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筆墨紙硯

字數:5314   加入書籤

A+A-


    自墨汁被成功改良後,老人又將目光投向了書寫工具。他深知,若要將這墨汁更好地運用,一支得心應手的毛筆不可或缺。於是,在部落的工坊裏,一場製作毛筆的探索之旅悄然開啟。
    老人先是帶著智人們踏入山林,去尋覓製作毛筆杆的合適材料。他們在茂密的樹林中穿梭,仔細打量著各種樹木的枝條。最終,選定了一種質地堅韌、粗細適中且筆直的樹枝。這種樹枝不僅易於握持,其紋理還能為毛筆增添幾分獨特的質感。智人們揮舞著柴刀,小心翼翼地割下樹枝,再將其截成合適的長度,帶回部落。
    製作筆杆隻是第一步,筆毫的選材更為關鍵。老人心中早有盤算,他帶領智人們來到一片幽靜的山穀。這裏生長著許多小動物,而老人所關注的是那些毛發柔軟且富有彈性的動物。他們在山穀中設下一些簡易的陷阱,等待著獵物上鉤。不多時,便捕獲了幾隻合適的小動物。老人懷著敬畏之心,從它們身上挑選出最優質的毛發。這些毛發細長而順滑,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柔和的光澤。
    材料備齊後,便是精細的製作工序。老人坐在工坊的角落,將選好的毛發仔細地梳理整齊。他先把毛發的根部用細線輕輕紮緊,確保其不會散開。然後,拿起一根已經處理好的筆杆,在筆杆的一端鑽孔再塗抹上一些從樹上采集的粘性樹膠。這樹膠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具有極強的粘性。老人將紮好的毛發根部緩緩地插入筆杆的孔裏,邊插邊轉動筆杆,使毛發裏的樹膠均勻地分布在筆孔四周,並且與筆杆緊密相連。
    然而,這還隻是初步的結合,為了讓筆毫更加牢固,老人又用一層薄薄的獸皮將筆杆與毛發的連接處包裹起來,再用麻線條緊緊地纏繞幾圈,打上一個小巧而結實的結。這樣一來,筆毫就穩穩地固定在了筆杆上。
    但老人並未滿足於此,他深知一支好的毛筆,筆毫的形狀和彈性至關重要。他拿起一把鋒利的剪刀,開始仔細地修剪筆毫的形狀。他將筆毫的尖端修剪成一個圓潤而尖細的形狀,如同春筍的尖芽,這樣在書寫時能夠靈活地勾勒出各種線條。同時,他還會根據不同的書寫需求,調整筆毫的長短和疏密。對於需要書寫大字的毛筆,他會保留較長且較為疏鬆的筆毫;而對於書寫小字的毛筆,則將筆毫修剪得短而緊密。
    在製作過程中,智人們在一旁認真地觀摩學習。他們起初笨手笨腳,不是將筆毫紮得亂七八糟,就是在修剪時不小心剪壞了筆毫。但老人總是耐心地給予指導,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把握技巧。
    經過數日的精心製作,一支支毛筆終於製作完成。這些毛筆形態各異,有的筆杆粗壯,筆毫豐滿,適合書寫豪放大氣的大字;有的筆杆纖細,筆毫精致,專為書寫細膩娟秀的小字而設計。
    當智人們第一次拿起這些自製的毛筆,蘸上那烏黑發亮的墨汁,在獸皮或竹片上書寫時,他們被那流暢的書寫感覺和豐富的表現力所震撼。
    在毛筆成功創製之後,老人又把目光投向了書寫載體。他望著那些用於記事的獸皮、竹簡,深感其不便與局限。看來得造紙了。
    老人召集起部落裏的智人們,開始講述造紙的用處。“我們要用自然之物,化腐朽為神奇。”他目光堅定地說道。於是,智人們在老人的帶領下,紛紛忙碌起來。有的前往溪邊,采集那些柔軟且富含纖維的水草;有的深入山林,收集各種樹皮,像構樹皮、麻櫟樹皮等,這些樹皮纖維堅韌,是造紙的上好材料;還有的在部落周圍尋找破舊的麻織物,將其拆解開來備用。
    材料收集齊全後,第一步便是製漿。智人們在空地上挖好幾個大坑,在坑內鋪上一層獸皮以防止滲漏。然後把采集來的水草、樹皮和麻織物放入坑中,加入大量的水浸泡。數日後,這些材料在水中漸漸變得柔軟。接著,智人們手持木棒,用力地捶打坑中的材料。“咚咚咚”的捶打聲在山穀裏回蕩,每一下都飽含著對新事物的期待。經過長時間的捶打,原本堅韌的材料被分解成了細膩的纖維漿,懸浮在水中,如同一片渾濁的棉絮海洋。
    製漿完成後,便是關鍵的抄製環節。老人用細竹條精心編製了一些簡易的抄紙框,這些抄紙框大小適中,底部有著均勻的網格。他拿起抄紙框,深入到纖維漿池中,輕輕舀起一筐纖維漿。然後左右搖晃抄紙框,讓纖維漿在框內均勻分布,多餘的水則透過網格緩緩流走。智人們學著老人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抄紙。但起初,不是抄得太厚,就是纖維分布不均。老人在一旁耐心指導:“抄紙時手要穩,動作要輕緩,讓纖維自然交織。”
    抄好紙後,便是晾曬。智人們將抄有纖維漿的抄紙框抬到陽光充足的空地上,把一張張濕紙倒扣在平坦的石頭或獸皮上晾曬。在陽光的照耀下,濕紙中的水分慢慢蒸發,紙張逐漸變得幹燥、輕薄。然而,這最初造出的紙還不夠平整光滑,書寫起來略有不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人思索片刻後,又有了新主意。他讓智人們找來一些光滑的石塊,將幹燥後的紙張再次放在石塊上,用另一塊較小的石塊輕輕研磨。經過研磨的紙張,表麵變得更加平整光滑,墨汁在紙上的滲透也更加均勻。
    經過反複的試驗與改進,部落終於成功造出了一批可用的紙張。這些紙張雖然比不上後世的精美,但在當時卻是書寫載體的巨大革新。智人們用新製的毛筆在紙上書寫,發現墨汁能更好地附著,字跡清晰且不易暈染。從此,部落的故事、知識、技藝等都可以被更方便地記錄在紙上。這造紙術的誕生。
    隨著山穀部落文明的發展,紙張與筆墨的廣泛使用,文字的記錄雖有了極大進步,但以後每次複製書寫都需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如何能更高效地傳播知識?《活字印刷術》
    老人召集部落中的智人,在部落的廣場上開始講述這一創新理念:“我們要把文字單獨製成一個個小塊,按需組合排列,便可反複使用印製許多相同的內容。” 智人們聽聞,眼中滿是新奇與疑惑,卻也充滿期待地跟隨著老人開啟這一探索之旅。
    首先是活字的製作材料。老人帶領智人們四處尋覓,最終選定了一種質地細膩且易於雕刻的黏土。他們將黏土挖掘回來後,經過反複捶打、揉製,使其變得均勻細膩且富有韌性。然後,老人用自製的簡易模具,將黏土按壓成一個個大小相同的小方塊,這些小方塊便是活字的雛形。
    接下來便是最為關鍵也最為精細的活字雕刻環節。老人坐在工坊中,手持尖銳的骨製刻刀,對著一塊活字坯子,聚精會神的黏土塊上開始雕刻文字。他先從部落裏最常用的字開始,比如代表太陽的“日”字、代表月亮的“月”字等。每一個字都雕刻得十分精細。他邊刻邊向圍聚在旁的智人們講解:“每一刀都需精準,深淺適度,這樣刻出的字才能清晰美觀。” 智人們紛紛拿起刻刀嚐試,然而起初不是刻壞了坯子,就是刻出的字歪歪扭扭難以辨認。但在老人耐心的指導下,他們逐漸掌握了技巧,開始認真地雕刻起各種符號與文字。
    經過多日努力,眾多活字終於雕刻完成。雕刻好的活字需要進行燒製才能變得堅硬耐用。智人們在地上挖了一個簡易的窯爐,把活字整齊地排列在裏麵,然後用柴草燒製。在燒製的過程中,智人們小心翼翼地控製著火候,經過一段時間的燒製,活字終於變得堅硬如石。接下來就是排版了,老人用一塊平整的木板作為底盤,在上麵塗上一層薄薄的油脂,防止活字粘在上麵。然後,他根據要印刷的內容,從眾多活字中挑選出需要的字,一個一個地排列在底盤上,就像在拚湊一幅神秘的拚圖。智人們在旁邊幫忙遞活字,他們逐漸掌握了排版的技巧,速度也越來越快。隨後,老人指揮智人們用木板製作了很多個格子,每個格子容納很多個同一個字。他們將刻燒好的活字按照一定的順序分類擺放在活字盤中,便於查找與取用。
    印刷的時刻終於來臨。智人們先將一張空白紙張平整地鋪放在一塊光滑的石板上,然後用刷子蘸上特製的墨汁,輕輕塗抹在活字表麵,確保每個活字都均勻蘸墨。接著,老人拿來張紙,將其覆蓋在蘸墨的活字上,再用一塊平整的木板用力按壓紙張。在按壓過程中,老人不斷提醒智人們注意力度與方向的均勻性。當紙張揭開時,紙張上便清晰地印出了排列整齊的文字與符號。
    但初次印刷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活字排列不夠緊密導致字跡模糊,墨汁塗抹不均造成印色深淺不一等。老人與智人們沒有氣餒,他們仔細分析問題,對活字盤進行改進,在格子內添加了一些細小的木片來固定活字,使其排列更加緊密。同時,在墨汁的調製上也進行了多次嚐試,加入了一些能夠調節墨汁濃度與粘性的植物汁液,使墨汁塗抹更加均勻。
    經過不斷的完善與優化,活字印刷術在部落中逐漸成熟。他們開始用這一技術大量印製部落的曆史傳說、狩獵技巧、祭祀禮儀等重要知識內容,並將這些印刷品分發給各個族人。
    在筆墨紙硯的文化傳承裏,老人與智人們於製墨、造筆、造紙和活字印刷術上的探索已卓有成效,而一方好硯,亦成為他們追求書寫極致的新向往。
    製硯之材,至關重要。老人引領智人們翻山越嶺,尋覓那質地精良的石料。於溪流之畔,他們發現一種紋理細膩、石質溫潤且硬度適中的石頭。此石經山水千百年的潤澤與磨礪,蘊含著自然的靈氣,恰是製硯的上佳之選。猿人們揮動簡陋的石具,小心翼翼地采挖,將石料搬運回部落。
    初回部落,石料需經粗加工。智人們把石料置於平整的大石台上,用粗糲的石塊先初步打磨其外形,去除棱角與瑕疵,使其大致呈硯台的雛形。每一下敲擊與打磨,皆濺起點點火星,恰似文明在孕育之初的閃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後便是精細的雕琢。老人手持刻刀,於硯台雛形上精描細繪。他先刻出硯池,那是墨汁匯聚之所,其形狀或圓或方,深淺有度,以確保研墨時墨汁能均勻調和且不易幹涸。刻刀在石間遊走,如靈動的舞者,一點點剔去多餘石料,使硯池底部平滑,邊緣規整。智人們目不轉睛地觀摩,隨後依樣嚐試,雖手法生疏,卻也滿懷熱忱。
    硯台的周邊裝飾亦不可馬虎。老人以自然萬物為靈感源泉,或雕以部落圖騰,那是他們信仰與力量的象征;或刻上花鳥魚蟲,賦予硯台生機與靈動。他用尖細的刻刀勾勒輪廓,再以稍鈍之刀雕琢細節,使圖案栩栩如生。如雕刻飛鳥,其羽毛根根分明,似要振翅高飛;刻畫花朵,花瓣層層舒展,仿若散發芬芳。智人們在老人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掌握了雕刻的技巧與精髓,他們手中的刻刀也越發嫻熟,讓每一方硯台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雕琢完成後,便是打磨工序。從粗糙的砂石到細膩的獸皮,猿人們依次對硯台進行打磨。先用砂石磨去雕刻時留下的刀痕,使硯台表麵漸趨平滑;再以獸皮蘸上些許清水與細砂,反複擦拭,直至硯台觸手溫潤,光澤內斂。這一過程猶如對時光的摩挲,讓硯台在磨礪中煥發出古樸而迷人的光彩。
    最後,為使硯台更加實用美觀,老人還帶領智人們采集一些具有特殊紋理與色彩的礦石,研磨成粉,調和成顏料,為硯台繪製精美的紋飾。或在硯池邊緣描上一圈金線,或於硯台側麵繪上神秘的圖案,使其在簡約中彰顯精致,在質樸中蘊含高雅。
    當第一方自製硯台呈現在眾人眼前時,墨香與石韻交融。研墨之際,墨錠在硯池中緩緩轉動,墨汁隨之而出,濃鬱而細膩。
    喜歡哎!天道推著你發展請大家收藏:()哎!天道推著你發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