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龍虎山天師——張宇初

字數:9333   加入書籤

A+A-


    陳羽想了想,舉例道:“國家對貿易的補貼,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朝廷給遠航船隊添補的‘糧草輜重’,這才使得船隊如鵬鳥振翅,在萬邦商路間縱橫馳騁。”
    朱棣揉了揉臉,心中細細琢磨著。
    他今天一下子聽了許多從未聽過的詞匯,包括經濟知識,確實需要好好消化一番。
    夏原吉深呼吸了幾口,詢問道:
    “那陳兄弟,不知補貼數額多少為好?”
    陳羽翻了一個白眼,“老夏,這種補貼的具體實施,需要根據經商人數等等方麵作出調控,我也隻能給出一個大致的思路。”
    “再者,不是我說你,這種事情知道一個處理方法就行了,你也插不上手,人家朝廷如何處理,是你能夠改變的了的?”
    “還不如等我將來有朝一日步入朝廷,將這些計策全部發揮出來,才不是浪費口舌。”
    夏原吉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
    對啊,
    這種事情陳兄弟手中沒有一手數據。
    再者,倒是自己偷懶了。
    像什麽事情都交給陳兄弟去解決。
    朱棣聽完陳羽給出的市場解析與應對策略,也沒啥繼續閑聊的想法了,他想著趕緊回去針對這種情況頒布相應的政策。
    如今隨著鄭和下西洋與大明京師經商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異國商人來到大明,同樣也會有許多的百姓從商。
    方向已經給到了夏原吉。
    接下來的相關策略頒布,他相信自己這位戶部尚書可以勝任。
    旋即,
    朱棣站起身來,拱了拱手道:
    “陳兄弟,你在經濟一行的學問在下佩服,預測大明對這種情況不會製止後,我也是放心了。”
    “看來,我也要抓緊回去,組織夥計對市場情況進行調查,從而在其中分一杯羹。”
    陳羽無所謂的擺了擺手:“老朱,市場上哪些貨物賺錢你就賣哪些就行了,雖然賺的少,但風險低,以你的財產完全不必去開辟新市場。”
    朱棣點了點頭,表示記住了。
    陳羽這樣的提議,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就像納綏爾在其他地方高價購買的土豆一樣,別處本是搶手的金疙瘩,可運到大明,卻成了燙手山芋。
    任憑他如何吆喝叫賣,市場上鮮有人問津,反倒積壓了滿倉貨物。
    好在數量不算多,外加上有陳羽接盤,這對他來說才不至於虧本。
    隻是,
    朱棣看著陳羽有些慵懶的樣子,心中有些感慨。
    陳羽口中說過他將來有朝一日會步入朝廷,但什麽時候也沒有一個準信。
    方才,
    他真恨不得將自己的身份當場攤牌,告訴對方自己可不是普通的商人,而是大明的九五之尊——永樂帝!
    這樣的想法,在朱棣腦海中越繹欲出。
    終究還是理智壓製住了衝動。
    最終,
    朱棣拱手告辭之後,離開了酒館,夏原吉隨其後。
    二人走後,陳羽猛的一拍巴掌。
    他好像忘記了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告知老朱納綏爾與自己合作拓展海外精鹽市場。
    罷了!
    反正納綏爾手中的貨物一時半會也脫手不了,等下次老朱再來的時候說也不遲。
    ………………
    朱棣與夏原吉坐上了一輛馬車,朝著皇宮的方向駛去。
    在此期間,他一直靠在馬車一側,閉目養神。
    腦海中將今日的事情過了一遍之後,他睜開了眼睛,歎息一聲。
    而坐在對麵的夏原吉,正低著頭,表情複雜的不知在思考著什麽內容。
    半晌,
    朱棣率先開口打破了沉寂:
    “朕登基方式特別,所以朕總感覺朝堂上文武百官,甚至天下人,都視朕為一個武夫,一個從北平起兵篡逆的賊!”
    “這種感覺讓朕很不好受,但越是這樣,朕就越想要做出一番功績,不是證明給文武百官看,更不是證明給天下人看,而是證明給青史、給後世之人、給洪武帝看看,什麽是天命所歸。”
    “所以朕登基之後,做了許多事情:編大典、修運河、下西洋、遷都、還有來年準備打的大仗!”
    “可剛開始遇到陳羽的時候,我感覺這是天賜大明的祥瑞,這些事情讓我看到了有生之年完成的希望。但今天,朕才突然察覺,這些千古功績,朕還少做了一件事,一件能讓朕死亡百年,能心安理得的載入青史、理直氣壯的去見洪武帝的事。”
    夏原吉在一旁靜靜的聽著,並沒有插話,心中卻已隱約猜測出朱棣想要說的話。
    朱棣頓了頓,沉聲道:“天大地大,種田最大!”
    “這是洪武帝經常教育我們兄弟幾個的話,無論是懲治貪官的嚴苛律法,還是其他利民政策,本質上都是為了使天下百姓種好田、吃飽飯。”
    “洪武帝小時候有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所以對此深有感觸,但‘種好田、吃飽飯’短短六個字,卻不是那麽容易實現的。”
    “古往今來,又有幾位帝王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此時坐上皇位的是建文那個小王八蛋,他能做到這一點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夏原吉想了想,當即對著朱棣躬身認真的說道:
    “不能,絕對不能!”
    “自建文登基,江浙文官集團如日中天,文泰、黃子澄之流把持朝綱。這位新君一即位,不謀民生福祉,反倒頻出偏袒士紳的政令,將文官地位抬至九重,卻對農桑大計敷衍塞責。”
    “所謂惠民之舉,不過是減免江浙賦稅的空架子,這般本末倒置,當真是荒唐至極!”
    “這絕非因他年少懵懂,而是深居九重宮禁,早已不知稼穡艱難、百姓困苦。麵對文官的花言巧語,他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終究淪為權臣手中的傀儡。”
    “這般君主,如何擔得起治國安邦的大任!”
    朱棣點了點頭,朗聲說道:“那便是了!”
    “朕剛開始的時候,雖體恤民生,但依舊大興功績,做的不夠好,但現在有了陳兄弟的出謀劃策,朕堅信能做到!”
    “攤丁入畝,讓百姓掙脫徭役枷鎖;以白銀寶鈔定乾坤,斬斷盤剝黑手;待土豆廣植、化肥普及,再輔以商路補貼,百姓既能飽腹,更能鼓了錢袋。”
    “徭役之重、盤剝之狠、生計之艱,這壓在百姓肩頭的三座大山,朕必親手掀翻!到那時,即便在九泉之下見了父皇,朕也能昂首挺胸!青史縱有萬千評說,朕也要在史筆上刻下 —— 永樂一朝坐江山,隻為天下人活得像個人!”
    夏原吉喉頭幾不可察地顫動,素來沉穩的麵容泛起潮紅,他深深吸氣,肅穆道:“陛下以蒼生為念,實乃社稷之幸、黎民之福!臣雖駑鈍,亦願肝腦塗地!”
    這絕非逢迎之語。
    自建文年間起,他便在戶部執掌錢糧,親曆新帝推行新政,目睹江浙賦稅亂象叢生、民生凋敝。
    而今立於永樂朝堂,見陛下開疆拓土卻不忘恤民,改革舊製而心係蒼生。
    兩相對比,一個空有治國之誌卻無治國之能,一個既有雄才大略又懂民生疾苦。
    高下立判!
    …………………………
    龍虎山。
    雲霧繚繞,仿若仙境。
    山峰巍峨聳立,似龍騰虎躍,又若利劍直插雲霄。
    山間古樹參天,枝葉繁茂,遮蔽了大部分陽光,隻留得斑駁光影灑在蜿蜒的石階之上。
    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更添山林幽靜。
    山路上,
    十多名錦衣衛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步伐整齊而有力地朝著道館走去。
    隊伍由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帶領。
    他神情冷峻,隱隱透露出一股肅殺之氣,所過之處,驚起林間飛鳥。
    在群山環抱之中,一座氣勢恢宏的道觀拔地而起。
    道觀內,
    香火嫋嫋。
    隱約可見三清神像莊嚴肅穆。
    此時,
    正一教第四十三代龍虎山天師——張宇初,正端坐在道館深處的靜室之中。
    他身著一襲素色道袍,鶴發童顏,身材微胖……兩百多斤左右,手持拂塵,雙目微閉,似在參透天地玄機。
    下一刻,
    一位道童急匆匆的走進來了,稟告道:
    “天師,朝廷錦衣指揮使紀綱求見。”
    話落,
    張宇初身上的仙風道骨赫然消失不見,轉而是臉頰似乎是因為恐懼害怕的輕輕抽搐。
    他臉色難看的站起身來,小腿輕微的顫抖著,險些一個沒站穩,跪倒在自己徒孫麵前。
    這其實不怪他,而是大明皇室帶給他的印象實在不好。
    明朝洪武年間,張宇初身為正一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入京朝覲明太祖朱元璋。
    看到張宇初‘天師’的頭銜,朱元璋眉頭一皺,心下不悅。
    詢問道:
    “天豈有師乎?”
    皇帝不過天子,道士能稱為天師嗎?
    嚇的張宇初連夜改天師之名。
    最終朱元璋頒布皇命:
    敕命‘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大真人’,總領天下道教事。
    天師之名傳承千年,在道教內部和民間,依然以‘天師’稱呼道教正一教主。
    但老朱登基以來,殺伐果斷,洪武四大案,隨便拿出一件那可都是數萬人的性命。
    傳承千年又如何?
    張宇初身為龍虎山天師,主要職責並不是傳道,而是將道通延續。
    臉不臉在這方麵,不值一提!
    自那以後,龍虎山道通就不受洪武帝待見;又或者是大明境內的所有信仰,都不受洪武帝待見。
    好不容易熬走了洪武帝,結果來了一個更狠的——永樂帝!
    靖難那段時間,
    他所在的龍虎山就在京師不遠處,對於京師那邊的狀況也是實時關注。
    靖難剛開始,他看著朝廷張貼出來的告示,說燕王在北平殺人不眨眼。
    殺你一個也就算了,還動不動誅你九族!
    民間以訛傳訛更加離譜,說燕王凶神惡煞,是一頓能吃七八個小孩的惡鬼轉世。
    這些都是謠言,身為天師還是能保持著清晰頭腦看待。
    可等到了燕王打入京師的那一天,南京城內人頭滾滾,誅九族者不在少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更有一位狠人,相傳被誅了十族!
    洪武帝的誅九族套餐,好歹也是分幾年完成。
    你倒好,一次的業績差不多就已經趕上了老子了。
    真踏馬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怎一個狠字了得!
    但話又說回來,
    自打燕王登基成為永樂帝以後,又出現了新的輿論:
    市井坊間皆傳,能爭善戰的燕王殿下,以 ‘清君側’之名揮師南下,隻為拯救大明於危局之中,目前已經抵達他那忠誠的南京。
    之前近乎被坐實的謠言,又跟一陣清風一樣,來的快去的也快,消失的無影無蹤。
    這種輿論的快速轉變,讓張宇初更加確信,燕王不是一個善茬!
    所以,這段時間他選擇關閉山門,不問世事。
    畢竟傳承薄弱的道通,已經受不住風浪了。
    但張宇初沒想到,自己已帶龍虎山不問世事,結果人家反倒自己找上門來了。
    張宇初猛的一拍腦袋,心中懊悔。
    彼你娘的!
    永樂帝登基,自己忘記遣人過去表忠心了!
    永樂帝這家夥擺明了就是局勢穩定後,派錦衣衛秋後算賬!
    靠!
    張宇初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樣走出去的,隻感覺出累了,雙腿已不是自己在操控。
    “張天師?”
    紀綱看著麵前皮膚黝黑的小胖子,有些懷疑。
    “紀大人,我在呢~”
    張宇初僵硬的臉上,強行擠出一絲笑容。
    這笑容說不上諂媚,卻有些苦澀。
    看的紀綱很是別扭,想要親自演示一番。
    紀綱清了清嗓子,表明了來意:
    “陛下有旨,請龍虎山天師帶著煉丹的家夥,前往京師。”
    張宇初聞言心中咯噔一聲,全身更是一個哆嗦。
    煉丹?
    誰不知道他們龍虎山煉丹是專業的!
    可真是煉丹那就好了。
    反正他是不相信自己此次前去隻為煉丹!
    畢竟,自秦始皇 ‘焚書坑儒’以來,道家雖隱於山林傳道,卻再未得皇室青眼,更遑論為帝王煉製仙丹。
    今時今日突然宣召,哪裏是什麽恩寵,分明是龍潭虎穴!
    看來,此次前去凶多吉少啊!
    想到這,
    張宇初深吸了一口氣,強忍著內心恐懼。
    恐懼的並不是死亡,而是擔憂道家一脈斷絕在自己手中。
    洪武一朝被打壓、建文一朝被打壓、如今永樂一朝,好像不僅是打壓那麽簡單。
    造孽啊!
    紀綱看著張宇初一副生離死別樣子,心中咂舌。
    平日裏官員見了自己這副模樣,能理解,因為對方一定是貪官;
    可天師見到自己,為何也是這副模樣?
    罷了,
    想不通,紀綱也不打算繼續想了,催促道:
    “給你一刻鍾時間整理,隨後立馬跟我前往京師,不得延誤!”
    張宇初聞言,懸著的心,更加死了。
    喜歡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請大家收藏:()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