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二進大同

字數:6723   加入書籤

A+A-


    一行人來到城下,卻見城下黑鴉鴉一支軍隊,為首的將官手指城頭破口大罵:“癟犢子玩意兒,快開城門!甭扯犢子?,俺們上千人今晚住哪裏?明天吃什麽?”
    城頭的大同軍兵探頭叫道:“你們遼兵有多遠滾多遠!別想進俺們大同城!”
    楊植韓邦奇見城下軍兵軍容嚴整,以馬軍及車隊居多,打馬上前問道:“怎麽回事?”
    那將官見兩人官氣逼人,拱手施禮問道:“敢問兩位是?”
    楊韓兩人把身份一亮互相介紹後,那遼陽參將李賢憤憤不平道:“大同居然關了城門不讓我們進去,那知縣也不出來說個話!”
    按大明製度,軍隊內線行軍攜帶三天口糧,沿途地方縣衙門須提供住宿與糧草。
    韓邦奇熟知大同情況,聞言心中一驚,問道:“李參將,你看城內可有異常麽?”
    李賢道:“城內有黑煙還有喧囂,可能失火了。不過你救你的火,我們又不進去生事,現在煙也沒了,也沒吵鬧,為什麽還不放我們進去?”
    楊、韓兩人交流下眼神,楊植道:“李參將,你跟我們來,我們給遼兵找食宿。”
    說著楊植便把遼兵帶到南郊小鎮戶部糧草倉庫,跟戶部員外郎說明情況,韓、楊兩人簽字,從倉庫裏調出糧草給遼兵並安排了食宿。
    當晚韓邦奇楊植同宿一屋,兩人來到月台上,楊植苦笑著說:“韓參議,我看大同又兵變了!”
    韓邦奇點點頭道:“必定是如此!那蔡巡撫人老心慈,上任伊始未能當機立斷誅殺兵變首領以儆效尤,使得兵士氣焰囂張,渾不把兵變殺官當回事!
    楊侍講,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你明日帶人繼續前往太原,我守土有責,進城一探究竟!”
    楊植拍胸脯道:“解鈴還須係鈴人!我平大同兵亂有經驗,明日還請韓參議即刻帶黃專員南下,你是負責這一塊的,協調太原府縣還需要參議一言而決!”
    刷了一次大同平亂的軍功還想來第二次?逮住大同這隻羊使勁薅羊毛?你真是想升官想瘋了!不要命了?亂兵已經不把官員、朝廷放在眼裏了!
    “楊侍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同軍政不是你的職責,安知亂兵不會加害於你?還是我去吧!”
    楊植仰望星空,淡淡說道:“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晚輩自幼讀聖賢書,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
    世上居然有這樣的三鼎甲!看楊植勤於事功對艱難困苦甘之如飴的作風不似作偽,韓邦奇遂誠懇勸道:“楊侍講,大明王朝少年入翰林院者,日後必入閣,必為首輔!你前程遠大,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是在你的肩上擔著,天下蒼生這幾個字,未來隻能輪到你來說!請楊侍講留著有為之身,莫誤己誤國!”
    楊植握住韓邦奇的手道:“大明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做實事的人!
    若在三北推廣水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晚輩隻是一個設想,其中痛點難點堵點為最難,還需韓參議統籌規劃!
    慷慨赴死易,澤被萬世難!我為其易,君為其難!
    一旦太原等地水稻種植成功,就可以推之河套等地!憑借此功,那時晚輩親自舉薦韓參議入翰林院!”
    韓邦奇總覺得楊植的最後一句話有哪裏不對,一時沒想太多,點頭應承下來。
    次日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大同南門城頭守軍看到遼兵急匆匆向西往黃河渡口而去,不禁鬆了口氣。
    就在此時,城下有人喊門道:“爾等快開城門!翰林院侍講要入大同城!”
    門兵探頭往下看,隻見一名少年官員神采奕奕帶著幾名隨從立於城門前,不是老熟人前任大同巡撫楊植還能是誰?
    “青天,是楊青天!楊青天回來了!”
    城內亂軍依然在三五遊蕩,不少人還記得三個月前那個在元旦假期中訪貧問苦的楊植,對著楊植歡呼。
    “城裏長官沒有受害吧?”
    “青天爺爺,隻有知縣被殺了!總兵今天在都司府開會。”
    蔡天佑巡撫一大早派出親兵隨從,四處安撫亂軍,告訴他們遼兵隻是路過,不會殺個回馬槍;官府不會濫殺隻誅首惡,脅從不問。
    派出人員後,蔡巡撫來到都司府,召集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等武官前來會議。都司府外聚集著一群群的亂兵,他們也在等待都司府裏的將官議出結果。
    桂勇、朱振等人神色沮喪,現在的將官已經失去了權威,徹底掌控不了士兵。
    蔡巡撫把案上驚堂木一拍:“諸位,事已至此,既然我們身受皇恩,就得擔起責任!當務之急是要盡快收攏亂兵帶出大同,莫要讓他們滯留城內禍害民眾!”
    大堂上坐著的將官紛紛低聲互相詢問各自營伍和衛所的情況,總之沒有什麽好消息。不少衛所百戶、營兵隊長加入亂兵趁火打劫,城內軍屬區也受到波及,被城外進來的衛所兵洗劫,至於商戶、民戶區更是首當其衝,現在還有軍兵在裏麵挨家挨戶索要“平安銀”,已經有報告說亂兵在欺負女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一會,蔡巡撫派出的人陸續回來稟報,亂兵無組織、無紀律,不成軍隊,全是兩三個、三五個的在城裏放羊,無法收攏起來。
    軍隊是講服從的地方,接到命令刀山火海都得往裏填進去。眾將官見慣生死,心裏埋怨蔡老巡撫婦人之仁人老心慈,未能在幾個月前斬殺亂兵首領傳首各營,這才讓亂兵進入一個隨意殺官不受懲罰的新世界。
    就在束手無策之時,門外亂兵一陣起哄,有人在拍打都司府大門,大叫開門。都司府大堂上文武驚疑向門口看去,隻見門丁打開半拉門,幾個人影閃了進來後回身又關上大門。為首之人走入大堂,卻是幾個月前離開大同的前巡撫楊植。
    蔡巡撫驚愕不已,脫口而出問道:“怎麽是你?”
    楊植對堂上眾人拱手施禮後,來到巡撫案側坐下說道:“本翰林主管兵部戶部工部屯田開礦辦工廠事宜,與山西參議韓邦奇路過大同前往太原,不意昨晚來到大同城下,得知大同又兵變了!本翰林遂讓韓參議帶隊繼續南下,自己進城看看能否為大同軍民盡綿薄之力!”
    楊植的升遷,大家都從邸報上看到過。正六品翰林侍講的官場身份已經高於蔡巡撫,沒有想到楊植居然不顧安危以身涉險!
    堂上眾人至少也是從衛學讀到武學的,看到晉北初春的陽光照在楊植的側臉上,頓時肅然起敬。難道世上真的有人身體力行孔孟之道?
    “敢問大同眾文武,現在是怎麽的一個情況?”
    桂勇臉色疲憊,中氣不足回道:“自昨日知縣被害後,軍兵放縱無忌。各營官長已經掌握不了軍隊,軍令無人聽從,城內一盤散沙,燒殺搶掠時有發生。”
    楊植一拍蔡巡撫麵前的桌案,怒斥道:“文死諫武死戰!爾等在此坐擁愁城一籌莫展,可對得起聖上的托付麽!”
    桂勇總兵從京營提督巡捕的位置上調來,北京十二團營疏於操練,自己上任大同後習慣性地放鬆營風營紀,哪曾想邊軍與團營的作風截然不同!
    桂總兵流著淚說道:“下官無能,愧對朝廷!今日辭去大同總兵之職,請軍門恩準!”說著起身摘下頭上烏紗帽置於椅子上,頭也不回向都司府外走去。
    堂上眾人愕然,想不到桂勇如此剛烈!不用說,桂勇是想獻祭自己,換得亂兵退卻。
    桂勇剛走出大門,就被亂兵堵住。桂勇大喝道:“諸軍兵聽本總兵一言:大明不負軍民,爾等亦不要負大明!千錯萬錯,都是本官無能!今日吾願一死讓爾等消氣!望諸軍兵各歸其營,聽候官長命令!”
    亂兵們不知所措,看著桂勇挺身向刀槍叢走來,一時猶豫不知道是讓路還是捅死桂總兵。
    這時桂勇身後一隻大手一把拉住桂勇往後一拖,蔡巡撫與楊植出現在亂兵麵前。
    蔡巡撫一拱手笑嗬嗬道:“本院乃大同長官,黃土已經埋到耳朵邊!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我已經過了八十四,每多活一天都是賺的!諸位想殺人解恨,就衝著老夫來!”
    楊植連忙上前一步把蔡巡撫護在身後高聲道:“諸位,就算把我們這些當官的全殺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你們中有不少人認識我!如果相信本翰林,請推舉幾名代表進都司府,官兵共商大同前途!”
    台階下的軍兵商量一陣後,幾名士兵自告奮勇,連同被推舉出來的代表共十人隨著蔡楊兩人進入都司府。
    現在士兵對上官的畏懼蕩然無存,他們的訴求還是那些:要求朝廷下赦令;要求不去駐堡;要求書麵免除荒糧,不征軍屯糧食;要求多發糧食少發銀子。
    蔡巡撫與楊植說一聲稍等,兩人轉入後堂,一枝香功夫後又出來。楊植先說道:“諸軍兵的要求,蔡巡撫與本翰林會議後,以為是合理的!
    有的問題可以即時解決,蔡巡撫已經同意即刻簽發命令免除荒糧,也同意不派軍兵外駐五堡。至於朝廷赦令,我們隻能申請,不能替朝廷做主!
    其他的幾個訴求,如免除軍屯征糧,多發糧食少發銀子等,本翰林認為大明九邊皆在邊荒,風寒水冷土貧地瘠,這是九邊軍兵普遍的生活問題!
    生活問題要整個解決,不可個別解決;要長遠解決,不可立刻解決;要上下同心解決,不可諸軍兵自行解決!
    今聖仁德,人稱堯舜之君!我回朝廷後即刻上奏聖天子,由朝廷拿出一個方略,你們看如何?”
    這時後堂轉出來一名書吏,將幾頁紙放在案上,蔡巡撫看了看,提筆簽上名字用巡撫印信。書吏又將命令展示給軍兵代表看,正是免征荒糧及免服五堡之役的命令。
    “這命令隨後會貼在察院及都司府門口,營官及衛所長官通知到各軍戶。”楊植說著,話鋒一轉:“但是亂兵殺參將殺巡撫,昨日又殺知縣!城中無辜百姓遭受搶劫,頗有婦女被亂兵欺負,這個賬怎麽算?”
    十名亂兵代表也不知道怎麽算,問道:“楊青天的意思如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同鎮守太監巡撫總兵聯署奏疏六百裏到達紫禁城是兵變次日深夜,嘉靖被司禮監值守太監從床上叫起來,聽完奏疏後急忙令太監召內閣、兵部戶部尚書侍郎、兵科、戶科給事中、左右都禦史及相關道禦史及郭勳至中極殿會議。
    黎明時分,中極殿內聚集了數十名官員。他們沒有等待多久,嘉靖在錦衣衛及司禮監的簇擁下禦殿。
    太監剛念完奏疏,嘉靖怒氣勃發道:“甘州前年兵變殺巡撫,今年又有動亂;大同去年兵變殺巡撫,今年殺知縣!
    若九邊糜爛,朝廷能安否?”
    大家一齊看向兵部尚書。新任兵部尚書金獻民禦史出身,曾巡撫過延綏,憑這個資曆任兵部尚書的。不過他的官場前半生比較坎坷,曾因為勘測天津土地不實,被劉瑾下獄並削去官職;被釋放又因為追索過去的錯誤被劉瑾下過兩次詔獄,每次下獄後都是繳納了罰款或繳納糧食才放出來的,直到劉瑾倒台才被起複為貴州按察使。
    三起三伏後,金獻民仕途順利,直到官至兵部尚書。
    金獻民略一思索,回稟道:“往者張文錦之事,失於姑息,未正國法!以故悍卒愈驕,屢行稱亂!
    今若又專為撫處,則聲威損於九邊,紀綱難以複振!
    宜選才望之兵大臣為總製,率都督魯綱領營兵三千,薊鎮精兵三千,並發宣府銳卒進營大同!”
    這是想調京營、薊鎮、宣鎮兵馬軍事解決大同兵亂。
    眾人正在思索這個建議的可行性,一名兵科給事中上前一步道:“臣夏言有奏!今鎮守太監、巡撫、總兵遊擊參將等俱在城中,並能上奏朝廷,豈非亂兵彷徨無主,各行其事?臣以為宜摸清情況,等後續大同消息傳來再做決定!
    若調大兵前去大同,恐激發亂兵同仇敵愾作困獸之鬥,兵連禍結!”
    這名給事中人到中年,長相端正一把大胡子,聲音寬厚清朗,一口流利標準的江淮官話。
    夏言這個年齡、外形、聲音,一聽他說話就非常有道理,嘉靖猶豫起來。
    喜歡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請大家收藏:()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