啊,將在外君命也隻能有所不受了, 上奏了自己的想法,加快了節奏。
    在安徽黃山,他逗留了十天,望著無峰不石、無石不鬆、盤龍雲海般的山峰,他一時竟蹦出了“歸隱”的念頭,但這念頭也隻是一閃而過。今上雖說是奪位登基,但他知人善任、做千秋偉業的宏大氣魄絕不是建文所能比擬的,跟著這樣的皇帝有勁頭、有奔頭。反過來他也為建文著想,一路走來的種種跡象表明,冥冥之中,建文似乎就在他不遠的地方, 但他既不想找到建文帝,更不想在哪裏邂逅他,隻希望建文像大家傳言的那樣,做一個雲遊四海、放浪江湖的僧人,一生陶醉在名山大川、聖殿禪院之中,自生自滅,和朝政之事 互不相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今上即位以來,蠲免了多少逋賦錢糧,又招納天下文人學士大修類書,七八年的光景,可謂是天下歸心了,建文若想卷土重來,那可就真是蚍蜉撼樹、自找死路的愚蠢之舉了。他就這樣站著、望著、想著、走著,足足有兩個多時辰,天色漸晚也渾然不覺。還是李麟悄悄提醒了一下,他才緩過神來,收攏撒出去的眾人,速速下山。
    皇上說過,寧王對安置在江西耿耿於懷,很有可能收留建文,所以,到了江西,他在南昌首先拜見了寧王,奉上皇上的禦書後開始攀談。
    大出他的意外,這才幾年的工夫,寧王早沒了當年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強勢藩王的氣勢了,那英氣逼人、風流倜儻的做派也早一掃而光,三十歲的人倒像是五六十歲的老人, 但精瘦的身板健壯有力,隻是從眼睛的餘光裏不時流露出一些掩蓋不住的英武之氣。雖然如此,舉手投足間,他卻不失王爺的氣度,山南海北地說著,隻字不提本朝以來的任何故事。一言一行中既有久誌修篤的仙風道骨之派,也有文人雅士的墨香書卷之氣,讓人猜不透他任何時候的所思所想。
    “王爺博學,解大紳在此,也是自歎弗如啊!”胡濙從稱讚開始敘話。 “源潔謬也!雕蟲小技豈可他比解公。” 寧王叫著胡濙的字,既表親切,又顯謙遜。 胡濙和寧王朱權隻是在過去的早朝時見過幾麵,那時候,一個區區七品的小官和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爺,隔著八丈遠,其實並不熟識。但寧王精明,見麵就把胡濙當 故人,言語親切,大有相見恨晚、一吐為快之感。
    “孤王托誌翀舉,自號臞仙,不問世事,想必胡公也知道。隻每日與文人學士修書論古,每晚與一群姬妾撫琴弄月。皇上敕命纂修的二卷本《通鑒博論》早已付梓;又作《家 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以恭儉忠孝垂訓子孫,永守臣節,藩屏大明江山;還修了《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孤王沒有皇上的 宏大氣魄修大典,編纂幾本小書附庸風雅,也算是遠慕皇上了。源潔你知道,孤原是個見 書就頭痛的人,數年磨礪,幾度春秋,現修起書來竟一發不可收拾。世人都知這修書是個 苦差事,可也是個苦中有樂的好行當!知興替,鑒古今,豁達胸襟,其樂無窮。就說這‘開 元五王’之死,隻看元稹、李商隱的詩,都以為是楊玉環的罪過呢,翻翻《新唐書》、《舊唐書》再清楚不過,唐明皇兄弟五人,兄申王、寧王、邠王、弟岐王、薛王最遲也在開元二十九年薨去,楊玉環天寶初年才入宮,何來的‘百官儀仗避岐薛,楊氏朱姨車鬥風’呢? 詩人就是詩人,情往神馳,信筆生花,不可以為史。”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