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胡侍郎奇聞饗聖上 呂尚書卸責罪同僚1)
字數:4554 加入書籤
“微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拜見聖上,請皇上恕臣多年不能侍奉左右之罪。”待楊榮、 金幼孜出去,胡濙晉見,眼噙淚水,行大禮,聲音發顫,著實動情了。
一別十餘年,皇上蒼老了許多,自己也已經三十多歲了,他還不知少師道衍和胡廣離世的事,一門心思隻訴離別,個中傷感,也應了皇上續延的哀傷之情。
“源潔辛苦,快快起來,賜座。”奉旨頒書、十幾年不見的人回來,永樂就有些激動, 目光平靜而憂鬱,縹緲中帶著些許蒼涼,“源潔似乎比舊日更精壯了,不像一個書生,倒像是一個江湖遊醫。”
“那,臣就做個江湖遊醫,”胡濙在永樂左手的下方,揀個椅角坐定,已恢複情態, 打趣道,“皇上賞微臣一個官費遊山玩水的好差事,還有一班隨從照應,雖不免風吹日曬, 雨雪風霜,但這名山大川,天光地景,美不勝收!每日裏心曠神怡,陶冶性情,著實讓臣 心裏敞快著,再有這差事,還應是非臣莫屬啊!”
胡濙雖說得輕鬆,但每日裏身不離馬,人不離鞍,夏戰酷暑,冬迎寒風,又兼有數重重任, 豈是“辛苦”二字可以概全,但永樂就喜歡他這股樂嗬勁,笑著點頭道:“自然是跑不了。 你回之前,朕又將《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頒與兩京、六部、國子監和天下府州縣, 使天下文人溯本正源,皆通孔孟之學,以教化世人。給朕說說你的遊曆、感觀見聞吧。”
“皇上給臣的職責不是奉旨頒書天下嗎,怎的就成了遊曆了?” 永樂也笑了:“張嘴閉嘴遊山玩水,倒讓朕把你的正差忽略了,那就說說頒書。不過,你這一來,倒把朕心頭的陰霾一掃而光了!回的好。” 說到陰霾,胡濙便知皇上心中有事,又不便多問,遂收了笑容,嚴肅起來。一去十幾年,一走十數省,大河上下,峻嶺群山,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沉寂了一陣,才慢慢說:“臣 由南京到安徽,由安徽入江西,再到湖廣、貴州、雲南、四川,進烏斯藏,由西寧、寧夏、 陝西、山西回北京,皇上關切的重要省份,禦書則直頒到縣,其他或至布政司,或至府一 級,全國十三布政司,臣走了大半,司馬公‘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臣是奉旨頒萬卷書、 又認真讀所賜禦書,真真的不止行了萬裏路呢,正所謂一舉三得,長了不少見識。”見皇上已陷入沉思,他不敢再扯笑話,話題隨之也就沉重起來。
“臣的第一道密旨是尋訪仙人張三豐和建文,臣到了武當山。道觀依山而建,巍峨險 峻,千年古刹,如仙境一般,雖有些破舊,觀內香煙嫋嫋,弟子們個個敬業如篤,別有一 番仙山瓊閣的味道。隻是張仙人到外遊曆,久已不在觀中,道長孫碧雲很是友好,將仙人 的兩部書贈與了微臣。”說罷便將張三豐的《金丹直指》《金丹秘旨》呈上。
永樂仔細翻看著,不住點頭:“朕雖沒有去過武當,但知那裏為上古真武神得道飛升 之地,故名。如此一座道觀,頹敗了實在可惜,朕早就有重修之意,已下旨駙馬都尉沐昕 前去督修,湖廣布政司配合,要以一個全新的道觀迎接張仙人歸來。”
想到殘垣斷壁的五龍觀、南岩宮、紫霄宮,胡濙的心中也不禁翻騰了一下,說來簡單, 可那修繕又將是多麽浩大的工程!大事一件接著一件,百姓的徭役實在太重。就是這麽個 閑不住的皇帝,又能奈他何?
一想到榔梅掛果,古樹顯靈,皇上要下大力修繕的舉動就不足為怪了。 “臣一路走來,一直是一明一暗兩手做著。在武當,一麵明訪,一麵令幾個弟兄裝成遊山的百姓暗查,張仙人確實不在。此外,數年來,也未見任何可疑僧人入住……” “僧人入住?”永樂疑惑了一下,隻想著查訪,倒忘了建文以什麽身份在外雲遊了。 “不是傳言建文當年剃度為僧,由鬼道遁出嗎?為隱藏自己,以遊方僧的名義住進道觀、寺院也未可知,所以查訪了新僧入住。” 永樂恍然大悟,點點頭。 隻聽胡濙接著說,“我讓宋塔潛入了道觀的文書房,偷看了登記簿,的確未有任何疑僧入住的記錄。流言建文在雲、貴一帶遊曆,皇上聖旨也意有所指,臣抵達二省,仍是明 暗兩路,逐縣尋訪,連一些土司都去了,既去知名寺院,也訪山野小廟,還是沒有蛛絲馬 跡。數月後由滇抵川,由川抵藏,就這麽走了一圈,雖未能得到皇上想要的消息,但也未 必就是壞事啊!”
胡濙不露聲色,他太了解建文的為人了,哪怕是傳言中的活著,他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當年,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舉全國之力,竟對付不了區區一個燕府。今天,就是給他十萬兵馬他會指揮嗎,他敢指揮嗎?可十萬兵馬在今上的眼裏也就是小菜一碟,多少兵馬也就是個想象。既然如此,他就覺著這種查訪毫無意義,他從心裏希望這樣漫無邊際的尋 訪早日結束,可又無法對皇帝說。所以,也就隱匿了武當山小草房的一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何以見得呢?”永樂不知胡濙的葫蘆裏賣的什麽藥,要刨根問底。 “臣估摸,音信皆無,說不定當年那具屍體就是建文;一些傳言或許是暗中和皇上作對的人,故意放出風來攪擾視聽呢。”
永樂並不懷疑他的真誠,但無風不起浪,越來越多的傳言和跡象表明,建文在和朝廷兜圈子,他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連那個穀庶人還要為建文伸冤呢!隻要他在外一天,自己就不安寧,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可憐的豎子,你也把朕折騰得夠苦的了!
“說說其他吧。”永樂有自己的想法,人還是要找下去,無論是鄭和還是胡濙,早晚要有個結果,一會兒他再安排。
“臣的第二道密旨是代皇上問候諸王。臣之所至,率先拜見了各位王爺,臣說說臣的 感受。在南昌,見了寧王。寧王已沒有了當年的英武之氣,真像是故紙堆裏一個地道的學 究了。他給臣看了這些年修的書,摞起來真有半人高了。臣察言觀色,寧王醉心文史、潛心修書當為不假。”穀王事件中,寧王來京陛見,皇上已有同感!
胡濙的內心裏,既不願看到當年的建文削藩,及因“削”而起的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 也不願看到如穀王朱橞一樣、無事生非的謀反,戰端一起,於國於民都有百害而無一利。 兄弟鬩牆的事常有,一般人家翻不起大浪,而在握有兵權的皇族間就很難說了。所以,他的本旨就是盡可能調和皇上和諸王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南昌,因和寧王海闊天空,侃侃而談,狡黠的寧王雖一再掩飾,甚至裝得老態龍鍾,說他韜光養晦也罷,隻要今 上在位,寧王決不會再有一點點“不恭”的舉動,一輩子踏踏實實當他的臒仙。
“在武昌,見了楚王,正如陛下所知,楚王於世事都了無興致,卻在念叨,皇上給了 他一個管理宗室的宗正之職,宗室卻又無事可管,一天天散漫,除偶爾出城圍圍獵,就是 在府中鬥雞走狗,和一群姬妾嬉戲了。在荊州,臣見了遼王,王府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遼王半躺半臥著見了臣,似是病的不輕,先是問了皇上安康,又說了荊州如何安逸,再沒了當年廣寧邊塞的風沙苦寒,打內心裏謝謝皇上等。”
永樂頭也不抬,他對這個十五弟一點興致也沒有。改封他到荊州,又嫌之於己久有二 心,遂削了三護衛,僅留軍校、廚役三百人以備使令。遼王恨自己沒眼光,沒看好四皇兄, 如今也隻有忍氣吞聲,在孤寂中打發時光,因而鬱鬱成疾。
胡濙繼續說,“穀王之事已敗露,臣就不多說了,臣至長沙時,的確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因事涉親王,無真憑實據,不敢貿然,也就沒有上奏。在雲南,臣見了岷王,雖念念不忘和黔國公的仇怨,但已收斂多了,十天半月不出王府一次。在成都臣見了蜀王,名副其實,真真一個儒雅之士,禮義教化遍及全蜀,連蠻夷土人雜居的地方也建了學府,有王若此,皇上夫複何憂?此外,臣知方孝孺曾為蜀王世子之師,蜀王於方孝孺隻字不提, 臣故意提及建文,他也不屑一顧。察言觀色,暗訪王爺親近之人,結果是一樣的,從穀王敗露之事也可看出蜀王的誠敬忠貞。”
說了這麽多,永樂方才點點頭:“蜀王之舉,朕自知之。西北幾個親王,就不用說了, 二哥秦王、三哥晉王已故,子嗣承位,雖屢有不法之事,朕北征歸鑾,已多麵訓。蘭州肅王以不法,長史被逮,正在途中;寧夏慶王忠孝好學,朕甚喜之,無用多慮。”
胡濙知道,剩下的幾個王爺碌碌無為,皇上並不上心。中原各王,自己沒到當然不說。 “臣的第三道密旨是於所到之處,見一見省、府、縣官員。臣的感覺,雖不盡如山東模範知縣史誠祖、貝秉彝輩,但絕大多數官員如皇上所期,食人之祿,忠人之事,能夠盡 職盡責,牧民一方。臣查訪了一下,前者,禦史們向皇上所舉之地方循吏,如夏升、謝子襄、葉宗行輩,皆實有其過人之事,並無半點虛妄。而一小部分人已露貪鄙之象,侵占良田,盤剝百姓,壞茶鹽之禁,飽一己之私,以武臣尤甚。尚書李慶曆年所劾的,正是這些人。還有一點請陛下留意,各地正在滋長著的奢靡之風。官員間宴請相拜,迎來送往,席上佳肴已遠非昔日可比,更有甚者,吃花酒,逛妓院,私納良家婦,夜推暗娼門,臣深感世風日壞。莫非皇上多年獎勵耕種之策,內外府庫充盈,真個就飽暖思淫欲不成?”
胡濙想著皇上會動怒,故把話題扯到了府庫充盈上。的確,大明王朝建國五十多年來, 整體上輕徭薄賦,獎勵農桑,官員大致勤廉,百姓生計尚可,朝廷本色稅糧每年達三千餘 萬石,寶鈔等二千餘萬錠,連屯田籽粒糧都在一千萬石左右。地方府庫確有存糧太久,至紅腐而不可食之事。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