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四海千山萬邦拱伏 九夷十番遠臣詩賦2)

字數:3696   加入書籤

A+A-


    “我等遠夷小邦使臣恭祝大明國祚千千載!大明皇帝萬歲、萬萬歲!”一位蘇祿的使臣因長期在大明,兼著四夷館的教習,已對漢語非常熟識,他招呼長龍般的番使們起來, 一起向皇帝敬酒。
    永樂高興地舉杯道:“朕也謝謝千裏萬裏迢迢而來、為大明喬遷賀喜的使臣。滿剌加、 蘇祿、浡泥、麻剌朗四國國王還幾次親訪,朕也一並致謝了。請禮部呂尚書,代朕每人敬上一杯。”
    “臣遵旨。” 禮部掌管著與諸番外邦打交道的事,但呂震一直對這些小國很不屑,聽皇上點名,不情願地答應著,由通譯陪著,草草走了一圈。因是皇上敬酒,外番使臣們卻感到了莫大的榮幸,連幹幾杯的都有。
    本次大典雖與禮部幹係不大,但任何一個慶典,尤其是禮儀上的事都要禮部參與,所以,呂震也就把大典當成了自己的主場,借機出出風頭。敬畢使臣,他又舉杯大聲道:“大 明是皇上的大明,天下是皇上的天下,皇上常言,將士們血戰沙場,以生命護衛大明江山 不易。皇上,臣提議,為征戰沙場、久守南疆的黔國公和各位將軍幹一杯。”
    永樂舉杯點頭,看著眾人飲酒。接下來,蹇義、夏原吉為皇上的斯民小康提議幹杯; 兵部尚書方賓、刑部尚書吳中各提議一杯,和呂震一樣,都把黔國公掛在嘴邊。蹇、夏心知肚明,是黔國公的財帛和雲南美人起了作用,遂舉起酒杯,專意敬了英國公張輔。
    沐晟一表人才,真真徒有其表,承父兄之業鎮守雲南,仰了父兄之威傳檄而令各司、 各洞,卻沒有了父兄之才。永樂四年,與張輔分道進兵交趾,兩年後蕩平叛亂,振旅還師, 張輔封英國公,沐晟封黔國公。那年冬天,交趾簡定複叛,皇帝命沐晟征討,竟大敗而歸。 沐晟疏通黃儼、方賓等,遂大事化小。但永樂也了解了沐晟肚裏的幾根棍棍了。
    永樂七年春,永樂再命張輔佩征虜將軍印,率師討伐,第二年擒簡定而歸後,又把勝利的果實交與沐晟守成。但交趾乍服乍叛,按下葫蘆浮起瓢,沐晟手握重兵卻束手無策。 永樂九年春,皇上再派張輔進討,連戰連捷,擒賊首陳季擴送至京師。
    離了張輔,交趾即叛,張輔不至,沐晟無為。若不是父兄效死沙場,若不是皇家和沐家的關係,若不是沐晟百般攀援,又嫁女為趙王之妃,黔國公的公冠興許早被摘了,還能在雲南立足?沐晟煩悶至極,幕僚們挖空心思,終於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
    那一年京師謠言四起,說交趾隻認張輔,張輔一到,叛軍望風歸降,稱千歲,稱殿下, 詣軍門留張輔為王,全不把大明皇上放在眼中。消息由錦衣衛傳進皇宮,永樂心中翻騰了 幾回。張輔什麽人他清楚,妹妹又是貴妃,他會反嗎?不會,但是,大明疆域若隻認張輔而不認皇帝,那也是很大的危險。於是,那年冬天,他把四至交趾的張輔召回京師,隻在都督府掛了個閑職的都督,不再派他鎮守任何一地。
    而狼煙四起的交趾又不能沒人,沐晟卻恨死了那個讓他名望掃地的鬼地方,為使自己金蟬脫殼,遂舉奏豐城侯李彬有大將之才,鎮守交趾是最佳人選,自己願為豐城侯運送糧草。次年初,皇上果然命李彬佩征夷將軍印,鎮守交趾。
    沐晟得意啊,有錢能使鬼推磨。沐晟與父兄最大的不同,不是靠鐵血而是靠錢財買來了一路的好名聲。他早就知道自己不是個將才,遠遠比不上張輔,從此,雲南的古玩特產、 金銀玉帛就開始了大車小輛地送往京師,上至皇宮有頭有臉的太監,各部院堂官,下至刀筆小吏,不管你官大官小,隻要用的著,每年都會收到多份厚禮,特產外還附加一遝遝嶄新的寶鈔或是多少不等的金銀和美人。
    京師的黔國公府成了“駐京辦”,成了雲南禮品的集散地,除蹇義、夏原吉、金忠、 宋禮、李慶等少數人拒收外,大多數人都心領神會地接收了,因此,不管黔國公在前線的戰績如何,幕僚們會挖空心思地措辭,屢戰屢敗一定要描述成百折不撓的屢敗屢戰。所以, 傳到各衙門和皇上耳朵裏的話總是一片讚譽之聲。
    看著沐晟站起、下桌,給皇上、給大臣們敬酒,斛杯交錯而毫無愧意,蹇義心中不住歎息,皇上聰明睿智,雖屢斥呂震祥瑞之妄,卻也不少為假象所蒙蔽,正所謂高處不勝寒。 真正能獨當一方的人被冷落,銀槍蠟箭頭卻在這裏招搖過市,雖無限憤慨卻也無奈,這樣下去,大明的好景還會太長久嗎?
    蹇義想著和皇太子、皇太孫一起從南京來時楊士奇“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話,也就釋然了,十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可國家大事就耽擱在這幫子人手裏了。李彬雖是將才, 在交趾的威望卻比張輔差遠了,幾年下來,雖屢戰屢勝,也激得交人越打越勇,四麵開花, 讓李彬應接不暇。皇上幾次嚴旨切責,李彬如坐針氈,身染重病,加之饋運不濟,進退兩難,縱是如此,皇上也不肯再遣張輔南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君至明,因為高高在上,某一點的黯淡就是一個國運的不幸終結。
    沐晟啊,交趾是葬送在你手裏了,你是大明的罪人!
    蹇義想著心事,喝著悶酒,一眼瞥見禦座下的皇太子也垂著臉,心下一驚,拽了夏原吉過來,使著眼色,高熾臉上方淡出些許笑容。
    十幾年來,蹇義一直陪在皇太子身邊,太了解他了。皇上在南京議論遷都的事,作為皇太子的他一言不發,不予表態,皇上就很沒麵子了。但由於大臣們說的風生水起,估計皇帝是沒有注意太子。
    那以後,隻要是兩三個人的場合,高熾向蹇義、楊士奇不止一次說起南京六朝古都、 虎踞龍盤之形勝之事,骨子裏就不願遷到北京來,或許是他太熟悉南京,反倒對也曾生活 了二十年的北京陌生了。蹇、楊二人雖明白他的心思,卻不敢附和,隻是說北遷之事大局已定,為臣、為子,聽從召喚就是了。如今都來了北京了,那麽盛大熱烈的場合,虎著個臉給誰看,皇上見了還了得?
    蹇義說:“皇上欽定的‘蹇夏’,今日湊齊了,又逢盛典,太子殿下當領著我二位給皇上敬酒啊!”
    “應該!”高熾醒過神來,難得地大聲一次,端酒、轉身,對皇上道:“兒臣攜蹇夏兩位大臣給父皇敬酒,願父皇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三個人一飲而盡,永樂舉杯沾唇,淡淡笑著,算是還禮。
    蹇夏歸位,呂震討好地湊到皇太子跟前,悄悄道:“殿下前在南京時,某些人每以千歲之過上達皇上,連皇上都斥其妄言,此等小人宜疏遠才是。”
    高熾聽了,皺了皺眉。他在指誰,是長期扈從皇上、才來敬酒的夏原吉嗎?那倒怪了。 但呂震這樣的小人又不能得罪,遂敷衍道:“此話以後就不要再講了,人豈能無過?皇上既不相信,我又何必與人計較?”
    呂震碰了一鼻子灰,悻悻離開,轉頭又堆上了笑臉。 永樂雖不勝酒力,卻不厭煩別人飲酒,看著大家敬來敬去,他很高興。酒過三巡,他就想起了當年他欽封的那個酒狀元,對黃儼道:“把曾棨找來,給大家敬敬酒。” 黃儼給馬雲使了個眼色,因五品以下都在殿外,好一會兒,馬雲才在丹墀上找到曾棨。 十幾年來,曾棨一直在翰林院任修撰之職,沒有波折,也沒有大的起伏,也就沒有了當年狀元及第時的氣勢了。皇上叫,說明皇上還沒有忘記他,來到皇上跟前,行過禮,站定。 黃儼揮揮手,眾人安靜下來,永樂大聲說:“小杯喝,武臣不盡興,外番使臣不盡興,朕著黃儼行酒令,曾棨領酒,能喝的都換大碗。” 又是一片山呼萬歲的聲音。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