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京城君臣話興建 慶壽寺道衍駕鶴西4)

字數:3516   加入書籤

A+A-


    釋溥洽出獄的聖旨還沒有到南京,道衍圓寂的消息就送進皇宮了,永樂正在右殿和楊榮、金幼孜議事,登時就愣在那裏。雖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隨即,大滴大滴的淚珠順著兩頰滾落下來。兩人還想勸皇上,卻也不禁潸然淚下。
    道衍於北平時和燕王的關係他們雖沒見過,但十幾年來君臣的默契他們耳聞目睹。道衍於朝臣中年紀最長,在皇上的靖難功勞中也最大,他的每一句話皇上都言聽計從,從不含糊。然而,卻從未見過老和尚功高震主、位尊倚尊的一絲一毫驕縱。上朝時一身冠服, 位居文臣之首,謙遜有度,連解縉那麽狂放的人,他也隻在心裏有過暫時的不悅;退朝後 一襲袈裟,安居佛寺,著書立說,和一般僧人談經論道,看不出他是朝廷的一品大員。
    “諸德圓滿,諸惡寂滅,諸佛列位,宏願莊嚴,由他吧!”好一陣子,永樂才慢慢停 止了哭泣,還是未從悲慟中走出,含淚道,“少師一生潛心修佛,然功在社稷,何以計量? 茲輟朝二日,朕要在宮中專意祭奠。傳旨禮部治喪,按少師遺願,以僧禮賜葬房山縣東北, 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下葬之後,墓上建塔。佛家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語,少師救了朕全家老少、救了朕麾下護衛數 百將士,救了大明江山,要給他造九級浮屠,朕要親製神道碑文以誌其功。”永樂還要說什麽,已說不下去,心中的哀痛又湧上來,泣不成聲。
    黃儼出去傳旨,楊榮、金幼孜忙來解勸,說了多時生老病死、道法自然、六世輪回的話,從老莊說到釋迦,總算是把皇上的情緒控製住了。悲極心碎,神誌模糊,永樂忽然大 睜著眼,看看左右,又看看楊、金二人,竟有了一種奇怪的念頭,擔心身邊的人都要離他而去,孤零零把他自己扔在世上。
    “胡廣哪兒去了,為甚好多天不來見朕?有失人臣之禮。” 楊榮很無奈,看皇上的勁頭,不說真話不行了,便上前一躬,拱手道:“皇上忘了,光大咳嗽甚厲,已告病幾日,臣二人已代陛下到府中探望了。” 永樂似是記起了這碼事,怔怔的,悵然若失。 忽見黃儼又跌跌撞撞進來跪稟:“皇上,胡大學士也歿了……” “再說一遍!”
    “大學士胡廣也走了,奴才剛收的訃告。” 如五雷轟頂、冰水澆頭,永樂僵在那裏,兩眼發直,一動不動了。楊榮喊了兩聲皇上,沒有反應,一麵輕掐人中穴,一麵叫黃儼速傳太醫。 這一日,恰好盛寅在奉天殿外的西角門當值,聽了召喚,三步並作兩步往右殿趕,邊走便問病狀。他是皇上最為寵信的禦醫,宮裏很熟,又有黃儼陪著,一路順暢,進殿之後, 顧不上君臣禮儀,看了皇上氣色,不再掐按,直接用銀針刺在人中穴上,不一會兒,永樂 長籲一聲,醒了,眼含淚水,一臉的茫然。
    永樂閉著眼,好半天才緩過神來,想起方才的事,不禁感傷之情。盛寅為他切脈後,搖搖頭,小山羊胡子抖了抖,輕揉著皇上左手的合穀穴道:“陛下常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何勞自苦?姚少師功德圓滿,駕鶴西去,也是自然;而胡大學士無福消受皇上所賜的福分,留也留不住。”
    “好好的,怎的就去了,”永樂自言自語喃喃道,“還不到五十歲呀,誰再為朕揮毫勒銘, 吟敘古今書法之名帖?誰再與朕縱馬塞外,議論山川要塞之形勝?……”
    離了胡廣,似乎皇上身邊就沒人可用了。 “皇上,”同為文人的楊榮、金幼孜不好插話,盛寅忙打斷皇帝,不願他再順著這個思路哀傷下去,以致不能自拔。剛走了一個道衍,胡廣也來趕場,皇上也是奔著一個甲子 去的人,悲傷心,思傷肺,憂傷脾,怒傷肝,他平時就是一個易怒的人,已傷的不輕,皇後、皇妃、公主、金忠相繼離世,如今又有兩位愛臣故去,想要他的命嗎?
    “皇上,胡廣也病了兩三年了。第二次隨陛下禦駕親征回來,他就咳聲不斷,臣奉旨為他診治,便發現他肺部有恙,臣寫了藥,囑他長期服用,他卻說是偶感風寒,全不在意。 及至去冬,病情加重,痰中有血再找臣時,臣已無力回天了。是他不念皇上眷顧,一意孤 行,才致歸西,棄皇上而去,他心裏沒有皇上,皇上又何必為他撕心裂肺?”
    盛寅原想把話說得更狠一點,又擔心楊、金二人接受不了,見皇上略有轉意,也就作罷。初聽時,楊榮心下還是真不受用,待盛寅看了一眼皇上,他就明白了。想起多年的同 僚和兩次北征的日日夜夜,百感交集。皇上每一次立馬山川,談笑風生,不都是三人在側 相伴嗎!皇上每要勒銘,不是楊、金二人和皇上斟酌詞句,胡廣揮毫,再刻於石上?皇太 孫從征之時,哪一次不是三人共講經史,或至夜分而無倦意;最讓他服氣的還是胡廣的縝 密而識大體。內閣之地,機密所係,然皇帝跟前所言或某升某降,從不言及他人;奔母喪 還朝,皇上問及百姓安否,他都據實以告,心憂天下,不為一時、一人、一地而隱晦;最 讓人稱道的,是他敢言當下之大忌,說一路的郡縣還在窮治建文時的奸黨,殃及支親,為害猶大。皇上為此又一次下旨禁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往事不堪回首,若說到這些,皇上豈不是更加憂傷?還是杏林高手的盛寅技高一籌啊! 慨歎之餘,忽就想到了最初的七人內閣。胡儼最早出為國子監祭酒,解縉因罪去職,黃淮 因罪下獄,胡廣辭世,如今在皇上身邊的,就剩他和金幼孜以及輔佐太子的楊士奇了。
    雖說是伴君如伴虎,就看你是怎麽個伴法,帝王盛怒之時,以死爭個是非長短再愚蠢 不過了。楊榮正兀自遐想,永樂已止住悲痛,用略帶傷感的語氣說:“光大為翰林院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奉陳規誨,點檢題奏,實難得之人才,官秩正五品,有些低了,朕要贈他禮部尚書,還要贈諡,幫朕斟酌一下,用何字為好。”
    “陛下英明,光大於九泉之下也會感恩戴德了。” 除了皇上心中第一人的道衍和尚,一般文人,哪有贈諡的優隆啊,天大的恩惠,金幼孜忙接話說:“臣以為,光大一生雖短,然文采飛揚,《聖孝瑞應頌》一文,皇上綴為佛 曲,令宮中編為歌舞;《卻封禪頌》一文,至今在文人士子中傳讀,故臣認為,諡字中應 有個‘文’字。”
    楊榮說:“再加個‘穆’字,穆者溫清、恭敬,光大為人嚴謹,光明磊落,此字正合其性格。”
    永樂點頭:“就依愛卿所言,諡曰‘文穆’。朕在想,光大一去,胡家生計怕有些難 了,傳朕旨意,就讓他的兒子胡種到翰林院任檢討,總算有些補給吧。”
    楊榮、金幼孜一齊跪下:“臣二人代光大謝皇上了。” 說到文人的事,盛寅插不上嘴,但皇上的愛臣敬文之心很令他敬佩,陰差陽錯,自己就成了醫生,成了禦醫,沒趕上文人享受尊崇的好光景。不過,作為禦醫,同樣受到了禮 遇,他也心滿意足了。見皇上已完全恢複,盛寅便收拾藥箱道:“皇上舊有風濕症,難以 去除,受寒受冷都會加重,極度悲慟或可使病灶轉到心肺,萬望陛下珍重龍體,不可再憂思成疾。臣告退了。”
    盛寅行了一個大禮,慢慢退了出去。 門外的黃儼見盛寅出來,打了個招呼,知道已無大礙,便又悄悄進來稟道:“皇上,胡濙回來了。”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