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太子妃遊說王貴妃 股肱臣探問病中人(1)

字數:5255   加入書籤

A+A-


    高熾、晉眉夫妻二人的話不幸而言中。皇上不是宣布,而是把一紙“皇太子監國期間處分事宜一律廢止”的榜文張貼在了人來人往的午門外。到底他是怎樣打算的,無人知曉。 上朝下朝的官員,進宮覲見的地方官員,遠道而來的貢使,第一眼就看見了那個張貼在醒目位置的榜文,每個人都有意無意地猜度著榜文的意圖,猜測著皇上的意圖。上一次張榜大概是在前年的正月吧,那是敕諭朝內外衙門的大小官員,治兵者要愛恤兵士,理民者要愛恤百姓,敢有盤剝者嚴懲不貸。今天又是甚呢,是專曬皇太子的榜文。
    北京的那一跤,金忠摔得不輕,摔到頭骨,又勾起了老病,回南京後一直在家臥床, 一聽說此事,焦躁萬分,頭痛欲裂。楊士奇見了榜文,卻不知如何向皇太子說清。這樣的大事,不說也不行。皇太子輕易不到午門,見不到,還是小太監吳誠跟他細說了。這一說不要緊,高熾兩眼發直,渾身僵硬,竟一下子昏厥過去。
    太醫院使陳克恭急匆匆趕過來,救治了小半個時辰,醒了,仍是癡癡呆呆,語無倫次。 抬回寢宮後,茶飯不思,麵色青藍,人很快消瘦下來。不用皇上逼著,兀自就減肥了。病中的金忠勉強支撐著,分別給皇上和皇太子各寫了一封信,這麵勸皇上早釋疑霧,那麵勸皇太子趕快好起來。楊士奇三天兩頭來看望,卻也沒了主意。皇太子妃張晉眉麵上哭哭啼啼,心裏卻十分沉著,料是急火攻心的虛妄之症,不會危及生命,遂將計就計,三番五次大張旗鼓請禦醫診治,換了一撥又一撥,七八天下來,除了皇太子不待見的盛寅,頂尖的禦醫幾乎都來過了,總不見好轉。
    晉眉要做的,就是造聲勢,造一個皇太子病重的聲勢,看看父皇有什麽反應。 連續十幾天臥床不起,魂不守舍的胡言亂語,加之禦醫們的來往穿梭,小太監飛也似的報信,永樂也有些心焦了。畢竟是骨肉至親,愛之深而恨之切,左思右想,自己也不便 登門,遂委托吏部尚書蹇義、尚寶司丞袁忠徹前去探望,真病假病一探究竟。這兩個人, 一個是東宮輔臣、人所共知的大老實人,一個是袁珙的兒子、子承父業的相士;前者和太 子關係極近,後者卻是和禦醫盛寅一樣,被太子莫名其妙銜恨的人。永樂安排此二人前往, 也算是動了一番心思。
    “兒臣見過貴妃娘娘。”皇太子妃張晉眉來到貴妃王秀娥的長安宮,跪行大禮,王貴妃忙上前扶起,笑吟吟道:“太子妃如此大禮,我可擔待不起呀。”說罷,拉著張妃親姐妹般落座,丟了個眼色,貼身女官沈星兒招呼著宮女、太監都出去了。
    兩人雖差著輩分,年齡也差了十幾歲,但脾氣秉性相投,晉眉入宮的近二十年,除了徐後,就是和王貴妃來往最多了。徐皇後去世,王貴妃攝主六宮,內廷裏增了不少事務, 外間,連皇太子心中的苦水也時常找她傾訴,縱不是親娘,也把她認作親娘了。她本來身體就弱,又每日事務紛繁,焉能承受?便將自己的貼身宮女沈星兒拔擢為宮內女官六局之首的尚宮局任正五品尚宮,連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宮正等六司局的事也一並問了,便輕鬆了一些。但沈星兒畢竟是宮女,許多事情還要報貴妃決斷,不勝其煩。因見張妃年輕幹練,便找來做事,果然名不虛傳。舉重若輕,信手拈來,談笑間便把個後宮調理得井然有序。王貴妃自然高興,且時時在永樂前提起,皇帝對這個兒媳更是刮目相看了。
    “冬日暖陽,眉黛春山。貴妃娘娘氣色甚好,好些日子都不曾見了。”張晉眉恭維著。 王貴妃臉上微微一紅:“皇上一去兩年,大漠奏凱,聖駕回鑾,萬民同歡,姐妹們高興得不得了。隻是,皇上回來,一直沉著臉,我豈不知什麽原因?前日到我宮中,我勸了半日,才有些喜色。我慮著,得讓皇上高興,昨晚,還是在我這兒,給皇上辦了一場接風洗塵宴。”
    王貴妃說著,滿麵春風,似乎還陶醉在那場特別的晚宴中。其實,永樂如山如磐的心事纏著根本興奮不起來。而眾嬪妃在王貴妃帶領下,輪番把盞,滿堂粉黛,滿座嬌聲,連永樂的第二貴妃——一向驕傲任性的張貴妃也十分配合。幾杯酒下肚,六宮粉黛,滿麵桃紅,更加漂亮,皇帝有些眼花繚亂。
    他本來酒量不大,四五杯下肚,已微有醺意,但妃嬪們久遠天恩,滿臉喜色,嬌嗔敬 酒,由不得他不喝。又是幾杯酒下肚,眼見著皇上的臉漲紅了,王貴妃、張貴妃便來護駕。 又是飲酒,又是擋酒,你來我往,推推讓讓,好不熱鬧,雖是孟冬,卻一片春意濃濃。王貴妃把握時機,盡歡而散。永樂哪兒也沒去,就宿在了她的長安宮裏。
    王貴妃說的動情,眼中迸出淚花。她端莊賢淑,美而不俗,年近五十的人了,依然風姿綽約。就像一塊精雕細琢的美玉,質地柔滑,不僅外觀光亮照人,內裏也著實坦白亮麗。 她主政六宮,和徐後一樣,把仁愛放在第一位,於撥弄是非之輩從不手軟,因而宮內和睦相處,烽煙不起,讓永樂省了一大塊心。她又不會擺長者的架子,所以和皇太子妃等晚一輩女人們也相得甚歡。她嘴上不說,但心裏很不待見漢王,故皇太子的事是她關心的一件大事,常常拐彎抹角給皇上吹枕邊風,於淡淡中盡吐微言大義的分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徐皇後、權賢妃辭世,王貴妃成了永樂在宮中唯一可以傾吐心扉的女人。
    “能讓皇上高興,真是件不易的事,虧娘娘想的出。”晉眉又是感慨,又是稱讚,思忖著皇上高興的成分中有多少是有益於太子的,思忖著自己滿肚子的話該如何向皇上信任的貴妃說起,再由她於委婉中轉達皇帝。唉!她心裏長長一個歎息,皇上莫名其妙的沉鬱和不快,皇上喜怒不常的脾氣和秉性,皇上每一個難看的臉色,皇上每一個不利太子的舉 動,都像在剜她的心。那要是自己的父親,她一定會跑到他跟前,不顧一切地把是非曲直 說清楚,把漢王的所作所為說清楚,可,不是,父親張麒在她受封太子妃的第二年就去世 了。今天,他麵對的是公爹,是皇帝,前有《大明律》擋著,後有禮教綱常不許,任何一 點點出格的舉動都會招致夫君的致命之災啊!
    漢府瘋狂到極點了,居然在太子最低落的時候著人投毒,待她回身再找那兩個小內侍 時,卻已服毒自殺了,好幹淨利索。最近又聽說,金忠和楊埼的府上都進了刺客,卻沒能得逞。她想親自到武英殿找父皇去說,礙於那紙榜文,又止步了。攢到一起吧,她早已想好,一旦夫君有難,她就會破釜沉舟,仗著以往父皇的看重,一定去說,和盤托出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憤懣,死而無怨。但今日,這個“難”還算是壓城的黑雲,還不是壓頂的泰山, 所以,她要千方百計想辦法周旋,到王貴妃這兒來,就是她百計中的一計。
    她說:“母後病逝,貴妃娘娘便是母儀天下的第一人,皇上依靠,皇太子依靠,宮裏宮外多少人景仰,諸事纏身,乍一想起,扯個閑話都不敢了。”
    “再這樣說,可要掌嘴了。”王貴妃嗔怪,“同一屋簷下,我們情同母子,義同姐妹, 扯閑話、拉嗑子,說什麽不成?既不是朝堂,又不見命婦,就是往開了說,宮中的這點人、 這點事,又有多少可說的?所以,外間傳進來一點事都覺得新奇。”
    “是呢。”張妃附和,那就從閑話扯起吧。 “有這樣的事,道是奇也不奇。我們得個男嬰,視若寶貝,後半世就有了寄托。可前些時日,聽說京師一些愚鈍之民竟厭惡男嬰,生而棄之,真是殘忍,傷了天地之仁不說, 又失了父母之道。”
    因觸動心事,王貴妃聽了低頭不語。她嫁皇上三十年,隻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封永安公主,現隨駙馬袁容住在北京。另一個封常寧公主,體弱多病,下嫁黔寧王沐英之子沐昕, 誰知,這位學究式的小公主於永樂六年二十二歲時就病逝了。
    駙馬廣平侯袁容也不讓她省心。有一次,時任右軍都督僉事的吳允誠在北京辦事,偶然乘馬經過駙馬府,被袁容撞見,硬說吳允誠失禮,令屬下責打,差點就把個正二品的僉事打死了。永樂聽說後,險些氣翻了,立即給留守北京的趙王高燧寫信:“我太祖高皇帝十幾個公主,十幾個駙馬,自洪武以來,大臣往來於駙馬門前,誰曾聞下馬的旨令?晉時王敦為駙馬,縱恣暴橫,終至滅亡,前車之鑒,不可不知!你以此信示袁容,令其速將械 辱僉事之人送京師,從重議罪。”
    盡管有王貴妃的麵子,盡管有袁容靖難時的戰守之功,但永樂不以為然,維護法度, 維護戰將,且從此再瞧不上這位駙馬。
    情知貴妃無子,一女早逝,扯個閑話還這樣唐突,張妃自覺失言,一時竟不知如何挽回, 愧疚地低著頭,白皙的臉上有些發紅。窗外,一陣寒風掠過,透進絲絲寒意,才清爽了些。
    “我也聽說了。”好在貴妃大度,沉默了一下道,“咱常年在宮裏,錦衣玉食,前呼後擁,怕是不知百姓的難處啊!丁門小戶人家,生計緊巴巴的,養個女兒,十四五歲嫁 了算了事。男子就不同了,寬裕一點的家,要讀書,要功名,要多少花費呀!窮一些的, 娶妻生子一項,家裏負擔又不知重了幾多。生而棄之,或因男兒多,養不起吧!”
    “娘娘見識長我十倍。早先,兒臣家境也很一般,怎就沒想起這養兒之累呢!” “世間的事就這麽奇,”王貴妃接著說,“有的人祭天祭地拜觀音,想得個一男半女,終是無果;有的人,想不兒女成群都不成。這不,陝西一宋姓軍士之妻去冬一胎三子,雖 說國家按例優給一些,要養大也是絕難的。世事難料啊!”
    王貴妃輕輕一個歎息,故意話鋒一轉,轉到了還在眾說紛紜、街頭巷議的京亂主題上, “就說前年孝陵淫亂一案,若是女丐生了娃子,那娃子又如何活得?”
    “是呢!”晉眉正愁扯不上正題,見王貴妃有意提起,心中感激,忙悄聲言道,“案子不破,至多是太子治下無能,也就罷了,如今應天府拿了人證,報進宮裏,實為漢府所為,太子難死了。不跟皇上說,事牽先帝,不忠不孝;說了,又傷了手足之情。他每每說起,兄弟四人,高燨早夭,這一脈僅有三人,誰有個好歹,他也於心不忍啊!”
    “是讓你們‘做大的’為難了,可這麽大的事,臣下焉敢欺瞞,皇上已然知道,隻悶在肚裏,不知如何打算。”
    王貴妃說著,看了看晉眉,見她麵色灰白,眼睛紅腫,雖略施脂粉卻也難掩身心的憔 悴。三十幾歲的人,怎麽會這樣?也難怪,皇太子病在床上,漢府奪嫡鬧事瘋了一般,皇上行事如雲裏霧裏,東宮上下人人自危啊!
    晉眉雖女流之輩,也是個有主見、有擔當的人,上對皇上,對皇上的嬪妃,極盡晚輩之禮; 幫她料理起宮內瑣事,探囊取物般輕鬆;皇太子的擔子,她恨不能分去一半扛著。高熾柔 弱,這樣的奇女子,將來一定是大明的肩膀,就是衝著大明的江山社稷,也要幫她說句話。
    “往日,我們雖無話不說,也隻是扯閑,”王貴妃語氣輕鬆,晉眉卻感受到了她話裏分量。
    “按大明禮法,後宮不幹政,大家忌談朝堂之事是對的。今日就破例放縱一回,若信得過我,吐一吐你心中的苦水,我去想法轉圜,達於聖聽!”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