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打鐵木工匠
字數:5848 加入書籤
老人在茂密的森林中精心挑選了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材,帶領智人們開啟製作四方砧與鐵錘模型的工作。
對於四方砧模型,老人先將一根粗壯的樹幹截斷成合適的長度,然後用石斧和石锛仔細地修整。他沿著樹幹的四周,一下一下地削去多餘的部分,慢慢地,樹幹呈現出四方的形狀。老人一邊勞作,一邊向智人們講解四方砧各個麵的用途和角度要求,智人們圍在旁邊,眼睛緊緊盯著老人手中的動作,不時發出幾聲低聲響應。接著,老人在四方砧模型的頂部,用石鑿鑿出一些淺淺的凹槽,這些凹槽是為了在鑄造時能更好地固定鐵水,讓四方砧的結構更加穩固。
製作鐵錘模型時,老人選取了一段較為筆直的樹枝。他首先削去樹枝的外皮,讓木材表麵更加光滑。然後,老人在樹枝的一端開始雕琢鐵錘的頭部,他用石刀慢慢地刻畫出八角的輪廓,並將頭部逐漸加粗加大,以模擬鐵錘的重量和形狀。在錘頭與錘柄的連接處,老人特意製作了一個略微加粗的過渡部分,這樣可以增強鐵錘在使用時的牢固性。智人們紛紛學著老人的樣子,在自己挑選的樹枝上嚐試製作,但他們的動作略顯笨拙,有的猿人不小心削傷了自己的手,但依然沒有放棄,在老人的耐心指導下繼續努力。
經過數日的辛勤勞作,一個個木製的四方砧和鐵錘模型終於製作完成。
老人站在一片開闊沙地旁,開始指導智人們製作沙模以鑄造四方砧和鐵錘。他先選好一處平坦沙地。智人們依照老人指示,小心地將周圍的沙子聚攏過來,一層一層地堆積在圖案之上,並用簡陋的木板將沙子拍實壓緊,逐漸堆砌出沙模的基本輪廓。在關鍵的內部空腔塑造時,老人親自示範,用特製的細木棍慢慢掏出四方砧中間用於安放手柄的孔洞形狀,以及鐵錘頭部的空心部分,並且戳幾個排氣孔,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細致,智人們緊緊盯著,不敢有絲毫懈怠。
沙模成型後,智人們將其抬到早已準備好的鑄造場地,放置在穩固的支架上。隨後,他們將熔爐中熾熱的鐵水緩緩倒入沙模入口。鐵水如奔騰的岩漿,順著通道流入沙模的每一處空腔,排氣孔冒出白色濃煙並發出熾熱的光芒與滋滋的聲響。智人們緊張地注視著,感受著鐵水帶來的高溫與希望。
待鐵水冷卻凝固後,智人們迫不及待地敲碎沙模,露出了粗糙但已具雛形的四方砧和鐵錘。老人又帶領他們對其進行精細打磨,用石塊磨去表麵的毛刺與瑕疵,四方砧的平麵逐漸變得光滑平整,鐵錘的頭部也更加圓潤堅實。這四方砧和鐵錘的誕生,先打造一把鐵鉗,以後就可以打造武器工具農具
在成功製作了四方砧和鐵錘模型之後,老人意識到需要製作一些專門的木工工具,這樣才能更好地加工木材,製作出更多實用的東西。
在熊熊燃燒的爐火旁,老人與智人們圍聚在一起,準備鍛打一把柴刀。之前精心製作的四方砧被穩穩放置在場地中央,那堅實的砧麵仿佛在靜靜等待著即將到來的錘煉。
老人率先拿起一把特製的長柄鐵鉗,將一塊從熔爐中取出、還散發著熾熱紅光的鐵塊迅速夾起,穩穩地放在四方砧上。他向智人們示意,其中一名較為強壯的智人高高舉起沉重的鐵錘,依照老人的指示,用力朝著鐵塊砸去。第一錘落下,火星四濺,鐵塊微微變形,發出沉悶的聲響。老人眼疾手快,用鐵鉗快速翻轉鐵塊,讓智人接著錘打另一麵。
隨著一錘又一錘的落下,鐵塊逐漸被拉長、延展。老人憑借著豐富的經驗,時刻觀察著鐵塊的形狀與溫度變化。當鐵塊的溫度開始下降,顏色由亮紅轉為暗紅時,他指揮智人將鐵塊重新放回熔爐中加熱,以便保持其良好的可塑性。
如此反複多次,鐵塊在不斷的錘打與加熱過程中,慢慢有了柴刀的雛形。老人拿起一把小錘,開始對刀刃部分進行精細鍛打。他用小錘輕輕敲擊,引導著智人手中大錘的落點與力度,一點點地將刀刃鍛打得更加鋒利。
在接近成型時,老人又將一塊硬度較高的鋼片放置在刀刃部位,通過反複鍛打,使鋼片與鐵塊完美融合,形成了複合的刀刃結構,大大增強了柴刀的鋒利度與耐用性。
最後,老人用磨石對柴刀進行細致打磨。他沿著刀刃的方向,來回推動磨石,讓刀刃逐漸變得光滑如鏡。經過漫長而艱辛的鍛打與打磨過程,一把鋒利無比的柴刀終於誕生。智人們看著這把凝聚著眾人智慧與汗水的柴刀,眼中滿是興奮與期待,他們知道,這把柴刀將為他們在叢林中的生活提供極大的便利,無論是砍柴生火,還是製作其他工具,都將變得更加高效。
在熾熱的爐火映照下,老人與智人們開始了鍛打鐵鑿、鏨子和戧刀的重要工作。
對於鐵鑿的鍛打,老人先將一塊合適的鐵塊放入熊熊燃燒的熔爐。待鐵塊被燒至通紅,他迅速用鐵鉗夾出放在四方砧上。智人們輪流揮錘,重重地砸向鐵塊。老人在一旁精準地翻動鐵塊,每一次翻動都決定著鐵鑿的形狀塑造。隨著錘打次數增多,鐵塊漸漸變長,頭部也在老人的引導下慢慢被錘打出尖銳的鑿刃。經過反複加熱與錘打,鐵鑿的刃口越發鋒利,身部也變得筆直而堅韌,最後經過精細打磨,鐵鑿成型,其尖銳的刃口足以應對各種堅硬材料的開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著是鏨子的鍛製。同樣將鐵塊加熱後取出,老人指揮智人重點錘打一端,使其形成窄而厚的鏨頭,鏨頭的頂端在不斷的輕錘細敲下,被修整得極為鋒利,如同鷹嘴一般。而鏨身則保持一定的粗細和長度,以便於握持發力。在多次的淬火與回火處理後,鏨子具備了良好的硬度與韌性,能從中劈開鐵塊,做成包鋼打造刀劍 ,讓刃口更加堅硬而刀身有韌性 不易折斷。
最後打造戧刀。選取一塊較大的鐵塊,加熱後在砧上進行大力錘打與延展。智人們奮力揮動鐵錘,將鐵塊逐漸鍛造成細長的形狀,刀刃部分被特別加工,一側刃口微微彎曲且極其鋒利,另一側則稍厚以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戧刀的手柄部位也經過精心打造,用合適的木材安裝並牢固固定,確保使用時的舒適性與穩定性。
這些鐵鑿、鏨子和戧刀的成功鍛打,讓智人們在木工、石工等工藝製作領域有了更為精良的工具。
在那熾熱的打鐵場地,老人帶著智人們開啟了鍛打木工鋸片以製成框鋸的艱巨任務。
首先,老人從一堆精心準備的鐵塊中挑出幾塊質地合適的,將它們依次放入熊熊燃燒的熔爐之中。熔爐內的火焰呼呼作響,舔舐著鐵塊,鐵塊在高溫下逐漸變得通紅,宛如即將綻放光芒的熾熱星辰。
待鐵塊被燒得足夠紅熱、具備了良好的可塑性後,老人迅速用特製的鐵鉗將其夾出,穩穩地放置在那堅實的四方砧上。一名強壯的智人早已手持沉重的鐵錘,在老人的示意下,高高舉起鐵錘,然後猛地朝著砧上的鐵塊砸去。
“當!”的一聲巨響,火星四濺,鐵塊在鐵錘的重擊下開始變形。老人熟練地用鐵鉗翻動著鐵塊,指揮智人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力度進行錘打。就這樣,鐵塊在一錘又一錘的猛烈撞擊下,慢慢被拉長、變薄,逐漸有了鋸片的初步形狀。
但這還遠遠不夠,老人深知木工鋸片需要精準的厚度和形狀。於是,鐵塊一次次被放回熔爐重新加熱,再取出繼續錘打,反複多次,鋸片的形狀越發清晰、規整。
在鋸片大致成型後,老人開始對其邊緣部分進行精細鍛打。他拿起一把較小的錘子,用鐵鑿以三角型的方式敲掉著鋸片邊緣的形成鋸齒狀 並在鋸片前後打上兩個孔,在加熱引導著旁邊智人手中大錘的落點,讓鋸片邊緣一點點變得更加鋒利、筆直,這可是決定鋸木效果的關鍵部位。
接著,老人又指揮智人們打造框型鋸的框架。他們選用堅韌的木材,用柴刀將其削砍成合適的長度和形狀,再用藤蔓將它們巧妙地捆綁、拚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穩固的矩形框架。
最後,老人將鍛打好的鋸片小心翼翼地安裝到框架之中,用細藤條或獸皮製成的繩索將鋸片固定在框架上,確保鋸片能夠在框架內平穩地來回移動。
經過漫長而艱辛的鍛打與製作過程,一把實用的框鋸終於誕生了。智人們看著這嶄新的框鋸,眼中滿是新奇與期待。
老人帶著智人們開始探索製作墨水的奇妙旅程。他們先在森林中尋找一種特殊的植物——五倍子。這種植物的蟲癭富含鞣酸,是製作墨水的關鍵原料之一。智人們穿梭在樹林間,仔細搜尋,將找到的五倍子小心翼翼地采摘下來,收集到一起。
同時,他們還收集了一些木炭粉,將其研磨成更細小的粉末。然後,老人指揮智人們挖了一個簡易的土坑,在坑底鋪上一層厚厚的樹葉,防止液體滲漏。
接著,將五倍子放入坑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木棒反複攪拌、搗碎,使五倍子中的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之後,把木炭粉粉末慢慢倒入坑中,繼續攪拌。隨著攪拌的進行,溶液的顏色逐漸變深,從淺褐色變成了黑色。
為了讓墨水更加穩定和持久,老人又讓智人們加入了一些樹膠。這些樹膠是從某些樹木的枝幹中獲取的,具有黏性。加入樹膠後,墨水的質地變得濃稠一些,不易揮發和褪色。
最後,智人們用竹筒或貝殼等容器收集起製作好的墨水。當需要使用時,隻需用簡單的竹子劈砍成細條一頭用石頭砸散就能做記號。
製作麻繩是一項細致而繁瑣的工作,老人和智人們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首先去尋找合適的麻類植物,這類植物通常生長在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智人們在一片開闊的草地邊緣發現了大片的苧麻,這種植物的莖皮纖維細長且堅韌,是製作麻繩的理想材料。
智人們將苧麻從根部砍斷,收集了一大捆帶回營地。接著,他們開始處理這些苧麻,先把苧麻浸泡在水中,這樣可以使麻莖中的膠質軟化,方便後續分離纖維。浸泡一段時間後,猿人們把苧麻從水中撈出來,放在一塊平坦的石頭上,用木棒輕輕捶打,將麻莖的外皮與木質部分分離。
然後,老人開始示範如何抽取纖維。他用粗糙的手指捏住麻莖的一端,小心翼翼地撕下一縷纖維,這縷纖維細長而有光澤。智人們紛紛效仿,雖然動作不夠熟練,但也逐漸掌握了技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收集到足夠的纖維後,就開始搓麻繩。老人先將一小束纖維的一端固定在一根樹枝上,然後用雙手將纖維搓撚在一起。隨著搓撚的進行,纖維逐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根細麻繩。智人們也開始動手,他們有的兩兩合作,一個人負責固定纖維,另一個人搓撚;有的則自己獨立完成。老人挑了些最細的纖維做了一條細麻繩等著做墨鬥線。
最後,為了使麻繩更加牢固,他們把搓好的細麻繩幾根合在一起,再次搓撚,形成了更粗的麻繩。
老人決定製作墨鬥來輔助木工工作。他們先選取了一塊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材作為墨鬥的主體材料。老人用石斧將木材砍削成大致的長方體形狀,然後用石刀仔細地雕琢,使墨鬥的表麵更加平整光滑。
接著,他們開始製作墨鬥的關鍵部件——墨倉。老人指揮智人們找來了一個小型的空心葫蘆,將葫蘆的一端開口擴大,作為墨倉的入口。然後在墨鬥主體上挖出一個合適大小的凹槽,把葫蘆嵌入其中,用樹膠和麻絲固定,確保墨倉不會鬆動。
為了讓墨能夠均勻地流出,老人在墨倉底部鑽了一個小孔,並用細竹簽製作了一個簡易的閥門,通過控製閥門的開合來調節墨的流量。
之後,便是製作墨鬥的線輪。智人們收集了一些粗細適中的樹枝,將它們削成圓形的薄片,然後用麻線將這些薄片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可以轉動的線輪。線輪安裝在墨鬥的一端,通過一個簡易的軸與墨鬥主體相連。
最後,他們將一根經過特殊處理的麻線纏繞在線輪上,這根麻線在使用時會被墨倉中的墨汁浸染。當需要在木材上彈出直線時,隻需將麻線從墨倉中拉出來,固定在木材的一端,然後拉起麻線,再鬆手讓麻線彈回,就能在木材上留下清晰的直線標記,方便木工操作。這樣,一個實用的墨鬥就製作完成了。
喜歡哎!天道推著你發展請大家收藏:()哎!天道推著你發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