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文人最愛名聲
字數:4722 加入書籤
胡惟庸這個宰相都說弄就弄了,其他人誰敢囂張啊。
對於朱元璋來說,這是好事兒。
官員們都怕他,他想施行什麽政策都能暢通無阻。
但是對於後人來說,就不是什麽好事兒了。
朱允文會被忽悠瘸,雖然有他自己無能的原因,但是在朱吾適看來,朱元璋起碼要背一半的鍋。
朱元璋把那些文武百官壓製得太厲害了。
在朱元璋手底下當官,每天都小心翼翼的,有什麽想法都得深思熟慮,還不敢提出來。
等到朱元璋好不容易死了,這些人開始放飛自我了。
就連黃子澄,齊泰都敢跳出來忽悠朱允文削藩了。
黃子澄洪武十八年就成了探花郎,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
這整整十三年的時間,黃子澄哪有什麽存在感啊。
說到探花郎,朱吾適就想到了穿越時空的愛戀裏那個黃子澄。
一般探花郎都是年輕英俊的那個。
如果第三名太醜,第二名帥點兒,皇帝甚至會讓他倆名次對換,因為探花郎就得是帥的。
可是穿越時空的愛戀裏那個黃子澄清,人家從小就是唱花臉的。
曹操,張飛,魯智深這類都是花臉。
真要說帥,那得是小生。
明明知道黃子澄是探花,還找了個這樣的,估計就是為了黑黃子澄。
黃子澄這人,也確實該黑。
朱元璋待他不薄啊,欽點他為探花郎,最後甚至讓他當了東宮伴讀。
朱允文待他更是好啊。他說削藩就削藩,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削藩不成,反而把自己的皇位弄丟了。
而黃子澄更是連命都丟了。
也就是黃子澄最後寧死不屈,被誅九族了,不然他的風評更差。
這個黃子澄也不能說壞,隻是多少是有點兒蠢的。
他為啥讓朱允文削藩,朱吾適覺得多少還是有些私心在裏麵的。
既然你覺得藩王製不好,你為啥不讓朱元璋削藩呢?
朱元璋要是削藩的話,肯定是一削一個準的,誰也不敢反抗。
還不是因為朱元璋不好忽悠,朱允文好忽悠嘛。
削藩是不是好事兒,是的。
就算是好事兒,也得看實際吧,也得看執行者是誰吧。
你讓朱允文去削藩,他有那個實力嗎?沒有的好吧。
既然出發點不是壞,那就隻能說他蠢了。
如果朱允文削藩成功了,那他黃子澄和齊泰將在大明的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朱吾適敢保證,黃子澄肯定有這方麵的想法。
可惜太過急功近利了。
最後他的願望倒是達成了,確實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惜不是啥美名。
如果朱允文登基之後,徐徐圖之,等自己做大做強之後再削藩,未嚐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畢竟他即位的時候才21歲啊。
放到現代,大學都還沒有畢業呢,有的是時間建功立業。
為啥那麽匆忙,一上位就削藩。要說這裏麵沒有黃子澄的功勞,朱吾適是不相信的。
黃子澄這麽急功近利,真的全都是為了大明嗎?
對於剛上位的朱允炆來說,削藩真的是勢在必行的嗎?
雖然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把很多有功勞的有能力的勳貴都給弄死了。
但是大明的軍隊又沒什麽損失。
朱元璋也不是傻子,不可能讓自己其他兒子的實力威脅到朱允炆的。
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上位,做了多少事兒?
藍玉馮勝都能毫不猶豫地幹死,不就是為了給朱允炆鋪路嘛。
費勁吧啦地給朱允炆鋪路,朱元璋怎麽可能沒有考慮到自己兒子這一層呢。
以朱元璋的精明,他甚至有可能都考慮過朱允炆削藩的可能性。
隻是他沒想朱允炆這麽心急,才剛上位,就給自己找了一個最難完成的任務。
關鍵他是真的沒那個實力啊。
黃子澄和齊泰有那麽實力嗎,也沒有。
倆人動動嘴皮子倒是還行,真要是想靠著他倆成事兒。
那隻能說朱允炆是想瞎了心了。
所以說黃子澄提議削藩,真的全都是為了大明考慮嗎?
反正朱吾適不這麽認為。
在朱吾適看來,黃子澄更多的,還是為了自己的名聲。
利益倒是沒多少,但是名聲這種東西,向來都是文人特別看重的。
尤其是到了大明中後期,那些禦史言官要是不能當庭跟皇帝頂幾句,出去都不好意思大聲說話。
要是能讓皇帝打幾板子,那就更好了。
一個不畏強權的名頭就有了。
很多文官甚至已經到了為了自己的所謂名聲,氣節,已經不顧及百姓死活,朝廷利益了。
朱吾適想著想著就想多了。
本來隻是想著怎麽讓文官花錢,結果最後竟然想到了怎麽改變文官的風氣。
光想著自己的名聲,不幹實事兒,不顧百姓死活,朱吾適非常不喜歡這樣的人。
現代社會那些人為了當官,還知道搞個名字工程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雖然也是勞民傷財啊,但是人家起碼做事兒了吧。
修個路啊,建個花園啊。
雖然可能設計不合理,花了錢沒什麽效果,但是好歹有個東西擺在那裏吧。
大明這些文官倒好,天天屁事兒不幹,就知道跟皇帝唱反調,全靠營銷啊。
想到這裏,朱吾適突然就有了個好主意。
你文官不是喜歡好名聲嗎。
那咱就給你這個好名聲。
朱吾適的想法也很簡單,辦報紙。
然後每期介紹一個文官,從他出生開始,能查到的資料都寫上去。
同時呢,介紹一個大明皇家科學研究院的工匠。
例如,禦使大夫某某某,從小家庭富裕,熟讀四書五經,然後科舉多少名,或者誰舉薦當了官。
提出過什麽建議,被采納的有多少,沒有被采納的又有多少。
另一邊呢,大明皇家科學研究院某某某,從小家境貧寒,自己都差點兒被餓死。
為了有口飯吃,跟隨鐵匠學習打鐵技術。一幹就是三十年,雖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閑,但是依舊食不果腹。
直到他加入了大明皇家科學研究院。
他開始潛心鑽研,終於研發出了更好用的農具,百姓種地事半功倍。
又或者某某某,研究出了更科學的育種方法,極大提高了種子的成活率,抗幹旱能力。
畝產都提高了。
喜歡我家床底通大明請大家收藏:()我家床底通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