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字數:6353   加入書籤

A+A-


    等到天下局勢發生變化的時候,您就可以派遣一員得力的大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和洛陽進軍,而您自己則親自率領益州的大軍出兵秦川。”
    “到那時,百姓們怎麽會不拿著食物和美酒來迎接您呢?”
    “誠如所言,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正說得興起,突然話鋒一轉,從懷中掏出一幅地圖,展開後平鋪在桌上。他指著地圖上的各個地方,對劉備詳細講解道:“將軍若想成就一番霸業,就必須要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如今北方的曹操占據了天時之利,南方的孫權則擁有地利之便,而將軍您則可以憑借人和來與他們抗衡。”
    說罷,諸葛亮將地圖掛在牆上,讓劉備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上麵的內容。他接著說道:“這便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圖。此地地勢險要,資源豐富,若能將其納入囊中,必能為將軍的事業提供堅實的基礎。”
    劉備凝視著地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諸葛亮見狀,繼續說道:“我們可以先奪取荊州作為根基,然後再進軍益州,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基業。如此一來,便可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
    說到這裏,諸葛亮猛地一揮手臂,語氣堅定地說:“待時機成熟,我們便可揮師北上,圖謀中原,統一天下!”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這番話,心中豁然開朗,不禁喜出望外。他激動地對諸葛亮拱手說道:“先生所言,猶如撥雲見日,令備茅塞頓開啊!”
    然而,劉備的喜悅之情並沒有持續太久。他的臉色漸漸變得凝重起來,麵露難色地說道:“可是……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他們都是漢室宗親,我又怎能忍心去搶奪他們的地盤呢?”
    諸葛亮站在營帳之中,手中羽扇輕搖,他的目光望向營帳外的天空,若有所思地說道:“我夜觀天象,劉表命數已盡,恐怕不久之後便會離世。”
    劉備聽聞此言,心中一驚,他連忙追問:“那依先生之見,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諸葛亮微微一笑,接著說道:“劉璋並非能成就大業之人,西川之地雖廣袤,但他難以守住。久後,這西川必定會歸將軍所有。”
    劉備聽後,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在營帳中來回踱步,難以抑製內心的激動,口中喃喃道:“先生未出茅廬,便已知天下三分,真乃萬古之人所不及也!”
    劉備停下腳步,走到諸葛亮麵前,懇切地說道:“備雖名微德薄,但仍有一顆匡扶漢室之心。願先生不棄我這鄙賤之人,出山相助,共圖大業。”
    說罷,劉備雙膝跪地,向諸葛亮拱手叩頭,態度恭敬至極。
    諸葛亮見狀,趕忙上前扶起劉備,說道:“亮久居隆中,以耕鋤為樂,實在懶於應對這世間之事。”
    劉備聞言,臉色一沉,露出些許失落之色,他再次問道:“先生,難道真的不肯出山相助嗎?”
    諸葛亮緩緩地轉過身去,他的背影顯得有些決絕,然後他用低沉而堅定的聲音說道:“實在難以從命啊。”
    劉備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哀求,他繼續說道:“先生啊,如果您不肯出山相助,那這天下蒼生又該如何呢?”隨著他的話語,淚水漸漸地在他的眼眶中積聚,仿佛隨時都可能滾落下來。
    諸葛亮聽到這裏,心中不禁一動,他慢慢地回過身來,目光恰好落在了劉備身上。隻見劉備此刻正雙膝跪地,他的身體微微前傾,滿臉都是對蒼生的憂慮和對諸葛亮的懇切期望。
    諸葛亮被這一幕深深打動了,他的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他毫不猶豫地走到劉備麵前,雙膝跪地,然後手持羽扇,拱手作揖,鄭重地說道:“為了實現將軍的誌向,亮願意竭盡全力,效犬馬之勞。”
    劉備聽到這句話,心中的喜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他急忙抬起頭來,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連忙伸手將諸葛亮扶起,激動地說道:“先生快快請起,有先生相助,我必定能夠成就一番大業!”
    站在一旁的徐庶目睹了這一切,他不禁對諸葛亮心生敬佩之情。他抬頭看著諸葛亮,讚歎道:“此人乃是琅琊陽都人啊。”
    諸葛亮在茅廬中稍作收拾,用了幾天時間安排好諸葛均帶著家眷遷往別處隱居。一切安排妥當後,他便毅然決然地跟隨劉備前往新野。
    到了新野之後,諸葛亮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對劉備手下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和調教,使得這些原本有些散漫的士兵們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士氣如虹。
    這一天,劉備來到演武台,當他看到眼前這支訓練有素、鬥誌昂揚的軍隊時,心中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笑得合不攏嘴,連連稱讚道:“我得到軍師,就如同魚兒得到了水一般啊!”
    諸葛亮見狀,趕忙迎上前去,將劉備請到了指揮台上,然後恭恭敬敬地說道:“主公,請。”
    諸葛亮麵帶微笑,緩聲道:“主公,這些新近招募的士兵們,雖然勇氣可嘉,但畢竟缺乏實戰經驗和訓練。若要讓他們在戰場上發揮出真正的實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嚴格訓練才行。”
    他接著解釋道:“所謂‘夫軍無習練,百部當一。習而練之,一可當百。’隻有通過不斷地練習和磨礪,才能讓士兵們熟練掌握各種戰鬥技巧,提高他們的戰鬥素質和應變能力。這樣,我們的軍隊才能在麵對敵人時更有勝算。”
    劉備站在高處,俯瞰著台下正在訓練的士兵們,臉上露出欣喜之色。他對諸葛亮說道:“軍師自出山以來,不僅為我出謀劃策,還不辭辛勞地操練人馬,實在是功不可沒啊!”
    此時,一名士兵快步走上前來,恭敬地呈上一頂草帽。劉備接過草帽,轉手遞給了諸葛亮,笑著說:“備特命人編織了這頂小帽,略表心意,還望軍師笑納。”
    然而,諸葛亮卻並未露出高興的神色,反而略帶嫌怨地說道:“主公此舉,莫非是認為我沒有遠大的誌向,隻能靠編織小帽來打發時間嗎?”
    劉備麵露慚愧之色,他沒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竟會遭到如此冷遇,心中不禁有些尷尬。
    然而,就在這時,張飛卻突然站了出來,他瞪大眼睛,滿臉怒容地對諸葛亮說道:“先生,您也太不講理了吧!我大哥見您日夜操勞,心中實在不忍,這才親手編結了這頂冠帽送給您,以表心意。可您倒好,不僅不領情,還如此無禮相待!”
    張飛的話音未落,劉備連忙抬手止住他,示意他不要再說下去。
    劉備深知張飛性情直率,說話往往不假思索,但此時此地,這樣的言辭顯然不太合適。他轉頭看向諸葛亮,誠懇地說道:“軍師,我這番心意,還望您莫要怪罪。”
    諸葛亮見狀,趕忙起身,向劉備躬身施禮,麵帶歉意地說道:“主公之心,亮已心領。隻是亮既已出山,相助主公成就大事,便時刻不敢忘記主公的誌向。如今局勢危如累卵,亮日夜憂心,實難有閑情逸致去欣賞這頂冠帽。還望主公恕罪。”
    劉備聽後,連連點頭,表示理解。他知道諸葛亮一心為了興複漢室,對於這些細枝末節的事情自然不會過多在意。
    接著,諸葛亮繼續說道:“目前的局勢異常嚴峻,曹操大軍壓境,我軍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所以,亮這番心思,想主公亦不難明白。”
    劉備撫著諸葛亮的背,安慰道:“軍師的憂慮,備又何嚐不知。我也正為曹軍將至而憂心忡忡啊。”
    這時,關羽插話道:“博望坡?曹兵若來,直奔新野便是,與博望坡有何關係?”
    張飛也在一旁附和道:“哼!我看就是去遊山玩水罷了。”
    劉備與諸葛亮一同踏上了前往博望坡的路途。一路上,兩人談笑風生,討論著天下局勢和未來的戰略規劃。
    終於,他們來到了博望坡前。隻見眼前的坡道蜿蜒曲折,兩側草木繁茂,鬱鬱蔥蔥。
    諸葛亮站在坡頂,手指著坡道,對劉備說道:“主公,博望坡地勢險要,草木繁盛,若曹軍至此,我們便可將其引入峽穀之中,然後以火攻之,必能大獲全勝。”
    劉備聽後,點頭稱是,心中對諸葛亮的智謀越發欽佩。
    與此同時,在江東地區,孫策不幸英年早逝,其弟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據守江東。孫權年少有為,廣納賢士,深得人心。
    曹操為了控製江東,便命令孫權派遣其子入朝隨駕,但遭到了孫權的斷然拒絕。這一舉動讓曹操心生不滿,也讓他對江東的野心愈發膨脹。
    建安十三年春,孫權遵照生母吳太夫人的遺囑,為父孫堅報仇,興兵討伐劉表部將黃祖。孫權率領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成功斬殺黃祖,奪取了夏口。
    孫權得勝後,並未停歇,而是屯兵柴桑,對荊襄之地虎視眈眈。
    而在許昌,曹操得知孫權的舉動後,立即召集眾臣議事。
    曹操麵色凝重地說道:“今東吳孫權已殺黃祖,奪夏口,現屯兵柴桑,其必有吞並荊襄之意。”
    眾臣聞言,皆麵露憂色,議論紛紛。
    而荊州劉表此時正臥病在床,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的兒子劉琦性格懦弱,沒有什麽才能,絕對不是能夠成就大事的人。
    與此同時,劉備在汝南遭遇失敗後,走投無路之下隻得投靠劉表,企圖謀取荊州這塊肥沃的土地。
    看到這樣的局勢,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絕對不能錯過這個絕佳的機會。現在劉備暫時居住在新野這個彈丸之地,雖然地方不大,但他卻在那裏積極招兵買馬,囤積糧草,這充分顯示出他想要圖謀霸業的野心。
    所以,趁著劉備的勢力還沒有真正強大起來,我必須立刻率領大軍進攻,絕對不能有絲毫拖延。
    當我說完這些話後,台下的眾多大臣們開始相互對視,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緊接著,我繼續說道:“最近我還聽說,劉備又拜了一位軍師,名叫諸葛亮。”
    說到這裏,我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看向台下的眾人,問道:“這個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荀彧緩緩站起身來,麵色凝重地說道:“這位諸葛亮,乃是複姓諸葛,單字名亮。”
    他的聲音在營帳中回蕩,眾人皆將目光投向荀彧,等待著他繼續介紹。
    荀彧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據我所知,他年紀不過二十六七歲而已。”
    話音未落,營帳內突然響起一陣肆無忌憚的笑聲。眾人循聲望去,隻見夏侯惇仰頭大笑,毫不掩飾他對諸葛亮的輕視。
    “哈哈哈哈……”夏侯惇邊笑邊道,“如此年輕的小兒,竟然也能擔任劉備的軍師?看來劉備手下真是無人可用了啊!”
    曹操並沒有被夏侯惇的笑聲所影響,他的目光始終落在一直沉默不語的徐庶身上。
    “元直,”曹操開口問道,“想必你與這位諸葛亮是相識的吧?”
    徐庶見狀,趕忙起身向曹操行禮,然後答道:“正是。”
    曹操點了點頭,繼續問道:“那你可知道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
    徐庶再次點頭,表示知曉。
    曹操似乎對諸葛亮頗感興趣,追問道:“那麽,孔明與先生相比,孰優孰劣呢?”
    徐庶微微一笑,露出謙遜的神色,回答道:“豈敢與諸葛亮相比。”
    他頓了一頓,又補充道:“我不過是螢火之光,而諸葛亮則如同皓月之明啊。”
    “諸葛亮實有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能,神鬼莫測之計,包藏天地之誌,真乃當世之奇士也。”
    “哼!”夏侯惇一臉不忿。
    徐庶不予理會,繼續說道:“劉備素懷鯤鵬之誌,今得諸葛亮,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恐天下……”徐庶看了曹操一眼,“恐天下無人能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