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捉首犯天下逮僧尼 查隱情皇帝建東廠2)

字數:6858   加入書籤

A+A-


    正如永樂所料,山東真是怪事迭出,到各縣衙自首的人不少,唐賽兒、董彥升等首領卻沒能抓到,問來問去,誰也不知他們躲到了哪裏,不知從什麽人嘴裏竟說出了唐、董等 人隨一個叫朱建文的人隱遁江湖了,還有人說是一起來北京了。
    提到建文,永樂更是雷霆震怒了。這個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的幽靈,從他一即位就纏著他,一會兒雲南,一會兒四川,一會兒又在皇宮裏,他遣鄭和, 派胡濙,十幾年了還是杳無音信,又和山東匪首搭上了,陰魂不散啊,這還了得!
    永樂頒旨,先是逮山東、後是北京,接著又逮天下尼姑進京,一個個比照畫像辨認、盤問,竟一無所獲;又逮可疑男子三千人解京,仍於事無補。他把未能逮到人犯的所有怨氣都發泄到涉事官員身上,山東自左、右布政使儲誕、張海,按察使劉本以下,益都、壽光、諸城、 莒州等州縣官幾十人均被拿問收監,縱賊罪名成立,不久即斬於西市,柳升也被逮下獄。
    山東三司及府州縣官員殺的殺、貶的貶,堂堂的官府衙門前門可羅雀,一派是非之地的陰森。於是,永樂拔擢頗有勤廉盛譽的刑部郎中段民為山東左參政,暫時署理藩司事; 擢都指揮僉事衛青為都指揮使,主政山東都司;擢鼇山衛指揮使王貴為都指揮僉事,接任衛青備倭海上;擢安丘知縣張旗為莒州知州,縣丞馬撝為諸城知縣;其他空缺也都從山東考績不錯的州縣官中補足。
    山東的事剛安排妥當,遼東來報,廣寧伯劉榮病逝,永樂的心又是一沉,目視遠方, 悵然若失,仿佛身上的某個器官沒了,永遠也找不回來,從此,活動再不自如。
    縱然劉江兩犯大錯,啊!怎麽還叫劉江呢,他本名劉榮,他都要斬他,現在想來,真有些對不住這個難得的智勇雙全、驍果善戰的大將了,靖難時、北征時、遼東時,劉榮的許許多多功績都浮了出來。夜襲南軍於滑口,戰滹沱河,掠館陶,還軍救北平,大敗平安及進圍永平南軍,單是能打敗平安就該記首功一件,那是南軍的第一勇將,真是忽略了。 兩度北征劉榮兩為先鋒,尤其第二次,戰馬受傷,棄馬持長槍突陣,勇猛難當,他在高處望見,曾不勝感慨。在遼東的十年間,望海堝大捷不說,隻阿魯台垂首,兀良哈低頭,其他款塞各部,綏輯有方,恩信大著,朝廷基本沒了東顧之憂……
    如今,劉榮歿了,遼東又能交給誰呢?他深深歎息一聲,卻欲哭無淚。傳下旨意,追贈劉榮廣寧侯,子劉湍襲封廣寧伯。由劉榮的突然離去他又聯想到柳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他心目中,柳升是比劉榮更優秀的將才,也是百戰之將了。想想當年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靖難將領,都在漸漸老去或死去,新一代如徐景昌輩,一個個花花公子,如何能上戰場,大明江山能指望誰呢?他打了個冷戰,關在獄中就把個優秀的大將毀了,一股惺惺相惜的惜才之感油然而生。於是,以柳升患病為由,放他回府,閉門思過。
    段民到任之時,山東滿目瘡痍,既有青州等旱災和戰亂遺禍,又有全省的大索尼姑之 事。由五品的郎中到從三品的參政,那是皇上的信任,讓他來收拾一個爛攤子。上任伊始, 他寫了三道奏折,一是盡逮天下尼姑入京非安民之策,懇請先在各省甄別,可疑者送京, 減少道裏費用和人心惶惶;二是在全省查災問災,發放粟米和種子,勸流民回鄉複業;三 是對兵火之地,均免賦役一年。
    永樂對這個剛剛拔擢的人如此大膽的奏疏既是欣慰,又是痛恨,敢言乃敢為之魂,卻對他逮尼姑之旨變相指責很不舒服。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何況山東之情勢危如累卵, 除逮尼姑一項不置可否外,另兩項一一照準。
    因了一個唐賽兒,一批又一批尼姑被逮往北京,又是審問,又是指認,始終沒有唐賽兒的蹤跡。那些被逮的可疑男人中,也沒有丁點建文或董彥升的消息。這天早朝後,聽得刑部所報,永樂大怒,要將被逮的數千人全部殺掉。
    夏原吉說:“皇上又忘了狄仁傑的故事?今日殺了三千,明日怕是連三百都逮不到了。 既是沒有唐賽兒、董彥升,臣建議,尼姑和可疑之人全部放回,連這些或曾鬧事的小頭領皇上都不殺,民心向背自然不在話下,說不定哪日就會把‘大魚抖出來。”
    金幼孜也朝皇上拱手:“夏公高見。陛下越是寬仁,那唐妖越是無處藏身,除非她鑽進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吃野果,喝泉水,真變成一個妖怪。”
    換個角度思慮,永樂也覺輕鬆了,露出了難得的一笑:“段民也在向朕要寬仁之政, 朕都準了,善人做到底,就依二位,所逮數千人全部發回原籍,具保後各自回鄉。但抓不到那個帶頭鬧事的妖婦,朕的心裏始終有個疙瘩。”
    “皇上,該說點高興的事了。”稍頓一下,金幼孜故意岔開話題,“按皇上的思路, 大氣磅礴,鍾樓的大鍾已高懸其上,通高兩丈一尺餘,口沿直徑一丈餘,您猜猜有多重, 那是十二萬六千多斤,隻把這十幾萬斤升到鍾樓上懸掛起來,也足以顯示我大明能工巧匠 之能,多想想這些全心、真心、實心為朝廷效力的人,皇上的心氣一定順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樂點點頭,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口供皇家及百官佛事所用的佛鍾安放好了嗎? 朕要求鍾體上遍鑄佛經銘文,朕不是還寫了序言和後序嗎?”
    “皇上這麽看重,臣下哪敢怠慢,”楊榮說,“出玄武門向西北不遠,單辟的一處院子安置,那口大鍾通高一丈六尺八、口徑近一丈、重達九萬二千斤啊!就等陛下旨意,隨時敲響它呢。”
    “明年正旦吉慶之時,兩口大鍾同時敲響,正所謂暮鼓晨鍾,祭祀之外,為我大明定鼎北京向天地、山河諸神做一次莊重的禱告。”
    永樂自己是絕不會想到的,那口以黃銅為主要原料鑄就的聲罄千裏的金屬長詩,又開 創了一項世界鑄鍾史的先河,等於他在《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南京琉璃塔之外又在 世界曆史的舞台上大放了一回異彩。大鍾上共鑄有漢、梵等佛經銘文二十三萬多字,其中 有經文、咒語和他的序言和後序。鍾上銘文字字整潔,行行分明,且古樸、完美、精製, 龐大的鍾體上沒有絲毫的裂隙,充分顯示了永樂年間高超的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由於它合理的合金比例,科學懸掛的力學結構,使大鍾的鍾聲輕擊時圓潤、深沉、古雅,重擊時渾厚、洪亮、莊嚴,聲聞數十裏,聲學特征居世界一流。大鍾也成為世界上銘文最多,皇權、神權雜糅於一體、曆史內涵最為豐富的佛鍾之王,成為舉世罕見的藝術真品。令人稱奇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圓口大鍾都是在永樂年間製造的。
    永樂說完,陷入沉默。向諸神禱告是朝廷的常規事務,也是人間向上天報告治績的一 件大事,但怎麽把山東起反的事向諸神禱告呢?皇帝乃天之元子,上天遣皇帝下界就是要 他創一個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景象,但山東的災異和平亂後的淒慘那是每一個人都能夠 想象的。一說禱告,又像是勾起了永樂的心事,幾位大臣的心頭也沉重起來,連楊榮這個 慣於為皇上湊趣開心的人此時也不知該說些什麽。好一會兒,永樂才說話,這些話一說出來,讓在座的人又一次目瞪口呆了。
    永樂清清嗓子,意味深長:“山東這麽大事,直到鬧騰起來,布、按、都三司才知道, 捂不住了,才上報朝廷,若發現於端倪,何至於朕損失兩員大將、數千兵馬,幾個州縣也 不至於遭兵燹之痛。朕由此深想,地方有災不報已成惡習,都為著三年考滿,能有個好業 績,卻把百姓死活扔一邊了。刑部、都察院、錦衣衛,事都出了,事後逮人又有什麽用? 所以朕想,再立一個由朕直接掌控的衙門,耳目細作遍布於天下,誰方水旱,官員勤勉, 哪兒有個風吹草動朕都一清二楚,就再不會有這山東大亂後朕才知情的事兒了。”
    夏原吉一聽,頭都大了。洪武時錦衣衛猖獗到無孔不入的情景曆曆在目。太祖皇帝用 錦衣衛偵伺大臣,國子監祭酒宋訥在家中生氣的細節被人畫了像送到太祖手中。太祖問他 昨天為什麽生氣,宋訥心裏暗驚,老老實實回答說,臣匆忙中打碎了一件茶器,因為慚愧 才生了悶氣。
    吳越王十四世孫錢宰因宿儒以八十餘歲高齡被征到南京,訂正蔡氏《書傳》,年老體 弱又早起晚歸,實在辛苦,身體便有些不適,回家途中遂自言自語道:“四鼓冬冬起著衣, 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
    次日,太祖召他道:“昨天作的好詩啊!” 錢宰有些發蒙,半晌兒才想起來,忙跪下,惶恐道:“隨口胡謅幾句,若有不當,請陛下治罪。” 太祖說:“朕並沒有‘嫌’你遲,改作‘午門朝見尚憂遲’如何?” “皇上聖明!”
    還有個主事,晚上多喝了幾杯,竟哼起了元曲中的“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寧奈些些”一句,因有些含糊,被人聽成“明朝”去也,竟以誹謗朝廷罪殺掉了。
    還有太多的事,原吉再不願往下想,隻一個錦衣衛已搞得大臣、軍民惴惴不安,再有 個什麽更隱秘的衙門,大臣們家裏家外哪兒還有秘密,恐怕連和哪個侍妾同房皇上都一清 二楚了。像洪武時一樣,半句牢騷話也不敢說了。
    原吉心中盤算著,隻有自己官階最高,資曆最老,能攔就攔下,這可不是小事啊!遂 起身,拱拱手,笑道:“皇上聖慮高遠,明察秋毫。不過臣以為,山東之事純屬偶然,布、 按、都三司沆瀣一氣之事並不多見,那年,陝西按察司吃花酒一案不是布政司和巡按禦史 一同上奏的嗎?前濼州知州贓賄巨萬、代州同知饕餮貪殘均為按察司所查。還有,皇上每 年派禦史、給事中巡撫各地,正因為有他們,地方有司才不敢欺瞞,至於偶有隱災之事, 臣估計是禦史們足跡未至、鞭長莫及吧。”
    “朕想著,連禦史怕是也被地方收買了。一路好吃好喝,還有官妓陪著,再弄些土產帶上,眼前早風光一片了,還能看見災害?還能看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窮苦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陛下,”楊榮有些激動,“禦史們都是皇上從考中的進士中一個個千挑萬選出來了, 反複了解測試其人品和為官之德後才選任。記得有一年,有幾個口碑不錯、且在衙門供職 多年的老吏員被吏部選為禦史,都已經去了都察院,後來還是讓陛下拿了下來,可見皇上 選拔禦史是多麽謹慎。沆瀣一氣的是有,但不代表主體,禦史的主流是好的。”
    見皇上不說話,楊榮積極配合,夏原吉更堅定了攔住皇上新建秘密偵伺衙門的信心。 這樣的衙門一旦建立,和錦衣衛互為表裏,荼毒必遠,對大明國體乃至千秋萬世的惡劣影 響無法估量,一定是不齒於世人的。
    一想到以後,夏原吉就有些激動,連聲音都顫抖了。他說:“世有天地日月,人有七情六欲,每個人的出身、脾氣、秉性、所受影響都不盡相同,每個人自然都不會一樣。官 員是這樣,禦史也是這樣,縱然皇上一一甄別,千淘萬漉,也難免參差不齊。好的如周新、 顧佐、陳諤、曹潤,可以為國為君舍命,但為數不多;次的如陳瑛等奸佞之輩,是極少數; 居中流的一定是大多數,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是事態真相。陛下不要因為幾顆老鼠屎就壞 了一鍋粥啊!”
    “什麽幾粒老鼠屎,不懂得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嗎?”永樂板起臉,聲調也高起來,但聲音嘶啞,虛弱之症間雜。近臣變相反對,他早已怒火中燒了,臉憋得發紫,馬 上就要爆發,“一幫子狗屁禦史,不溫不火,屍位素餐,敷衍塞責,耽擱了多少事沒人去 說,沒人去指責,反倒有人在這裏替他們講情、抹蜜,文過飾非,朕的江山哪一天沒了, 說不定朕還在近臣溫婉的言辭中做黃粱夢呢!”
    “皇上——”永樂突然翻臉的話太重,這已不是一盆涼水,而是淒風淅瀝中的傾盆大雨,直打在每個人的心窩裏,幾個人再也接不住,隻得一齊跪下。夏原吉帶著悲腔道:“臣 等是為大明江山社稷思慮啊!”
    “既是為大明江山思慮,就該和朕同心同德,”永樂狠狠瞪了他一眼,繼續道,“朕要興一事,也不是頭腦發熱,信口雌黃。錦衣衛為朕的爪牙,紀綱卻敢僭稱‘千歲、萬歲’, 蓄意謀反;山東衙門是朕的官員,卻敢隱情不報,釀成大亂;你們是朕的股肱,卻在拐著彎反對朕的意圖,都說說,朕還能信誰?”
    又是長長的一聲“皇上——”,幾個人叩著頭,理解皇帝因病而致的偏狹,金幼孜聲 淚俱下,“皇上,為臣之心可上比日月,我等幾人不是反對皇上意圖,而是想著怎樣把事 情做得更周全,不使群臣和軍民百姓議論紛紛,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
    皇上一意孤行,竟說出這等傷感情的話,金幼孜不得已,隻得見風使舵,順著他說。 夏原吉內心的感傷迥異於以往任何時候,皇上的那一眼讓他感覺了刺骨的寒意,多少年的謹慎勤廉、盡心竭力或許在這一瞬全化為烏有。他還會是皇上商度國家大事的近臣嗎?皇 上的心中還會把“蹇夏”放在諸臣的前麵嗎?位置先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心懷叵測的人代替你的位置時,是為大明著想還是為他自己勞碌就很難說了。
    “既是這樣,朕也不怪你們,”或許是原吉想多了,永樂隻當幾個近臣沒說話,他還是按自己的思路走,一點都不因幾人的勸諫而有絲毫改變。
    “新的衙門就設在東安門外,暫叫它‘東廠’,由馬雲任提督太監,直接受命於朕, 具體內設事宜由吏部斟酌,內設、人員敲定之後由戶部核撥費用和官員俸祿,他們四處奔波,常年在外,千辛萬苦,用度上一定要寬裕。”
    “遵旨。”幾個人很不情願地回答。 於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掛著官衙的特務機構——東廠,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建立起來,
    如果說,錦衣衛還捎帶著禦前侍衛、防奸等職能遮羞的話,東廠就徹底撕下這些偽裝了。 永樂等幾個強勢的皇帝能夠將其運用自如,趕上孱弱而又不理朝政的皇帝,廠衛一體,外橫行於世,內則鑽到了社會的邊邊角角,愈發不可收拾,竟出現了犄角旮旯挑戰朝廷的口出狂言第二日就被割舌的兌現,成為明代政治的一大頑症。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