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旅途記事

字數:6112   加入書籤

A+A-


    楊植隨後幾天去縣衙門辦遷戶轉籍手續。戶口從民戶遷到軍戶,籍貫從贛州遷到鳳陽,隻要在鳳陽落戶,就能搖身一變,從一個贛南鄉下人變成大明首都人士。
    大明是南北兩京三首都,鳳陽被設為中都。
    太祖高皇帝起兵反元,從龍的軍兵都是徐州、鳳陽一帶的窮哥們,這些放牛娃出身的農民秉承了秦朝以來的造反傳統,武力值爆表,名帥猛將層出不窮。
    大明開國六百年後,又是皖北老鄉們騎著騾子驢子,車翻了大清最後一支滿蒙野戰重兵集團,陣斬僧格林沁。
    跟著太祖高皇帝東征西討,鳳陽的窮哥們一個一個成為開國公侯,惠及鄉裏,大明的鳳陽花鼓唱得好:
    “說鳳陽,唱鳳陽,手打花鼓冬冬響。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升天金鳳翔,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冬冬響。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蕩,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整個鳳陽縣幾萬老鄉跟皇爺、大明開國公侯們都是拐彎抹角的親戚街坊鄰居,世世代代不服役不納稅,科舉還跟廣西貴州雲南這些老少邊窮地區一樣,走綠色通道。
    但是能量是守衡的,有所得必有所失。袁守誠先祖一刀一刀砍來一個世襲百戶,傳到袁守誠這一代還是百戶,因為駐守在中都鳳陽的錦衣衛們太閑了。
    袁守誠靜極思動,才自告奮勇接下出差贛南的差使,回去就可以升為試千戶。
    從贛州回鳳陽也非常方便,順贛江而下,經吉安、南昌到九江,轉長江經安慶到南京複命,即可從南京回到鳳陽。
    現在贛江是枯水期,從贛州順江而下第一站是吉安府。
    這年月每個出外的人有時還兼職信使,袁守誠也不例外,巡撫大人交給他一摞信,其中就有給吉安府尹伍文定的。
    伍文定府尹大人也是世代宦遊,他祖籍福建,祖輩來到湖廣荊州為官,本人出生在山西汾州州署。弘治十二年中進士後輾轉南直隸、四川、河南、浙江、江西為官。
    看過王陽明書信後,伍文定並沒有讓幕僚應付袁守誠父子兩人,而是親自在後衙身著便裝接待了他們。
    伍文定號鬆月,與王陽明是兩個風格,他身材高大,雙臂修長,一口山西味的大明官話。
    伍文定好奇地看著楊植:“王陽明信上說楊小哥有誌於經義之學,日後必有所成,讓我提點你一二。其實我對學術之爭毫無興趣,八股製藝對我來說隻是一塊敲門磚,早忘得一幹二淨。你是不是很失望?”
    楊植猝不及防,伍府尹的作風似乎與王巡撫不同,於是試探著問:“鬆月先生與陽明先生同年進士,久曆宦海,平定賊寇,功績卓越,望老前輩不吝賜教。”
    伍文定二話不說,大步走出正堂來到院子,對楊植說:“老夫今天稱稱你的斤量,看你有沒有做學術的本事。”
    臥槽,這畫風不對!伍文定怎麽跟山賊一樣?莫不是上個月在吉安府剿滅桶岡山賊的後遺症?
    楊植猶猶豫豫地來到院子中,大明兩榜進士出身的四品知府像豹子一樣撲過來,雙拳在楊植虛晃一下,趁楊植應對,抽冷下一黑腳把楊植踹了四腳朝天。
    楊植躺在地上恍然如夢,不知道是又回到港台黑社會影視劇片場還是山寨,大明進士也這麽暴力,動不動就開片?
    伍文定拍拍衣服,說:“老夫身為士林前輩,沒什麽可以教你的。在大明當官也好,做學術也好,首要之事就是能打!”
    簡直是三觀盡毀!你這樣會教壞小孩子的!
    伍文定憐憫地看著楊植。說:“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通過講理來解決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怎麽辦?隻有打!
    想我進士及第後,第一個官職是南直隸常州府推官,在任上惡了南直隸提學禦史陳琳,他召集一群秀才在路上用棍棒伏擊我,我一番苦戰才殺出重圍,渾身是傷!”
    “所以,拳腳棍棒才是你的立身之本!”伍知府最後下了結論。“等你進學就知道了,我大明的秀才舉人進士,很能打的。”
    袁守誠也是第一次跟這些文官大人接觸,從頭到尾屁都不敢放一個,正六品的武官在四品知府眼裏就是仆役一流的人物,以他的身份更不可能被伍大人留飯,隻能攙扶楊植告退。
    臨走前伍文定讓他們離開吉安前再來一趟府衙,他也有書信讓袁守誠捎帶。
    不過伍文定最後還是給了楊植一個很貼心的建議:“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吉安此地,文風昌盛。你在吉安這幾天多去書坊轉轉,買幾本範文潛心揣摩。”
    楊植從善如流,出了府衙就奔文昌街而去,果然街道兩邊都是書局,他挑了一個門臉看著最大的書坊走了進去。
    進了書坊後,楊植不由得發出感歎,書架上除四書五經,還擺滿了吉安籍翰林的文集,另有各種“三年科舉五年模擬”之類的習題集,把《四書》上的每句話都做了破題,不禁讓楊植想起前世高考前刷題的歲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果然我華夏兒女的命運就是在人生最精彩的時候熬夜刷題。
    楊植左翻翻右翻翻,大明科舉與他前世高考畢竟有很大的不同,他不知道買哪本好。
    一名熱心腸的青年在旁邊打量了楊植幾眼,見楊植衣著長衫,開口搭訕說:“這位兄台,可是有誌於進學?”
    楊植轉頭看去,見這個青年年齡比自己略大,一身秀才的襴衫方巾,雙眼透著小鎮做題家的清澈,當即訕笑著:“小弟聽聞吉安文風昌盛,特地前來取經。隻是在下眼界淺,身入寶山眼花繚亂,一時不知道買什麽書好。”
    青年登時對楊植大有好感,兩人互相介紹,楊植才知道青年名歐陽德,吉安府泰和縣人,現借住在府城親戚家準備鄉試考舉人。
    歐陽德頗為熱心,替楊植挑了幾本專解截搭題的精解,對楊植說:“大明科舉以來,四書每個句子都出過題了,現在逐漸有上下文截搭出題,已經成為風氣。越是小試出的截搭題越多,反而鄉試、會試每出大題。我考中秀才之前,做過三百道截搭題文章。”
    楊植知道歐陽德是一位至誠君子,他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歐陽德的好意,悄悄地跟歐陽德說:“我不是小鎮做題家,我在鳳陽府科舉,是中榜。”
    歐陽德雖然對“小鎮做題家”不甚了了,但也猜到這個詞的意思。於是向楊植推薦了另外兩本常規習題冊。
    “八股製藝的套路已經被我們吉安人研究透了,這位前輩是吉安籍的翰林,致仕回鄉講學,這是他的講學精義,把八股的八大套路二十個答題要點講得清清楚楚。這本是吉安另一名師的嘔心瀝血之作……”
    袁守誠見狀,非拉著歐陽德一起去吃飯,歐陽德卻之不恭,答應下來。
    楊植從善如流,買了幾本八股精藝,臨出書坊前,又在話本小說那個架子上挑了一本剛出版的新書《大明英烈傳》。
    《大明英烈傳》的署名作者是當世的武定侯郭勳。他在正德五年沿襲先祖郭英的爵位後,找了一幫文人把明初開國之事寫成話本,特別濃墨重彩描寫他的先祖郭英在鄱陽湖大戰中一箭射殺陳友諒,一舉助太祖高皇帝翻盤的故事。
    歐陽德不明所以,問道:“學生有一事不明,仁兄既然要進學,又何必把時間花在閑書上?我皇明開國英烈雖震古爍今,令人神往,但是仁兄還是要研磨經義為重。”
    楊植笑著說:“歐陽前輩有所不知,我喜好傳奇小說,攻書之餘聊為消遣。”
    三人吃飯時說說笑笑,歐陽德對楊植講了一些當朝吉安籍官員的事跡。楊植說自己還要去南京拜訪南京吏部侍郎羅欽順,他也是吉安府泰和縣籍。歐陽德表示自己還要參加鄉試,沒有遊學的打算。
    三人盡歡而別。次日袁守誠單獨去了一趟府衙,伍文定交給了他一封書信,是寫給安慶府尹張文錦的。王陽明、伍文定、張文錦都是弘治十二年進士科的同年,按大明官場複雜的潛規則,同鄉、同門、同年、親友等關係理下來,一個官員十之八九能跟另一個官員攀上交情。
    回到驛館,袁守誠臉色陰沉,對楊植說:“我們這次不要進南昌,在豐城休息一下就直下九江。”
    楊植想到數月之後的寧王之亂,心中也能猜到緣由,畢竟便宜老爸是錦衣衛,如果進入南昌城會有很多麻煩事。
    舟船離開吉安繼續順贛江而下,中途在南昌一晃而過,隻在豐城、吳城停留後直接進入鄱陽湖。
    袁家父子特地在鄱陽湖中的康郎山歇息,當年太祖高皇帝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後,在康郎山下建立忠臣廟,紀念戰死將士。袁家先祖就是歿於此役,所以才贈為果毅將軍正百戶,子孫世襲。
    父子兩人祭奠忠臣廟後,楊植問廟祝借來筆墨,在廟中牆壁上題下一首名為《彭蠡湖憶古》的歌體詩,詩開頭雲:
    “正德十三年春,袁家父子途經彭蠡湖,思皇明開國之艱,追先人之餘烈,有感而製。”
    詩倒是中規中矩並無出彩之處,符合大明文壇的詩詞平均水準。詩中先鋪墊元末大亂,太祖興義師救黎民於水火,挽蒼生於倒懸,與偽漢王陳友諒大戰彭蠡湖,一舉戰而勝之。其中有“平陽擊起穿雕鏃,大樹將軍馮公孫”等句子。
    拜太祖推廣文教所賜,大明整體來說稱得上文質彬彬,但袁守誠的文化水平隻能讀話本寫公文,高端的詩詞、經義就兩眼一抹黑,當下隻覺得這個白撿的便宜兒子越發神奇。
    舟船離開鄱陽湖進入長江,向東行下一站就是安慶。王陽明、伍文定兩位大人都給安慶府尹張文錦寫了書信。張文錦看信後臉色凝重,並未多言。估計王、張兩人給張文錦的信沒有提到贛南神童楊植的事,張文錦隻是對袁守誠表示了感謝。
    離開安慶繼續向東來到南京,袁守誠去南京錦衣衛指揮使複命。
    開國勳貴的後代子孫大都住在南京,而且多在南京錦衣衛世襲任職,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一大堆,有一張與國同庥的長期飯票,隻領俸而不任事。問就是“爺爺輩把我們的苦吃完了”,但袁守誠先祖運氣不好,沒來得及達到渡劫的級別就死在築基的門檻上,所以五代下來還停在百戶這個境界,袁守誠頗不甘寂寞,到處鑽營找差遣,反而是這些蠹蟲中的小清新另類。
    楊植則拿著王陽明的書信去南京吏部侍郎羅欽順那裏叩門。羅欽順是弘治五年鄉試第一的解元,次年會試是殿試一甲探花,直接進入翰林院。
    翰林院處於大明文人鄙視鏈的頂端,文人隻要一日為翰林,則終身以翰林為榮。羅欽順也不例外,上來沒先問楊植的思想,在他心中楊植隻是本能接近氣學的少年罷了。
    問過楊植的八股製藝水平後,羅欽順有點失望,但也鼓勵楊植務必先琢磨聖人的微言大義,科舉之路有所突破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楊植灰溜溜地從羅欽順門中出來。人家王陽明平易近人誨人不倦,哪怕是引車賣漿的販夫走卒也能跟隨王陽明學習,用前世的話來說就是“銷售下沉,切入客戶痛點,打通最後一公裏”,直接把學術變成傳銷。
    你清高,你了不起!
    這羅欽順太現實,太勢利了!難怪沒有什麽人跟他學習氣學!
    唯物主義鬥不過唯心主義,大明吃棗藥丸!
    父子倆人又一次渡過長江,這一個多月以來,楊植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現在才算真正要在大明開始全新的生活。
    喜歡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請大家收藏:()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