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打鐵木工匠(二)

字數:5715   加入書籤

A+A-


    老人在一堆木材裏精心挑選了一塊幹燥、紋理順直且質地堅硬的木料來製作木工刨子。他先將木料大致鋸成刨子的雛形,用斧頭粗略地砍去多餘部分,使其形狀接近長方體。
    接著,老人專注於刨刃的安裝部位。他用鐵鑿在木料底部細心地鑿出一條狹長的凹槽,凹槽的寬度和深度都精準適配即將嵌入的金屬刨刃。在鑿的過程中,老人不斷用眼睛估量,用手觸摸感受,確保凹槽的平整度和筆直度,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刨子的使用效果。
    隨後,老人將早已準備好的鋒利金屬刨刃嵌入凹槽之中,用小木楔子緊緊地固定住刨刃,使其不會鬆動或移位。固定好刨刃後,老人開始對刨子的上表麵進行打磨處理。他找來一塊粗糙的石頭,反複地摩擦刨子的表麵,逐漸磨去木料的毛刺和不平整處,而後又換用一塊較為細膩的石頭進一步打磨,直至刨子的上表麵光滑順手。
    對於刨子的把手部分,老人挑選了一段略帶弧度、手感舒適的樹枝。他將樹枝一端削成合適的形狀,使其能夠緊密地插入刨子主體預留的孔洞中,再用樹膠加以固定並纏繞上一些麻線,增強把手的牢固性。
    經過多日的精心製作,一個實用的木工刨子終於完成。智人們好奇地圍攏過來,老人拿起一塊未加工的木板,示範如何使用刨子。隻見他雙手握住刨子,將刨刃輕輕壓在木板上,然後用力向前推動,刨花紛紛從刨子兩側飄落,木板表麵逐漸變得光滑平整。智人們見狀,紛紛躍躍欲試。同時也用這個刨子製作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規格刨子。
    製作坨鑽時,老人首先尋找適合的材料。他選中了一根質地堅硬、粗細適中的樹枝作為坨鑽的主體。這根樹枝要有一定的韌性,以承受鑽孔時的壓力。
    老人用斧子將樹枝砍成合適的長度,然後對一端進行加工,使其逐漸變細,形成類似鑽頭的形狀。為了讓這個“鑽頭”更加鋒利,老人用一塊尖銳的石頭反複打磨這一端,直到它能夠輕易地刺入木材。
    接著,老人開始製作坨鑽的旋轉部分。他找來了一塊圓形的石頭,石頭的大小要適中,既不能太大影響操作,也不能太小而缺乏重量。老人在樹枝的中間位置挖了一個淺淺的凹槽,將圓形石頭嵌入其中,然後用麻絲和樹膠將其固定牢固,確保石頭在旋轉時不會脫落。
    為了方便手持操作,老人還在樹枝的另一端安裝了一個把手。他選取了一段彎曲的樹枝,將其削成適合手握的形狀,然後插入主體樹枝的另一端,同樣用麻絲和樹膠進行固定。
    當需要使用坨鑽時,智人們隻需握住把手,將鑽頭對準需要鑽孔的位置,然後轉動樹枝,利用圓形石頭的慣性使鑽頭旋轉起來,從而在木材或其他材料上鑽出孔洞。這種坨鑽雖然簡單,但在智人們的生活中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製作木器時可以用來鑽孔,方便組裝部件等。
    製作曲尺時,老人先挑選了兩塊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材。一塊用來製作曲尺的長尺部分,另一塊製作短尺部分。
    對於長尺,老人將木材鋸成合適的長度,然後用柴刀仔細地修整木材的邊緣,使其筆直光滑。他還在長尺的一麵精心打磨出一個平麵,以確保測量時的準確性。
    短尺的製作過程類似,但長度較短。短尺的一端需要與長尺呈直角連接。老人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眼力,將短尺的一端與長尺一端對齊,然後通過不斷地調整角度,利用陽光照射下的影子來判斷是否呈直角。當角度調整好後,老人用麻絲和樹膠將短尺和長尺固定在一起。為了讓連接更加牢固,他還在連接處釘入了幾根細小的木釘。
    曲尺製作完成後,智人們可以用它來測量木材的長度、寬度和角度。比如在建造住所或製作木器時,曲尺能夠幫助智人們確保結構的方正和部件的準確尺寸,極大地提高了木工製作的精度和效率。
    製作瓦片,智人去找黏土,然後用木棍將黏土挖起,收集到一起,然後運回到製作瓦片的場地。
    接下來就是和泥的過程。智人們把收集來的黏土放入一個大坑中,加入適量的水,然後用腳踩踏或用木棍攪拌,使黏土和水充分混合均勻,形成柔軟且有韌性的泥團。這就像製作陶器時的和泥步驟一樣,黏土的質地和濕度對於瓦片的質量至關重要。
    和泥完成後,智人們開始製作瓦片的坯體。他們用手將泥團揉成一個個大小適中的圓球,然後把圓球放在一塊平整的石板或木板上備用。 將方正的模子放平地泥團放上去用腳踩實後,用刮刀將剩餘的部分刮掉找平,在這個過程中,使瓦片的厚度均勻一致。
    為了讓瓦片有一定的弧度,智人們會把扁平的泥坯放在一個特製的弧形模具上,輕輕按壓,使泥坯貼合模具的形狀,形成瓦片的雛形。有些智人還會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對瓦片的邊緣進行修整,使其更加規整。同時也製作磚頭模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用同樣的方法將黏土腳踩或攪拌直到形成柔軟且有韌性的泥團。然後將泥團放入木製的模具中,用力壓實,使泥填滿模具的每個角落,形成磚坯的形狀。模具通常是長方體,這也是常見磚的形狀。
    磚坯製好後需要晾幹,智人們把磚坯整齊地排列在通風良好、陽光充足的地方。在晾幹過程中,要不時翻動磚坯,確保其各個麵都能均勻幹燥,避免因幹燥不均而產生裂縫。
    當磚坯和瓦坯完全幹燥後,就可以進行燒製了。智人們搭建一個簡易的磚窯,將幹燥的磚坯和瓦坯分層放入窯中。然後在窯底點燃木柴,逐漸升高溫度。燒製過程中,要控製好火候和時間,溫度一般要達到800  1000攝氏度左右。經過一段時間的燒製,磚坯會變得堅硬、結實。
    燒製完成後,等磚窯自然冷卻,這樣可以防止磚塊或瓦片因溫度驟變而破裂。冷卻後的磚塊和瓦片就可以用於建造房屋等建築工程,大大提高建築的堅固程度。
    老人教授智人們榫卯結構,這是一種巧妙而堅固的木工連接方式。
    首先,老人拿起一塊木頭,向智人們展示榫頭的製作方法。他用斧子和鐵鑿在木頭的一端精心雕琢出一個突出的部分,這就是榫頭。榫頭的形狀通常是長方體或圓柱體,其尺寸需要根據與之匹配的卯眼大小來確定。在製作過程中,老人強調要保證榫頭的四周光滑平整,這樣才能順利地插入卯眼。
    接著,老人開始製作卯眼。他在另一塊木頭上用石鑿小心地挖出一個空洞,這個空洞的形狀和大小與之前製作的榫頭完全匹配。挖卯眼時,老人一邊操作一邊告訴智人們要注意深度和角度,避免卯眼過深或過淺,以及出現傾斜的情況。
    然後,老人將榫頭插入卯眼,向智人們展示榫卯結構的連接效果。智人們驚訝地發現,兩塊木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牢固的整體。
    為了讓智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榫卯結構,老人還展示了多種榫卯形式,如燕尾榫、格角榫等。燕尾榫的形狀像燕子的尾巴,它的榫頭和卯眼呈梯形,這種榫卯結構更加牢固,常用於製作箱子、抽屜等家具的角落部分。格角榫則是將兩塊木頭的邊緣切割成45度角,然後製作榫頭和卯眼進行連接,這種榫卯結構能夠使家具的角部更加美觀和堅固。
    在老人的耐心教導下,智人們開始嚐試自己製作榫頭和卯眼,逐漸掌握了榫卯結構的基本技巧,這為他們製作更複雜、更堅固的木器和建築奠定了基礎。
    老人帶領著智人們開始動工建設工坊啦。
    熔爐工坊:
    他們先選了一塊較為空曠且通風良好的地方來建熔爐工坊。智人們搬來許多大塊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堆砌起來,搭建出熔爐的基座,確保其穩固。接著,用黏土仔細地塗抹在石頭的縫隙間,讓整個基座更加嚴實。然後,依照之前的經驗打造出熔爐的主體部分,安裝好鼓風裝置,以便能讓爐內的火焰熊熊燃燒,為煉鐵等提供足夠的高溫環境。
    打鐵地:
    緊挨著熔爐工坊,開辟出一片打鐵地。智人們將地麵夯實,鋪上一層厚厚的沙子,這樣在打鐵時可以起到緩衝作用,減少震動對周圍的影響。他們還搬來幾塊巨大且質地堅硬的石頭作為打鐵砧,穩穩地安置在打鐵地中央,旁邊擺放好各種打鐵工具,如鐵錘、鐵鉗等,方便隨時取用進行鍛打操作。
    木工坊:
    找了一處靠近樹林的地方建設木工坊,這樣獲取木材更加便利。智人們用粗壯的樹枝搭建起簡易的棚子,用來遮擋陽光和雨水。在木工坊內,設置了一排排的木架,用來存放不同種類、不同尺寸的木材。還擺放了製作好的木工工具,像斧頭、鋸子、曲尺、刨子等,以便木工們隨時使用這些工具進行木器的製作。
    磚瓦坊:
    在一片較為平坦的空地上建起磚瓦坊。先挖出幾個大坑,用於和泥,旁邊放置好收集來的黏土。然後搭建起一些簡易的晾曬架,用來晾曬製作好的磚坯瓦片坯體。再設置一個燒製磚瓦的窯爐,其構造和熔爐有些類似,但規模相對較小,以便能燒製出堅固耐用的瓦片,滿足居住等方麵的需求。
    就這樣,一個個功能齊全的工坊被建立起來,智人們可以在各自的工坊裏有條不紊地進行煉鐵、打鐵、木工、製瓦等工作,
    老人帶著智人們開始了這精細又關鍵的打鐵工序。
    反複鍛打折疊鐵塊:
    先把鐵塊放入熾熱的熔爐中,燒至通紅,使其具備良好的可塑性。然後用鐵鉗迅速夾出,放在四方砧上。強壯的智人們高高舉起鐵錘,一下又一下地用力錘打鐵塊。每錘打幾下,老人就會用鐵鉗熟練地翻轉鐵塊,讓各個麵都能均勻受力變形。
    如此反複,當鐵塊的溫度降低、可塑性變差時,就再將其放回熔爐重新加熱,接著繼續錘打。而且,在錘打過程中,還會對鐵塊進行折疊操作。把鐵塊錘打成薄片後,將一端折疊到另一端上,再次錘打使其融合為一體。這樣反複地鍛打折疊,能讓鐵塊內部的組織結構更加細密均勻,去除雜質,提升鐵塊的品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用包鋼法包熟鐵:
    準備好一塊精心挑選的熟鐵,熟鐵質地相對較軟,但韌性較好。同樣把之前反複鍛打折疊好的鐵塊燒至合適溫度,再夾出放在砧上。
    把熟鐵也加熱到一定程度,使其變得較為柔軟易於操作。然後將反複折疊的百煉鋼敲成u字型將熟鐵夾在中間,通過巧妙的錘打動作,引導猿人們用鐵錘有節奏地從前往後拉伸,在這個過程中,經過一番細致的錘打,一塊用包鋼法將熟鐵成功包進去的複合金屬就製作完成了。這樣的複合金屬兼具了鐵塊的硬度和熟鐵的韌性,
    強壯的智人們輪流高高舉起沉重的鐵錘,依照老人的指示用力錘打。一開始是大力的粗鍛,讓鋼材逐漸變形、延展,形成唐橫刀的大致雛形。老人則在旁精準地用鐵鉗翻動鋼材,把控著錘打的方向和角度。
    隨著錘打進行,鋼材溫度降低時,便重新放回熔爐加熱,如此反複多次。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對鋼材進行折疊鍛打,就像之前的工序一樣,讓鋼材內部結構更為細密均勻,雜質更少。
    接著,重點對刀刃部分進行精細鍛打。老人拿起較小的錘子,輕輕敲擊引導,指揮智人手中大錘的落點,一點點將刀刃鍛打得更加鋒利筆直。
    對於刀峰進行反複折彎,最後將其做成直刃 刀鋒切口,讓其呈現出唐橫刀特有堅韌不拔的氣質。
    喜歡哎!天道推著你發展請大家收藏:()哎!天道推著你發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